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兜铃提取条件的优化以及炮制减毒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兜铃提取条件的优化以及炮制减毒的研究
刘美凤;刘璟;吕浩然;周惠
【摘要】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药材粒径、加水量、煎煮时间和煎煮次数4个因素对马兜铃中马兜铃酸A提取效果的影响.运用HPLC测定炒制马兜铃与蜜炙马兜铃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结果表明马兜铃的最佳提取条件为粒径1 cm<'2>,加水22倍量,煎煮2次,每次1.0h.马兜铃炒制和蜜炙均可降低毒性成分马兜铃酸A的含量,蜜炙使马兜铃酸A的含量降低了51.77%,减毒效果明显优于炒制.
【期刊名称】《广州化工》
【年(卷),期】2011(039)009
【总页数】3页(P83-85)
【关键词】马兜铃;马兜铃酸A;炒制马兜铃;蜜炙马兜铃
【作者】刘美凤;刘璟;吕浩然;周惠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制药工程系,广东,广州,510640;广东省绿色化学产品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制药工程系,广东,广州,510640;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制药工程系,广东,广州,510640;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制药工程系,广东,广州,510640
【正文语种】中文
马兜铃为马兜铃科植物北马兜铃Aristolochia contorta Bge.或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性苦,微寒,归肺、大肠经[1]。

主要的化学成分为马兜铃酸、马兜铃内酰胺、季胺生物碱和萜类等成分
[2-3],马兜铃酸类物质(包括马兜铃酸和马兜铃内酰胺)是结构中菲核连接硝基或内酰胺的一类化合物,可导致严重的肾毒性[4-6],因此含有马兜铃酸类物质的药用植物和制剂先后被多国禁用。

马兜铃以止咳平喘、清肠消痔之功见长,广泛用于中医师临床和药典及部颁中成药制剂处方中,多用蜜炙品。

蜜炙马兜铃增强润肺止咳之功,同时降低毒性,几乎不发生生品所致恶心、呕吐的副作用。

本实验在优化马兜铃酸检测条件的前提下[7-8],以马兜铃酸A的含量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马兜铃酸A进行定量检测,以单因素试验法对马兜铃酸A的提取条件进行优选。

同时通过对比炒制和蜜炙两种传统炮制方法对马兜铃中马兜铃酸A含量的影响,探讨马兜铃的炮制减毒的化学机理。

1.1 实验仪器司;色谱柱(Hypersil ODS2,C18,4.6 mm×200 mm,5μm,柱号E1915624),大连依利特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电子天平(BS124S),北京赛多利斯仪器系统有限公司;高速万能粉碎机(FW-100型),北京市永光明医疗仪器厂;超声波清洗仪(KQ5200DE),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恒温水浴锅(HH-4),常州澳华仪器有限公司。

1.2 试剂与药品
甲醇(色谱纯),美国Fisher公司;水为自制超纯水;甲醇、冰醋酸(分析纯),江苏强盛化工有限公司;马兜铃购自广州市万怡大药房,经广东药学院生药学教授曾令杰博士鉴定,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的相应标准;马兜铃酸 A对照品(批号110746-200406),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供含量测定用。

1.3 色谱条件
色谱柱依利特 Hypersil ODS2,C18,(4.6 mm×200 mm,5μm,柱号
E1915624);以甲醇-水-冰醋酸(59∶40∶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0 nm;进样量:20μL;柱温30℃。

理论塔板数按马兜铃酸A计算应不低于2 000。

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t 1100 Series),美国安捷伦科技公
1.4 对照品储备液的配置
准确称取干燥至恒重的马兜铃酸A对照品2.5 mg置于50 mL容量瓶中,加甲醇
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得浓度为50μg·mL-1的马兜铃酸A对照品储备液,
密封后置于冰箱中4℃保存,备用。

1.5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马兜铃样品5 g左右,精密称定,按照实验设计加入一定倍量的蒸馏水,浸泡0.5 h,然后按设定时间、次数进行加热回流提取,双层纱布滤过,测量滤液体积。

取10 mL滤液于水浴锅上蒸干,用甲醇定容至25 m L容量瓶中,过0.45μm微
孔滤膜,按“2.1”项下色谱条件进行检测,以外标法计算马兜铃酸 A的含量。

1.6 炒制马兜铃的制备
取马兜铃药材(粒径为1 cm2左右)10 g,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色变棕黄色,偶有焦斑,取出放凉,即得炒马兜铃药材。

1.7 蜜炙马兜铃的制备
取炼蜜约2.5 g,开水稀释后,加入到10 g的马兜铃(粒径为1 cm2左右)内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取出放凉即得蜜炙马兜铃药材。

由表1可知,马兜铃酸A煎出量随着时间的变化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在1.0 h
达到最大值。

究其原因是因为时间越长,越多的马兜铃酸A溶出,但马兜铃酸类
成分由于热不稳定性会随着温度的升高或加热时间的延长而降解,也有研究表明马兜铃酸A在煎煮过程中发生聚合[9],多种效果累加,就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结果。

2.3.2 煎煮次数对马兜铃酸A含量影响
取马兜铃(粒径为1 cm2左右)5 g,精密称定,置于250 mL的烧瓶中,加蒸馏水22倍量(110 mL),按“1.5”项下的操作方法,分别煎煮1次,2次,3次,每次1.0 h。

合并各组煎煮液,计算马兜铃酸A的含量(n=2)。

结果见表2。

2.1 线性关系考察
取马兜铃酸A对照品储备液适量,加甲醇稀释制得每1 mL含0.5,1.0,2.5,5.0,10.0,20.0,30.0和50.0μg的梯度溶液。

分别精密吸取20μL,注入HPLC色谱仪,平行进样各两次,以两次峰面积平均值为纵坐标,以马兜铃酸A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回归方程为Y=95.557X-14.45,r=0.9996。

结果表明,
马兜铃酸A在0.5~50μg·mL-1的浓度范围内与其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2.2 精密度与稳定性试验
取马兜铃(粒径为1 cm2左右)5 g,精密称定,加蒸馏水22倍量(110 mL),按“1.5”项下的操作方法提取2次,每次1.0 h,制取供试品溶液。

然后按“1.3”
项下的色谱条件测定,分别在0,2,4,6,8,22 h,第二天,第三天分别进样,进样量相同,测定马兜铃酸A峰面积。

结果供试品溶液自制备后三天内稳定,RSD 1.54%。

2.3 马兜铃提取条件的优化
2.3.1 煎煮时间对马兜铃酸A含量的影响
取马兜铃(粒径为1 cm2左右)5 g,精密称定,置于250 mL的烧瓶中,加蒸馏水22倍量(110 mL),按“1.5”项下的操作方法,煎煮1次。

分别在0.5、1.0、1.5、2.0、4.0 h处取样,计算马兜铃酸A的含量(n=2)。

结果见表1。

由表2可知,随着煎煮次数的增多,马兜铃酸A的含量呈递增趋势。

但是煎煮3
次与煎煮2次相比,马兜铃酸A含量增长幅度较小,煎煮两次马兜铃酸A的含量
数值接近全部煎出量。

因此,为了简便操作,马兜铃的煎煮次数选取2次。

2.3.3 加水量对马兜铃酸A含量影响
取马兜铃(粒径为1 cm2左右)5 g,精密称定,置于250 mL的烧瓶中,分别加蒸馏水14倍(70 mL),18倍(90 mL),22倍(110 mL),26倍(130 mL)。

按“1.5”
项下的操作方法,煎煮1次,每次1.0 h。

计算滤液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n=2)。

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马兜铃酸A的提取量随着加水量的增加而增大,达到最大之后趋于饱和,继续增加加水量,反而抑制马兜铃酸A的溶出。

其中,加水量为22倍量(110 mL)时,马兜铃酸A的煎出量为最大,故22倍加水量为马兜铃的最佳用水量。

2.3.4 粒径对马兜铃酸A含量的影响
分别取未处理马兜铃、粒径为1 cm2左右马兜铃、过40目筛的马兜铃粉末5 g,精密称定,置于250 mL的烧瓶中,加蒸馏水22倍量(110 mL),按“1.5”项下的操作方法,煎煮1次,每次1.0 h。

计算滤液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n=2)。

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三种不同粒径煎煮时,马兜铃酸A的煎出量由大到小分别为:1 cm2>过40目筛>未处理。

根据扩散理论,药材粉碎得愈细,与浸取溶剂的接触面积愈大,扩散面也愈大,故扩散速率愈快,浸出效果愈好。

显然,马兜铃剪成面积约1 cm2方形必然比未处理时马兜铃酸A的煎出量大。

但是,与上述理论相反的现象是过40目筛的马兜铃的提取量要小于粒径为1 cm2马兜铃。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为以下两点:(1)过细的粉末在浸出时虽能增大接触面积,但吸附作用亦增加,因而使扩散速率受到影响;(2)药材粉碎过细,药材中大量细胞破裂,使药材中蛋白质、黏液质等溶出,黏度增加,马兜铃酸A的溶出减少。

因此,在实验中选择粒径为1 cm2马兜铃。

2.4 炮制减毒研究
精密称取按“1.6、1.7”项下制备好的炒制马兜铃、蜜炙马兜铃各2.50 g,置于150 mL烧瓶中,加水22倍量(55 mL),浸泡0.5 h,然后加热回流提取1.0 h,提取2次。

双层纱布滤过,取10 mL上清液于水浴锅上蒸干,残渣用甲醇溶解,
稀释并定容至25 mL量瓶,过0.45μm微孔滤膜,备用。

按“1.3”项下色谱条件进行检测,以外标法计算马兜铃酸A的提取含量(n=2)。

结果见表5。

由表5分析,上述三种马兜铃中马兜铃酸A由大到小分别为:马兜铃>炒马兜铃>
蜜马兜铃,由此可知炒制与蜜炙均有不同程度的减毒作用,其中,蜜炙马兜铃减毒效果最为明显,马兜铃酸A较生品下降了51.77%,这与《中药炮制学》[10]
中所述的“较生品下降了51%~55%”相符合;而炒马兜铃较生品下降了19.85%。

(1)在本实验中,马兜铃酸A的最佳提取条件为:取粒径为1 cm2马兜铃,加水量
为马兜铃质量的22倍,浸泡0.5 h,煎煮时间为1.0 h,提取2次。

(2)在马兜铃的炮制减毒中,炒制马兜铃与蜜炙马兜铃均能降低毒性成分马兜铃酸
A的含量,主要是因为这两者都经过高温处理,使马兜铃酸A发生降解,含量降低。

但是蜜炙马兜铃马兜铃酸A含量低于炒马兜铃,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蜂蜜的
黏性比较大,蜜炙之后使马兜铃酸A溶出的扩散系数减少,溶出量降低。

此外,
传统中医认为“蜜炙甘缓而润肺”,马兜铃经蜜炙之后,不仅能够掩盖马兜铃的不良气味,降低毒性成分含量,并且可以增强润肺止咳止功效,因此临床多用蜜炙品。

本研究为马兜铃的传统炮制方法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3)从本实验可以看出,通过改变工艺条件和合理的加工炮制,可以大幅降低毒性
成分马兜铃酸的含量,从而有效降低马兜铃的毒性。

【相关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48
-49.
[2]陈业高,于丽丽.北马兜铃化学成份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25(3):41-44. [3]王瑛,潘竟先,贾忠建.马兜铃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0,12(6):84-93.
[4] Tanaka A,Nishida R,Yokoi H,et al.The characteristic pattern of aminoaciduria in patients with aristolochic acid-induced Fanconi syndrome:Could iminoaciduria be the
hallmark of this syndrome[J].Clinical Nephrology,2000,54(3):198-202.
[5]庞晓军.马兜铃酸的毒理学现状[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6,6(1):47-49. [6]蒋贵仲,陈灵.中药中马兜铃酸的毒性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9):84-87. [7] Lee T Yei,Wu M L,Deng J F,et al.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ic determination for aristolochic acid in some medicinal plants and slimming products [J].JChromatography B,2002,766: 169-174.
[8]姚东云,王蕾,马红梅,等.马兜铃酸类物质现代分析检测技术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7,22(3):40-43.
[9]王勇,夏博,邓晓春.马兜铃酸I在煎煮过程中的缩合反应研究[J].中草药2010,
41(8):1288-1292.
[10]丁安伟.中药炮制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23-2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