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上海市金山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上海市金山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试题数:8,总分:100
1.(填空题,5分)填空题。

(1)携来百侣曾游。

___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在《___ 》(篇目名)中,表现出___ (作者名)鄙弃权贵的傲骨精神的句子是“___ ,使我不得开心颜?”
(3)《劝学》中荀子借君子之口说“___ ”的意思,也就我们平时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

2.(单选题,2分)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黄庭坚《虞美人》词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

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

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A.玉台弄粉花妒人,忽寄入眉头
B.玉台弄粉,花妒入眉
C.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
D.花应妒玉台弄粉,唤取归来同住
3.(单选题,3分)下列运用《乡土中国》的观点与理论进行的判断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平常经常会说“落叶归根”“不离故土”,中国的老人还经常会讲“我已经是半截子入土的人了”,费孝通先生认为,这个“土”字虽然用得很好,但听起来多少有些“土气”和贬义。

B.中国古人喜欢“学而时习之”的原因,是因为那时候每天面对的新问题其实没有那么多,大部分的生活就是在不断地重复,只要这个村子里边有一个像孔子那样的老人家,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你请教他就好了,所以有机的团结会容易形成礼俗社会。

C.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个差序格局的核心,那向外扩张的这个动作,就叫作“推”。

所以孔子讲“推己及人”。

孟子评价孔子“善推而已矣”。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这些都是一个由内向外推的过程。

D.每一次技术的重大变革都会带来一大拨的时势权力。

当机器发明的时候,当内燃机发明的时候,当汽车发明的时候,当电报发明的时候,当互联网、手机、短视频,一个一个的社会变革出现的时候,你能不能抓住,就代表着你是不是可以在短期之内获得时势权力。

4.(问答题,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① 中国人一般把流传下来的一些方式行为称为风俗。

其实,“风”和“俗”是有所不同的。


马迁在《史记》中,曾引用当时已经存在的谚语“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它的意思是讲,
如果从一个地方走出去一百里,就会发现这个“风”已经不同了;如果再走一千里,会发现“俗”
也变了。

可见,“风”和“俗”不一样
...。

当然,这个一百、一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数字,而是一种
象征性表示。

② 什么叫“风”?“风”是流行、时尚,它的变化比较快,传播的速度也快,但存在的时间比
较短,影响的范围也比较小新的“风”来了,往往就会取代旧的“风”。

今天也是这样,互联网上
新出现的词我们可能还没有弄明白,过两天就不见了,因为新的词又取代了它。

“俗”可以理解
为习惯、方式。

少数的“风”因为影响大,大家需要它,就会延续下来,延续下来的就称之为“俗”。

“俗”,存在的时间长,影响的范围广,所以比较稳定。

这些“俗”再延长下来、更加稳定,就成了传统。

③ 传统文化,不是一阵“风”,不是一时的流行,而是已经长期存在,可以起长期作用,它的范围也比较大。

④ 过去所有的文化,并不是都可以成为传统文化。

有的文化昙花一现,还有一些虽然长
期存在却得不到主流社会承认,甚至经常要被千方百计地消灭。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已经形成的、长期的、稳定的、占主流的文化。

⑤ 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长期存在的农业社会、中央集权专制的政治制度和封建专制的
价值观。

这个基础变了,这种文化就难以存在下去。

比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在农业社会没有什么问题。

家族世代种田,没有社会保障,而且通信和交通不方便。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在,不远游”是对的,也是当时的需要。

到了工业社会、信息社会,通信技术发达,交通便利,“父母在”为什么不能远游?远游既不影响跟父母的感情,也不影响父母在有需要的
时候得到医疗和其他支持。

而且,为了寻求知识,寻找工作,很多人必须远游。

时移世易,当社会出现一系列变化后,在原来特定时空条件下产生的文化,确实会面临适用性的问题。

⑥ 历史上,中国没有真正受到过强有力的外来文化影响,没有一个强大到足以和中华文
明对抗的文化。

文明能够传播到中国内陆来,原因就在于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

到了近代,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的挑战。

从明朝中期开始,传教士把当时更先进的文化、科学传播过来。

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工业的发达,逐步有了报纸、电报、电话、新式出版物,有了西式学校。

西方文化从中国沿海逐步传播到内地。

外来文化和新文化的全面冲击,动摇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赖以存在的基础。

⑦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坚持“传”。

“传”是记录、保护、保存、延长、延续。

很多物质或
非物质的传统文化现在岌岌可危,有的已经没有“传”人,或者只剩下一些残余、遗迹、遗址。

所以,很急迫的问题是要赶快记录,赶快保护保存,尽量延长它的寿命。

如果实物已经不能存在,那么就尽可能详细地记录,包括录像、录音、照片、档案等。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还要重视“传”。

“传”是无条件、无差别的,要尽量把不自觉、无意识变成有自觉和有意识。

⑧ 传统文化并不都是好的,其中不少是腐朽的,要不要传?也要传。

因为这也是传统历史的一部分。

如果不把这部分记录下来,我们的后人怎么会相信和理解历史?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是恶的集中表现,但它现在是世界文化遗产,为什么?因为要保存下来时刻给后代一个警醒。

⑨ 我们今天能够达到的精神境界不一定超过古人,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中也许隐藏着今天还不能理解的智慧。

比如,一些古建筑全部是木结构,就靠卯榫连接起来,即便经过强烈的地震,也一直没有倒。

如果认为这些建筑物不是现代结构,就不注意保存,那么里面的智慧和秘密也许就永远消失了。

又如,24个节气曾经被认为是糟粕,但这些年国内外的研究发现,它是非常合理的促进农业生产的时间体系。

对传统文化中的这部分内容,包括我们今天不理解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先不要忙着消灭,不如把它任性地保留下来,也许中间所蕴含的智慧今后可以发挥作用。

⑩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把“传”和“承”区分开来,一方面坚持无条件、有意识地“传”;另一方面要有选择、有条件地“承”。

“承”要继承、发扬、延续,但还要转化和创新,而非刻意守旧。

(有删改)
(1)第① 段中的加点字“不一样”具体内容是指___ 。

(2)赏析第⑧ 段中3个问句的表达效果。

(3)下面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___
A.第③ 段既上承了对“风”和“俗”的解读之意,又界定了传统文化不是“风”而是“俗”,同时下启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分析和论述。

B.“传”是要把不自觉、无意识变成有自觉和有意识。

比如有些地方的舞蹈、山歌、艺术品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就应该马上开发旅游,让更多人关注与研究。

C.第⑨ 段举古代建筑的例子旨在说明人类的精神未必一直进步,但物质条件一般来说总是不断在进步。

D.第⑩ 段提出有选择、有条件地“承”。

比如现在有些地方讲传统文化,就要让小孩子穿上汉服跪拜,整天念着儒家的经典,甚至叫大家坐在一起给父母洗脚,就违背了“承”的核心要义。

(4)在特定的语境下,词语的感情色彩会发生转变,比如下面例句中的加点字。

请在第⑨ 段的画线句中,找出1个这样的词语,分析其表达出的复杂情感。

我只想鼓吹
..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鲁迅《拿来主..我们再吝啬
义》)
5.(问答题,1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① 旧时代的上海老味道之所以令人怀想,一半源于彼时体内脂肪薄瘠,一半借时间慢慢沉淀。

一位英国作家说过:过去的时光都是美好的。

美好的想象和落空的小确幸,不经意为往事罩上一层金色光芒,(甲)_____,外婆红烧肉占据了餐桌C位。

② 长大后吃到新雅的玫瑰细沙、奶油椰蓉和杏花楼的上等五仁,方知天外有天,小街南货店里酥皮斑驳的小月饼不能望其项背。

风水轮流转,作为“国民记忆”的五仁月饼近来常被吐槽,叫人很生气。

做一款五仁月饼有多烦你知道吗?光是将上好的果仁、瓜仁召集拢来就是一项大工程。

再说舌尖享受,层层递进,惊喜连连,中老年粉丝对它不离不弃,(乙)_____是对匠人精神的礼赞。

③ 近年来市场竞争激烈,月饼花头翻得也快,从小龙虾到芝士培根,从腌笃鲜到流心奶黄,但聚焦多在馅心,饼皮不大有人提及。

其实,馅心与饼皮君臣佐使,方能成就一款丰腴华滋的节令美食。

现在月饼新秀的馅心大多出自珍馔佳肴,与饼皮一起入口是否更加好吃,吃过才晓得。

今年吃到一款手做月饼,饼皮分一酥一软两种,馅心也是双拼,栗子与豆沙、绿豆与佛手的组合,形态优美、轮廓清晰、格调清雅、味道隽永,真诚地诠释了月饼的本质。

④ 中国人喜欢通过咀嚼某些食物来纪念一个节日或时令,这是农耕文明代代相传的文化指令。

在市场繁荣的美好期待中,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仍然符合广大群众的意愿,所以我们心里要有谱,除了月饼,秋高气爽之时还有许多风味值得领略。

比如毛豆、芋,盐水一煮,最能体味时蔬的清香软糯。

毛豆以“牛踏扁”为佳,香糯软绵胜出同类许多。

糖芋艿现在不大有人吃了,过去是老阿奶的专利。

芋艿子煮至半熟后剥皮,回锅煮至酥而不烂,加红糖提味上色,装碗后再浇一小勺糖桂花。

老阿奶郑重其事地端到小孙子面前,脸上的每一条皱纹似乎都在咏唱童年歌谣。

随着岁月的流逝,这张脸便会在小孙子的记忆中化作青铜浮雕。

⑤ 吃了虾子菱白、油焖茭白、糟油菱白,塘藕、菱、荸养也接踵而至。

小时候当令水果没有条件经常吃,老爸会从菜场抱两节老藕回家,洗净刨皮,切片装在高脚碗里,一边看书一边吃,蛛网般的细丝常会牵绕在嘴角,这就是“藕断丝连”。

生藕片不很甜,但在生脆上胜过秋梨,汁液在牙缝中进出,颇得闲趣。

藕节整支填进浸泡过的糯米,焐熟后切厚片,如玛瑙嵌白玉,浇桂花糖油,可以入席。

⑥ 藕以一节为佳,但市场上售卖的多为两节以上。

切开断面,可以看到大多为九孔。


孔就是塘藕,也叫白花藕,如果是十一孔,就是田藕。

也有七孔的,叫红花藕,特别珍贵。

藕与梨、甘蔗一起榨汁,是一款清热消渴的饮品。

⑦ “陂塘鲜品,秋来首数及菱”。

红菱有尖角,苏州人俗称“水客”,《酉阳杂俎》认为,有两角者为菱,有三角、四角者为,后人混称为“菱角”,生吃与塘藕一样清新可爱。

剥菱后手指被染得红艳艳的,到第二天才能彻底洗清,但是乡间小囡乐此不疲。

⑧ 藕、菱、荸荠等也可以请甜豆、茭白、黑木耳等加盟,做一盘时鲜小炒,不大送饭,但佐加饭酒倒有清逸之气。

⑨ 辛弃疾《和赵晋臣送糟蟹》诗:“人间缓急正须才,郭索能令酒禁开。

一水一山十五,从来能事不相催。

”梅尧臣《一月十吴正仲遗活蟹》诗:“年年收稻卖江蟹,二月得从何处来。

满腹红膏肥似髓,贮盘青壳大於杯。

”入秋后,江河湖泊水温渐凉,大闸蟹也完成了最后一次蜕壳。

⑩ 江南的秋天从来不缺河鲜,白鱼、白虾、鳜鱼鲫鱼、鲈鱼、青鱼、鲢鱼、甲鱼、鳗鲡……不也是很肥美的吗?
⑪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除了月饼,我们还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要分享。

如今,我们更要
强调人与大自然的关系,通过节令美食来传承中华文化
......。

(选自《解放日报》2020年10月4日,有删改)(1)请将下列选项中的内容填入文中甲、乙两处,正确的一项是 ___
A.甲:于是乙:更
B.甲:但是乙:也
C.甲:于是乙:也
D.甲:但是乙:更
(2)第④ 段画线句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3)文章结尾处也提到了“传承中华文化”,请用第一篇现代文语段中关于“传”与“承”的观点与态度来评析本文中的“月饼文化”。

(4)第④ 段提到“中国人喜欢通过咀嚼某些食物来纪念一个节日或时令,这是农耕文明代代相传的文化指令”,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联系生活,举一家乡美食(文中提到的除外)加以分析。

6.(问答题,5分)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乞食(节选)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节选)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1)上面两首作品的体裁都是 ___ 。

(2)陶渊明的作品擅长通过白描手法呈现日常生活画面;杜甫的作品沉郁顿挫,具有浓郁的
现实主义特色。

请推断两首诗歌分别是谁的作品,并通过具体诗句的分析来证明你的推断。

7.(问答题,20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赤壁赋
苏轼
①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②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
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③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
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④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⑤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后赤壁赋
苏轼
①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②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
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③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
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

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④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
道士顾笑,予亦惊悟。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将下列选项中的人物填入图中的1、2、3、4处,正确的一项是 ___
A.1王安石2秦观3欧阳修4司马光
B.1欧阳修2司马光3秦观4王安石
C.1秦观2欧阳修3司马光4王安石
D.1司马光2王安石3欧阳修4秦观
(2)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 举酒属.客 ___
② 泣.孤舟之嫠妇 ___
③ 山川相缪.___
④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___
(3)与“何为其然也?”的句式不一样的一项是 ___
A.而又何羡乎!(《赤壁赋》)
B.恬然自安(《琵琶行》并序)
C.句读之不知(《师说》)
D.曾日月之几何?(《后赤壁赋》)
(4)与“顺流而东”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___
A.已而叹曰
B.归而谋诸妇
C.悄然而悲
D.返而登舟
(5)将下面句子解释成现代汉语。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6)“前后赤壁赋”中分别有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比较它们在表达效果上的异同。

(7)有人认为《后赤壁赋》对现代人的启示作用,远不如“前赋”,对此你有怎样的评价,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的观点与思考。

8.(问答题,40分)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完成写作。

有人说青春无大事,在整个人生的回看中,在与现实生活的较量中,它微不足道;也有人说青春无小事,因为青春不是数量,而是一种品质,一旦获得,就不会失去。

有人说青春无极限,任意挥洒,方为青春;也有人说青春有所限,珍惜当下,不负青春。

有人说青春就是年轻的生命;也有人说有些人从未青春过,即使年轻。

……
无数人在说青春,那么对于“青春”你又有哪些思考?
请以“青春说”为题,写一篇结构完整,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20-2021学年上海市金山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试题数:8,总分:100
1.(填空题,5分)填空题。

(1)携来百侣曾游。

___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在《___ 》(篇目名)中,表现出___ (作者名)鄙弃权贵的傲骨精神的句子是“___ ,使我不得开心颜?”
(3)《劝学》中荀子借君子之口说“___ ”的意思,也就我们平时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

【正确答案】:[1]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梦游天姥吟留别; [3]李白;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5]学不可以已
【解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
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

【解答】:故答案为:
(1)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重点字:稠)
(2)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重点字:摧)
(3)学不可以已(重点字:已)
【点评】:《梦游天姥吟留别》名句积累:
1.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2.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3.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4.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单选题,2分)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黄庭坚《虞美人》词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

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

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A.玉台弄粉花妒人,忽寄入眉头
B.玉台弄粉,花妒入眉
C.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
D.花应妒玉台弄粉,唤取归来同住
【正确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学常识的能力。

解答该题首先要对文学常识的有关内容又说了解,然后分析诗歌选择项,判断其是否正确。

【解答】:以熟悉的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为例:“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根据“虞美人”词的特点,五六句分别为“7个字、5个字”,排除BD。


押韵的角度,“妒”与“住”的韵脚相同。

故选:C。

【点评】:解答文学常识题的技巧:
积累法。

所谓积累法就是要平时积累大量的文化常识,这需要学生平时学习时多用心,也需要老师老师多提醒多总结,更主要的需要学生平时读书时要多留心。

平时学习时多刷题,形成大量知识积累。

到考试时,调动平时积累的大量文化常识,对试题中涉及的文化常识初步做出正误判断。

联想法。

当试题中的文化常识自己平时没有见过时,可以采用联想法。

回忆课本中学过的相关内容,回忆自己读多的相关书中是怎样说的。

回忆看过的电影,旅游参观时导游的相关讲解,以及古代的风俗习惯等进行联想从而做出相应的辅助的正误判断。

语境法。

有些文化常识生疏,但既然出自这篇文章中,与文章的语境应该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把所给文化重新放到语境中,根据文章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所给的所发是否符合语境即是否前后文意思贯通,与全文所讲的意思有无互相矛盾的地方。

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3.(单选题,3分)下列运用《乡土中国》的观点与理论进行的判断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平常经常会说“落叶归根”“不离故土”,中国的老人还经常会讲“我已经是半截子入土的人了”,费孝通先生认为,这个“土”字虽然用得很好,但听起来多少有些“土气”和贬义。

B.中国古人喜欢“学而时习之”的原因,是因为那时候每天面对的新问题其实没有那么多,大部
分的生活就是在不断地重复,只要这个村子里边有一个像孔子那样的老人家,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你请教他就好了,所以有机的团结会容易形成礼俗社会。

C.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个差序格局的核心,那向外扩张的这个动作,就叫作“推”。

所以孔子讲“推己及人”。

孟子评价孔子“善推而已矣”。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立人,己欲达
达人”这些都是一个由内向外推的过程。

D.每一次技术的重大变革都会带来一大拨的时势权力。

当机器发明的时候,当内燃机发明的时候,当汽车发明的时候,当电报发明的时候,当互联网、手机、短视频,一个一个的社会变革出现的时候,你能不能抓住,就代表着你是不是可以在短期之内获得时势权力。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掌握能力。

我们平时要多看名著,对其故事情节有大致的了解与掌握。

【解答】:A.原文说道“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
得很好”,主要是为了强调这个“土”字用得好,而不是为了说“土气”和贬义。

故选:A。

【点评】:名著名篇复习,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对名著内容情节叙述的时间要素,
高考试题中有时故意将情节发生的时间倒置,或者随意更改,以此来考查对该情节的记忆程度;2.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故意变更情节发生的地点,将此地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彼地
发生的事情。

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选项中表示地点的词语,识别其中地点变更的陷阱;3.把甲的事件、语言、肖像、动作说成是乙的,或将甲的性格、功过、典型意义说成乙的,
这是错误选项中常出现的张冠李戴式的陷阱。

考生必须多加注意,识别其中的陷阱;4.文学
名著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考生在应在平时多加注意;5.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核心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突出重要细节;6.熟记名著常识的相关内容,熟记小说人物形象、故事
情节等;7.对人物思想性格的认识、理解以及典型情节的识记和复述能力,考生应注意扣紧
题干的要求,抓住人物主要思想性格,从典型事例、主要故事情节中来概括。

4.(问答题,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① 中国人一般把流传下来的一些方式行为称为风俗。

其实,“风”和“俗”是有所不同的。


马迁在《史记》中,曾引用当时已经存在的谚语“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它的意思是讲,
如果从一个地方走出去一百里,就会发现这个“风”已经不同了;如果再走一千里,会发现“俗”
也变了。

可见,“风”和“俗”不一样
...。

当然,这个一百、一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数字,而是一种
象征性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