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块五突破大题高分瓶颈专题十九全国卷12分大题突破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九全国卷12分大题突破
一、考情分析
1.全国卷近五年考题统计
文化渡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12分)
2016·课标Ⅲ经济近代中国通商口岸
的开放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
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12分)
2015·课标Ⅰ经济科技在生产力发展
中的作用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
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
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
行认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
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

)(12
分)
2015·课标Ⅱ政治
经济
我国节假日的变化
表2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
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
成的历史原因。

(12分)
2014·课标Ⅰ政治对1960年我国中学
历史教科书中“抗
日战争”内容的目
录的修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
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12
分)
2014·课标Ⅱ政治世界近代史教材目
录对比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
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
因。

(12分)
2.命题规律分析
(1)三个模块均有命题,很少进行跨模块命题。

政治、经济模块命题较多,文化模块命题较少。

(2)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部分命题较多,世界古代史部分至今尚未命题。

(3)设问方式一般是一问,能力要求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多种能力,尤其是突出考查发现问题的能力。

(4)答题要求往往是要求考生概括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材料已有观点或根据材料提出新观点,新角度进行说明、论证或评价。

(5)试题本身具有开放性,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

二、解题方法思路
典例(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

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富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

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
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

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

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

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

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都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
[答题思路]
提炼信息,摆明观点→揭示本质,表明观点→史论结合,客观评价。

第一步:提炼信息,摆明观点。

如本题:“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即材料所涉及史实,就是鲁滨逊在遇险漂流到的海岛上建立了自己的领地。

第二步:揭示本质,表明观点。

如本题:“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即材料信息所反映的历史阶段特征或历史史实。

指出第一步所提取情节实际上是反映了近代早期的西欧殖民扩张。

第三步:史论结合,客观评价。

如本题:“评价该历史现象”,即要求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和理解历史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认识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答案评分标准
示例:
情节:鲁滨逊遇险漂流到海岛上,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领地。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早期的西欧殖民扩张。

概述和评价:近代西方殖民扩张始于新航路开辟,在亚非拉地区依靠武力等方式强占殖民地,掠夺财富,进行移民,开展贸易。

殖民扩张掠夺的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给遭受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客观上带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
三、模拟练
(2018·成都市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对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趋势,学术界形成了不同的看法。

一些学者提出“中心—边缘”论,认为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在贸易上不平等,技术进步、高效的生产活动,以及生产的创新等也逐渐向中心汇集,这些优势的汇集不断强化了中心国家地位。

有人还指出,中心国家存在着对创新的不懈动力,通过创新,中心的地位日益巩固。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全球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系统,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网络。

随着国际经济、政治、军事力量的此消彼长,新兴国家层出不穷,许多原在边缘位置的国家成为半边缘位置的国家,部分半边缘位置的国家成为中心位置的国家,一旦形成多个中心,则新的中心又会涌现出来。

——据张康之、张桐《在“中心—边缘”结构中重新看世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心—边缘”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评分标准(观点,表态,阐述,小结)
示例1
观点:中心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强化。

这一观点有其合理性。

阐述:新航路开辟以来,尤其是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粮食和原料的生产越来越集中于发展相对滞后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工业生产则集中于工业化程度高、科技先进的欧美诸国和日本。

亚非拉多数国家沦为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国际市场、原料产地、劳动力供应地和资本输出场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的确立,美国等发达国家继续主导经济全球化,造成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呈进一步扩大趋势。

可见,该观点是从整体上来认识全球化进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示例2
观点:中心国家并非全然不变。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阐述:由于率先开辟新航路和走上殖民扩张道路,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最早一批殖民霸权国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原先处于边缘地区的荷、英、法等国迅速崛起,西、葡两国丧失了中心地位;由于英国率先开始并完成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确立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中心地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美国等后起国家的崛起,英国逐渐丧失世界工厂地位;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打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20世纪末,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迅速崛起,逐步改变着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秩序。

可见,该观点是从国际力量对比变化(大国的兴衰)的角度来认识世界历史进程,由于世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客观规律,新兴国家的崛起必然冲击中心国家,后者的优势地位难以永保。

(考生围绕材料,提出新的观点并予以合理论证,同等给分)
1.(2018·太原模考)(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晚清时期有代表性的专利案例
批准年份企业名称专利内容批准者
1882 上海织布局十年专利光绪皇帝
1884 华盛纺织厂十年专利李鸿章
1891 天津自来火公司在直隶省境内享受制造火柴
之专利权十五年
北洋大臣
1893 重庆聚昌火柴厂在重庆、川东地区专利经营
二十五年
川东道
1895 张裕酿酒有限公司凡奉天、直隶、山东三省地直隶总督
——整理自徐海燕《中国近现代专利制度研究
(1859~1949)》从材料中提取一条或一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12分)(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
论题:晚清专利制度侧重于商业垄断权。

阐述:随着民族工业的兴起,市场竞争激烈;再加上西方专利制度的引入,官督商办的企业率先申请专利。

但由于受传统经济政策的影响以保护企业垄断经营权为主。

这一做法,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初期,对于集中资本、防止国内过度竞争与外商排挤、保护投资者利益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对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有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但变相的专卖与垄断经营,不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又阻碍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和晚清社会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

(若从其他角度答亦可。

如获得专利的行业涉及纺织、火柴、矿业、机器工业、航运等重要领域;专利申请涉及地域广;专利审批地方色彩或人治色彩强烈等。

)
解析小论文的写作,据材料拟定论题即观点,阐述的基本思路是这一时期专利制度的实施有利有弊,在论述中要以相关的史实来说明,注意条理清晰。

2.(2018·湖南五市十校教研改共同体联考)(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00年前施本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指出,世间所有的文化或文明都是有生命的,都有生老病死,西方文化也不例外,所以他只是断言“西方终将没落”,施本格勒抛弃了欧洲中心主义的历史观,他认为每个文明都有存在的合理性与价值,“不认为西方文化具有比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中国文化、埃及文化、阿拉伯文化、墨西哥文化等更优越的地位”,这种较为平等、多元的历史观被他喻为“历史领域的哥白尼发现”。

唯一的问题是,在施本格勒写书时看上去早已“没落”成为定局的中华文明,居然奇迹般重新振兴,而且隐然已有再度如日中天之势。

在施本格勒看来,所有文明都有生老病死,概莫
能外,但中华文明已经持续了五千年,这一点毕竟是所有其他文明都未曾做到的,面对这一文化特例,或文明异数,施本格勒若泉下有知,会不会重新建构他的理论框架?
——摘编自江晓原《重读〈西方的没落〉》充分提取材料信息,从文明的角度提出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证。

(12分)(要求:可以选择一种或多种政治模式与文化现象,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
观点:文明的再造与复兴,取决于其自我更新活力和适应客观环境变化的自我调整能力。

论证:历史证明,东西方文明的复兴都是文明再造的结果。

一种文明能否通过再造而复兴,取决于其自我更新活力和适应客观环境变化的自我调整能力。

西方文明在中世纪后半期复兴、在近代崛起并在世界占据主导性地位,是彻底摆脱了欧洲古典文明束缚后诞生的新文明。

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激烈碰撞过程中,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全面再造的结果。

阿拉伯文明则在近东文化和欧洲文化的交融中再造并崛起,对中世纪前半期世界文明的发展发挥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崛起,也是文明再造的过程。

1840年至今,中华文明亦一直处于打破旧束缚、持续再造的过程中。

东西方文明兴衰的规律表明:文明复兴的过程必然是文明再造的过程,文明唯有再造,方可复兴。

文明的再造,是对传统文明扬弃更新的过程,既包含对传统文明优秀成分的继承和升华,又须摆脱传统文明糟粕成分的禁锢和束缚;既要保持自身文化的营养,又须汲取外来文化的活力。

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正以前所未有的气势和力度继续中华文明的再造,从东西方文明的兴衰规律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言之有理即可)
(此示例仅供参考,其他观点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确定选题角度,文明的衰落、复兴等,并根据选题角度拟出相应论题,如中国文明复兴的原因、西方文明衰落的隐患等。

其次,根据论题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如从中国文明复兴的原因:自我更新、吸收外来成果等。

最后,根据提取的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表述成文。

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英语世界,美国没有经历任何革命也变成了一支主导的力量。

法国大革命使控制着财力的商人阶级变成统治势力,取代了拥有土地的贵族们;但同样的情况发生在19世纪的英国,却没有经历过流血牺牲,甚至都没有打扰到民众的日常安宁。

与过去断然决裂,会导致狂热的行为,接踵而至的可能是突然的横祸和毁灭。

个人的明智,来自于他记忆的连续性,团体的明智则需要其传统的延续。

——[美]威尔·杜兰特、阿里尔·杜兰特《历史的教训》围绕材料中“团体的明智则需要其传统的延续”,以此为主题,结合世界史加以简要论述。

(12分)(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观点:团体的明智需要其传统的延续。

论述:英国在光荣革命后,逐步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现代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国王作为国家元首是国家统一的象征,继续担任英联邦元首,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

……
综述:对于传统的延续,有利于改革,保障稳定,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团体的明智则需要其传统的延续”结合题设以“团体的明智则需要其传统的延续”分别结合近现代美国民主共和制、法国议会制共和制、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的基本史实进行阐述即可,最后得出结论制度的延续和完善有利于推动社会的稳定和改革,从而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中后期英美等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
——摘编自宋则行、樊亢主编《世界经济史》(上) 上表反映了19世纪中后期英美等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变化情况。

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12分)(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论题一:19世纪中后期,广大的殖民地保证了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优势地位。

阐述:19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西方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这一时期的英国由于科技研究与应用上的保守性,工业生产开始落后于美国和德国;但表格中的信息显示1870年后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仍占绝对优势地位。

这主要是因为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市场,具有他国所不能比的世界市场优势,从而保证了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优势地位。

论题二:19世纪中后期,德国工业化发展迅速且工业水平较为领先。

阐述:1871年德国才完成国家统一,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占有殖民地和市场非常有限;表格中德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到1900年仅次于英国,说明德国的工业品在世界贸易中占有优势,这主要是由于德国完成统一,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注重科技的发明和应用,使自己的工业化水平大大领先于英法等欧洲国家,使自己的工业品具有了竞争优势。

5.(2018·龙岩质检)(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自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起始,伴随着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以及资本的全球性扩张,世界便开始了主动或被迫的一体化进程。

在此背景下,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危局,也催生了波澜壮阔的变革。

——摘编自李喜所《中国近代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全球视野下近代中国的危局与变革”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12分)(要求:选择中国近代史晚清时期(1840~1912年)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段所发生的史事,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论题: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冲击下的近代中国发生了社会剧变。

阐述: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开拓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西方列强进行疯狂的殖民扩张。

英法等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在外来压力和内部抗争的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剧变。

政治上,丧失主权和领土完整,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开展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

经济上,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近代化起步,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动,封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外商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等近代企业先后产生。

外交上,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宗藩体制逐渐瓦解,中国外交开始走向近代化。

思想上,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日常生活上,西餐和西式住宅在沿海城市出现。

6.(2018·蚌埠一模)(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前面有天书三十六行,皆是天罡星;背后也有天书七十二行,皆是地煞星,下面注着众义士的姓名。

”面对何道士的解读,梁山众好汉目瞪口呆。

宋江言道:“鄙猥小吏,原来上应星魁,众兄弟也原来都是一会之人。

上天显应,合当聚义。

今已数足,上苍分定位数,为大小二等。

天罡、地煞星辰,都已分定次序,众头领各守其位,各休争执,不可逆了天言。

”众人皆言:“天地之意,物理数定,谁敢违拗?”——整理自施耐庵《水浒传》
材料二公元1620年9月23日,一批英国清教徒乘五月花号邮轮到达北美。

上岸前,他们签署了“五月花号公约”,内容主要有:
……我们在上帝面前共同立誓签约,自愿结为一民众自治团体。

为了使上述目的能得到更好地实施、维护和发展,将来不时依此而制定颁布的被认为是对这个殖民地全体人民都最适合、最方便的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公职,我们都保证遵守和服从。

——据戴安娜·拉维奇所编《美国读本》分别概括两则材料中所蕴含的东西方政治理念,并加以说明。

(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中国古代政治的核心理念是身份等级制度;西方近代政治则显现为一种契约制度。

梁山英雄以兄弟相称,但也有严格的大小尊卑之分,这说明中国古代受宗法观念、君主专制的影响,身份等级森严。

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过程中,君权不断神化、强化,臣下则日趋奴仆化,以此维护统治。

“五月花号公约”以一份公共应遵守的契约形成“公民团体”。

公约尊重个人利益,否认专制权威,赋予每个人平等和权利,这为以后美国建立以三权分立为核心的共和制民主奠定了基础。

示例二:中国古代政治体现出人治特点;西方近代政治则是法治。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本质特点是人治。

君权至上,人大于法,君主借助神权强化统治。

宋江炮制天书的实质目的是为了以绝对权威来巩固自己地位,这和中国古代政治人治特点相符合。

“五月花号公约”,是公民所共同遵守的一份契约,任何人都不得凌驾于其上,体现出法治特点。

近代西方代议制都遵循了法律至上的理念,近代以法治为特点的制度建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