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胆泻肝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胆泻肝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组成】龙胆草(酒炒)10g 黄芩(酒炒)12g 梔子10g 木通10g 泽泻15g 车前子12g 生地黄(酒炒)15g 当归(酒炒)10g 柴胡10g 甘草5g 【用法】水煎服。
【主治】
1.肝胆湿热上壅,头痛昏胀,目赤肿痛,耳聋耳肿。
2.肝胆湿热下注,小便淋涩,阴囊潮湿,阴痒阴肿,带下臭秽稠黏,口苦,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象弦数或濡数。
【证析】此方以头痛昏胀、目赤肿痛、耳聋耳肿、小便淋涩、阴痒带下为主证,属于肝胆湿热上壅,或肝经湿热下注所致。
所有证象均见于肝胆经脉循行部位,故病位在肝;口苦、易怒、舌红、苔黄、脉数都是热象,故病性属热;再从气血津液辨证察其盈虛通滯,此证偏于少阳三焦气分;头胀、耳肿、目肿及前阴诸疾都是少阳三焦水湿阻滞现象,故属肝胆湿热。
湿热上壅于头,则头胀、头痛、昏眩、目赤肿痛,耳肿耳聋等证见矣!湿热从少阳三焦下注前阴,则小便淋涩,带下稠黏,阴囊潮湿,阴痒阴肿等证见矣。
【病机】肝经湿热。
【治法】清肝泻火,利水渗湿法。
【方义】湿热见于肝经,自宜清肝泻火,利水渗湿,湿热一去则诸证自除。
龙胆草能清肝胆实火而除下焦湿热,泻火除湿,两擅其功,故是本方主药。
黄芩、梔子协助主药清泻肝火;木通、泽泻、车前子协助龙胆草利水渗湿,使湿热从前阴而出,五药为辅,与主药共呈清热除湿之效。
“木郁达之,火郁发之”,气郁化火,故用柴胡达之发之。
肝为藏血之脏,火郁须防损伤肝血,故佐生地黄、当归养血顾护其虚。
诸药苦难下咽,寒凉害冒,故用甘草调中和药,药味多用酒炒,又于清泻之中寓有疏散之意。
此方清中寓疏,降中寓升,泻中寓补,
清气为主,兼凉其血,符合肝胆生理特点,允称治肝良方。
学习此方,应该注意两点:
①此方所治诸证属于肝经湿热为患,病位偏于少阳三焦气分。
正因病在少阳三焦气分,证象オ可见于上下不同部分。
②配伍柴胡有透热出表之功,木通、泽泻有导热下出之意,展示了为热寻求出路配方法度。
配伍生地黄不仅是防热邪伤阴,也有兼清血热之意,何以知之,从兼见舌红知之。
【应用】
1.上述诸证,审属肝经湿热为患,但见一证即可使用,不必悉俱。
但须兼见口苦、舌红、苔黄、脉象弦数,否则不能使用。
2.头痛昏胀,加钩藤、牡蛎平肝潜阳,或牛膝引血下行。
目赤肿痛,加桑叶、菊花疏散风热,千里光、连翘清热解毒;热盛者,加大黄釜底抽薪。
耳聋是湿热闭阻清窍,可加石菖蒲芳化湿浊,细辛辛通气机,开其壅闭。
耳肿化脓,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之类增强解毒之功。
胁痛、口苦,加枳壳、半夏、茵陈之属利胆除湿。
小便淋涩,重用柴胡,并加解毒药物;兼见食欲不振,加枳壳、木香行气利胆,砂仁、半夏、白豆蔻等药燥湿运脾。
阴痒阴肿,加地肤子、白鲜皮祛风除湿。
带下稠黏臭秽,加樗根皮、木槿皮、乌梅、白矾之属解毒、收敛止带;若系赤带,加莲须、牡丹皮以凉血、收敛;遗精,可加牡蛎平肝固涩。
带状疱疹,可加茵陈、贯众、重楼。
3.现代用治顽固性偏头痛、头部湿疹、高血压、急性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前房积脓、外耳道疖肿、鼻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外阴炎、睾丸炎、腹股沟淋巴腺炎、急性盆腔炎、带状疱疹等病属肝经湿热者。
【歌括】
龙胆泻肝栀芩柴,木通泽泻车前偕,
生地当归甘草配,肝经湿热力能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