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北小学社团活动纪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北小学学生社团活动纪实
济阳县济北小学王秋莹
“让每一位学生成人,为每一位学生走向成功搭建桥梁”是济北小学的办学理念;”全面发展的学生群体,学生有特长,学校有特色”是济北小学的办学目标。
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充分落实“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的讲话精神,我校的兴趣社团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开来。
鼓号、合唱、舞蹈、葫芦丝、书法、绘画、武术、乒乓球、篮球、科技制作与发明、陶艺等近三十个校级学生社团的建立,培养出了一大批有个性特长,并在县、市以上崭露头角的小名士、特长生。
嘹亮的鼓号响起来
一支号声嘹亮,精神抖擞,威武雄壮的鼓号队是学校的一种精神气质,代表一个学校蒸蒸日上的精神风貌。
我校的雏鹰乐队成立于2004年,顺利的迎接了省级规范化学校的验收,并得到验收领导的好评。
训练出一直演奏水平高、精神风貌好的队伍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这支队伍由张静老师带队,徐敏、董丽丽、张硕老师共同训练不同的乐器。
第二批鼓号队员是从06年四年级的学生中选拔的共90名队员,小的10岁,大的12岁,这么小的年龄,铜管乐器又沉又重,重的达到20斤左右。
那些从来未持过乐器的孩子,开始还新鲜,然而在训练过程中又遇到天气寒冷,就坚持不住了,再加上家长的不理解,害怕耽误学习成绩,使一大部分队员思想动摇。
怎样做学生工作,怎样作家长工作,怎样给班主任做好协调,成了鼓号队训练老师的首要任务,困难大的学校领导出面解决,才使整个队伍稳定下来,经过艰苦的训练,2007年第一次参加县春运会开幕式赢得了全场好评,这是这只“雏鹰”的第一次起飞。
能有这样一支鼓号队,是学校的骄傲;能有这样好的成绩,是所有训练老师的骄傲。
刚刚起飞的“雏鹰”又要接收新的任务。
2007年10月份,县教育局决定由济北小学的“雏鹰乐队”代表济阳县参加济南市鼓号操大赛,距离比赛时间不到30天了。
时间紧,任务重。
怎么办?经过商议所有训练老师决定利用十一假期加紧训练。
10月1日,放弃假日,冒雨训练,为了能在大赛中争取好成绩,张老师她们选了《长江之歌》作为特色曲目,这首歌曲难度极大,但能体现一个队伍的演奏水平,一定要让我们的鼓号队在全市崭露头角,为校争光,为济阳争光。
由卫静老师负责在队伍中穿插舞蹈、花束。
要使我们的队伍有特色,必须在演奏水平和队形上下功夫。
所有音乐组的老师,群策群力,反复看历届比赛的光盘,找思路、找亮点。
最后曲子定为《雏鹰之歌》《长江之歌》,卫静老师又根据歌曲内容创编了舞蹈。
方案商定之后,训练开始了,鼓号训练,因乐器种类多需分组训练,还要互不影响,需要的场地多,于是,只要是能利用的场外空地都利用起来了。
董丽丽老师在车棚里训练大号小号,徐敏老师在餐厅舞台上训练笛子、单管,张静老师在操场东侧训练萨克斯、黑管。
卫静、李爱华、梁鸿爱老师负责舞蹈训练。
然后进行整合,最后进行整体训练。
孩子们嫩嫩的小背被号勒肿了,嘴唇吹裂了,我们老师的嗓子喊哑了,口腔里面长满溃疡,在半月内要将《雏鹰之歌》《长江之歌》的曲子练好真是个奇迹呀!
最后在10月26日的济南市鼓号操大赛中取得银号奖。
这支雏鹰乐队凯旋而归!
乘着歌声的翅膀
2006年3月,“童韵”合唱团成立,合唱团从初建到制度逐渐完善到走上正轨;合唱水平从初级,到今天在省级乃至国家级活动中出色的表演,合唱团已有最初的五十人发展到现在的九十人。
最初由李芳珺老师和李爱华老师负责组建,应该说万事开头难,老师们在选队员上动了脑筋。
合唱队将一些学习成绩优良、音质良好、音域宽阔、音调准确、听辨能力强,并对音乐感兴趣的学生吸收进来。
可是在训练中才发现,队员们对音乐的感知水平参差不齐,有的音乐基本功底还很薄弱,对发声、识谱、节奏、听音、歌唱等音乐基本技能还很欠缺,有些来
自农村小学的队员,几乎对演唱知之甚少。
所幸的是,队员们有一个共同的爱好,那就是对合唱的兴趣,对声乐的兴趣,都喜欢能用美好的声音来歌唱生活,歌唱一切美好的事物,来抒发自己美好的情感。
就带着这种美好的愿望,训练开始了。
可正在这步履蹒跚之时,学校迎接省级规范化学校达标验收,正处于紧张的筹备阶段。
而合唱队也接到了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验收中要有学生素质展示,合唱表演无疑是一项学生音乐素质方面的最好展示。
为了能高标准的完成任务,针对现有队员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七色光》、《小鸟,小鸟》两首歌曲确定后,李老师她们开始了从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到熟悉歌曲,从掌握旋律到歌曲的艺术处理,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
经过老师和队员的努力,合唱队的训练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在验收表演中,我们的表演受到领导的一致好评。
童声合唱《春晓》唱响“创新杯”!2008年,对济北小学来说又是不平凡的一年。
五月份,全国创新杯教学艺术大赛将在济北小学举行,我校要在大赛闭幕式上为来自全国的教师献上一台精彩节目。
二十三届“创新杯”大赛是以教师讲课为主的比赛,尤其是语文赛课较多。
于是我们结合学校的古诗文诵读,决定在这次全国名师云集的舞台上一定要以最好的形式来展现我校的特色活动。
梁鸿爱老师编排的《春晓》无疑是最好的入选节目。
李老师、梁老师开始了对这个节目的精心构思,在原有演唱的基础上,她们编排了舞蹈,让舞蹈伴随着歌声动起来,让歌声随着舞蹈荡漾起来,一个鸟语花香的春天就到来了。
童韵合唱团的孩子们在大赛上精彩的表演《春晓》,为大赛献上了最好的礼物!得到了与会老师的高度赞扬。
舞动身姿,做快乐的人
如果说,没有音乐,就犹如地球上没有阳光。
那么也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舞蹈,就犹如世界上没有笑声。
学校的舞蹈社团的老师们带出了一批批舞蹈队员,看到孩子们优美的舞姿,不得不提及她们训练的一个个镜头。
看!舞蹈班的孩子们训练起来,真是很苦。
卫静老师和李爱华老师为排练一个舞蹈节目都是这样指导孩子的:每一个动作都要达到整齐划一,都要一遍遍地磨合,一遍遍地反复练习;为了达到表情的统一,不知要对着镜子练习多少遍,甚至每一个微笑每一个眼神,甚至为了看似简单的上下台动作,孩子们不知走了多少个来回,为了一个简单的造型,她们不知重复了多少次,孩子们的腿都累酸了。
问到孩子们,她们却总是笑着说:“是艰苦,但也是快乐的!”走进舞蹈室,孩子们就像一只只欢乐的小鸟。
那把杆动作,手上动作及脚上动作都有了一定的功底。
指导老师卫静如实说:“刚来参加舞蹈队的时候,有些孩子哭,有的怕痛,有的帕累,现在的孩子都特别娇气。
而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之后,训练时间一到,孩子们就早早的来到舞蹈室,听从老师的安排和指挥,再也没有因为怕累怕痛而哭的小朋友了。
看到孩子们的进步,辅导教师也从内心感到特别高兴。
家长也激动的说:夏天天气热,怕孩子们受不了,冬天天气冷,又怕在训练中汗水透湿了会引起感冒,本不想让孩子参加了,可是孩子说,不能耽误一节课,耽误一个动作,我们也很受感动。
孩子们在训练中锻炼了自己的胆量与勇气,增强了意志。
在今年的元旦汇演中,一年级小朋友表演的舞蹈《西班牙斗牛士》大获成功,孩子们激动,老师们激动,家长们更是热泪盈眶。
舞蹈《快乐宝贝》《美丽的茉莉花》在济阳县第二届中小学文化艺术节中荣获一等奖。
舞蹈《花伞蝶扇》在第二十三届全国“创新杯”大赛上的表演获得来自全国的老师们的高度赞扬。
写漂亮的字做有情趣的人
“练字练功练人品,学书学法学圣贤”。
学习书法,既能写好字,又能变化气质,陶冶性灵,无形中受到人格的熏陶。
济阳县书画学会理事孙修谦老师是学校聘请的书法教师。
他常说:“练习书法,起步要高,路子要正,艺文双进,教学相长”。
刚刚开始学习书法的孩子,学习时容易分神,他
就先抓“双姿”,强调“身正、臂开、足安”,强调“全神聚毫端”,并教学生们唱《坐姿儿歌》〉“小朋友,坐端正,身要直来肩要平,两脚自然踏着地,头要端正不乱动。
”孩子们边读边做,在练习的过程中,一些“坐不住”、“调皮鬼”逐渐克服了学习分神的毛病,自觉养成了专注的好习惯。
初写毛笔字孩子,以摹写为主,当孩子们对笔画安排有了认识后,就古代碑帖为底本复印成仿影子让孩子们摹写,再手把手教基本笔画的下笔、行笔、收笔要领,反复示范和手把手的传授,孩子们自然较快地掌握了基本笔画的正确写法。
对基础较好的孩子,则提供给他们作品式的仿影子,让其摹临结合或背临作品。
开始接触创作,不能扔掉临摹,在兴趣班中孩子们体会到临摹是一项长期的很吃工的事情。
至于所学书体,也不是单一的楷书,穿插学习隶书、行书等,继而根据孩子们的性情爱好,引导培养其专攻方向。
孩子们在学习中及时纠正在执笔、运笔、结体、用墨中的毛病,书写水平不断改进、不断提高。
另外,孩子们还要每天要积累几条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文史知识。
如文房四宝知识、碑帖选择知识、书法作品形式知识、印章知识、古代书家的故事等,孩子们无不感慨的说:“写漂亮的字,做有情趣的人”
吟诵诗文,做少年君子
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为营造书香校园,我校开展了——读书伴我成长“诵经典诗文,做少年君子”活动。
金色的童年,阳光灿烂,童年时光我们开始亲近国学经典。
金色的童年,如梦如幻,校园内外我们诵读国学经典。
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中我们知道该如何认真学习。
从“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中,我们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
经典诗文浸润着我们的心灵,滋养着我们的精神家园,
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些富有班级特色的课外兴趣班,像一年级二班的《三字经》诵读;二年级一班的对韵、二年级八班的诗配画;三年级五班的古诗诵唱;四年级八班的古诗文诵读;五年级二班的英语趣味活动;六年级一班的说唱情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在这些富有特色的课外活动中,孩子们自寓自乐,既开阔了视野,又锻炼了能力。
看二年级三班的孩子们,将苏轼的《水调歌头》读得深情并茂,伴随着和谐的古琴,曲调悠悠,童声悠扬,诗文曲相得益彰,孩子们边吟边歌,忘情陶醉,没有故作姿态,没有哗众取宠,有的是悦耳的童声吟诵,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展现在眼前,走进这样的课外活动,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二年级一班的对韵特色课外活动,更是体现我们汉语文字特色的游戏活动,一种语言和思维的“游戏”,他们使用了丁慈矿老师自编的《晨读对韵》,听着孩子们欢快地吟诵着“天对地,室对家,落日对流霞,黄莺对翠鸟,甜菜对苦瓜。
门前栽果树,塘里养鱼虾,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声音此开彼合,此收彼放,抑扬顿挫的韵律,节奏鲜明,和谐悦耳,孩子们在课外的时间,端着一本本的小书,在无声中开启了智慧,潜移默化地学习,用智慧来串连着文字。
五年级一班的四季诗分类诵读,也别有一番韵味,一年四季,大自然在神奇地变幻着。
她的美丽,她那迷人的风采,许许多多的诗人用手中的笔记录下来,留下了那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秋),“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诗文是一道文化大餐,更是一份丰富的文化财富,它点亮了孩子们精神原野上的一道道迷人的风景,使孩子们“气自华、言更雅”。
二年级八班的诗配画特色活动,更多的继承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古诗特色,一首首精美的小诗,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图画,把孩子们带入了多彩的世界,孩子们读诗、吟诗、画诗,每一首诗,仿佛又像一部部经典小书,因为它融进了孩子们自己的创作。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一学期下来,大多数孩子能背诵几十首,甚至上百首诗,在吟诵诗文中,孩子们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风景充满了雅趣与画意。
发展学生体能打造体育特色
学校遵循“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和“育人第一”的宗旨,从广大学生的兴趣出发,培养学生勤于锻炼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好习惯。
学校利用现有的场地和设施,设立一些适合各年龄段的体育社团,如田径队、乒乓球队、篮球队、散手队、摔跤队、跆拳道等社团。
让学生共同参与,共同体验各项体育活动的乐趣,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培养学生勇于进取,不怕困难的品质,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及时发现体育方面的特长人才。
济北小学体育队中引人注目的要数田径队,这支队伍在2006年获济阳县全民运动会小学组总分第一名、2007年获济阳县中小学生运动会小学组第一名、2008年获济阳县首届学生运动会小学组总分第一名、济南市锦标赛小学组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应该说与一支不怕吃苦、技术过硬、业务素质较高的体育教师队伍分不开。
在小学阶段,体育活动与其他课程比较起来,在社会、家长、学生心目中文化知识学习比体育学习要重视的多,这给开展业余训练带来许多困难。
在孟庆利老师的带领下,体育组的全体老师研究如何使学校的体育活动带动起来。
首先,征得家长的认可和支持,是摆在每位体育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
大家都深知,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每位父母亲都非常疼爱自己孩子,尤其是小学生。
少数家长有顾虑,一则怕参加训练后影响学习成绩,二是怕练坏了身体。
他们向家长讲清道理,孩子若有这方面的素质,他们应尽早发现,着力培养,孩子的未来或许会更好。
若家长有这方面的认识,就将这样的孩子吸收进来,讲明训练目的、时间、方法等具体问题,另外学校领导和班主任一起做好家长工作,消除家长的顾虑,保证孩子既能发挥特长,又能锻炼身体,更能保证学习成绩。
其次是加强对队员的思想教育。
例如经常讲一些我国优秀运动员是怎样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创造好成绩为国争光的事例。
使学生从小树立起认真训练,为校争光的信念。
作为训练教师,他们非常重视体育课和业余训练的有效结合。
体育课上提高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热爱锻炼;课外活动则加强训练,重点进行专项训练。
体育训练工作既是体力劳动,又是脑力劳动,工作时间长,体力消耗大,工作辛苦,露天作业,春天风刮、夏天太阳毒辣、秋天变幻无常、冬天北风飘雪,没有顽强的吃苦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是不行的。
身体力行的好榜样,那就是总训练组长孟庆利老师,他总是每天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
冬天冒着刺骨的寒风,带着睡眼惺忪的儿子,来到操场,与队员一起训练。
刚刚上一年级的儿子每天跟着爸爸早到学校很是委屈,找理由说:“爸爸天好冷,你不去训练行吗?”孟老师却总是摇摇头,因为在他心中只有一个信条:要建立严格的训练常规,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必须首先做到。
还有一次,下着雪,零下十几度,他脱下棉衣只穿田径短裤,为学生做跑步示范,队员们被他的敬业精神感动着。
在上海学习期间,他每天都通过短信和电话,了解学生的训练状态,被人“痴笑为呆子”!可就是这样的“呆子”却带起了一支成绩卓著,训练有素的小学生体育队伍。
为确保每年一度的县学生运动会,所有的体育教师认真钻研业务,为每个队员建立成长档案,做到因材施教。
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
使每天的训练都有收获,每周做一次业务研讨会,学生的训练成了体育组教师永恒的话题。
每次县运会前的一个月,时时考虑每个学生的状态,哪个方面有欠缺,怎样来弥补。
晚上,体育组的老师吃完饭来到学校,与学生谈心,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分析在比赛中,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好各种预案,完善技术细节,做到万无一失。
在2008年济南市中小学锦标赛中,共22个项目我们的队员打破13个项目的济南市记录。
济南各学校的教练惊呼济北小学“跑的太快了”!在2008济阳县首届学生
运动会中,又有24人次打破20项记录,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这个团结向上、勇于拼搏的体育训练队伍。
校乒乓球队成立于2006年9月,由尹彬老师承担训练工作。
他作为一个之前只是对乒乓球运动颇为热爱,但对乒乓球技术的训练方法还不够熟练的教练员来说,训练这支队伍有些难度,“迎难而上,方显男儿本色”,老尹彬师毅然接受训练任务,开始了与队员们一起闯乒乓精彩天地的故事。
白天与老教练研究乒乓球的技术;晚上,回到家网上夜战乒乓球大视野;第二天与队员一起切磋训练,通过一段时间的刻苦训练,摸清了队员的基本情况。
针对我校乒乓球队的实际,他制定了“三从一大”的训练方针,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的训练方针,用科学方法练好基本功。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首先培养学生对乒乓球运动的浓厚兴趣,并达到热爱的程度。
然后针对队员模仿能力强这一特点,通过示范,让队员做模仿练习,为提高效益,他还经常作陪练,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动作。
即使平时抓好基本功的训练,在赛前,还是不能松懈。
今年参加比赛的队员技术上虽已达到一定的水平,但通过逐个排队分析,他看到基本功还是不够扎实。
像冯海涛的正手搓球技术不过关,回对方下旋球老是下网,原因是前送幅度小,改进的方法是改用慢搓,加大前送幅度。
……这样让队员看到自己的弱点,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然后由再由老师陪练,逐个过关。
同时反复抓住每个人的长处进行练习,达到攻守平衡。
在训练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倡用脑打球。
在一次训练中,尹老师发现杨硕发了一个近网短球,对方回球易下网或过高,就加以肯定,逐渐形成了他发球抢攻的一大特点。
进行赛前热身也非常重要,让队员在实战中锻炼提高。
赛前我们同竟业园中学队员进行了对抗赛,结果双方互有胜负,使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实力,增强了信心,同时发现队员接发球技术差,“吃”转球和下旋球,针对这一情况,尹彬老师专门开始了“喂”下旋球和转球的训练,使队员很快克服了自身的弱点。
尹老师在与队员们共同训练生活的日子里,他们通过神奇的乒乓球传递着深厚的情谊。
队员王旭,家长不光是对他的学习情况很关心,对进入乒乓球队后在球技上的进步发展,更是关注。
一直都在充当着王旭的“场外指导”,父子俩谈得最多的就是与打球有关的事。
王旭每星期都要把自己最近在训练、技术、思想上的变化,详细地报告给爸爸;爸爸也总是对他所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想到的一些该注意的方面,为他细致入微地解答分析一番,日久天长,这便成为了父子俩都最为习惯的一种交流方式。
王旭家长见到尹老师如同见了老朋友,话题也总是围绕关于王旭的情况和乒乓球训练展开。
队员冷康,在参加比赛时没有能够按照预定的战术去打比赛,虽然赢得了当场比赛,但下场后被尹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当时,他非常不理解,不服气地说:“我赢了为什么还要批评我!”经过尹老师的指正,他后悔的掉下了眼泪。
此后的比赛,他发挥稳定,越打越精彩,最后取得了冠军。
2006年5月,这只队伍获得了济南市小学生乒乓球比赛男子甲组团体第二名;2006年10月,获得了济阳县第二届全民运动会乒乓球小学组团体第一名;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蝉联了济阳县小学生乒乓球比赛团体冠军。
通过训练与比赛,不仅仅提高了队员们的技战术水平,更磨练了队员们顽强拼搏和团结合作的高尚品德。
精彩的乒乓球给孩子们的课外活动带来了乐趣,让校园充满了无限生机!
一些传统健身运动,也开始在我们的校园中活跃起来。
推铁环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推铁环自娱性强,还可以锻炼人的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
80年代初期,经常看到一群背着书包的男孩子,手里拿着铁钩,推着铁环奔跑在马路上,铛铛的声音响成一片,场面颇为壮观。
但是,随着少年儿童现代生活内容的逐渐丰富,尤其是机动车日益增多,使推铁环受到了很大限制。
曾有着悠久历史和广泛群众基础的推铁环活动,日渐冷落下来,针对这一状况,学校领导经过讨论,认为这是一项非常有继承价值的传统体育项目。
于是,在2006年
的秋天我校成立了推铁环运动小组,考虑到推铁环是一项技巧性运动,动作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专业的训练。
颇有运动经验的许海燕老师走马上任,接受组队和训练任务。
久违的传统项目推铁环运动回到了济北小学校园,购买铁环,组织学生,积极训练,她忙的不亦乐乎。
刚开始训练队员,一着手铁环一推就倒,更不要说跑步前进了。
许老师就带着队员每天放学后先拿着铁环在田径场走,推铁环走三圈热身,铁环倒了竖起来再走,几天过去,队员们能够跑步推铁环了。
这样又开始了绕障碍慢跑训练,练习数日队员们掌握了一些技巧:推时用力要均匀,T型铁钩与铁环的接触要紧密,刚开始时要推得快一些,以有效保持铁环的稳定性。
在许老师和推铁环运动小队的积极训练下,2007年11月份的济阳县铁环比赛中,我校的队员包揽了所有项目的冠亚军。
并且在今年的10月份直接推荐去济南市参加首届学生运动会。
现在的推铁环运动小组由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三十人。
随着T型铁与铁环接触角度的调整,队员们可以任意让铁环转弯,推到娴熟时,还可以上下楼梯。
同样,由朱焕新老师带领的踢毽子运动小队更是让孩子们从抬腿、弹跳、曲身、转体等熟练的动作中体会到踢毽子这项传统健身运动的魅力。
有付出就有收获, 2007年获得济阳县踢毽子比赛第一名的好成绩。
朱老师本人也被县教育局评为“优秀教练员”。
孩子们每天放学后带着铁环奔跑在田径场,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飞舞的踢毽让我们的校园充满了无限的快乐!还有不少的年轻老师因为好奇、年长的教师为回忆童年也加入到推铁环、踢毽子的运动中来,回到孩提时代,悦耳的声音穿过校园来到街道,路过的行人驻足观看脸上透出跃跃欲试的神情,正值全民健身的热潮,我们的传统体育项目能够在校园里源远流长。
伴随着一些技巧性、娱乐性传统项目的开展,一些竞技性的项目也陆续开展加起来。
我们武术兴趣社团更是其中一颗耀眼之星!在徐庆明老师和杨海杰老师的带领下使传统项目散打、摔跤运动开展起来。
武术社团成立三年来,通过科学的训练,已发展成为拥有50多名优秀队员的集体,多次代表县,校参加比赛。
2007年5月在济南市第四届青少年运动会中,在年龄,体重都不如对手的情况下经过队员奋力拼搏取得了散打比赛团体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这极大的带动了整个校园活动的蓬勃发展,涌现了一批批优秀运动员好苗子,2008年9月济北小学输送的张文静同学,在山东省拳击锦标赛中已获第四名的好成绩。
随着全民建身运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全民健身的重要性,适逢百年奥运圆梦之际,我校的各项体育社团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打造了我校的体育特色。
各种兴趣班队的开展,大大丰富了校园文化。
葫芦丝管乐队的孩子们的演奏的《瑶族舞曲》参加济南市电视台“庆六一”大型文艺汇演,《阿瓦人民唱新歌》被邀在香港举办的“亚洲杯”艺苑童星汇演;儿童画社团多次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奖;英语社团的《骄傲的金孔雀》情景剧获济南市情景剧大赛一等奖;校陶艺班的孩子们在县黑陶厂的帮助下,在实际操作中继了解到了黑陶艺术的魅力又使文化瑰宝代代相传的信念更强了。
科技兴趣班,更是培养了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爱护和培养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求知欲,营造了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让孩子将课本上所学的知识在验证的基础上去运用,去发挥,能自由的表现她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