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盛今瘦:痰饮病人在未病之前,身体丰盛,既 病之后,身体消瘦。
沥沥有声: 水饮在肠间流动时所发出的声音。 咳逆倚息: 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
.
提要
总论痰饮病分类、四饮的主证。 1.痰饮病分类 2.四饮主症,病机 3.四饮病位
.
分析
痰饮(狭义)
主证: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病机: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水停胃肠。 病位:胃肠。 狭义痰饮的病机提示痰饮形成的主要原因。
.
第17条
(P159)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 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 主之。
.
提要
论述微饮在脾、肾的不同证治
1.症状 2.病机 3.治法 4.方药
.
1.症状:
短气
小便不利
兼不同见证
2.病机:水饮内停,妨碍气机升降则短气; 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
饮邪形成之原因有脾、肾的不 同,故症状表现亦有差异
1.症状特点 2.病机分析 3.治法 4.方药
.
讲解
1.主证: 病者脉伏—饮邪久留,阳气被郁。 其人欲自利,利反快 虽利, 心下续坚满
2.病机分析: —正气未虚,留饮欲去。 —饮邪顽固,去而未尽。
.
3.治法 因势利导,攻逐留饮(属通因通用) 4.方药 甘遂半夏汤
甘遂-攻逐饮邪 甘草-与甘遂同用,相反相击,攻逐水饮 半夏-降逆蠲饮散结 芍药,白蜜-酸收甘缓以安中
饮
其脉沉紧-寒饮留伏 (病程长 ) 医吐下之不愈 (有误治 )
痞坚之处,必有伏阳(即伏 热、郁热),吐下之余,定无完 气,书不尽言,而意可会也。
《心典》
.
木防己汤
• 木防己
一苦一辛,
• 桂枝
行水饮而散结气
• 石膏—辛凉以清郁热
• 人参—扶正补虚
.
药后转归
• 虚者即愈:能得痞坚虚软,是水去 气行,结聚已散,病即可愈。
茯苓-淡渗利水,化饮降逆 温阳化饮 桂枝-辛温-振奋阳气以消饮邪
白术-苦温-健脾燥湿 甘草-甘温-和中益气
补土治水
.
临床应用指要
用苓桂术甘汤的关键是紧扣脾胃阳 虚、痰饮内停的病机。头晕目眩、呕吐、 涎沫、背寒冷如手大、胸胁胀满、短气、 心悸等,皆为其常见的选方指征。
本方消中兼补,药性偏温,用于饮 邪偏盛者,宜酌加祛饮逐邪之品。
.
十枣汤煎服法
• ①十枣汤重用大枣以达到峻下而不伤正。 • ②使用药物剂量的多少应根据病人体质以
及服药后的反应而定。 • ③掌握服药时间,对提高疗效、减轻药物
某些不良反应有一定的作用。
.
第23条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 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
分析 1.症状:
身体疼重,无汗,恶寒发热、烦躁、脉浮紧。 外寒重而夹郁热---发汗散饮兼清郁热 身体疼重,无汗。咳嗽、喘满、痰多稀 白、恶寒发热、脉弦紧。 外寒而兼里饮-----发汗兼温化水饮。
之。(30) •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31)
.
方剂区别
• 己椒苈黄丸和甘遂半夏汤都属攻下剂,主治痰饮 实证,但有区别。
.
第21、22条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
第21、22条
内痛:胸胁部牵引疼痛。 熬:文火焙干的一种炮制方法。 羸人:身体瘦弱的人。 平旦:日出之时,早晨天刚亮的时候。
• 实者三日复发:仍痞坚结实,是饮 结较重,病重药轻,原方不能胜任。
.
木防己汤去石膏 加茯苓芒硝汤
《心典》:“以坚投坚而坚不破 者,即以软投坚而即破也。”
.
小结
本篇指出广义痰饮病的治疗总则,“当以温药和 之”。 体现了五大治法: ①温阳化饮法:泽泻汤、苓桂术甘汤 、五苓散 、小半夏
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 、肾气丸 。 ②表里两解法:小青龙汤 、大青龙汤 。 ③疏导肠胃法:己椒苈黄丸 、厚朴大黄汤 。 ④泻水逐饮法:葶苈大枣泻肺汤、十枣汤 。 ⑤扶正祛饮法:木防己汤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
.
[选注]
《 金匮要略今释 》:据《千 金》盖甘遂、半夏同煮,芍药、 甘草同煮,复以蜜和二药汁再煮 也。本草谓甘遂反甘草,此法似 有深意,当遵用之。
.
临床应用指要:注意三点
• 严格把握适应症:本方非平常之方,属于攻破之剂, 临床应确认是水饮病邪久留的顽疾重症才可使用。
• 切记甘草和甘遂的剂量比例。若两药取同一剂型入 药(如均为水煎剂或散剂),甘草量应小于或等于 甘遂。
.
比较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病机 主证
治法 配伍特点
外感风寒 内有郁热
外感风寒 内停寒饮
发热恶寒,身疼痛, 恶寒发热,胸痞, 脉浮紧,不汗出而 干呕,咳喘 烦躁
发汗散水 清热除烦
发汗解表 温肺化饮
麻黄6 两 石膏
麻黄3 两 干姜 细辛 半夏
.
• 支饮重证——木防己汤(24) • 支饮咳喘——葶苈大枣泻肺汤(27) • 支饮实证——十枣汤(32、33) • 支饮主证——小青龙汤(35)
.
分析
悬饮
主证: 咳唾引痛(引胸胁疼痛) 病机: 水流胁下,肝肺气机受阻。 病位: 胁下。
.
分析
溢饮
主证: 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 病机: 饮溢四肢,肺气失宣,脾失健运。 病位: 四肢肌肤。
.
分析
支饮
主证: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 病机: 饮停胸膈,肺失宣降,心阳被遏。 病位: 胸膈。
治疗?
.
• 务须留心煎服方法:可遵循《千金要方》记载的方
法,或将半夏、甘草、芍药同煎,送服甘遂末。但
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都应在煎好的药汁中兑入白蜜
同服。
.
痰饮眩晕治方
•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16) •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25) •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
.
中西病名对照
痰饮
悬饮
溢饮 支饮
急慢性胃肠炎、胃肠神 经官能症、肝腹水等。
胸膜炎、胸腔积液、心 包积液等。 急性肾炎、风湿病等。
气管炎、哮喘、肺气肿 等。
.
思考题
1. 痰饮病可分为几类?其病位、病 机、主证是什么?
2. 痰饮的治疗大法是什么? 3. 狭义痰饮治本、治标有哪些代表
方剂? 4. 同为溢饮,为何用两首不同方剂
.
第29条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 己椒苈黄丸主之。
.
提要 论狭义痰饮饮热交结肠间,聚而成实的证治。
1.症状 2.病机分析 3.治法 4.方药
.
分析
1. 病位:肠间 2. 主证:腹满,口舌干燥 3. 病机:饮热交结于肠,气机不利 4. 治法:荡热涤饮,前后分消 5. 方药:己椒苈黄丸
.
临床应用指要
肺、脾、肾阳气虚衰,运化失司,水 饮邪的生成: 津停积体内而成——阳虚为本。
2.温药作用: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
3.和之
调和脏腑,恢复气化—治本 行消开导,祛除饮邪—治标
.
[选注]
《本义》:……言和之则不专事温 补,即有行消之品,亦概其例义于温药 之中,方谓之和之而不可谓之补之益之 也。
行者,行其气也; 消者,消其痰也; 开者,开其阳也; 导者,导饮邪从大小便出也。
.
十枣汤煎服法
• 先煮肥大枣,后内三药末。 • 药量因体质而异。 • 平旦温服之。 • 得快下后,糜粥自养。
.
十枣汤煎服法
• 本方属攻逐峻剂,其服药方法和药后调理与众方 不同。要求平旦时服药。水饮为阴邪,平旦是阳 气生发的时候,大自然的天阳之气能帮助人体正 气,更好地排出水饮药物起效大约在两个小时后, 太阳已经很高,这是就要泻下,通过泻下把水饮 排出体外。此时,身体阳气充足,能承受攻下。
.
概述
痰饮病的病理性质:总属阳虚阴盛, 输化失调,因虚致实,水液停聚。
痰饮病名为《金匮》首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痰饮(狭义):饮停胃肠
痰饮(广义)
水饮停蓄于身体
某处所引起的一种 疾病。
悬饮 溢饮
支饮
.
概述
留饮:水饮留而不去者 伏饮:水饮潜伏不出者。 “留”和“伏”揭示了饮病久和深的发病 特点,并非四饮之外另有所分。 篇中还有微饮之称,是指饮邪轻微者。这 些均属于广义痰饮范围。
.
3.治法 因脾而成--健脾渗湿,通阳利水 因肾而成--温肾蠲饮,化气利水
4.方药 苓桂术甘汤 肾气丸
.
讲解
方名
病机
兼证
治法
苓桂术甘汤 脾阳虚不能 胸胁支满, 健脾渗湿,
运化水湿, 目眩,心下 通阳利水
水停心下
悸动
肾气丸
肾阳虚 不 畏寒足冷, 温肾阳, 能蒸腾气化 腰酸,少腹 化气利水
拘急不仁
.
治本
心下 治标
肠间
第16条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 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
提要
论述脾胃阳虚,饮停心下的证治
1.症状 2.病机 3.治法 4.方药
.
1.症状: 胸胁支满 目眩 小便不利
2.病机: 脾胃阳虚,饮停中焦,阻碍气机 升降,浊阴不降,清阳不升。
.
3.治法 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4.方药: 苓桂术甘汤
.
★痰饮(狭义)与其它三饮不同,痰饮强 调饮邪形成的原因,而后者则是饮邪形成后, 作为致病因素停留于不同部位而产生的不同 病理变化。
胁下
气化功能 失常
饮邪
四肢
胸膈
.
病位
1.痰饮 2.悬饮 3.溢饮 4.支饮
症状
病机
.
第15条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本条论述痰饮病的治疗大法
.
痰饮总治则
饮为阴邪,最易损伤阳气,阻滞气机。 1.饮邪性质: 遇寒则凝,得阳始化,得温则行。
.
第1、2条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 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 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 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 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 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 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 肿,谓之支饮。
.
名词
.
提要 论述饮邪上犯,蒙蔽清阳冒眩的证治
1.症状 2.病机分析 3.治法 4.方药
.
1.症状:
“心下有支饮”-心下痞,胸胁支撑胀 满冒眩-饮邪冒蔽,清阳不升 小便不利
2.病机:水饮内停,妨碍气机升降,浊阴不能下行, 清阳不得上达。
.
3.治法 健脾化饮,降逆止眩。 4.方药 泽泻汤
泽泻-重用,利水消饮,导浊阴下行 5 白术-健脾制水,培土以断生饮之源 2
.
痰饮证治
• 饮停心下---苓桂术甘汤(16 ) • 微饮短气---肾气丸(17) • 留饮欲去---甘遂半夏汤(18) • 痰饮冒眩---泽泻汤(25) • 痰饮呕吐---小半夏汤(28) • 痰饮眩悸---小半夏加茯苓汤 (30) • 先渴后呕---小半夏茯苓汤 (41) • 肠间饮聚---己椒苈黄丸(29) • 下焦饮逆---五苓散(31) • 胸满腹满---厚朴大黄汤. (26)
临床医家多将本方用于痰饮结聚肠腑或 蓄积胸腹的标实急重症。以胸或腹胀满,脘 腹辘辘有声,小便不利,大便闭结或不畅, 苔厚腻,脉弦数或沉弦有力为常见脉证。
脾虚饮停者不能用本方。
.
第18条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虽利, 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 甘遂半夏汤主之。
甘遂 半夏 芍药 甘草 白蜜
.
提要 论述留饮欲去的证治
.
概述
篇中所提的“温药和之”治疗原则, 一直被历代医家所推崇,并有效地指导着 痰饮病的治疗。
.
痰饮概述
• 总纲(1、2) • 总脉象(12) • 治疗大法(15)
痰饮(16、17、18、25、 26、 28、29、30、31、41 )
• 辨证论治 悬饮(21、22) 溢饮(23) 支饮(24、27、32、33、35-40)
第25条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 主之。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
支饮
病名—四饮之一。
症状—支撑胀满感。
•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25)
•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 支饮也,小半夏汤主之。(28)
.
名词
• 冒眩:即头目昏眩。
《心典》: 水饮之邪,上乘清阳之位, 则为冒眩。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 冒蔽也;眩者,目眩转而乍见玄黑也。
痰饮咳嗽病 脉证并治第十二
.
概述
1.痰字含义: 汉晋唐时期,“痰”通“淡”、“澹”。
指水液清稀动荡状态。
2.痰饮病概念:
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 某些部位的病症。 即凡水饮停蓄为病, 均谓之痰饮。
.
概述
其症状表现较为复杂,可用“呕、 咳、喘、满、痛、肿、悸、眩”来概 括。
其病机是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失 常,水液代谢障碍,导致水饮停聚 于体内某部的疾病。
.
第24条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 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 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 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 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木防己 石膏 桂枝 人参
.
分析
支饮重证
膈
其人喘满-膈间支饮,上迫于肺
间
心下痞坚-水饮内结,胃气被郁
支
面色黧黑-饮聚于膈,营卫不利
沥沥有声: 水饮在肠间流动时所发出的声音。 咳逆倚息: 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
.
提要
总论痰饮病分类、四饮的主证。 1.痰饮病分类 2.四饮主症,病机 3.四饮病位
.
分析
痰饮(狭义)
主证: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病机: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水停胃肠。 病位:胃肠。 狭义痰饮的病机提示痰饮形成的主要原因。
.
第17条
(P159)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 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 主之。
.
提要
论述微饮在脾、肾的不同证治
1.症状 2.病机 3.治法 4.方药
.
1.症状:
短气
小便不利
兼不同见证
2.病机:水饮内停,妨碍气机升降则短气; 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
饮邪形成之原因有脾、肾的不 同,故症状表现亦有差异
1.症状特点 2.病机分析 3.治法 4.方药
.
讲解
1.主证: 病者脉伏—饮邪久留,阳气被郁。 其人欲自利,利反快 虽利, 心下续坚满
2.病机分析: —正气未虚,留饮欲去。 —饮邪顽固,去而未尽。
.
3.治法 因势利导,攻逐留饮(属通因通用) 4.方药 甘遂半夏汤
甘遂-攻逐饮邪 甘草-与甘遂同用,相反相击,攻逐水饮 半夏-降逆蠲饮散结 芍药,白蜜-酸收甘缓以安中
饮
其脉沉紧-寒饮留伏 (病程长 ) 医吐下之不愈 (有误治 )
痞坚之处,必有伏阳(即伏 热、郁热),吐下之余,定无完 气,书不尽言,而意可会也。
《心典》
.
木防己汤
• 木防己
一苦一辛,
• 桂枝
行水饮而散结气
• 石膏—辛凉以清郁热
• 人参—扶正补虚
.
药后转归
• 虚者即愈:能得痞坚虚软,是水去 气行,结聚已散,病即可愈。
茯苓-淡渗利水,化饮降逆 温阳化饮 桂枝-辛温-振奋阳气以消饮邪
白术-苦温-健脾燥湿 甘草-甘温-和中益气
补土治水
.
临床应用指要
用苓桂术甘汤的关键是紧扣脾胃阳 虚、痰饮内停的病机。头晕目眩、呕吐、 涎沫、背寒冷如手大、胸胁胀满、短气、 心悸等,皆为其常见的选方指征。
本方消中兼补,药性偏温,用于饮 邪偏盛者,宜酌加祛饮逐邪之品。
.
十枣汤煎服法
• ①十枣汤重用大枣以达到峻下而不伤正。 • ②使用药物剂量的多少应根据病人体质以
及服药后的反应而定。 • ③掌握服药时间,对提高疗效、减轻药物
某些不良反应有一定的作用。
.
第23条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 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
分析 1.症状:
身体疼重,无汗,恶寒发热、烦躁、脉浮紧。 外寒重而夹郁热---发汗散饮兼清郁热 身体疼重,无汗。咳嗽、喘满、痰多稀 白、恶寒发热、脉弦紧。 外寒而兼里饮-----发汗兼温化水饮。
之。(30) •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31)
.
方剂区别
• 己椒苈黄丸和甘遂半夏汤都属攻下剂,主治痰饮 实证,但有区别。
.
第21、22条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
第21、22条
内痛:胸胁部牵引疼痛。 熬:文火焙干的一种炮制方法。 羸人:身体瘦弱的人。 平旦:日出之时,早晨天刚亮的时候。
• 实者三日复发:仍痞坚结实,是饮 结较重,病重药轻,原方不能胜任。
.
木防己汤去石膏 加茯苓芒硝汤
《心典》:“以坚投坚而坚不破 者,即以软投坚而即破也。”
.
小结
本篇指出广义痰饮病的治疗总则,“当以温药和 之”。 体现了五大治法: ①温阳化饮法:泽泻汤、苓桂术甘汤 、五苓散 、小半夏
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 、肾气丸 。 ②表里两解法:小青龙汤 、大青龙汤 。 ③疏导肠胃法:己椒苈黄丸 、厚朴大黄汤 。 ④泻水逐饮法:葶苈大枣泻肺汤、十枣汤 。 ⑤扶正祛饮法:木防己汤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
.
[选注]
《 金匮要略今释 》:据《千 金》盖甘遂、半夏同煮,芍药、 甘草同煮,复以蜜和二药汁再煮 也。本草谓甘遂反甘草,此法似 有深意,当遵用之。
.
临床应用指要:注意三点
• 严格把握适应症:本方非平常之方,属于攻破之剂, 临床应确认是水饮病邪久留的顽疾重症才可使用。
• 切记甘草和甘遂的剂量比例。若两药取同一剂型入 药(如均为水煎剂或散剂),甘草量应小于或等于 甘遂。
.
比较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病机 主证
治法 配伍特点
外感风寒 内有郁热
外感风寒 内停寒饮
发热恶寒,身疼痛, 恶寒发热,胸痞, 脉浮紧,不汗出而 干呕,咳喘 烦躁
发汗散水 清热除烦
发汗解表 温肺化饮
麻黄6 两 石膏
麻黄3 两 干姜 细辛 半夏
.
• 支饮重证——木防己汤(24) • 支饮咳喘——葶苈大枣泻肺汤(27) • 支饮实证——十枣汤(32、33) • 支饮主证——小青龙汤(35)
.
分析
悬饮
主证: 咳唾引痛(引胸胁疼痛) 病机: 水流胁下,肝肺气机受阻。 病位: 胁下。
.
分析
溢饮
主证: 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 病机: 饮溢四肢,肺气失宣,脾失健运。 病位: 四肢肌肤。
.
分析
支饮
主证: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 病机: 饮停胸膈,肺失宣降,心阳被遏。 病位: 胸膈。
治疗?
.
• 务须留心煎服方法:可遵循《千金要方》记载的方
法,或将半夏、甘草、芍药同煎,送服甘遂末。但
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都应在煎好的药汁中兑入白蜜
同服。
.
痰饮眩晕治方
•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16) •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25) •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
.
中西病名对照
痰饮
悬饮
溢饮 支饮
急慢性胃肠炎、胃肠神 经官能症、肝腹水等。
胸膜炎、胸腔积液、心 包积液等。 急性肾炎、风湿病等。
气管炎、哮喘、肺气肿 等。
.
思考题
1. 痰饮病可分为几类?其病位、病 机、主证是什么?
2. 痰饮的治疗大法是什么? 3. 狭义痰饮治本、治标有哪些代表
方剂? 4. 同为溢饮,为何用两首不同方剂
.
第29条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 己椒苈黄丸主之。
.
提要 论狭义痰饮饮热交结肠间,聚而成实的证治。
1.症状 2.病机分析 3.治法 4.方药
.
分析
1. 病位:肠间 2. 主证:腹满,口舌干燥 3. 病机:饮热交结于肠,气机不利 4. 治法:荡热涤饮,前后分消 5. 方药:己椒苈黄丸
.
临床应用指要
肺、脾、肾阳气虚衰,运化失司,水 饮邪的生成: 津停积体内而成——阳虚为本。
2.温药作用: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
3.和之
调和脏腑,恢复气化—治本 行消开导,祛除饮邪—治标
.
[选注]
《本义》:……言和之则不专事温 补,即有行消之品,亦概其例义于温药 之中,方谓之和之而不可谓之补之益之 也。
行者,行其气也; 消者,消其痰也; 开者,开其阳也; 导者,导饮邪从大小便出也。
.
十枣汤煎服法
• 先煮肥大枣,后内三药末。 • 药量因体质而异。 • 平旦温服之。 • 得快下后,糜粥自养。
.
十枣汤煎服法
• 本方属攻逐峻剂,其服药方法和药后调理与众方 不同。要求平旦时服药。水饮为阴邪,平旦是阳 气生发的时候,大自然的天阳之气能帮助人体正 气,更好地排出水饮药物起效大约在两个小时后, 太阳已经很高,这是就要泻下,通过泻下把水饮 排出体外。此时,身体阳气充足,能承受攻下。
.
概述
痰饮病的病理性质:总属阳虚阴盛, 输化失调,因虚致实,水液停聚。
痰饮病名为《金匮》首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痰饮(狭义):饮停胃肠
痰饮(广义)
水饮停蓄于身体
某处所引起的一种 疾病。
悬饮 溢饮
支饮
.
概述
留饮:水饮留而不去者 伏饮:水饮潜伏不出者。 “留”和“伏”揭示了饮病久和深的发病 特点,并非四饮之外另有所分。 篇中还有微饮之称,是指饮邪轻微者。这 些均属于广义痰饮范围。
.
3.治法 因脾而成--健脾渗湿,通阳利水 因肾而成--温肾蠲饮,化气利水
4.方药 苓桂术甘汤 肾气丸
.
讲解
方名
病机
兼证
治法
苓桂术甘汤 脾阳虚不能 胸胁支满, 健脾渗湿,
运化水湿, 目眩,心下 通阳利水
水停心下
悸动
肾气丸
肾阳虚 不 畏寒足冷, 温肾阳, 能蒸腾气化 腰酸,少腹 化气利水
拘急不仁
.
治本
心下 治标
肠间
第16条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 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
提要
论述脾胃阳虚,饮停心下的证治
1.症状 2.病机 3.治法 4.方药
.
1.症状: 胸胁支满 目眩 小便不利
2.病机: 脾胃阳虚,饮停中焦,阻碍气机 升降,浊阴不降,清阳不升。
.
3.治法 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4.方药: 苓桂术甘汤
.
★痰饮(狭义)与其它三饮不同,痰饮强 调饮邪形成的原因,而后者则是饮邪形成后, 作为致病因素停留于不同部位而产生的不同 病理变化。
胁下
气化功能 失常
饮邪
四肢
胸膈
.
病位
1.痰饮 2.悬饮 3.溢饮 4.支饮
症状
病机
.
第15条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本条论述痰饮病的治疗大法
.
痰饮总治则
饮为阴邪,最易损伤阳气,阻滞气机。 1.饮邪性质: 遇寒则凝,得阳始化,得温则行。
.
第1、2条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 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 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 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 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 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 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 肿,谓之支饮。
.
名词
.
提要 论述饮邪上犯,蒙蔽清阳冒眩的证治
1.症状 2.病机分析 3.治法 4.方药
.
1.症状:
“心下有支饮”-心下痞,胸胁支撑胀 满冒眩-饮邪冒蔽,清阳不升 小便不利
2.病机:水饮内停,妨碍气机升降,浊阴不能下行, 清阳不得上达。
.
3.治法 健脾化饮,降逆止眩。 4.方药 泽泻汤
泽泻-重用,利水消饮,导浊阴下行 5 白术-健脾制水,培土以断生饮之源 2
.
痰饮证治
• 饮停心下---苓桂术甘汤(16 ) • 微饮短气---肾气丸(17) • 留饮欲去---甘遂半夏汤(18) • 痰饮冒眩---泽泻汤(25) • 痰饮呕吐---小半夏汤(28) • 痰饮眩悸---小半夏加茯苓汤 (30) • 先渴后呕---小半夏茯苓汤 (41) • 肠间饮聚---己椒苈黄丸(29) • 下焦饮逆---五苓散(31) • 胸满腹满---厚朴大黄汤. (26)
临床医家多将本方用于痰饮结聚肠腑或 蓄积胸腹的标实急重症。以胸或腹胀满,脘 腹辘辘有声,小便不利,大便闭结或不畅, 苔厚腻,脉弦数或沉弦有力为常见脉证。
脾虚饮停者不能用本方。
.
第18条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虽利, 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 甘遂半夏汤主之。
甘遂 半夏 芍药 甘草 白蜜
.
提要 论述留饮欲去的证治
.
概述
篇中所提的“温药和之”治疗原则, 一直被历代医家所推崇,并有效地指导着 痰饮病的治疗。
.
痰饮概述
• 总纲(1、2) • 总脉象(12) • 治疗大法(15)
痰饮(16、17、18、25、 26、 28、29、30、31、41 )
• 辨证论治 悬饮(21、22) 溢饮(23) 支饮(24、27、32、33、35-40)
第25条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 主之。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
支饮
病名—四饮之一。
症状—支撑胀满感。
•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25)
•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 支饮也,小半夏汤主之。(28)
.
名词
• 冒眩:即头目昏眩。
《心典》: 水饮之邪,上乘清阳之位, 则为冒眩。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 冒蔽也;眩者,目眩转而乍见玄黑也。
痰饮咳嗽病 脉证并治第十二
.
概述
1.痰字含义: 汉晋唐时期,“痰”通“淡”、“澹”。
指水液清稀动荡状态。
2.痰饮病概念:
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 某些部位的病症。 即凡水饮停蓄为病, 均谓之痰饮。
.
概述
其症状表现较为复杂,可用“呕、 咳、喘、满、痛、肿、悸、眩”来概 括。
其病机是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失 常,水液代谢障碍,导致水饮停聚 于体内某部的疾病。
.
第24条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 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 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 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 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木防己 石膏 桂枝 人参
.
分析
支饮重证
膈
其人喘满-膈间支饮,上迫于肺
间
心下痞坚-水饮内结,胃气被郁
支
面色黧黑-饮聚于膈,营卫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