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成语运用复习教案汇总
中考语文总复习教案:词语成语及运用
中考语文总复习教案:词语成语及运用一、教学目标1.理解词语、成语的含义,能够准确运用到句子中。
2.掌握词语、成语的用法,提高写作和阅读理解能力。
3.能够灵活运用词语、成语,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词语、成语的含义及用法。
2.难点:词语、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词语、成语知识,如:“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哪些词语、成语?它们分别有什么含义和用法?”2.词语、成语的含义及用法讲解教师以PPT形式展示常见词语、成语,并解释其含义及用法。
举例说明词语、成语在句子中的运用,让学生加深理解。
3.互动环节教师提出一些词语、成语,让学生现场造句,检验学生对词语、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积累的好词语、成语,并说明其用法。
4.词语、成语辨析教师给出一些形近或意义相近的词语、成语,让学生进行辨析。
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得出正确答案。
5.实践环节教师给出一些语境,让学生运用所学词语、成语进行填空、改写句子等练习。
学生完成后,互相交流答案,教师进行点评。
6.词语、成语积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写作等途径积累更多词语、成语。
学生分享自己的积累成果,互相学习、借鉴。
学生进行拓展训练,如:用所学词语、成语写一篇短文。
四、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所学词语、成语,巩固记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互动、实践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对词语、成语的含义及用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六、教学评价1.学生对词语、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学生课堂参与度、互动交流情况。
3.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七、教学资源1.PPT课件2.词语、成语清单3.课后作业模板八、教学建议1.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2.鼓励学生多阅读、多写作,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中考专题复习:成语复习教案
中考专题复习:成语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成语,提高学生的成语运用能力。
2. 通过对成语的复习,加深学生对成语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运用成语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成语的定义和特点2. 成语的来源和分类3. 成语的运用和误用4. 成语的辨析和积累5. 成语在阅读和写作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成语的定义、特点、来源、分类和运用。
2. 难点:成语的辨析和积累,以及在阅读和写作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成语的定义、特点、来源、分类和运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成语的误用和正确运用。
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成语。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成语的辨析和积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成语的定义和特点,激发学生对成语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成语的来源和分类,举例说明成语的运用和误用。
3.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成语进行填空、改写等。
4. 讨论:分组讨论成语的辨析和积累,分享学习心得。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成语在阅读和写作中的应用。
6.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积累成语,提高成语运用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对成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 练习题正确率:统计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成语定义、特点、来源、分类和运用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成语辨析和积累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成语教材或参考书:用于提供成语的定义、特点、来源、分类和运用等方面的知识。
2. 成语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成语运用能力。
3. 成语误用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成语的正确运用。
4.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和讲解成语的相关内容。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章节一:成语的定义和特点(1课时)2. 章节二:成语的来源和分类(1课时)3. 章节三:成语的运用和误用(1课时)4. 章节四:成语的辨析和积累(2课时)5. 章节五:成语在阅读和写作中的应用(1课时)6. 复习和总结(1课时)九、教学建议1.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初中成语使用复习教案
初中成语使用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复习并掌握常用的成语,提高学生的成语运用能力。
2.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通过成语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复习已学的成语,加强成语的记忆和运用。
2.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的能力。
教学难点:1. 成语的意思和用法。
2. 成语的来源和故事。
教学准备:1. 成语故事书籍或资料。
2. 成语卡片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成语,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成语和它的故事。
2. 学生展示自己准备的成语故事或成语卡片,介绍成语的意思和用法。
二、成语复习(15分钟)1. 教师通过成语卡片或黑板,展示一些常用的成语,让学生跟读和记忆。
2. 教师给出一些例句,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成语填空。
3. 学生分组进行成语接龙游戏,加强成语的记忆和运用。
三、成语运用(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主题,让学生运用成语进行口语表达或写作。
2.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表达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成语故事分享(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成语故事进行分享,介绍成语的来源和故事。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成语故事中的道理和启示,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复习的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体会,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成语的掌握程度,包括成语的意思和用法。
2.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3. 学生对成语故事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反思:本次成语复习教学活动,通过展示成语卡片、成语接龙游戏、成语运用和成语故事分享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复习和巩固已学的成语,提高学生的成语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成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同时,教师应及时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中考专题复习:成语复习教案(学生版)
中考专题复习:成语复习教案(学生版)第一章:成语的定义与特点1.1 成语的定义:成语是汉语中固定搭配的短语,由两个或更多的词组成,具有一定的语义和修辞功能。
1.2 成语的特点:1.2.1 结构固定:成语的结构不可随意变动,每个成分的位置和数量都是固定的。
1.2.2 语义明确:成语的意义相对固定,往往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形象的表达。
1.2.3 应用广泛:成语在日常生活、书面表达和文学作品中广泛应用,能够丰富语言表达。
第二章:成语的来源与分类2.1 成语的来源:成语来源于古代文学作品、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
2.2 成语的分类:2.2.1 根据结构分类:单音节成语、双音节成语、多音节成语等。
2.2.2 根据语义分类:寓言成语、动植物成语、地理成语、人物成语等。
第三章:成语的理解与运用3.1 成语的理解:理解成语的意义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义轻重。
3.2 成语的运用:3.2.1 恰当选择成语:根据语境和表达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成语。
3.2.2 避免成语误用:注意成语的常见错误,如望文生义、褒贬失当、对象误用等。
第四章:成语的常见错误与辨析4.1 成语的常见错误:4.1.1 望文生义:只根据成语的表面意义来理解和使用,忽略了其真正的寓意。
4.1.2 褒贬失当:成语的感情色彩与语境不符,导致表达不当。
4.1.3 对象误用:成语适用于特定对象,误用于其他对象。
4.2 成语的辨析:通过对比、分析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准确辨别成语的正确用法。
第五章:成语的复习与提高5.1 成语的复习方法:5.1.1 积累法:通过阅读、记忆等方法积累成语,增加成语量。
5.1.2 练习法:通过填空、改错等练习,提高成语运用能力。
5.2 成语的提高策略:5.2.1 理解成语的内涵:深入理解成语的意义和寓意,提高成语的运用水平。
5.2.2 注意成语的语境: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成语,避免误用。
【教学总结】: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成语的定义和特点,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分类,掌握成语的理解和运用方法,辨析成语的常见错误,并采取有效的复习方法提高成语水平。
最新中考成语运用复习教案汇总
解析:A从长计议,慢慢地多加商量,指不急于做出决定;不符合语境。B一文不名,一个钱也没有;这里使用错误的理解了词义。C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错误的理解成文章没有加标点,曲解了词义。
答案:D
三、纵观成语题的题型特点,审视其命题规律,我们发现,该类题的设误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③古代典籍作品:祸起萧墙举一反三昭然若揭
二.中考试题示例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往往捉襟见肘。
B、今年头场雪后城市主干道上都没有发生车辆堵车现象,在这种秩序井然的背后,包含着交通部门未雨绸缪的辛劳。
⑤主谓式:把人忧天夜郎自大⑥动宾式:不见经传拒人千里
⑦动补式:退避三舍无动于衷⑧连动式:画蛇添足刻舟求剑
⑨兼语式:请君人瓮引狼人室⑩偏正式:衣冠禽兽扶摇直上
2.成语的感情色彩
①褒义:风起云涌殚精竭虑②贬义:处心积虑满城风雨③中性:今非昔比风雨交加(3)成语的出处
①古代寓言故事:望洋兴叹与虎谋皮
②历史故事:煮豆燃萁闻鸡起舞洛阳纸贵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些食品是交给姐姐保管的,可她并不是一个从长计议的人,常常领着我们将下一日的提前消耗掉,造成寅吃卯粮的局面。
B.这件事对我无异于晴天霹雳——一块珍藏多件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变成一块一文不名的瓦片。
C.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我国许多城市都建立了食品质量报告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有关部门的检验结果,从而使那些劣质食品在劫难逃。
中考专题复习:成语复习教案(学生版)
中考专题复习:成语复习教案(学生版)第一章:成语的定义与分类1.1 成语的定义:成语是固定结构、固定用法的词组或短语,通常由四个字组成,具有特定的意义。
1.2 成语的来源:成语来源于古代文学作品、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经过长期传承和发展而形成。
1.3 成语的分类:成语可以根据其结构、意义和用途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有:AABC式成语、ABAC式成语、ABCD式成语等。
第二章:成语的运用与辨析2.1 成语的运用:学生在写作、口语表达中运用成语,丰富语言表达,提高语言魅力。
2.2 成语的辨析:区分成语的意义、用法和感情色彩,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错误。
2.3 成语运用的注意事项:避免成语使用不当、望文生义、重复冗余等错误。
第三章:成语的记忆与积累3.1 成语的记忆方法:采用联想、故事、谐音等方法记忆成语,提高记忆效果。
3.2 成语的积累途径:通过阅读、背诵、练习等途径,积累成语,丰富词汇量。
3.3 成语积累的注意事项:注重成语的实用性和适用场合,避免盲目积累。
第四章:成语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4.1 成语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帮助理解文章意义,分析作者观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2 成语在阅读理解中的辨析:区分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理解成语在文中的含义。
4.3 成语在阅读理解中的实践:运用成语分析文章,提高阅读理解成绩。
第五章:成语在写作中的运用5.1 成语在写作中的作用:丰富语言表达,提高文章质量,增加文采。
5.2 成语在写作中的运用技巧:恰当选择成语,注意成语的搭配和语境,避免成语使用错误。
5.3 成语在写作中的实践:运用成语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写作水平。
第六章:成语辨析与修改6.1 成语误用的常见类型:望文生义、对象误用、褒贬误用、自相矛盾、用错场合等。
6.2 成语辨析的方法:根据成语的意义、用法、感情色彩进行辨析,判断是否适合句子或文章的语境。
6.3 成语修改的技巧:找出错误成语,替换为合适的成语,保持句子或文章的原意和表达效果。
初中中考成语复习教案
初中中考成语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掌握并正确运用成语,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词汇量和语感,提升中考语文成绩。
3. 培养学生对成语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 成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2. 成语的来源和演变。
3. 成语的辨析和搭配。
教学难点:1. 成语的准确理解和运用。
2. 成语的辨析和搭配。
教学准备:1. 成语教材或成语字典。
2. 教学PPT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成语,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成语。
2. 引出成语复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成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15分钟)1. 讲解成语的构成和来源,让学生了解成语的历史背景。
2. 通过例句解释成语的意思,让学生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
3. 进行成语填空练习,让学生运用成语进行句子构建。
三、成语的辨析和搭配(15分钟)1. 给出成语,让学生判断成语的正确与否。
2. 给出成语,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成语进行搭配。
3. 进行成语辨析练习,让学生区分近义成语和反义成语。
四、成语的来源和演变(15分钟)1. 讲解成语的来源,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演变过程。
2. 讲解成语的故事背景,让学生了解成语的由来。
3. 进行成语故事分享,让学生增加对成语的兴趣。
五、成语复习总结(10分钟)1. 对本节课的成语复习进行总结,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2. 鼓励学生多读多写,提高成语的运用能力。
3. 布置成语复习作业,让学生继续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成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的辨析和搭配、成语的来源和演变等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成语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通过不断的复习和练习,相信学生能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词语运用教案初中
词语运用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并理解一定数量的成语,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使学生在日常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中能够运用成语。
3. 引导学生通过成语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 成语的定义与特点2. 成语的来源与分类3. 成语的正确运用4. 成语的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成语图片,引导学生猜测成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成语,教师总结并板书成语的定义与特点。
二、讲解成语的来源与分类(10分钟)1. 教师讲解成语的来源,包括寓言故事、历史事件、神话传说等。
2.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成语的分类,如人物成语、动物成语、植物成语等。
三、学习成语的正确运用(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成语例句,引导学生分析成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成语的正确运用方法。
3.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成语的语境、对象、感情色彩等方面的运用。
四、练习与反馈(10分钟)1. 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成语进行句子编写。
2. 学生互相评价,教师进行反馈指导。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成语的重要性和正确运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互相借鉴。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积累成语,提高词汇量。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价学生对成语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进行成语接龙游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定期进行成语运用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进步。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成语的定义与特点、来源与分类,以及正确运用方法,使学生对成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练习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成语进行句子编写,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区分成语的的感情色彩,避免学生在运用成语时出现错误。
同时,可以增加一些有趣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成语运用(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成语运用(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三年级综合复习中考成语运用专题学习目标:1.掌握常见成语及其含义2.学会辨析成语的情感色彩3.掌握成语在语句及语境中的运用知识点一、中考易错成语梳理【知识梳理】知识梳理内容(一)易混用成语1、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
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2、洗心革面:清除旧思想,改变旧面貌。
比喻彻底悔改。
脱胎换骨: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
3、开诚布公:指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
重在“表白”,多跟“说”这一类词语配合使用;推心置腹:多形容内心的态度、行为,比喻真心待人。
4、妄自菲薄:过分的看轻自己。
多指心理状态,精神面貌,语意较轻;自暴自弃:指不求上进,甘心落后。
多指行动表现,语意较重。
5、沾沾自喜:形容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
洋洋自得:形容得意时神气十足的姿态。
这个词语经常需要动作行为配合。
6、束之高阁:比喻放着不用,也比喻把某事或某种主张、意见、建议等搁置起来,不予理睬和办理。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理不睬。
侧重在不理睬、不处理。
7、字斟句酌:指写文章或说话时慎重细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
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
后指故意卖弄自己的学识。
8、挖空心思:比喻费尽心思,想尽一切办法。
有贬义。
煞费苦心:形容费尽心思。
中性词。
9、处心积虑:指存心已久,费尽心机,也指千方百计地谋算。
多用作贬义。
呕心沥血:比喻用尽心思。
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
10、耳闻目睹:亲耳听到,亲眼看见。
(影响与否不重要)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强调受到深刻影响。
11、含糊其辞:形容有顾虑,不敢把话照直说出来。
强调说得含糊不清。
闪烁其词:言语遮遮掩掩,吞吞吐吐。
重在不肯说出真相。
12、惨绝人寰:形容惨痛到了极点。
惨无人道:残酷、狠毒到极点,残暴而灭绝人性。
强调无人性,不讲理。
13、饱经沧桑:经历过多次的世事变化,生活经历极为丰富。
中考专题复习:成语复习教案(学生版)
中考专题复习:成语复习教案(学生版)第一章:成语的定义与分类一、成语的定义:成语是固定短语,由两个或更多个汉字组成,具有特定的意义,通常来源于古代文学、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
二、成语的分类:1. 根据结构划分:单音节成语、双音节成语、多音节成语。
2. 根据来源划分:文学成语、历史成语、神话成语、民间成语。
3. 根据意义划分:形容词成语、动词成语、名词成语、副词成语、并列成语、转折成语等。
第二章:成语的运用与误用一、成语的运用:1. 成语在句子中的位置:主语、宾语、定语、状语等。
2. 成语的搭配:动词与名词、形容词与名词、形容词与动词等。
二、成语的误用:1. 望文生义:忽略成语的本意,只看表面字面意思。
2. 误用对象:将成语用于不适当的对象。
3. 语法错误:成语在句子中的位置或搭配使用不当。
第三章:成语的记忆方法一、联想记忆法:通过成语中的某个字或成语的谐音,联想到其他相关的成语。
二、故事记忆法:通过成语的来源故事,帮助记忆成语的意思和用法。
三、组词记忆法:将成语中的字组成常见的词语,从而记忆成语。
四、卡片记忆法:制作成语卡片,正面写成语,背面写成语的意思和例句。
第四章:成语的辨析与练习一、成语的辨析:1. 相似成语的区分:注意成语的细微差别,如意义、感情色彩、用法等。
2. 成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找出成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二、成语的练习:1. 填空题:根据句子的上下文,选择合适的成语填空。
2. 选择题:从给出的选项中,选择正确的成语。
第五章:成语在阅读和写作中的应用一、成语在阅读中的应用:1. 理解成语的意思:通过上下文,理解成语的含义。
2. 识别成语的误用:在阅读中,注意成语的误用情况。
二、成语在写作中的应用:1. 运用成语丰富语言:在写作中,适当使用成语,丰富表达。
2. 避免成语的滥用:注意不要在写作中过度使用成语,以免造成读者疲劳。
第六章:成语的来源与演变一、成语的来源:1. 古代文学:成语多来源于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
中考专题复习:成语复习教案(学生版)
中考专题复习:成语复习教案(学生版)第一章:成语的定义与特点1.1 成语的定义:成语是固定结构、固定意义的词组或短语,通常由四个汉字组成。
1.2 成语的特点:语言精炼、含义丰富、结构固定、用法严谨。
1.3 成语的来源:成语来源于古代文学作品、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
第二章:成语的分类与记忆2.1 成语的分类:根据成语的意义和结构,可以将其分为若干类,如:AABC式、ABAC式、ABCC式等。
2.2 成语的记忆方法:通过词语联想、故事联想法、谐音记忆法等记忆成语。
第三章:成语的理解与运用3.1 成语的理解: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和每个字的含义,掌握成语的结构特点。
3.2 成语的运用:学会在适当的语境中使用成语,注意成语的搭配和用法。
第四章:成语辨析与修改4.1 成语辨析:学会辨别成语的错误用法,如:望文生义、褒贬失当、搭配不当等。
4.2 成语修改:学会对句子中的成语错误进行修改,使句子表达更准确、更合理。
第五章:成语积累与运用5.1 成语积累:通过阅读、背诵、练习等途径,积累更多的成语。
5.2 成语运用:学会运用所积累的成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第六章:成语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6.1 识别成语:在阅读文章时,能够识别出文中的成语。
6.2 理解成语:通过上下文理解成语的意义,不混淆成语的褒贬色彩。
6.3 分析成语运用:分析作者在文中使用成语的目的和效果。
第七章:成语在写作中的应用7.1 恰当使用成语:在写作中,恰当选择成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7.2 成语的嵌入技巧:学会如何将成语自然地嵌入到句子和段落中。
7.3 成语的创意运用:尝试创新使用成语,提高写作的趣味性和深度。
第八章:成语典故与历史文化8.1 成语典故的学习:了解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或文化背景。
8.2 文化差异的认知:认识到不同成语可能反映出的文化差异和历史变迁。
8.3 成语与民族智慧:通过成语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审美。
第九章:成语游戏与趣味练习9.1 成语接龙:通过接龙游戏,增加成语的记忆和运用能力。
中考专题复习:成语复习教案(学生版)
中考专题复习:成语复习教案(学生版)第一章:成语的定义与特点1.1 成语的定义:成语是汉语中固定搭配的短语,由两个或多个字组成,具有特定的意义。
1.2 成语的特点:1.2.2 意义深刻:成语往往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寓意。
1.2.3 用法广泛:成语可以用于口语和书面语,适用于各种场合。
第二章:成语的来源与分类2.1 成语的来源:成语来源于古代文学作品、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
2.2 成语的分类:2.2.1 根据结构分类:单音节成语、双音节成语、多音节成语。
2.2.2 根据意义分类:形容词成语、动词成语、名词成语、副词成语等。
第三章:成语的运用与错误类型3.1 成语的运用:成语可以用于表达感情、描绘事物、论证观点等。
3.2 成语错误类型:3.2.1 成语用法错误:如“颗粒无收”不能用来形容“没有收获”。
3.2.2 成语意义理解错误:如“杯水车薪”不是指“小题大做”。
3.2.3 成语搭配错误:如“一心一意”不能用来形容“一个人”。
第四章:成语的辨析与练习4.1 成语的辨析:通过分析成语的构成、意义、用法等方面进行辨析。
4.2 成语练习:通过填空、选择、改错等形式进行练习。
第五章:成语典故与故事5.1 成语典故:介绍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
5.2 成语故事:通过故事形式讲解成语的用法和意义。
第六章:成语的语义辨析6.1 近义成语的区分:通过对比分析,辨析成语之间的细微差别。
6.2 反义成语的识别:了解成语的反义关系,正确运用。
第七章:成语的活用与创新7.1 成语的活用:学习将成语灵活运用于不同语境中。
7.2 成语的创新:尝试结合现代语言习惯,创造新的成语用法。
第八章:成语接龙游戏8.1 成语接龙规则:了解成语接龙的规则,学会正确进行接龙。
8.2 成语接龙练习:进行成语接龙游戏,提高反应能力和词汇运用能力。
第九章:成语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9.1 成语在文段中的作用:理解成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9.2 成语在阅读理解练习:通过阅读练习,提高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中考专题复习:成语复习教案
中考专题复习:成语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成语,提高学生的成语运用能力。
2. 培养学生理解成语含义、辨析成语用法的能力。
3. 通过对成语的复习,激发学生对汉语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成语的含义与来源2. 成语的分类与特点3. 成语的正确运用与辨析4. 成语在阅读和写作中的应用5. 成语复习策略与技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成语的正确运用与辨析,成语在阅读和写作中的应用。
2. 难点:成语的含义与来源,成语的分类与特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成语的含义、来源、分类与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成语在阅读和写作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成语辨析与交流。
4. 练习法:通过成语填空、改正错误等形式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故事、谜语等形式引入成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成语的含义、来源、分类与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的内涵。
3. 案例分析:分析成语在阅读和写作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成语的魅力。
4.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成语辨析,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运用成语。
5. 练习:布置成语填空、改正错误等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成语的正确运用与辨析。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成语复习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进行自主学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成果评价:对学生的成语填空、改正错误等练习进行批改,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课后复习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成语接龙游戏: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接龙游戏,提高学生的成语运用能力。
2. 成语典故讲解:讲解一些有趣的成语典故,增加学生对成语的了解。
3. 成语运用实例分析:分析一些成语在名人名言、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提高学生的成语鉴赏能力。
成语复习教案6篇
成语复习教案6篇成语复习教案篇1一、活动目的:通过本次活动,提高学生了解和运用成语的能力。
同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听力,语言表达、写作、合作学习等多方面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活动准备:1、把学生分成8个小组。
2、每组请一名学生按成语的意思练习表演。
3、指导学生通过校图书馆、上网查询等方式积累成语,作好活动的`准备。
一.成语接龙的活动形式开始上课:每人一个成语_同学们,几年来的语文学习,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积累了不少的成语了吧。
今天,老师就要和同学们一起进入成语活动,共同享受成语带给我们的乐趣吧!二、找成语。
老师即兴说一段话(内容关于学校及班级的变化,引起学生的兴趣),请同学们认真听,找出其中的成语,看看哪个小组找得又快又准。
三、写成语。
同学们,不仅咱们的学校,咱们的班级变化了,我们美丽的家乡开发区这几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能用几个成语来形容吗?四、走进成语乐园。
1、带数字的成语你知道吗?2、自然景物的成语知多少?3、人物品质的成语知道吗?4、动物园里的成语有多少呢?5、带近义词的成语你知道吗?五、走进成语植物苑顺()摸()()落归()粗()大()火()银()()红()绿沧海一()囫囵吞()胸有成()()断丝连世外()源()立()群()头()尾六、走进人体成语宫。
()瞪()呆()舞()蹈()亡()寒()红()赤劈()盖()()濡()染()来()去三()六()摩()接()推()置()七、我们和成语手拉手交朋友。
把意思相反的两个成语用线连起来,两全其美寥若晨星当局者迷两败俱伤雕虫小技鬼斧神工浩如烟海别开生面流芳百世默默无闻墨守成规并驾齐驱赫赫有名旁观者清分道扬镳遗臭万年八、看图猜成语。
出示活动图,同学们抢答成语九、成语表演。
请几位课前有准备的同学表演,然后请同学们猜出有关的成语。
十、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感觉到了成语带给我们的乐趣。
在我们的写作当中,如果用上了成语,也能为你的作文添色不少。
“成语专题复习”教案
成语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成语,提高学生的成语运用能力。
2. 通过对成语的复习,加深学生对成语的含义、用法和来源的理解。
3.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成语的含义与用法2. 成语的来源与故事3. 成语的分类与辨析4. 成语的应用与实践5. 成语的复习与测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成语的含义、用法和来源。
2. 难点:成语的分类、辨析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成语的含义、用法和来源。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成语的故事和实例。
3. 小组讨论法:进行成语分类和辨析。
4. 实践法:运用成语进行表达和实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成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成语的含义、用法和来源,举例说明。
3. 案例分析:分析成语的故事和实例,加深学生对成语的理解。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成语分类和辨析,分享学习心得。
5. 实践环节:学生运用成语进行表达和实践,提高成语运用能力。
6. 复习与测试:进行成语复习和测试,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享心得的准确性等。
3. 成语运用评价:通过学生的成语运用实践,评价学生对成语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4. 测试成绩评价:根据学生的成语测试成绩,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策略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给予适当的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成语。
2.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问和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成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 组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
八、教学资源1. 成语故事书籍和资料:用于讲解成语的来源和故事。
2. 成语卡片或挂图:用于学生分组分类和辨析成语。
成语复习教学设计(大全五篇)
成语复习教学设计(大全五篇)第一篇:成语复习教学设计成语复习教学设计课堂活动:成语运用错误常见角度教学目标:掌握高考成语题的解题方法教学重点:①理解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②辨析容易混淆的成语教学过程:学生小组探讨交流,最后总结成语运用错误常见有如下角度:角度一望文生义熟语意义具有整体性,而且意蕴是约定俗成的。
如果仅仅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导致理解不确切而造成的运用错误,就属于望文生义。
如把“泼冷水”的意思理解成“把冷水泼出去”就是典型的望文生义,这个熟语的意思是“挫伤别人的积极性或让他人清醒”;把“万人空巷”理解成“人们都离开街巷回到家里”也是望文生义,实际上正确的意思是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聚集在一起,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容易让人望文生义的成语很多,如“不名一文”“不足为训”“不经之谈”“不刊之论”“屡试不爽”“吊民伐罪”“细大不捐”“危言危行”“首当其冲”“明日黄花”等。
角度二褒贬误用有些成语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已经附带上一定的感情色彩,或褒义,或中性,或贬义。
具有褒义色彩的成语通常表达肯定、赞扬的情感态度,如“蔚为大观”(形容事物美好繁多,给人一种盛大的印象)、“殚精竭虑”(形容用尽心思)、“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等;具有贬义色彩的成语则表达否定或批判的情感态度,如“处心积虑”(形容蓄谋已久)、“始作俑者”(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弹冠相庆”(指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等;具有中性色彩的成语则无褒义或贬义的感情色彩,如“四通八达”(形容交通极便利)、“筋疲力尽”(形容精神和身体极度疲劳)等;还有一些成语,既能用在褒义方面,又能用在贬义方面,如“按图索骥”(既比喻办事机械死板,也比喻按照线索寻找)、“暗送秋波”(本指有情人暗中眉目传情,现也引申为献媚取宠,暗中勾结)、“绵里藏针”(既比喻外貌柔和,内心刻毒,也形容柔中有刚)等。
运用时,不顾感情色彩,易造成误用现象。
成语专题初中整理教案
成语专题初中整理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成语,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恰当运用成语。
3. 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成语的定义、来源和分类。
2. 成语的构成规律和特点。
3. 成语的正确运用和辨析。
4. 成语故事和成语接龙游戏。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成语“画龙点睛”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成语的含义和来源。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成语的了解和认识。
二、成语知识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成语的定义、来源和分类。
2. 教师分析成语的构成规律和特点,如成语的字数、结构、词性等。
3. 教师举例说明成语的正确运用和辨析,如成语的语境、对象、感情色彩等。
三、成语故事分享(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成语故事,如“掩耳盗铃”、“亡羊补牢”等。
2. 学生讲述成语故事的内容、意义和启示。
四、成语接龙游戏(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接龙游戏,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成语进行接龙。
2. 学生积极参与游戏,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成语的重要性和正确运用。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收集成语,了解成语的含义和来源,准备下一节课分享。
2. 学生练习使用成语,尝试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运用成语。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成语的掌握程度,如成语的数量、含义、运用等。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分享、讨论、游戏等。
3. 学生对中华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的提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分享、游戏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成语的知识,提高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分享和讨论。
2. 注重成语的语境和感情色彩,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成语。
3. 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游戏等趣味性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考专题复习:成语复习教案(学生版)
中考专题复习:成语复习教案(学生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成语,提高学生的成语运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举例、练习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成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成语的定义和特点2. 成语的来源和分类3. 成语的运用和误用4. 成语的辨析和练习5. 成语的记忆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成语的定义、特点、来源、分类、运用和记忆方法。
2. 难点:成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成语的定义、特点、来源、分类等基本知识。
2. 举例法:通过具体例子讲解成语的用法和意义。
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成语。
4.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成语辨析和交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成语,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成语的基本知识,包括定义、特点、来源、分类等。
3. 举例:通过具体例子讲解成语的用法和意义。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成语。
5. 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成语辨析和交流,提高学生运用成语的能力。
7.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成语。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知识。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成语的动力。
在课后,要及时批改作业,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练习反馈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成语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水平的成语教材,提供系统的成语学习材料。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成语知识。
3. 练习题:准备各类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中考成语运用复习教案汇总
D.一项社会调查显示,现在很多中学生在学校里见到老师都能亲切问好,而见到烧锅炉的、打扫厕所的和食堂打饭的工人师傅,却都不屑一顾。
答案:B 相濡以沫:泉水干涸,鱼靠在一起以唾沫相互湿润;后用来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 捕风捉影:比喻说话或做事时用似是而非的迹象做根据。 欲壑难填:形容贪得的欲望太大,很难满足。 不屑一顾:不值得一看;形容轻视,蔑视
C、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感到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
D、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答案为D。“如数家珍”的释义为“好象数自己家藏的珍宝那样清楚。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本句中各种老式钟表本身就是老王的“家珍”,谈不上“如”,因此是错误的。A“捉襟见肘”的意思为“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B“未雨绸缪”中“绸缪”意为“紧密缠缚”。全词是“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C“自惭形秽”得意思为“形秽:形态丑陋,引伸为缺点。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渐愧。”据释义可知前三项为正确的。此题相对简单,只是“如数家珍”相对错误较为隐蔽,学生需静心自习阅读方可做对。]
[以上两句,命题者故意曲解成语词义,以便考查考生的识辨运用能力。第一句中的“空巷”,是指街巷的居民都出来了,句子表达的意思却是:人们都在家里看电视,街上显得静悄悄的。曲解的词义与所要表达之意正好相反。第二句中的“火中取栗”,语出法国寓言《猴子和猫》,比喻受人利用,冒了风险,吃了苦头,却没有捞到好处。而本句句意是指消费者利用厂家竞相降价的机会得到实惠。所以,也犯了曲解词义的错误。这是成语题中最常见的错误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
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来示意,指有权势的人的傲
一样,不相上下。
(旧制一斤为十六两,半斤等于八两)多含贬义。
首当其冲:当:承当,承受;冲:要冲,交通要道。
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
想入非非:非非:原为佛家语,表示虚幻的境界。
想到非常玄妙虚幻的地方去了。
形容完全脱离现实地胡思乱想。
]
板书设计一、知识准备
二、中考试题示例
三、成语题的题型特点
四、答题技巧
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第二、体会成语的感情色彩;
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第五、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合要求的
课
后
作
业
.完成学案相关练习。
教
后反
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成语运用有了更深的理解,掌握了成语运用的技巧。
关键在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