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常见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及防治对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常见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及防治
对策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老年患者常见的多重耐药菌情况,分析耐药菌耐药
机制和对策。
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多重耐药菌感染
的老年患者224例,采集患者相应标本,进行微生物分离培养、药敏试验等,总
结对相关患者的处理治疗情况。
结果:分离培养多重耐药菌457株,占比前三的
分别是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细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
耐药机制主要为灭活酶产生、靶位改变、胞膜通透性改变、细菌泵出系统增多、胞膜主动转运减少,有2
种及2种以上耐药机制同时存在。
经针对性用药治疗后,治愈率为99.34%。
结论:耐药机制主要为灭活酶产生、靶位改变、胞膜通透性改变、细菌泵出系统增多、
胞膜主动转运减少,老年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应严格管理,预防传播,针对性用
药治疗。
【关键词】老年;多重耐药菌;耐药机制;防治对策
多重耐药菌是指对于3种及3种以上的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的致病菌。
近年
来多重耐药菌种类及耐药性均有明显增高[1]。
而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后,其治疗
难度会明显增大,单纯应用一种抗菌药物难以消灭致病菌,需要采用联合用药方
式方可有效治愈[2]。
为进一步了解多重耐药菌耐药机制、探讨应对措施,本研究
将研究分析老年常见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及防治对策。
1资料及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老年患者224例。
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所选患者中男性患者109例,女性患者115例;患者年龄65~98岁,平均(75.25±7.37)岁。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单间隔离治疗,加强消毒管理,严格控制感染传播。
所有患者采集其血液标本、尿液标本、痰液标本、分泌物标本、胸腹水标本等进行微生物分离培养鉴定,并进行药敏试验。
然后根据微生物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确定致病菌类型及耐药性。
根据相关生化实验室检验及试验结果采用多药联合治疗。
分析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及防治措施。
2结果
2.1多重耐药菌培养鉴定结果
所选患者分离培养多重耐药菌457株,包括大肠埃希菌105株(22.98%)、铜绿假单细胞菌88株(19.26%)、鲍氏不动杆菌76株(16.63%)、嗜麦芽寡养单细胞菌27株(5.91%)、结核分枝杆菌26株(5.67%)、肺炎链球菌46株(10.07%)、金黄色葡萄球菌39株(8.53%)、肠球菌属36株(7.88%)、其他14株(3.06%)。
2.2多重耐药菌耐药机制
耐药机制为病菌灭活酶产生的共有112株(24.51%)、靶位改变95株(20.79%)、薄膜通透性改变87株(19.04%)、细菌泵出系统增多或增强73株(15.97%)、胞膜主动转运减少43株(9.41%)、同时存在以上两种耐药机制的菌株有54株(11.82%)、同时存在以上有三种耐药机制以上3株(0.66%)。
2.3治疗结果
根据药敏实验结果选用两种或三种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最终1例患者因其他合并症加重导致死亡,2例患者转外院治疗,治愈率为99.34%。
3讨论
一般情况下,多重耐药菌不会自然产生,而是由于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后引起的微生物变异而形成[3]。
多重耐药菌感染后可使患者病情愈加复杂,治愈难度增加,需要应用其他针对性抗菌能力更强的药物进行联合治疗。
近年来各种多重
耐药菌不断出现,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给临床医疗带来巨大挑战。
老年患者
最为常见的多长耐药菌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但革兰氏阳性菌及结核分支杆菌等
也时有出现。
多重耐药菌对于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可以有很多种情况,其中最为常见的包
括灭活酶产生、靶位改变、胞膜通透性改变、细菌泵出系统增多或增强和胞膜主
动转运减少等[4]。
灭活酶产生,常见情况包括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钝化酶等,可以增强微生物对药物的抵抗作用。
靶位改变较为常见的如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
等也会对部分药物产生耐药性。
而胞膜改变,主要为胞膜增厚,从而不利于药物
渗透进入细胞,从而产生耐药性。
细菌泵出系统增多或增强后可以增强对进入细
菌内的药物进行较快、较强的清除,从而不利于药物作用。
而胞膜主动运转减少,建立新的代谢途径,可以增强对药物的拮抗作用。
本研究中,耐药机制为病菌灭
活酶产生占比最高,其余分别为靶位改变、薄膜通透性改变、细菌泵出系统增多
或增强、胞膜主动转运减少。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同时存在以上两种耐药机制的菌
株占11.82%,同时存在以上有三种耐药机制占0.66%。
由于多重耐药菌感染会导致患者病情复杂化、治疗困难化,因此一旦发现患
者有多重耐药均感染后,应该严格隔离管理感染患者,有训练有素的专业医护人
员进行治疗及护理服务。
同时加强防控,避免感染传播。
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在发
现有多重耐药菌感染后,及时进行隔离治疗,在药敏试验后采用2种或3种非耐
药范围类的抗菌药物进行联合治疗。
结果显示,治愈率为99.34%,治疗效果良好。
综上所述,多重耐药菌种类较多,以部分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和结
核支杆菌为主。
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主要有病菌灭活酶产生、靶位改变、薄膜
通透性改变、细菌泵出系统增多或增强、胞膜主动转运减少等,部分患者有两种
或两种以上耐药机制同时存在。
对于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应严格进行隔离管理,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有针对性地用药治疗。
【参考文献】
[1]张伟,刘原.替加环素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J].国
际呼吸杂志,2019,39(6):452-456.
[2]刘秋萍,徐凌.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抗生素杂
志,2018,43(10):1179-1187.
[3]段思琪,崔莎莎,李月, 等.MRSA的耐药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8,24(10):1464-1466,1470.
[4]常红.浅谈细菌多重耐药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卫生产
业,2017,14(23):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