上古汉语同义词判定与使用的基本特征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导读::浑言”、又称“统言”、“散文”等。

析言”又称“对言”、“对文”等。

同物异名即两个名词所指事物实为同一事物。

是训诂学中用来系联同义词的重要术语。

论文关键词:浑言,析言,名词,同义词
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经典著作,它总结(summary)了先秦、两汉文学的成果,给国人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对理解古书上的词义有很大帮助。

自其问世以来直至清初,在我国文字学史上逐渐形成了以它为中心问题和学术基础的潮流,这个潮流发展到清代乾嘉时期达到了极盛。

当然,期间也出现了许多集大成者,其中就有清代说文四大家之一的段玉裁,其代表著作就是《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段注”),段注也是今人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而词汇又是语言中与人类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最重要的建筑材料,故古今词汇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多不同之处。

我们在整理段注中训诂术语“浑言”、“析言”所系之词时,对这一点会有比较直观的认识。

“浑言”、又称“统言”、“散文”等,“析言”又称“对言”、“对文”等,是训诂学中用来系联同义词的重要术语,我们在统计段注中“浑言”、“析言”术语所系名词时发现,古人在对待同义词的态度上
与今人有所不同,下面我们选取几组比较有代表性的词加以分析,以探求古人在同义词的认定和使用上的基本类型,并简要分析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这方面存在不同的原因。

一、同物异名所形成的同义词
同物异名即两个名词所指事物实为同一事物,但由于某些外在的不同而有两个或多个名称,这些名词在古代往往被看作是同义词。

例如:
菡萏、夫容一下艸部:“萏,菡萏,扶渠华。

未发为菡萏,已发为夫容。

”段注:“此就华析言之也。

《陈风》:‘有蒲菡萏。

’《尔雅》、毛传皆曰:‘其华菡萏。

’此统言之析言,不论其未发、已发也。

屈原、宋玉言‘夫容’不言‘菡萏’,亦犹是也。

许意菡之言含也,夫之言敷也,故分别之。

高诱曰:‘其华曰夫容,其秀曰菡萏。

’与许意合。

华与秀散文则同,对文则别。

”由许书和段注可知,二者实则是为同一个事物荷花所命名的,只是“菡萏”是指“未发”的荷花,“夫容”是指“已发”的荷花。

二者所指一物,浑言不别;由于外部形态不同,析言有异。

膍胵、百叶这两个词都指牛胃。

四下肉部:“膍,牛百叶也。

”段注:“鸡鸨皆有脾肶,谓胃也,即许所谓鸟膍胵也。

……谓之百叶者,胃薄如叶,碎切之,故云百叶。

未切为膍胵,既切则谓之脾析、谓之百叶也。

……《广雅》云:‘百叶谓之膍
胵论文提纲怎么写。

’浑言之也。

”由段注可知,“膍胵”、“百叶”均指牛胃;只是“膍胵”指外形完整“未切”的牛胃,“百叶”则指外形细碎“已切”的牛胃。

“菡萏”与“夫容”,它们所指本为一物,根据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是不会为了同一个事物创造两个名字的,提到此物,人们会想到“荷花”,“夫容”也已少用,“菡萏”就更少见了。

“膍胵”与“百叶”也一样,现在人们在表达牛的“胃”这一器官时,会先联想到“胃”这一器官,然后再加以限定为“牛”的“胃”。

这类词还有如盐/卤、郷/牗、枝/條、牙/齿、阖/扇等,它们的特点是所指之物实为一种东西,实则没有必要为同一个物体命两个名字。

二、同类异物所形成的同义词
同类异物即名词所指代的事物是同一类事物,故都有其共同之处,古人在此共同之处上,会把它们看作是同义词。

这类词又有如下几种情况:
1. 外形相似
例如:
苏、荏一下艸部:“荏,桂荏,苏也。

”“苏,桂荏也。

”段注:“‘苏,桂荏’,《释草》文。

《内则》注曰:‘芗苏,荏之属也。


《方言》曰:‘苏,荏类。

’是则析言之则‘苏’、‘荏’二物,统言则不别也。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苏”、“荏”所指代的是不同的两个事物,只是它们同属于草类,从而可以统言不别也,古人在使用时可以混用。

橘、柚六上木部:“橘,橘果,出江南。

”“橙,橘属。

”“柚,条也,似橙而酢。

”段注:“按:‘今橘、橙、柚三果析言,莫大于柚,莫酢于橙汁,而橙皮甘可食。

《本草经》合橘柚为一条,浑言之也。

”这三个词都表示树上所结的果实,虽都不是同一物,但外形很相似,因此古人也常常会对它们“浑言”运用。

这类词在段注里是很多的,比如槚/楸、萧/蒿、莙/藻、猴/蝯等,它们实为同一类的两个不同的事物,但古人对同类事物或者外形很相似的事物的认识往往不如现代科学,故运用起来也比较宽泛,即使为异物,有时也可通用。

2.功用相同或相似
例如:
簦、笠五上竹部:“笠,簦无柄也。

”段注:“汪氏龙曰:‘笠本以御暑,亦可御雨。

’故《良耜》传:‘笠所以御雨。

’《无羊》传:‘蓑所以御雨,笠所以备暑。

’《都人士》传:‘台所以御雨,笠所以御暑。

’三传相合。

”竹部:“簦,笠盖也。

”段注:“笠而有柄如盖也,即今之雨伞。

……按簦即亦谓之笠,
浑言不别也。

”这两个词都指古代以竹制成的御雨防暑的用器,“笠”即今天所说的竹笠、斗笠,“簦”即雨伞,由段注可知,“笠”与“簦”因为具有相同的功用,故有时用法上“浑言不别”,即可以当成同义词来通用。

箪、笥五上竹部:“箪,笥也。

”“笥,饭及衣之器也。

”段注:“《礼记·曲礼》注曰:‘圆曰箪,方曰笥。

’《礼经·士冠礼》注曰:‘隋方曰箧。

’许曰:‘箪,笥也。

’又匚部曰:‘匧,笥也。

’许浑言之,郑别言之也。

”这两个词都表示盛物的竹器,正因为二者用途相似,故古人往往不会细分,从而可以浑言通用。

这类词在段注中比例也很大,如有篦/梳、棚/栈、鐏/镦等,它们的特点是用途相同或相似,这类词使用起来有时会侧重于其相同点,故可以同义混用。

3.整体与部分
例如:
股、髀四下肉部:“股,髀也。

”段注:“骨部曰:‘髀,股外也。

’言股则统髀,故曰‘髀也’。

”四下骨部:“髀,股外也。

”段注:“肉部曰:‘股,髀也。

’浑言之。

此曰:‘髀,股外也。

’析言之。

其义相足。

”由段注可知,“股”指整个大腿;而“髀”则指大腿的外侧,只是大腿的一部分;二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但是古汉语中二者有时可以同义互训。

皮、革三下皮部:“皮,剥取兽革者谓之皮。

”段注:“剥,裂也,谓使皮与肉分裂也。

云革者,析言则去毛曰革析言,统言则不别也。

”三下革部:“革,兽皮治去其毛曰革论文提纲怎么写。

”段注:“皮与革二字,对文则分别,如‘秋敛皮’、‘冬敛革’是也;散文则通用,如《司裘》之‘皮车’即革路,《诗·羔羊》传‘革犹皮也’是也。

”由段注可知,析言之,“皮”指带毛的兽皮,“革”指去毛的兽皮,“革”实为“皮”的一部分;而浑言之,“皮”与“革”无别,可以通用。

这类词在段注中也有很多,如臀/尻、腨/胫、袪/袂等,整体与部分之间往往也可以同义互用,这点在现代汉语中也是存在的。

4.同一物体的不同组成部分
例如:
肓、鬲四下肉部:“肓,心下鬲上也。

”段注:“《左传》:‘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

’贾逵、杜预皆曰:‘肓,鬲也。

心下为膏。

’按郑驳异义云:‘肺也、心也、肝也,俱在鬲上。

’贾侍中说‘肓,鬲也’,统言之;许云鬲上为肓者,析言之。

鬲上肓,肓上膏,膏上心。

”由段注可知,“肓”与“鬲”实为二物,只是因为它们同属人体的内部器官,且位置很接近,故古人往往会笼统起来说,因此二者才会形成同义通用的用法。

止、踵八上人部:“企,举踵也。

从人止。

”段注:“止部曰:‘止为足。

’《说文》无‘趾’,止即趾也。

从人止,取人延竦之意。

浑言之则足称止,析言则前止后踵。

止鐏于前,则踵举于后矣。

”可见,“止”即脚趾,“踵”即脚跟,二者都是“人足”的组成部分,故也会形成同义通用的用法。

这类词在段注中也是很常见的,比如脇/胠/膀、桴/栋、榦/桢等,即两个名词同属一个事物的不同组成部分,实则不是一个事物,但由于位置很接近,往往可以当成同义词来互用。

当然,段注中“浑言”、“析言”所系名词之间的同义关系远不止上面这几种,比如段注中“艸”与“木”、“饴”与“饧”、“瘉”与“病”等等,可以看出,上古汉语在同义词的使用上是很宽松的,我们在这里只是选几类很有代表性,且在段注“浑言”、“析言”术语所系之名词中占有比例比较大的词加以分析,从而对我们阅读古籍有所帮助,同时我们也深知,要想得出更有科学性的几轮还有待于进一步穷尽性分析。

三、原因浅析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析言,古人对于同义词的用法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是比较宽泛的,同时也不难发现,古人对同义名词的判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直观的视觉感受,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上古时期生产力的落后是其根本原因。

正因为生产力不发达,人们所从事的生产实践活动还处于初级阶段,故对于
事物的认识还局限于很简单、直观的感性层面上,从而对事物的认识还不是很科学。

比如第一组词中,实为一物,只是因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或由于外力作用而变形等,所以它们所呈现出来的形状不同,据此人们会给一个事物冠以两个甚至更多的名字,从而形成了一组同义词。

又如第五组词中,也是由于古代科学不发达,限制了人们的认识,所以才出现了不同事物却可以混为一说的现象。

而在现代科学比较发达的情况下,人们的认识则更趋于理性,比如就植物这类来说,人们会分得很细很科学,像“橘”和“柚”,现在人们会很明确的知道它们二者是两种不同的水果。

当然,这也与语言自身的发展演变有关,古汉语词汇发展到现代汉语词汇,其最主要的变化是由单音词为主演变为以双音词为主,而单音词的抽象、概括能力远没有后来的复合词那么发达,故古汉语同义词的使用情况比较复杂,我们也期待进一步地科学研究。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3]马景仑.段注训诂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
[4]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年.
[5]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6]孙雍长.训诂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7]张永言.词汇学简论[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年.
[8]徐朝华.上古汉语词汇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9]苏新春.汉语词义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