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早期的无政府主义思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早期的无政府主义思潮
张胜祖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长沙410003)
摘要:中国早期无政府主义者把各国无政府主义思想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类似的东西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特点;他们对马克思学说既存赞扬,也有批评;其中‚天义派‛和‚新世纪派‛又有不同特点。

关键词:无政府主义;思想;国家
中图分类号:DO91 .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876 X(2000) 03 - 0055 - 06
A Brief Discussion on E arly T rend of Thought of Anarchism in China
ZHAN G Sheng - zu
( S o ci a l S c ience A c a dem y of Hu n a n , Chan gs h a , Hu n a n 410003 , Chi n a)
Abstract :This t h esis analyzes China ’s early anarchist s t h at had co m bined inter n ati o n al anarchist s’t ho ught s wit h t he anal ogue in Chenese t raditi o nal cult ure to fo r m t heir ow n characteristics. They cri ti ciz ed Mar xis m and p raised it as well ,a m o ng t hem t he‚Tianyi Gro up‛and t he‚New C ent ury Gro up‛had been di f2 ferent f ro m ot h ers.
K ey w ords :anarchism ;t r end of t h o u ght ;co u nt r y
无政府主义是反映小资产阶级和流氓无产者的一种社会政治思潮,产生于18 世纪的欧洲。

最先把无政府主义介绍来中国的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创办的《新民丛报》、
《新小说》、
《东方杂志》等报刊。

1901 年, 梁启超在《清议报》十八册上发表《难乎为民上者》, 正式提出‚无政府党‛一词。

1902 年,康有为所写的《大同书》提及到‚尼古喇被杀‛‚
、俄亚历山大被刺‛之事,并推崇俄国虚无党人,认为‚推各国之女才‛, 当以‚苏菲亚‛等为‚其著也‛。

同年,罗普也在《新小说》创刊号上发表《东欧女豪杰传》,详细介绍了俄国虚无党的暗杀活动。

随后, 在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 诸如《浙江潮》《、江苏》《、民报》等刊物上又刊载了大量的介绍无政府主义的新闻、评论、图片和文学作品。

‚天义派‛创始人之一的张继,还专门翻译了《无政府主义》一书,在留学生中散发。

不过,无论是资产阶级改良派或者革命派,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人虽然宣传无政府主义,但并不相信无政府主义。

梁启超在介绍无政府主义的时候就说过:‚若其主义, 则吾所不敢赞同也‛。

‚岂有无政府而能立于今日之世界乎?‛岂惟今日, 虽至大同太平以后,亦固有所不可也‛1 。

可见, 他们介绍欧洲无政府主义活动是为了以此来恐吓反动的统治者,并使一些读者接受他们的改良主
义主张。

革命派也只是把无政府主义作为反对清政府的有力手段来加以推崇。

许多同盟会的成员都认为,无政府主义思想可‚为吾党之助‛,但不可‚行于今日‛。

特别是无政府主义思想在同盟会中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以后,孙中山等人更是对它持批判态度。

因此,在1907 年以前,虽然也有不
收稿日期:2000 - 04 - 17
作者简介:张胜祖(1935 - ) 男,湖南长沙人,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主义。

益阳师专学报2000 年第3 期56
少介绍和宣传无政府主义的文章,但无政府主义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派别,它只是夹在新思想的潮流当中,散发着与众不同的特殊气味。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中国早期无政府主义思潮所具有的特点。

先驱力量的青年知识分子,特别是在外国留学生中,一些人由于受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影响,还没有跳出维新改良的思想框架,依违于革命和改良之间,尚处在改良向革命的转变阶段。

就这一部分人来说,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影响,对于促成他们的转变有一定的作用。

无政府主义强调通过强制手段‚弭争端而破坏阶级‛‚,废兵废财‛‚, 颠覆政府,破除国界,土地财产均为公有‛4 。

在当时的确能够鼓动一些富于理想的热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而且无政府主义在反对封建传统文化中所表现出来的激进态度,对于促进人们探索真理,接受新的思想,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再就当时社会思想领域的斗争来说,主要问题是封建买办思想同各种进步思潮的矛盾,而所谓‚新学‛中间的各种流派之间的矛盾并不突出。

加之马克思主义当时还没有广泛传播,还没有一种科学理论指明无政府主义的实质。

因此,无政府主义者不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采取敌视态度,相反,还借用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共同点‛,通过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某些部分来推动无政府主义在群众中的流传。

而对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不同的地方,则持反对态度。

这就使得无政府主义者在称赞和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某些著作的同时,又肆意地指责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一、无政府主义思潮滋长的社会历史条件
无政府主义是小生产者的私有观念和破坏心理的强烈反映,而近代中国又是一个小生产者的汪洋大海,因而在这块土地上,有着无政府主义广泛滋生的条件,在一些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革
命家当中,相信或热衷于无政府主义的人也有不少。

当本世纪初出现的译介社会主义著作的热潮在1907 年开始冷却下来以后,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初期传播反而为无政府主义思潮的泛滥所压制。

当时,正式打出无政府主义旗号的是吴稚晖、刘师培。

1907 年6 月, 中国留日学生刘师培、张继、何震等人模仿日本无政府党,发起‚社会主义讲习会‛,明确规定其宗旨‚不仅以实现社会主义为止,乃以无政府为目的者也‛2 。

何震主编《天义报》,鼓吹‚今日欲为人民谋幸福,舍实行无政府制度外,别无改造世界之方,中国亦然‛3 。

在巴黎,由吴稚晖、张静江、李石曾、褚明谊等发起组织了‚新世纪社‛,并出版机关刊物《新世纪》,介绍巴
枯宁等人的学说,鼓吹‚颠覆一切强权‛的‚社会革命‛。

至此,以中国国外留学生为基干形成的无政府主义的独立派别,开始走上中国的政治舞台。

这些无政府主义团体和报刊在宣传中,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各国无政府主义思想家的活动和他们的政治主张。

同时,他们又根据欧洲这些著名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家的观点,揉合炮制了许许多多无政府主义论说,诸如反对强权、反对军备、反对法律、反对私有财产和阶级之分, 要求达到无父、无君、无法、无天的‚四无‛境界,等等。

他们总是把这些理论同中国传统文化中某些相类似的, 如老庄的虚无主义、古代的大同思想以及小生产者的极端民主的绝对平均思想等结合起来,从而表现出自己的理论特点。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无政府主义的这些主张, 包含积极的、革命的成份。

因为,在20 世纪初的中国,群众迫切要求推翻帝国主义及其代理者清政府在中国的统治,而无政府主义者的主张同当时人民的革命要求有共同之处。

当时,作为革命
二、中国早期的无政府主义者和马克思学说
《天义报》比较注重宣传马克思的学说。

在1907 年至1908 的两年中,它先后译载了《共产党宣言》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 发表了恩格斯1888 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刊登了《共产党宣言》其他章节和《家庭、私有制及国家的起源》( 当时译作《家庭、私有财产及私制之起源》) 第二章。

并且对上述经典著作的一个根本指导思想———唯物史观,作了有限度的肯定,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唯物史观是研究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指导思想,并初步认识到阶级竞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它给我们提供了一条认识历史的基本线索,使我们能在混沌不清的社会现象中找到内在的规律性。

1908 年《, 天义报》春季增刊译登了英国社会党领袖哈因秃曼《社会经济论》的部分内容,为此而写的《中译者序》赞扬了马克思在推动社会主义由空想向科学方面发展的卓越功绩。

它指出‚:近
第21 卷张胜祖:论中国早期的无政府主义思潮57
世言社会主义者,必推阐历史事实,研究经济界之变迁,以证资本制度所从生。

自马尔克斯(即马克思) 以为古今各社会均援产业制度而迁,凡一切历史之事实,均因经营组织而殊,惟阶级斗争,则古今一轨。

自此论发明,然后言社会主义者始得所根据‛5 。

《天义报》在译登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之起源》时,也增写了《识语》,指出‚
:观于彼说,则女子欲求解放,必自经济革命始,彰彰明矣‛6 。

这一切表明, 他们已经初步懂得阶级斗争贯穿于以往各个社会形态之中,而各个社会形态之所以具有不同的基本特征,是因为不同社会形态的经济组织不同;经济制度是社会的基础, 要解决社会政治问题和思想问题,必须首先变革社会的经济制度。

这不能不是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突破。

《新世纪》在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学说方面,虽然远不及《天义报》,但是,它在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过程中也阐述过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观点。

1980年11 月7 日,在该刊的72 期上,发表了李石曾的《驳〈时报〉〈论中国今日不能提倡共产主义〉》一文,用通俗的语言,驳斥了许多反对共产主义的传统观念,宣传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普通常识。

该文指出‚:共产主义,没有什么法律‘, 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是大纲, 其他一切法制禁令都不要‛。

作者在这里虽然是宣扬反对一切政府和法制的思想,但是,在解释什么是共产主义的问题上,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基本上是相同的。

它在驳斥《时报》所谓共产主义‚夺富民之所有,以均之贫民,使之不劳而获‛,因而助长游手好闲的论调时,也指出‚:今之工人固贫,日日勤劳,惟恐无工作,何暇思惰。

惟富者不耕而食,不织而衣,非惟不作有益于社会,反暴殄了许多。

‛所以,不劳而获的并不是贫苦人,而是一般的富有者。

至于人们在智力上的不平等‚, 皆本于贫富,并非生出来就有愚贤不肖之分。

‛‚将来教育普及,大家不拿学问来自私自利,普通知识外,人各有一专治之艺术,故智愚贤不肖之差甚微。

‛至于知识上的不平等,只能说明人们有互相帮助、取长补短的义务,而不能成为统治与被统治的条件。

该文还揭示了《时报》的反共产主义阶级实质。

指出《时报》对于共产主义‚不研究所论之理由,徒以利害而重非之,未有不大谬不然者也。

‛‚其为说也,偏重于利害,所以措词矛盾,无往而有合。

‛这是严重的阶级偏见。

在贫富悬殊的阶级社会里,对于共产主义这样一种涉及
到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大事,不同的阶级必然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来考虑反对或者赞成。

‚共产主义,富贵人决不主张的。

他们的私产,保得比性命还牢。

没有了私产,平日间靠着私产所享受之荣华便失,反比贫人更觉苦恼‛。

但是,贫穷人对于共产主义的态度就有根本的不同。

‚贫人讲共产主义,实在是他的本分。

争了私产来,化为公共所有,那自然无‘生计界之不得志者’,因人人已有所应受的一分了。

‛这里虽然分析了《时报》的反共产主义立场,认为它代表富有阶级的利益,但是,作者只囿于社会阶级和集团的利害得失的评述,还不能从科学的含义上论证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同时,由于这些无政府主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与‚无政府共产主义不同‛,因而在赞扬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又肆意指摘‚马氏学说之弊‛,说什么马克思‚既认国家之组织‛‚, 由是共产之良法美意失真。

‛他们反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是阶级统治工具的学说,拒绝对权威和政府作阶级分析,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而笼统地加以反对: ‚政府之罪,上通于天,诚万恶之源也。

‛而他们所主张的‚无政府主义于学理最为圆满。

‛因为,从历史上看‚, 则人人平等,无政治之组织,继因人民信神,雄黠者托神以愚民,民因信神之故而尊之,是为群长之始。

‛认为政府和权威的产生都是对历史的反动,从科学上讲,物类互助扶助,出于天性,都要按照天然发展而除障碍物, 不要法律的强迫, ‚今政府之居民上,其障碍为何如? 使即人类避障碍之心而充之, 则政府必消灭。

‛那么, 推翻了旧的、反动的政府以后,要不要建立新的、革命的政权呢? 回答是否定的‚:幸中国近日,尚为放任之政府。

然以今日之人心,无一非崇拜强权,无论满洲立宪,无论排满以后另立新政府,势必举欧美、日本之伪文明推行于中国,使放任政府变为干涉之政府。

‛‚而中国人愈无自由,愈无幸福,较之今日尤为苦困‛2 。

正因为无政府主义者主张在24 小时以内消灭国家,所以它们把科学的共产主义叫做‚民主制之共产‛,认为这种按照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步骤、分阶段的作法‚, 渐融于集产主义中,则以既认国家之组织,致财产支配不得不归之中心也。

由是共产之良法美意亦渐失其真‛6 。

在《天义报》看来, 好象科学的共产主义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而只有无政府主义是真正的共产主义。

益阳师专学报2000 年第3 期58
在反动阶级统治的历史条件下,无政府主义破坏和消灭一切国家政权的主张,也具有一定的革命因素,因为他们首先要求破坏的是反动、腐朽的国家政权。

由于他们自己的无知,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相混淆,所以,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攻击,在实际内容上很大部分又是针对第二国际的议会主义的。

《天义报》攻击‚马氏暮年宗旨虽与巴枯宁离析,致现今社会民主党利用国会政策陷身卑猥‛2 。

这是把马克思主义歪曲成为社会民主主义然后再加以攻击。

无政府主义者把社会党的社会主义叫做‚绅士派‛的社会主义, 批评他们‚轻信议会权力‛‚,欲取社会向有之组织,稍加改正‛‚,仅仅争指工人劳给之增多‛。

并且指出‚:平心而论,彼等谬误之观念,不过略似于攘争权之普通党,以为事事为议会所失败,皆我未入彼中耳。

殊不知彼党既入民蠹之队中,纵美其徽号曰‘社会党’,公等能信绅士派之腐败组织即为资本家垄断主义及雇役主义所变相者,反可发生社会主义之助力乎?‛7 。

这种批评尽管尖刻, 但也不无道理。

因为,当时社会党所鼓吹的议会主义和经济主义, 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

但是,议会主义的错误不是在于他们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保存国家,则是反对无产阶级通过暴力来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

而无政府主义者则反对无产阶级运用国家政权去改造旧社会,组织新社会,甚至破坏与国家政权不能完全相等同的规章、制度、秩序、纪律等等。

这就把本来具有某种革命因素的事情,变为荒谬绝伦。

方的恐怖主义同无政府主义揉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带封建色彩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对空想的未来社会着力描绘,万分向往。

它的有特色的主要观点有:
第一,小生产者的抽象‚平等观‛。

‚天义派‛ 的主要代表人物刘师培在《天义报》《、衡报》上的系统论述代表着这种观点,它的实质是要求保持小生产自给自足的固有地位。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冲击了农村的自然经济, 刘师培对此极为沉痛。

他说:‚昔日中国之贫民, 多自由营业, 以自食其力,男耕女织,持以易食。

‛‚今也实业渐兴,工厂日增,给使贫民,以供己役。

凡民生日用之物, 其生产机关,握少数富民之手,垄断市利,致小民自营之业,不克支持。

‛‚由是自由营业之民,因失业之故,不得不为富民司工役,以就货银制度 3 。

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会引起小生产者的破产,大批破产者流入无产阶级队伍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规律。

但是,在刘师培看来,这破坏了人类要求平等的‚本性‛。

所以他们提倡无政府主义的要点是‚无中心,无轸域‛‚, 并以平等为归‛。

他设想在此基础上‚, 破坏固有之社会,破除国界‛‚, 凡人口达千人以上,则区画为乡,每乡之中,均设老幼稚栖息之所; 老者年愈五十,亦入栖所,以养育稚子为职务‛9 。

这里无上下之别, 连管理和指挥生产的人员也不需要。

使资本主义的大生产退回宗法社会的小生产。

第二‚, 人类均力说‛。

这种观点是以反对社会分工为前提的。

刘师培不加分析地把社会分工作为产生人类不平等的根源而加以仇视‚:无如洪荒以降, 国民有智愚强弱之分, 遂生种种差别‛。

他要求社会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就取消这些差别:‚人人为工, 人人为农, 人人为士‛9 。

不但在分配领域, 而且在人的智力体力方面也要搞‚一刀切‛,不管劳动者的专长,知识水平和志趣如何不同,都要做同样的工作,不允许有任何个人的选择。

这种被他称之为‚均力主义‛的思想,在实际上却是杜绝人们之间的经济交往,而使生产永远停留在个体的、彼此隔绝的封闭状态。

同时‚, 均力主义‛又是以限制个人自由为前提的。

刘师培说‚:惟过用其自由之权,则与他人之自由发生冲突,与人类平等之旨或相背驰,故欲维持人类平等权, 宁可限制个人之自由权‛8 。

历来的无政府主义者都要标榜‚绝对自由‛或‚完全自由‛,而刘师培却极力鼓吹‚限制个人之自由‛的绝
三“、天义派”和“新世纪派”的不同特点
无政府主义者中间,那些本来就是混入革命队伍内部的官僚政客,貌似激进,实则投机,没有什么社会的政治信仰可言; 而那些处于对真理追求和探索过程中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大多数则是属于认识上的错误,其真正目的还是为了革命。

因而不少人走上了正确的革命轨道,有的人还为革命英勇地献出了生命;当然也有少数经不起严峻的考验而堕落成为叛徒的。

不过,在这个时期,无政府主义者内部,由于各自不同的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派别:一是以日本东京为中心的‚天义派‛;一是以巴黎留学生组织为中心的‚新世纪派‛。

‚天义派‛的特点是把国学中的虚无主义与西
第21 卷张胜祖:论中国早期的无政府主义思潮59
对平均主义,看起来好像有一点辨证法思想,实际上却是使无政府主义带上了中国式的自然经济思想的特征。

第三,技术进步危害论。

从固守小生产地位的观点出发,刘师培还把社会化大生产所带来的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工具的进步,也当成了一种祸害。

他说‚:若即社会之近况言之,则科举废而士人失业, 汽车行而担夫嗟生, 轮舟行而舟人失所,加以迷信既破,而术数之业,不克以谋身,电信既通,而邮驿之夫不克恃以谋食,平民疾苦,为往昔所未闻‛3 。

因此‚,西人物质文明若处有政府之世,为人民幸福计,则有不若无‛10 。

由于刘师培不能越出小生产者的狭隘意识,所以无法理解从上世纪末叶开始,大机器工业对各国陈旧的、中世纪的、宗法式的社会关系所实行的‚破坏‛,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因此,他不能预示将来, 而是复活过去。

第四,封建专制主义思想。

由于以刘师培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者具有复旧倒退的思想,因则不可避免地使自己的理论带有封建专制主义的色彩。

无政府主义者一方面反映着小资产阶级极端民主的思想,又赞美封建专制主义。

这种现象看起来好象矛盾,但是从小生产的两重性看来,也就不足为怪了。

所以刘师培宣称‚:矫今日弊,惟有实行无政府,如政府尚存之日,则维新不如守旧, 立宪不如专制‛3 。

这种封建专制思想又是同封建传统文化中的重农主义相结合的。

‚人民衣食之途,惟在农桑,以重农贵粟为根本,以粟多为国富,甚至抑商贾为末业,以奇技淫巧为大禁,以言有的现状,而资本主义的道路是走不得的;资产阶级所实行的代议政体是世界万恶之源,代议制度比较封建的官吏专制,其害尤甚。

所以,从维护封建制度和守旧这一点来说‚,天义派‛比资产阶级改良派还后退了一步。

‚新世纪派‛不象‚天义派‛那样有完整的空想
社会主义纲领,他们主要介绍外国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在理论上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接受中国封建的传统影响不深。

他们鼓吹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强调平民政治。

‚新世纪派‛坚持社会进化论,认为人类不断进步,革命应该不断进化; 从社会进化的规律来看,中国要实行无政府主义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间必定有一个过渡阶段,这个过渡阶段就是平民政治。

这样,平民政治便成为‚实现无政府理想社会的桥梁‛。

而所谓平民政治,实际就是资产阶级的共和国。

他们驳斥了那种‚无政府革命与资产阶级革命相矛盾‛的说法, 竭力说明资产阶级革命派关于‚推翻满清政府‛的主张‚正与无政府主义之行事相合‛11 。

由于‚新世纪派‛在消灭国家的具体步骤上,表现出与‚天义派‛不同的特点,因而能够与资产阶级革命派密切合作,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人参加过同盟会和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于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二,实行‚教育感化‛的手段。

《新世纪》虽然大量报导欧洲各国暗杀活动的消息,也发表过少数文章鼓吹暗杀,如说‚
:暗杀是为民除害的一件直接的事‛, 方法‚较为简单‛,‚最能破坏政府‛12
利为羞,以富民为不义故富者役贫,亦较泰西。

但是,他们又强调,要颠覆政府, 非取得
为善‛10 。

这就是说,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还不如封建专制制度。

刘师培之所得出这种结论,是由于他们把无政府主义学说的古代的大同思想、农业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儒家学说掺合成为一个混合体。

刘师培大谈‚中国数千年之政治出于儒、道二家之学说,儒、道二家学说主于放任,故中国之政治主放任而不主干涉。

名曰专制,实则上不亲民,民不信官,法律不过具文,官吏仅同虚设,
名曰有政府,实则与无政府无异‛19 。

按照他的这种说法, 千年来, 中国一直是在实行无政府主义。

可见‚天义派‛借助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礼‛和‚无为‛等思想,在无政府主义和封建专制主义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他们认为,在中国,要么实行‚无政府革命‛,要么保存原大多数人的承认和赞成不可,而现在中国人的思想境界,则是‚拘于道德,迷信利禄,溺于功名‛,如果采用暗杀的手段, 难以达到颠覆政府的目的。

所以,他们主张通过教育、宣传等形式,努力感化统治阶级,以逐步地缓慢地进化到无政府共产主义社会。

这种主张, 来源于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

克鲁泡特金把社会发展归结为‚互助‛,认为社会进步是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协助的结果。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新世纪派‛把社会的大多数人看成是具有互相辅助的天性的,只是极少数人由于自己的私欲违背了人的本性,蔑视多数人的意志, 才制造出强权,危害人民的幸福。

因此,实现无政府主义最理想的手段是‚教育感化‛,因为,按照他们对于‚革命‛含义的解释‚, 革命者,改良之谓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