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热点题型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吾彦,字士则,吴郡吴人也。

出自寒微,有文武才干。

身长八尺,手格猛兽,旅力绝群。

仕吴为通江吏。

时将军薛珝杖节南征,军容甚盛,彦观之,慨然而叹。

有善相者刘札谓之曰:“以.君之相,后当至此,不足慕也.。

”初为小将,给吴大司马陆抗。

抗奇.其勇略,将拔用之.,患众情不允,乃会诸将,密使人阳狂拔刀跳跃而来,坐上诸将皆惧而走,唯彦不动,举几御之,众服其勇,乃擢用焉。

稍迁建平太守。

时王濬将伐吴,造船于蜀,彦觉之,请增兵为备,皓不从彦乃辄为铁锁横断江路及师临境缘江诸城皆望风降附或见攻而拔唯彦坚守大众攻之不能克乃退舍礼之。

武帝吴亡,彦始归降,武帝以为金城太守。

帝尝从容问:“孙皓所以亡国者何也?”曰:“吴主英俊,宰辅贤明。

”帝笑曰:“君明臣贤,何为亡国?”彦曰:“天禄永终,历数有属,所.以为陛下擒。

此盖天时,岂人事也.!”张华时在坐,谓彦曰:“君为吴将,积有岁年,蔑尔无闻,窃所.惑矣。

”彦厉声曰:“陛下知我,而卿不闻乎?”帝甚嘉之。

迁雁门太守,时顺阳王畅骄纵,前后内史皆诬之以.罪。

乃彦为顺阳内史,彦清身率.下,威刑严肃,众皆畏惧。

畅不能诬,乃更.荐之,冀其去职。

迁员外散骑常侍。

帝尝问彦:“陆喜、陆抗二人谁多.也?”彦对曰:“道德名望,抗不及喜;立功立事,喜不及抗。


中都会交州刺史陶璜卒,以彦为南中都督、交州刺史。

重饷陆机兄弟,机将受之,云曰:“彦本微贱,为先公所拔,而答诏不善,安可受之!”机乃止。

因此每毁之。

长沙孝廉尹虞谓机等曰:“自古由贱而兴者,乃有帝王,何但公卿。

若何元干、侯孝明、唐儒宗、张义允等,并起自寒役,皆内侍外镇,人无讥者。

卿以士则答诏小有不善,毁之.无已,吾恐南人皆将去卿,卿便独坐也。

”于是机等意始解,毁言渐息矣。

初,陶璜之死也,九真戍兵作乱,逐其太守,九真贼帅赵祉围郡城,彦悉讨平之。

在镇二十余年,威恩宣著,南州宁靖。

自表求代,征为大长秋。

卒于官。

——选自《晋书·吾彦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抗奇.其勇略奇:对……感到惊奇
B.彦清身率.下,威刑严肃率:率领
C.乃更.荐之更:改变
D.陆喜、陆抗二人谁多.也多:优秀
【解析】B.率:作……表率。

【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此盖天时,岂人事也.
后当至此,不足慕也.
B.抗奇其勇略,将拔用之.
卿以士则答诏小有不善,毁之.无已
C.蔑尔无闻,窃所.惑矣
所.以为陛下擒
D.以.君之相,后当至此
前后内史皆诬之以.罪
【答案】B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皓不从/彦乃辄为铁锁/横断江路/及师临境/缘江诸城皆望风降附/或见攻而拔/唯彦坚守/大众攻之不能克/乃退舍礼之。

B.皓不从/彦乃辄为铁锁/横断江路及师临境/缘江诸城皆望风降附/或见攻而拔/唯彦坚守/大众攻之不能/克乃退舍礼之。

C.皓不从/彦乃辄为铁锁/横断江路/及师临境/缘江诸城皆望风/降附或见攻而拔/唯彦坚守/大众攻之/不能克乃退舍礼之。

D.皓不从/彦乃辄为铁锁/横断江路及师/临境缘江/诸城皆望风降附/或见攻而拔/唯彦坚守/大众攻之不能克/乃退舍礼之。

【解析】注意人名前后及介词、副词前的意义停顿。

【答案】A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彦虽出身寒微,但面对突袭,他举几御之,英勇无比,陆抗提拔了他,众人没有谁不服的。

B.吾彦在回皇帝问话时客观指出陆抗和陆喜的不足,但陆抗的两个儿子陆机和陆云因而心生怨恨,总是诋毁吾彦,后来在长沙孝廉尹虞的劝导下,才消除了对吾彦的恨意。

C.吾彦清身率下,威刑严肃,众人都畏惧他。

顺阳王畅纵使骄纵也不能诬蔑他,而且举荐他到其他地方当官。

D.孙皓不接纳吾彦的建议而导致了吴国的灭亡,但武帝问吾彦吴国为何亡时,他却说“吴
主英俊,宰辅贤明”,可见他对先主的忠诚。

【解析】D.吴国的灭亡与孙皓不接纳吾彦的建议,在文中没有体现其因果关系。

【答案】D
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乃会诸将,密使人阳狂拔刀跳跃而来,坐上诸将皆惧而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彦本微贱,为先公所拔,而答诏不善,安可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章中找出两个表现吾彦武干的例子。

(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陆抗)于是召集各位将领,暗中派人假装疯狂拿着刀跳窜过来,在座的各位将领都害怕得逃走了。

(注意“会”“阳”“走”的翻译)
②吾彦本来微贱贫寒,受我们父亲的提拔,可是回答皇上问话时有贬毁我们的父亲之意,怎么能接受他的东西呢!(注意“为……所”“答诏”“安”的翻译)
(2)武干:平息九真士兵叛乱(“九真戍兵作乱,逐其太守,九真贼帅赵祉围郡城,彦悉讨平之”);任建平太守时,铸造铁链阻断江面防备敌军(“彦乃辄为铁锁,横断江路”)
参考译文
吾彦,字士则,是吴郡吴县人。

出身于贫寒家庭,兼有文武之才。

身高八尺,徒手能杀死凶猛的野兽,体力无人能比。

出仕吴国担任通江吏。

当时将军薛珝执持旄节南征,军队队伍非常壮观,吾彦看了之后感慨而叹。

有个擅长看相的人刘札对他说:“凭你的相貌,以后应当到达这个官职,不足以羡慕他。

”开始时只做了一个小的头目,受吴国大司马陆抗差遣。

陆抗对他的勇敢和谋略感到惊奇,准备提拔重用他,又担心大家不赞同,于是召集各位将领,暗中派人假装疯狂拿着刀跳窜过来,在座的各位将领都害怕得逃走了,只有吾彦坐着不动,举起几案来抵挡刺客。

大家都佩服吾彦的勇敢,于是陆抗提拔重用了他。

不久吾彦升迁做了建平郡的太守。

当时王濬准备攻打吴国,在蜀地建造战船,吾彦觉察到了这件事,请求增派兵力加强防备,孙皓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吾彦于是铸造铁链阻断江面。

等到王濬的军队逼近边境时,沿江的许多城镇都纷纷投降归顺,或都被攻占沦陷,只有吾彦仍坚守建平。

王濬的大军攻不下建平,只好后退三十里(三十里为一舍),以礼相待。

吴国灭亡后,吾彦才归降。

晋武帝让他做金城太守。

武帝曾经随意问:“孙皓亡国的原因是什么?”吾彦回答说:“吴主孙皓英明雄俊,才能杰出,宰相大臣们才德出众,明达事理。

”武帝笑着说:“如果国君明达,大臣贤德,为什么会亡国呢?”吾彦说:“上天赐给吴主的禄位总有终
了的时候,吴国的命运也有期限,所以吴主被陛下您所擒获。

这大概是天命吧,怎能是人为之事呢!”张华当时也在座,对吾彦说:“你做吴国大将,加起来的时间也有几年了,人们蔑视你没有声名,这是我感到迷惑的地方。

”吾彦大声而严厉地说:“陛下(都)听说过我,你却没有听说吗?”武帝很赞许他。

调到雁门担任太守,顺阳王畅(指孙畅)骄横放纵,以前的内史皆被他诬陷而获罪。

到了吾彦担任顺阳内史时,清廉自律,充当属下的榜样,依法办事,严厉肃穆,大家都很敬畏恐惧。

孙畅不能够诬陷他,就改为推荐他,希望吾彦离开顺阳内史这个职位。

后来吾彦升为员外散骑常侍。

武帝曾经问吾彦说:“陆喜、陆抗两个人哪一个更优秀?”吾彦回答说:“道德名望方面,陆抗比不上陆喜;建立功勋做事方面,陆喜比不上陆抗。


恰逢中都交州刺史陶璜死了,武帝委派吾彦担任南中都督、交州刺史,吾彦赠送陆机兄弟很多财物,陆机准备接受,陆云说:“吾彦本来微贱贫寒,受我们父亲的提拔,可是回答皇上问话时有贬毁我们的父亲之意,怎么能接受他的东西呢!”陆机于是没有接受。

因为这个原因陆氏兄弟经常诋毁吾彦。

长沙孝廉尹虞对陆机兄弟说:“从古到今由卑贱而发达的人尚且有帝王,何况是公卿?像何元干、侯孝明、唐儒宗、张义允等人,都是出身贫寒,被人役使的人,但都担任内侍外镇的官职,没人讥讽他们。

你们因为吾彦回答皇帝的问话稍有点不妥,就不停地诋毁他。

我担心南方的士人都将会远离你们,那时你们便孤单了。

”于是陆机兄弟对吾彦的恨意才稍减一点,诽谤的话逐渐停息。

当初,陶璜死的时候,戍守九真的士兵作乱,把当地的太守驱逐走了,九真贼帅赵祉围攻郡城,吾彦全力平息了这次叛乱。

在九真二十多年,恩惠威严显著,南方州县平静。

他亲自上表请求委派别人接替自己的职务,但朝廷征召他为大长秋。

最终死于官职上。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张郃字俊乂,河间鄚人也.。

汉末应募讨黄巾,为军司马,属韩馥。

馥败,以兵归袁绍。

绍以郃为校尉,使拒公孙瓒。

瓒破,郃功多,迁宁国中郎将。

太祖与袁相拒于.官渡,绍遣将淳于琼等督运屯乌巢,太祖自将急击之。

郃说绍曰:“琼等破,则将军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

”郭图曰:“郃计非也.。

不如攻其本营,势必还,此为不救而自解也。

”郃曰:“曹公营固,攻之必不拔。

若琼等见禽,吾属尽为虏矣。

”绍但遣轻骑救琼,而以重兵攻太祖营,不能下。

太祖果破琼等,绍军溃。

图惭,又更谮郃曰:“郃快.军败,出言不逊。

”郃惧,乃归太祖。

太祖得郃甚喜,拜郃偏将军,封都亭侯。

授以众,从攻邺,拔之。

从讨柳城,与张辽俱为.军锋,以功迁平狄将军。

别.征东莱,讨管承,又与张辽讨陈兰、梅成等,破之。

从破马超、韩遂于渭南。

围安定,降杨秋。

与夏侯渊讨鄜贼梁兴及武都氐。

又破马超,平宋建。

太祖征张鲁,先遣郃督诸军讨兴和氐王窦茂。

太祖从散关入汉中,又先遣郃督步卒五千于前通路。

至阳平,
鲁降,太祖还,留郃与夏侯渊等守汉中,拒刘备。

郃别督诸军降巴东、巴西二郡,徙其民于汉中。

进军宕渠,为备将张飞所.拒,引还南郑。

拜荡寇将军。

刘备屯阳平,郃屯广石。

备以精卒万余,分为十部,夜急攻郃。

郃率亲兵搏战,备不能克。

其后备于走马谷烧都围,渊救火,从他道与备相遇,渊遂没。

郃还阳平。

当是时,新失元帅,恐为备所乘,三军皆失色。

渊司马郭淮乃令众曰:“张将军,国家名将,刘备所.惮;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也。

”遂推郃为.军主。

郃出,勒兵安陈,诸将皆受郃节度,众心乃定。

太祖在长安,遣使假.郃节。

(选自《三国志·魏书十七》)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将军事去.矣去:失败
B.郃快.军败快:加速
C.别.征东莱别:分兵
D.遣使假.郃节假:交给
【解析】B.快,对……感到高兴。

【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张郃字俊乂,河间鄚人也.
②郃计非也.
B.①与张辽俱为.军锋
②遂推郃为.军主
C.①太祖与袁相拒于.官渡
②又先遣郃督步卒五千于.前通路
D.①为备将张飞所.拒
②刘备所.惮
【答案】D
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张郃屡建战功,堪称郭淮所说“国家名将”的一组是()
①绍以郃为校尉,使拒公孙瓒②从攻邺,拔之③与夏侯渊讨鄜贼梁兴及武都氐④郃别督诸军降巴东、巴西二郡⑤郃率亲兵搏战,备不能克⑥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也A.①②④B.②③④C.③⑤⑥D.①⑤⑥
【解析】郭淮所说“国家”是特称。

①是张郃归太祖之前的事。

⑥是侧面表现。

【答案】B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汉末年,张郃应征入伍,讨伐黄巾军,在韩馥部下担任军司马的职务。

韩馥失败以后,张郃带兵投奔了袁绍。

B.淳于琼等人押运粮草驻扎乌巢时,曹操亲自领兵攻击淳于琼所部。

张郃劝袁绍应该尽快带兵援救淳于琼,但袁绍却听信郭图的话导致全军崩溃。

C.曹操率领大军到汉中征伐张鲁的时候,派遣张郃带领五千步兵作为开路前锋。

结果,人马一到阳平关,张鲁就献城投降了。

D.刘备驻扎在阳平关,夜间对驻扎在广石的张郃发动突然袭击,虽然没能攻克广石,却在混战中杀死了夏侯渊。

【解析】D.杀死夏侯渊不是同一次战斗中的事。

【答案】D
5.把文言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曹公营固,攻之必不拔。

若琼等见禽,吾属尽为虏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破马超、韩遂于渭南。

围安定,降杨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郃出,勒兵安陈,诸将皆受郃节度,众心乃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曹公的营盘牢固,进攻肯定攻不下来。

如果淳于琼等人被擒,我们也都要被他们俘虏了。

(注意“固”“拔”“见”“吾属”的翻译)
(2)张郃跟随太祖到渭南击溃了马超、韩遂。

包围了安定城,使杨秋投降。

(注意“从破”的省略、“于渭南”的位置、“降”的正确意思。

)
(3)张郃出来,指挥部队稳住阵脚,众将都接受张郃的调度(指挥),军心这才安定下来。

(注意“勒兵”“安陈”“乃”的翻译)
参考译文
张郃字俊乂,是河间鄚县人。

东汉末年,他应征入伍,讨伐黄巾军,在韩馥部下担任军中司马的职务。

韩馥失败以后,张郃带兵投奔了袁绍。

袁绍让他担任校尉,负责抵御公孙瓒。

公孙瓒被打败后,张郃因为立下不少功劳,升任宁国中郎将。

太祖(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的时候,袁绍派将军淳于琼等人押运粮草驻扎乌巢,太祖亲自领兵攻击淳于琼所部。

张郃劝袁绍说:“淳于琼等人一旦失败,那么将军的大业就完了,您应该尽快带兵援救。

”谋士郭图却说:“张郃说的不对,我军不如进攻曹操的大营,曹操势必回救,这
样淳于琼的危难不救自解。

”张郃说:“曹公的营盘牢固,进攻肯定攻不下来。

如果淳于琼等人被擒,我们也都要被他们俘虏了。

”袁绍只派出一支轻骑兵救援淳于琼,而用重兵攻打太祖的大营,久攻不下。

太祖果然大败淳于琼,袁绍全军溃退。

郭图感到羞惭,他又再诬陷张郃说:“张郃为我军的失利而感到高兴,说话轻慢无礼。

”张郃惶恐不安,就带兵投奔了太祖。

太祖得到张郃非常高兴,任命张郃为偏将军,封为都亭侯。

分拨军队归他指挥,让他跟随自己攻打邺城,占领了邺城。

张郃随同太祖征讨柳城,和张辽一起担任先锋,因立战功升任平狄将军。

张郃还单独领兵征讨东莱郡,讨伐管承,还和张辽等人一起讨伐陈兰、梅成等人,大获全胜。

张郃跟随太祖到渭南击溃了马超、韩遂,包围了安定城,使杨秋投降。

与夏侯渊一起征讨盘踞在鄜城的贼寇梁兴和武都一带的氐族叛军,再次击败了马超的部队,平定了宋建统治的地区。

太祖率军征伐张鲁,先派张郃统帅各路军马讨伐梁兴和氐族首领窦茂所部。

不久,太祖从散关进入汉中,又先派张郃带领五千步兵作为前锋开路。

大军刚到阳平关,张鲁就献城投降了。

太祖率军回师(许昌),留下张郃与夏侯渊等人防守汉中,抵挡刘备的进攻。

张郃分兵率几路军马出击,迫使巴东、巴西两郡投降,他将两郡的百姓迁徙到汉中郡。

接着,张郃又进军宕渠城,结果被刘备的大将张飞所阻挡,被迫退回南郑。

太祖任命张郃为荡寇将军。

此时刘备驻扎在阳平关,张郃驻扎在广石。

刘备把一万多精兵分成十股,连夜突击张郃。

张郃率领着亲兵拼死奋战,刘备到底也没有攻下广石。

后来刘备在走马谷放火焚烧曹军营帐外围的障碍物,夏侯渊(带军士)前去救火,在岔道上遭遇了刘备的军队,夏侯渊被杀。

张郃带兵返回阳平。

当时,曹军刚刚失去了元帅,害怕刘备乘机进攻,全军都惊慌不安。

夏侯渊的行军司马郭淮便命令全军说:“张将军是国家的名将,刘备也忌惮他。

现在形势紧迫,只有张将军才能安定军心。

”众人于是推举张郃为军中主帅。

张郃出来,指挥部队稳住阵脚,众将都接受张郃的调度,军心这才安定下来。

在长安的太祖知道了这件事,派使臣送给张郃节钺(让他指挥全军)。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

醉书斋记
清·郑日奎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

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

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

书架书筲各四,古今籍在焉。

琴磬尘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甫.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

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

倾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

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

家人瞷②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

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

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

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

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

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

内子出,复忘之矣。

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

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
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

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

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③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

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

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一故仓卒不得白。

而家中盐米诸琐物,皆内子主之,颇有序。

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④,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

”余怅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

”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

(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科头:不戴帽子。

②瞷(jiàn):窥视。

③刺:名帖。

④刘伶断饮:刘伶戒酒,《管书·刘伶传》载,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甫.晨起,即科头甫:刚刚
B.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间:机会
C.客伺久,辄大怒诟.诟:责骂
D.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赚:获取
【解析】D.赚:哄骗
【答案】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起而.狂走辄怒而.责
B.竹床一,坐以.之饱饮墨以.俟
C.或且.变味,亦不觉也且.为文字饮,不犹意于红裙耶
D.乃.窃相议乃.不复立戒
【答案】D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作者“醉书”的一组是()
①书架书筲各四,古今籍在焉②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
③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④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⑤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⑥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
A.①③⑥B.①②⑤C.③④⑤D.②④⑥
【解析】第①句是介绍书斋的布置;第②句叙述一天读书生活的开始,还未写及“醉书”的情态;第⑥句指的是作者清醒悔悟,发誓戒书,与“醉书”相反。

【答案】C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后的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如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

B.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世事,不近人情,读书入迷时,常对家人呵斥怒责,并拒绝会见来访的客人,因而经常得罪来访者,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

C.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

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

D.作者本打算去除“醉书”的习性,但又考虑到男人痴迷诗文总胜于沉溺女色等因素,最终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放弃了这种打算。

【解析】B.作者并没有拒绝来访的客人,只是没有立即出去见客。

【答案】B
5.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一故仓卒不得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汤、肉都凉了,多次拿去重新加热等着我去吃。

(注意“俟”“数四”的翻译)
②而事情的紧急舒缓我也不加过问,因此匆忙之中没谁能告诉我。

(注意“仓卒”“白”的翻译)
③于是想到我对书,确实同刘伶对酒没有差别,正担心刚发誓随即就要违背。

(注意“因”“诚”“旋”“畔”的翻译)
参考译文
在堂屋左侧收拾干净一间屋子作为书斋,明亮的窗户、洁白的墙壁,很安静。

摆放两个几案,一个放笔墨,一个放置香炉茶碗等。

一张竹床,用来坐;一张木榻,用来躺卧。

还摆放了四个书架和四个书筒,古今的书籍都放在里边。

琴、磬和尘尾等各种日用杂物,也都交错地摆放在旁边。

早晨刚起床,就不戴帽子,拂去几案上的灰尘,把水倒进砚台里面,研磨好墨和丹砂、铅
粉,把笔蘸饱满做好准备。

随意抽出一卷书,靠坐在案边读起来。

一会儿读到自己有领悟的地方,就用笔在纸上尽情批注,书上的字迹大半因此而看不清楚了。

有时候唱起歌来,有时候发出感叹;有时候大笑,有时候哭泣;有时候生气痛骂,有时候郁闷得要死;有时候大声叫嚷口称痛快,有时候是连连惊叹感到诧异;有时候躺着静静思考,有时候起身一阵乱跑。

看见这些情景的仆人都害怕惊诧,猜不出我是什么意思,于是偷偷地议论,等到我渐渐平静下来,才散开离去。

婢女送来酒和茶,都记不得端来喝。

有时候不小心碰到,打翻后弄湿了书本,就很生气地责骂,婢女后来也就不再端来了。

有时候过了时间我还没有吃饭,也没有人敢上前请我去吃。

只有妻子有时隔着门帘观察我,找到间隙才走进来,说:“时间已经是正午了,可以吃饭了吗?”我答应了。

妻子离去后,又忘掉了。

汤、肉都凉了,多次拿去重新加热等着我去吃。

等到去吃饭仍然带着一本书一道前往,边吃边看,汤和肉即使凉了,或者味道都快变了,也不察觉。

甚至有时误用一双筷子在读的书上乱点画,过了许久才醒悟过来不是笔,妻子及婢女们没有不偷着笑的。

晚上读书常常到午夜,回头看仆人,没有人在旁边,一会儿身边鼾声震响,起身一看,他们都散乱地睡在地上了。

有客人前来看望我,名帖送进来后,碰上我正在校读书籍,没有立即出去见客人。

客人等得久了,就非常生气责骂起来,或者要回他的名帖,我也不知道。

大概是因为我的性情严厉急躁,家里有人禀告事情时间不恰当,我就大声呵斥并把他赶出去,而事情的紧急舒缓我也不加过问,因此匆忙之中没谁能告诉我。

家里的盐米等诸多琐碎事务,都是妻子掌管,很有秩序,因此我没有什么顾忌和忧虑,读书的嗜好越来越怪僻。

某一天我忽然自己悔悟了,打算发誓戒掉它,就同妻子商量。

妻子笑着说:“你不会是仿效刘伶戒酒的方法,只不过是要骗得我的酒肉,弥补五脏的辛劳吧?我也只能坐看你沉湎在书籍之中,而不能够帮助你实现你的打算。

”我很失望,不高兴了很久,于是想到我对书,确实同刘伶对酒没有差别,正担心刚发誓随即就要违背;况且我嗜好的是文字,不比沉溺于女色还好吗?于是我笑着回答她说:“像你说的那样也是很好的。

”于是不再提戒掉嗜书,而是采用她的语意,来为我的书斋起名叫做“醉书斋”。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安重诲,应州人也。

重诲少事明宗,为人明敏谨恪。

初,帝义子从珂与安重诲饮酒争言,从珂欧重诲,重诲终衔之。

至是,重诲用事,时从珂为河中节度使,重诲屡短之于帝,帝不听。

重诲乃矫以帝命,谕河中牙内指挥使杨彦温使逐之。

是日,从珂出城阅马,彦温勒兵闭门拒之。

从珂使人扣门,诘之曰:“吾待汝厚,何为如是?”对曰:“彦温非敢负恩,受枢密院宣耳,请公入朝。

”从珂止于虞乡,遣使以状闻。

帝问重诲曰:“彦温安得此言?”对曰:“此奸人妄言耳,宜速讨之。

”帝疑之,欲诱致彦温讯其事。

重诲固请发兵击之,乃命步军都指挥使药彦稠将兵讨之。

帝令彦稠必生致彦温,欲面讯之。

从珂知为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