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题型:单选:20*1分;多选5*2分;填空40*0.5分;名解5*3分;简答6*5分;病案20分(包括中医诊断分型、病因病机、西医诊断、代表方及药物剂量、中西医治则、西医诊断思路,在月经病里面考)
绪论
1、《黄帝内经》提出关于妇科的解剖特点,月经生理,妊娠诊断
2、《素闻。
上古天真论》明确阐述了女子一生中生长的,发育,性成熟与衰老的规律
3、第一首妇科古方——《内经》四乌贼骨一藘茹丸
4、《神农本草经》--在“紫石英”条最早提出“子宫”这一解剖名称
5、宋代我国的产科已形成单独分科的雏形
6、《女科百问》首次提出“胞宫”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1、外生殖器:阴阜、大小阴唇、前庭大腺、会阴
大阴唇:内部有丰富的血管,当局部受伤时,易发生出血,形成血肿
阴蒂:富有神经末梢和海绵状勃起组织,故感觉非常明锐
2、内生殖器:阴道、子宫、输卵管、卵巢
阴道:是性交的器官,月经血排出与胎儿娩出的通道,前壁与膀胱和尿道领接,后壁与直肠贴近。
由黏膜,肌层和纤维组织构成。
阴道后穹窿较深,与直肠子宫陷凹紧密相邻,临床上可经此处穿刺引流。
子宫:古人称之为女子胞,又称胞宫,胞脏,子脏,子处,子宫,血室。
宫颈:未产妇的宫颈外口呈圆形,已产妇的宫颈外口因分娩影响形成大小不等的横裂。
宫颈外口柱状上皮与鳞状上皮交接处是宫颈癌好发部位。
子宫峡部:子宫与子宫颈之间形成最狭窄的部分。
上端在解剖上较狭窄而称解剖学内口,下端因黏膜组织在此处与宫腔内膜转变成宫颈黏膜,又称组织学内口。
3、子宫韧带的作用
圆韧带(使宫底保持前倾位置)
阔韧带(子宫动静脉及输尿管均从阔韧带的基底部穿过)
主韧带(固定宫颈的位置)
宫骶韧带(间接保持子宫前倾位置)
4、输尿管
在腹膜后,从肾盂开始沿腰大肌前面偏中线侧下降(腰段)
在骶髂关节处,经过髂外动脉起点的前方进入盆骨腔(盆骨段)
经阴道侧穹窿顶端绕向前方进入膀胱壁(膀胱段)
5、骨盆:
假骨盆:为大骨盆
真骨盆:为小骨盆,使胎儿自然娩出时的通道,又称骨产道。
6、卵巢动脉:
右侧为腹主动脉的一条直接分支,左侧可来自左肾动脉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1、月经:伴随卵巢周期性变化而出现的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
经量正常为
30-5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
月经周期:出血的第一日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一日的间隔时间为一个月经周期。
一般为21~35天,平均为28天。
经期:每次月经持续天数,大多为2~8天,平均3~5天。
经量:正常30~5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
排卵期:排卵多发生在下次月经来潮前14天左右。
2、卵巢的功能:产生卵子并排卵和分泌女性激素(雌激素,孕激素,少量雄激素)。
甾体激素:主要是雌激素,孕激素以及少量雄激素。
3、雌激素,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子宫肌宫颈
外生殖器阴道
体温中枢输卵管第二性征卵巢
代谢雌激素
肌纤维增大,子宫发育增大
粘液分泌,颈管开放
阴唇发育,色素加深
上皮增生,角化,细胞内糖原合成
—
管壁肌层发育,收缩
乳腺管增生,乳晕着色
协同FSH促卵泡发育
促水钠潴留,升高HDL,促进钙吸收
孕激素
抑制子宫肌应激反应
抑制粘液分泌,颈口关闭
抑制增生,转分泌期
上皮中表层细胞脱落
升温作用
抑制输卵管收缩力,振幅振幅度加强
促进乳腺泡发育
—
—
4、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下丘脑分泌Gn-RH,通过调节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调控卵巢功能。
卵巢分泌的性激素对下丘脑-垂体又有负反馈调节作用。
下丘脑,垂体与卵巢之间相互调节,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完整而协调的神经内分泌系统。
5、中医理解
女性在生理上有月经,胎孕,产育和哺乳等特点。
《内经》将子宫列为奇恒之腑,说明子宫即形似腑而功能似脏,又对月经和妊娠具有定期藏泻的功能,亦藏亦泻,藏泻有时。
与其他脏腑无表里相配,故为奇恒之腑。
6、并月:在身体无冰的前提下,月经二月一至。
居经,季经:在身体无冰的前提下,三月一至。
避年:在身体无冰的前提下,一年一潮。
暗经:在身体无冰的前提下,终生不潮而能受孕。
激经,盛胎,垢胎:在身体无冰的前提下,受孕之初按月行径而无损于胎儿。
7、天癸:男女皆有,是促进、影响人体生长、发于、生殖的一种阴精。
8、带下:是健康女性阴道排出的一种黏液,色白或无色透明,性黏而不稠。
生理性状态:无色、无臭、黏而不稠的液体,量不多。
经间期(锦丝带)、排卵期、经前期带下量可稍增多。
病理性状态:明显增多,色,质,味异常
9、产褥期:产妇全身器官除乳腺外,从胎盘娩出至恢复或接近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时期。
子宫是产褥期变化最大的器官。
妇产科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治法
1、中医学常见病因
淫邪因素:寒邪、热邪、湿邪
情志因素:郁怒、忧思、惊恐
生活因素:房劳多产、饮食失节、劳逸失度、跌扑损伤、药误虫蚀
2、中医学对妇科疾病发病机理的认识:
脏腑功能失常
(1)肾气虚——经期先后不定,量多或少,崩漏,闭经,胎动不安,滑胎,子宫脱垂
(2)肾阴虚——月经先期,量少色红,崩漏,闭经,经断前后诸证,妊娠心烦
(3)肾阳虚——崩漏,经行泄泻,带下清稀,胎动不安,妊娠水肿,宫寒不孕
气血失调
(1)气虚——月经先期,量多,色淡,崩漏,子宫脱垂,恶露不绝,乳汁自出
(2)气滞——月经后期,痛经,闭经,癥瘕,缺乳
冲、任、督、带功能失常
3、中医常用的内治法
滋肾补肾,疏肝养肝,健脾和胃,调理气血,清热解毒,利湿除痰,调理奇经
妊娠病
妊娠剧吐
1、定义:妊娠12个月,少数孕妇反应严重,恶心呕吐频繁,不能进食,导致体液,电解质代谢紊乱,甚至威
胁孕妇生命,中医称为“恶阻”,又称“子病”,“病儿”,“阻病”。
2、主要机理为“冲气上逆,胃失和降”
3、分型及代表方
脾胃虚弱——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
肝胃不和——清肝和胃,降逆止呕——橘皮竹茹汤
痰湿阻滞——化痰除湿,降逆止呕——小半夏加茯苓汤
气阴两亏——益气养阴,降逆止呕——生脉散和增液汤
流产(治疗原则:治病与安胎并举)
1、流产:是指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g而终止者。
胎漏:中医将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腹痛、小腹下坠者称为胎漏。
胎动不安:将妊娠期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
堕胎:妊娠在12周以内,胚胎自然殒堕者。
小产:妊娠12-28周内,胎儿已成形成而自然殒堕者。
暗胎:妊娠1个月,不知其已受孕而伤堕者。
2、主要病机:冲任损伤、胎元不固。
3、辨别流产的类型
先兆流产:妊娠28周前,出现少量阴道流血或/和下腹疼痛,宫口未开,胎膜未破,妊娠物尚未排出,子宫与停经周数相符。
胎动不安
难免流产:多由先兆流产发展而来,阴道出血增多,或阵发性腹痛加重,腰痛如折,阴道流水,宫颈口已扩张,可见胚胎组织或胎囊堵塞于宫颈口,子宫大小与停经月份相符或略小。
胎堕难留,胎动欲堕
不全流产:指妊娠物已部分排出体外,尚有部分残留,子宫出血不止甚至休克,检查可见残留物质。
胎堕不全,陨堕不全
完全流产:妊娠物已经全部排出。
堕胎完全
4、先兆流产的分型、代表方
(1)肾虚——补肾健脾,益气安胎——寿胎丸(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阿胶、党参、白术、白芍、甘草、
芥碳、莲房碳、苎麻根)
(2)气血虚弱——益气养血,固肾安胎——胎元饮
(3)血热——滋阴清热,养血安胎——保阴煎
(4)血瘀——祛瘀消癥,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药)
(5)外伤——益气养血,固肾安胎——圣愈汤
5、下胎用益母草
生化汤(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党参,黄芪)
异位妊娠
1、定义:受精卵在宫腔以外的部位着床。
2、最常见部位:输卵管壶腹部
3、输卵管妊娠的结局:输卵管妊娠流产、输卵管妊娠破裂、陈旧性宫外孕、继发性腹腔妊娠。
4、临床表现:停经、腹痛、阴道出血、晕厥与休克、盆腔包块
阴道后穹隆穿刺:如能经后穹隆穿刺抽出颜色较暗的不凝血,说明有血腹症存在。
5、异位妊娠的鉴别诊断表
症状输卵管妊娠流产急性输卵管炎急性阑尾炎黄体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多有有无无多无无
停经
突发撕裂样疼下腹中央两下腹持续性转移性右下下腹一侧突下腹一侧突发疼痛
腹痛
痛,一侧开始至全腹
量少,色暗红,有蜕膜或管型排出
与出血量不成正比
正常或有低热宫颈举痛,一侧或直肠子宫陷凹有肿块阵发性疼
痛
量少或多
有血块或
绒毛排出
出血多时
可有
正常
宫口稍开,
子宫增大
疼痛
无
腹痛
无
发疼痛
无或有如月
经量
无或轻度休
克
正常
一侧附件压
痛
无
阴道出血
休克
体温
盆腔检查无
升高
宫颈举痛,下腹
痛,常无包块
无
升高
无肿块,麦氏
点压痛
无
稍高
卵巢肿块,蒂部压
痛
白细胞计数
血红蛋白后穹窿穿刺
妊娠试验超声显像正常或稍高
下降
可抽出不凝血
多为阳性
一侧附件低回音
区,其内或有妊
囊
正常
可正常
阴性
多为阳性
宫内可见
妊囊
升高
正常
可抽出脓液
阴性
两侧附件低回
声区
升高
正常
阴性
阴性
子宫附件无
异常图像象
正常
可下降
可抽出血液
阴性
一侧附件低
回声区
稍高
正常
阴性
阴性
一侧附件低回声
区,边缘清晰
6、异位妊娠治疗
一般早起未破裂型,血ß-HCG<3000U\L;无明显内出血;输卵管妊娠包块直径<=3cm;患者要求保留生育能力者,可选择保守治疗。
宫外孕I号方(丹参,赤芍,桃仁,党参,黄芪)适用于未破损型
宫外孕II号方(丹参,赤芍,桃仁,三棱,莪术)适用于已破损型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1、定义: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本病多发生在妊娠20周以后,临床表现为高血压、水肿、蛋白尿,严重时可
出现抽搐,昏迷,心肾衰竭,属于中医“子肿”,子晕,子痫的范畴。
产后病
1、产后病:产妇在新产后及产褥期内发生的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
新产后:产后7天以内。
2、发病机制:亡血伤津,元气受损,瘀血内阻,外感六淫或饮食房劳
3、治疗原则: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
4、三审:先审小腹痛与不痛,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三审乳汁的行与不行、以及饮食之多少
5、三禁:禁大汗,禁峻下,禁通利小便
6、辩证要点:重在根据恶露的量,色,质,气味的变化,结合素体因素,全身脉症,辨其寒,热,虚,实。
女性生殖系统炎症
外阴炎的病因病机:湿,热
阴道炎症(带下病,阴痒)
1、病因病机:湿,热
2、白带特点的鉴别
(1)滴虫性阴道炎:量增多,多呈灰黄色泡沫状,如有混合感染则呈黄绿色脓性,有腥臭,严重者可混有血液。
(2)阴道假丝酵母菌病(阴道念珠菌病):白色凝乳样或豆腐渣样。
(3)细菌性阴道病:阴道分泌物增多,灰白色,稀薄,均匀,有腥臭味。
(4)老年性阴道炎:阴道分泌物增多,稀薄,淡黄色,严重时呈脓血性白带
宫颈炎(慢性)的辨证论治
(1)湿热内蕴——疏肝清热,利湿止带——龙胆泻肝汤
(2)湿毒内侵——清热泄毒,燥湿止带——止带方
(3)脾虚——健脾利湿——完带汤
(4)肾虚——补肾固涩——内补丸
急性盆腔炎
1、病因病机:热毒炽盛,湿热瘀结
2、西医治疗原则:联合,足量应用抗生素彻底治疗
3、手术治疗:经药物治疗无效,脓肿形成者考虑手术治疗
4、中医治疗原则: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5、分型:
(1)热毒壅盛——清热解毒,化瘀止痛——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
(2)湿热瘀结——清热利湿,活血消痛——仙方活命饮
慢性盆腔炎
1、分型及代表方
湿热壅阻——银甲丸
寒湿凝滞——少腹逐瘀汤
气滞血瘀——膈下逐淤汤
气虚血瘀——理冲汤
月经病
功能性子宫出血
1、定义:简称功血,是妇科常见病,属于异常子宫出血范畴。
是指由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
包括中医学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崩漏病症。
2、病机: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
病因:血热,肾虚,脾虚,血瘀
3、治疗原则:止血,调整周期
无排卵性功血治疗:止血,调整月经周期,手术
5、崩漏的定义、治则治法、分型、代表方
定义:是指妇女非周期性子宫出血,其发病急骤,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为“崩”;病势缓,出血量少,淋漓不绝者为“漏”。
临床表现:经血非时而下
治则治法: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分步治疗。
分型及代表方(会诊断)
血热:
虚热——滋阴清热,止血调经——保阴煎合生脉散
实热——清热凉血,止血调经——清热固经汤
肾虚:
偏肾阳虚——温肾固冲,止血调经——右归丸
偏肾阴虚——滋肾养阴,止血调经——左归丸合二至丸
脾虚——补气摄血,固冲调经——固本止崩汤合举元煎
血瘀——活血化瘀,止血调经——四物汤合失笑散
闭经
1、定义
原发性闭经:指16岁女性第二性征已发育,但月经还未来潮者,或14岁尚无女性第二性征发育者。
继发性闭经:曾已建立月经周期,因某种病理性原因而月经停止持续时间相当于既往3个月经周期以上的总时间或月经停止6个月者。
生理性闭经:青春期前,妊娠期,哺乳期以及绝经后期出现的无月经。
2、闭经的类型:子宫性闭经、卵巢性闭经、垂体性闭经、下丘脑性闭经
3、分型、代表方
肝肾不足——滋肾柔肝,调补冲任——归肾丸
气血虚弱——补气养血调经——人参养营汤
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调经——血府逐瘀汤
寒凝血瘀——温经祛寒,活血化瘀——温经汤
痰湿阻滞——燥湿化痰,活血通经——苍附导痰丸
痛经
1、定义:经期及行经前后出现明显下腹部挛性疼痛、坠胀或腰酸痛等不适,影响生活和工作者,称为痛经。
2、分类
原发性痛经:无盆腔器质性病变,常见于初潮后6个月至1年内或排卵周期建立初期,多为功能性痛经。
继发性痛经:盆腔器质性疾病的结果,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或宫颈狭窄,宫内异物等所致的痛经。
3、病因:情志所伤,起居不慎,外感六淫
病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辨证要点:发病的时间、性质、部位以及疼痛的程度,结合月经的周期、量、色、质以及兼证辨别寒、热、虚、实。
4、治疗:根据通则不痛,荣则不痛,痛则不通的原理,重在调理气机。
视其寒,热,虚,实之不同,分别采用温,补,功,清之法。
5、分型、代表方
气滞血瘀——膈下逐淤汤
寒湿凝滞——少腹逐瘀汤
湿热瘀阻——清热调血汤
气血虚弱——八珍益母汤
肝肾亏虚——调肝汤
多囊卵巢综合症
1、主要症状:月经不调、多毛、肥胖、不孕、黑棘皮症
2、分型
肾虚——补肾填精,调补冲任——右归丸
痰湿阻滞——燥湿除痰,理气行滞——苍附导痰丸
肝经郁热——疏肝解郁,清热泻火——丹栀逍遥散
气滞血瘀——行气导滞,活血化瘀——膈下逐瘀汤
围绝经期综合症
1、定义: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性激素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如月经紊乱,情志异常,潮热
汗出,眩晕耳鸣,心悸失眠,浮肿便溏。
2、分型:
肾阴虚——左归丸
肾阳虚——右归丸
肾阴阳两虚——二仙汤和二至丸
女性生殖器官肿瘤
子宫肌瘤
1、定义: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也是人体中最常见的肿瘤之一,主要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成,中医称癥瘕。
2、分型
按肿瘤生长部位分宫体肌瘤(90%),宫颈肌瘤(10%)
按肌瘤发展过程中与子宫肌壁的关系:肌壁间肌瘤、浆膜下肌瘤、黏膜下肌瘤
3、肿瘤变性的种类:玻璃样变、囊性变、红色样变、肉瘤样变、脂肪变性钙化及继发感染
4、手术指征
(1)子宫肌瘤的体积大,子宫超过孕10周大小,或单个肌瘤的直径>6cm.
子宫肌瘤的体积虽不大,但出现症状,如月经量增多、贫血、尿频、便秘或大便困难等
(3)因子宫肌瘤影响生育。
(4)子宫肌瘤生长迅速,不能排除有恶变的可能。
(5)子宫肌瘤不能和卵巢肿瘤分辨开的。
(6)绝经后子宫肌肌瘤不缩小反而增大,或者新发现子宫肌瘤者(没有给予雌激素替代治疗的患者)。
5、中医治疗原则:活血化瘀
卵巢肿瘤的并发症:蒂扭转、破裂、感染、恶变
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
子宫内膜异位症
1、定义: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黏膜以外的部位时引起的疾病。
以侵犯卵巢者多见,约占80%,属于中医的血瘀证。
2、西医病因:子宫内膜种植学说,淋巴及静脉播散学说,体腔上皮化学说,免疫学说
2、症状: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剧,月经失调,不孕,性交痛
(巨检:卵巢巧克力囊肿)
3、治疗原则:活血化瘀。
一般经前以调气祛瘀为主;经期以活血祛瘀,理气止痛为主;经后以益气补肾,活血化瘀为主。
4、分型
气滞血瘀——理气活血,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
寒凝血瘀——温经散寒,活血祛瘀——少腹逐瘀汤
湿热瘀结——清热利湿,活血祛瘀——清热调血汤
痰瘀互结——化痰散结,活血逐瘀——丹溪痰湿方和桃红四物汤
气虚血瘀——益气化痰——理冲汤
肾虚血瘀——益肾调经,活血祛瘀——归肾丸合桃红四物汤
子宫脱垂
1、定义: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阴道口外,中医称阴挺,阴脱,阴蕈,阴菌
2、中医病机:冲任不固,代脉提携无力
3、子宫脱垂分三度
I度:轻型:宫颈外口距处女膜缘<4cm,但未达到处女膜缘;重型:宫颈外口已达到处女膜缘,但未超出该缘,在阴道口可见宫颈。
II度:轻型:宫颈已脱出阴道口,但宫体仍在阴道内;重型:宫颈及部分宫体已脱出阴道口。
III度:宫颈及共体全部脱出阴道口。
不孕症
1、定义:夫妇同居两年以上,有正常性生活,未避孕而未受孕者,称不孕症。
婚后未避孕从未妊娠者称为原发性不孕,中医名称为“全不产”,曾有过妊娠而后未避孕连续一年未再孕者称为继发性不孕,中医名称为“断续”或“断绪”。
2、分型、代表方
肾虚:肾气虚——补肾益气,填精益髓——毓麟珠
肾阳虚——温肾助阳,化湿固精——温胞饮
肾阴虚——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
肝郁——疏肝解郁,养血理脾——开郁种玉汤
瘀血阻滞——活血化瘀,温经通络——少腹逐瘀汤
痰湿内阻——燥湿化痰,调理冲任——苍附导痰丸
3、五不女:先天性生理缺陷如螺,纹,鼓,角,脉而致的不孕。
计划生育
1、宫内节育器机理:妨碍受精卵着床(引起宫腔内无菌性的子宫内膜炎)
2、口服避孕药的机理:抑制排卵,并改变子宫颈黏液,使精子不易穿透,或使子宫腺体减少肝糖的制造,让囊胚不易存活,或是改变子宫和输卵管的活动方式,阻碍受精卵的运送。
副反应:类早孕反应,闭经,过敏反应,月经不调,突破性出血
3、药流:怀孕7周内
人流:怀孕12周内
4、人流综合征
一、诊断要点
(1)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及出冷汗,甚至晕厥。
(2)心跳过缓,每分钟少于60次,心律不齐,血压下降。
(3)多在吸引术中或结束时发生。
二.预防
手术动作轻柔;扩张宫颈缓慢;负压不宜过高,特别是宫腔已收缩后;勿过度、多次吸引或吸刮;精神过度紧张者术前给止痛措施;心脏病及原心率偏慢者术前给予阿托品0.5mg。
三.处理
四.发生在手术结束时且不重者可平卧,待其自然恢复后再起床;反应较重,心率在每分钟50次以下者应静脉注射阿托品0.5mg,并吸氧。
5.子宫穿刺
一、诊断要点
(1)宫腔深度超过应有深度,且无到底感。
(2)吸引过程中突感阻力消失或有突破感,同时吸管进入而无到底感。
(3)腹痛剧烈,或有内脏牵拉感,严重时可有出汗,面色苍白,血压下降。
(4)内出血或腹膜刺激征象。
(5)吸出物或夹出物系宫腔以外的组织,如脂肪,肠管或输卵管等。
(6)双合诊时子宫穿孔局部有明显牙痛。
二、预防
术前详细了解病史;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术中操作轻巧,细致,严禁强行推入或粗暴操作;高危人群对象扩张宫颈并注射宫缩剂,吸宫时正确掌握和调整负压;宫腔收缩后要换小管再吸;避免在宫腔内做大幅度转动。
6.人流不全
一、诊断要点
(1)人流术后阴道储蓄或间断出血超过10日,或者出血量大于月经量,夹有黑色血块或烂肉样组织。
(2)人流术后腰酸背痛,有下坠感,常在阵发性腹痛后阴道出血增多,或夹有血块。
(3)妇科检查。
子宫体软,较正常稍大,宫颈口松弛,甚至可见残留组织。
(4)人流术后2周,尿绒促性素阳性,或血β-绒促性素未降至正常水平。
(5)B超检查:宫腔内有组织残留。
二、预防
提高人流技术操作水平;子宫过度屈曲者,可将子宫向引导牵引,使子宫变为中位,以利于手术进行;术后检查吸出物是否符合孕周,胚胎组织以及其附属物是否齐全。
妇产科常用特殊检查
1、宫颈粘液结晶检查:排卵期——涂片为羊齿状结晶。
无排卵期——涂片为椭圆体
2、阴道细胞学分级诊断(巴氏5级分类法)
I级:正常。
II级:炎症。
III级:可疑癌。
IV级:高度可疑癌。
V级:癌。
3、基础体温的原理:排卵后有黄体形成,产生的孕酮有制热作用,孕酮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正常月经周期,因测得基础体温连线呈双相曲线。
无排卵期,因基础体温无上上升呈单项曲线。
4、测定LH值(黄体生成激素):可以估计排卵时间和了解排卵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