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张衡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衡传》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东汉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他发明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测验地震仪器—候风地动仪;郭沫若在他的墓碑上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上亦罕见”,他就是张衡,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范晔为他写的人物传记《张衡传》来认识全面发展的张衡。
二、明确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化常识。
2、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专研的精神。
三、梳理、掌握基础知识
学生课前预习了课文,完成了学案上的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小组讨论,统一答案,提出疑问,共同解决。
1.注音
属文(zhǔ)连辟公府(bì)逾侈(yú)(chǐ)邓骘(zhì)
璇(xuán)机伺者(sì)合契(qì)乞骸(haí)骨
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缀游历、游学,指考察、学习
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接着通晓贯通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去应荐去就职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于是模仿
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讽喻规劝才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认为……是奇才屡次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素常两次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用
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邀请、延请对国家的政事提出意见
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表达、寄托
阴知奸党名姓暗中
3.翻译句子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虽然才学比当时的人高,却没有骄傲自大的性情。
总是举止稳重,淡泊宁静,不喜欢结交世俗之人。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张衡擅长机械制造方面的技巧,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张衡不趋附当时的权贵,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曾经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但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怪它没有应验。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书陈事。
当时政治逐渐昏暗,中央权力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
4.梳理文中文史、官职、官职调动等文化常识
五经:《诗》、《书》、《易》、《礼》、《春秋》。
六艺:①礼、乐、射、御、书、数。
(学问和技能) ②《诗》《书》《礼》《易》《乐》《春秋》(说经的经文和传文,儒家六经)。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四史: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
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公府: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公署。
公车:汉代官署名。
臣民上书和征召,都有公车接待。
举:推荐,(被)举荐任官。
辟:征召,召来授官,(被)召。
召:召请来授官。
除:拜官,除去旧职任新职。
拜:任命,授给官职。
迁:调动官职。
左迁,降职贬官。
转:调动官职。
徙:调动官职。
出:离京去外地为官。
下车:指官吏初到任。
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
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右,豪右:右族,豪族,豪族大户。
四、文本研读
郭沫若曾评价张衡:“如此全面发展的人物,在世界上亦所罕见”,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张衡全面发展的?完成表格。
五、讨论探究:
本文写了张衡的品格、文学才能、科学成就和政治才干四个方面的内容,它们之间有何联系?这对我们有何启示?
明确:
1、首先,“才高于世”方能“举孝廉”“连辟公府”,“作《二京赋》”方能“邓骘奇其才,累召”,“善机巧”“善术学”方能“拜郎中,迁为太史令”方能“作浑天仪”“造候风地动仪”,其特长与其官职二者互为因果。
另外,其科学发明、理论著作也与其“无骄尚之情”“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的性情密不可分,这种性情利于潜心科研。
又如:“才高于世”方能“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著《灵宪》、《算罔论》”方能将从政的感触“宣寄”而作《思玄赋》。
2、从全面发展的,提高综合素质的角度谈,言之成理即可。
六、课堂总结:
本文用锤炼的语言,从品格、文学才能、科学成就和政治才干四个方面介绍了张衡,重点突出他科技方面的成就与贡献,层次清晰,从中让我们充分认识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可贵的精神品德
杰出的政治才干张衡卓越的文学才能
辉煌的科学成就
七、课下作业:
1、评测练习
2、鉴于张衡的在品德、文学、科学、政治方面取得的成就,请你为张衡写一段颁奖词或者获奖感言,不少于150字。
《张衡传》学情分析
高一下学期,经过三本必修的学习,同学们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一些文言常识积累不足,对知识系统和方法尚未系统化,人物传记接触不多,必修四第三单元开始涉及,学生阅读鉴赏人物传记的能力在教学中应得到提高。
可以适当介入课外知识和高考的适当内容。
《张衡传》效果分析
本堂课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合理,能结合高一学生的学习实际,突出了两个教学重点:一文言教学的重点——积累文言知识;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重点——学习高尚的品德和专研的精神。
从教学效果来看,首先,借助学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置疑、讨论、归纳整理,学生很好的积累了文言字词,尤其是关于官职变迁的词语的整理,为今后的课外文言阅读打好了基础。
其次,学生对张衡可贵的精神品德、卓越的文学才能、辉煌的科学成就和杰出的政治才干等全面发展有了深刻的认识,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张衡传》教材分析
《张衡传》是人教版必修4第四单元中的第三篇。
这一单元学习的是传记文学,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作者范晔以质朴通俗的语言,粗线条地勾勒了东汉文学家、科学家张
衡的一生,展现了他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并着重强调了他在科学上的重大贡献,其间贯穿了作者对张衡品德的由衷景仰之情。
这种传记模式是高考文言文考察的最普遍的形式。
本文不仅是学生进行文言文学习、传记文体学习的重要载体,还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情感。
因此其作用与地位十分重要的。
《张衡传》评测练习
一、基础练习(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属文(zhǔ)左冯(píng)征辟(bì)B.逾侈(yú)邓骘(zhì)不徙(xǐ)C.都柱(dōu)合契(qì)陇西(lǒng)D.骸骨(hài)肃然(sù)收禽(qín)2.下列句中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A.不好交接俗人交接:与……交往B.连辟公府不就辟:征召
C.辄积年不徙徙:调动官职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视事:看、视察
3.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中“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B.吾得兄事之 C.且庸人尚羞之 D.宁许以负秦曲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遂通五经”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左传。
B.“贯六艺”中“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C.“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
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旧唐史》被称为“四史”。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举孝廉不行B.言甚详明C.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D.覆盖周密无际6.从句式结构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力算B.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C.未之有也D.果地震陇西
7.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一项是()
A.三辅:汉朝称京兆尹,左冯翎,右扶风所管辖的长安附近的三个地区。
B.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之人称为孝廉。
C.班固《两都赋》中“两都”指长安和洛阳,而张衡的《二京赋》中的“二京”则不然。
D.乞骸骨: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8.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虽才高于世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B.以精铜铸成验之以事
C.公车特征拜郎中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D.因入京师,观太学伺者因此觉知 9.下列文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译为:(他)常常显出稳重、淡泊、宁静的情态,不喜欢与庸俗的人交往。
B、.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译为:张衡机灵精巧,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上很用心。
C、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译为:他精于构思润色,十年才完成。
D、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译为:从此以后,才命令史官记下地震发生的方位。
10、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衡年轻时就很有才能,但他并不恃才傲物,而是稳重淡泊,不去结交庸俗之人,也无意出世为官。
B、张衡精于机械方面的巧思,致力于天文、气象的研算,因此被皇帝征召,于是他更精心于钻研这方面的学问。
C、张衡研制成浑天仪后,又研制成了候风地动仪,根据里面设置的机关,可以测定地震的发生及方位。
D、永和初年,张衡出京做河间相前,预先打听到河间的奸邪豪右,上任前将他们一举收擒,河间从此安宁了。
二、阅读课文选段,完成题目。
(共20分)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向,乃知震之所在。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有都柱都:大 B.施关发机关:枢纽、关键
C.牙机巧制牙:发动机件的枢纽 D.京师学者,怪其无征征:征讨
12.选出各项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3分)
A.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B.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C.自此以后 D.刘豫州不识天时,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
13.从上文中找出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句。
(每题2分,共4分)
(1)例句: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答:
(2)例句:古之人不余欺也。
答:
14.区别下列字的不同含义。
(每题1分,共6分)
⑴之:下有蟾蜍,张口承之乃知震之所在
⑵以: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自此以后
⑶而: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
15、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候风地动仪的?(4分)答: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每题2分,共20分)
① a.游于三辅( ) b.虽才高于世( ) c.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
② a.因入京师,观太学 ( ) b.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c.伺者因此觉知 ( )
③ a.公车特征拜郎中() b.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④ a.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 b.以精铜铸成( )
四、翻译句子。
(每题3分,共12分)
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②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③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④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五、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每题1分,10分)
A、判断句
B、被动句
C、省略句
D、状语后置
E、否定句宾语前置
F、疑问句宾语前置
G、定语后置
H、主谓倒装句
(1)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2)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3)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君何以知燕王()
(7)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8)求人可使报秦者()
(9)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10)甚矣,汲黯戆也()
《张衡传》评测练习答案
一、1-5 CDCBB 6-8CCBBD
【解析】
1、C项“都”读dū。
2、D项中“视事”指治理事务。
3、 C项中的“羞”与例句用法相同,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 A项“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C项中“拜”不指调动官职;D项中《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
5、 B项详明指详尽明了,与现代汉语相同。
6、C项是宾语前置,而其他三项均为状语后置。
7、C项中张衡的《二京赋》中的“二京”也指长安和洛阳。
8、B项均为“用”。
A项前者表比较,后者表范围、在……方面;C项前者为召,动词,后者为验证;D项前者表顺承,后者译为根据
9、 B项中的“机巧”应翻译成“器械方面的巧思”。
10、D
二、阅读文段
11、D项中征:验证。
12、C项译为以后,之后。
其他三项均为“用”。
13、例句(1)为省略句,例句(2)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示例(1)果地震陇西(2)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14、⑴代词,代铜丸;助词,无实义
⑵用;与“后”连用,表示时间的限制
⑶表顺接;表转接
15、⑴地动仪的形状及构成。
⑵地动仪的工作原理。
⑶地动仪的运用
解析:时间(阳嘉元年)、名称(候风地动仪)、材料(以精铜铸成)、外形(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构造(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作用(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效果(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评价(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验证(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使用(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三、
①于,介词。
a.表处所,在;b.表比较;c.表范围,在……方面;②因,介词。
a.趁(机会);b.通过、藉;c.因为;
③a.召,动词;b.征象,证据,名词。
④a.精心,形容词;b.纯,形容词。
四、翻译
①永元年间,被推荐为孝廉,(他)却不去应荐,多次被公府征召,(他)也没有去就任。
——“举”、“辟”为被动用法,“不行”、“不就”省略主语“他”,即张衡。
“连辟公府”是“连辟于公府”,省略“于”。
②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才能奇特,累次召请(他),(他)没有应召。
——“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省略“召”的宾语和“不应”的主语(即兼语)“其”。
③用篆字山、龟、鸟、兽等图案雕饰。
——状语后置。
④自从有书典记录以来,不曾有过这样的事。
——“所记”,“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
“未之有”即“未有之”,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五、DECAG FBGCH
《张衡传》课后反思
文言文与现实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容易产生惧怕或厌烦心理,关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确立很有难度。
本节课要让学生没有丝毫畏难情绪,使课堂活跃起来,这需要教师设置问题的梯度有关,先疏通文句再设疑思考,由筛选信息到讨论概括,由浅入深,由易至难。
本节课注意了文言实词、虚词、文化常识梳理和落实,通过教与学的过程,渗透给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和情感的教育。
整堂课围绕学生的自主阅读活动进行,在思考交流中提高能力,学生通过自己朗读,讨论探究,多元解读,完成了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培养了学生学的能力和阅读习惯。
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时,我时刻注意教师引导的方式,有预设的问题,也有应变的问题,这一点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
不过,指导的语言有待锤炼,技巧有待提高。
教完这一课,感觉学生确实是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在活动中提高能力。
值得我深入思考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创新阅读、个性阅读、拓展阅读的开展,将会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改进。
《张衡传》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阅读鉴赏”第9条对文言文的阅读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能把握基本史实,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张衡传》是人教版必修4第四单元中的第三篇。
这一单元学习的是传记文学,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作者范晔以质朴通俗的语言,粗线条地勾勒了东汉文学家、科学家张衡的一生,展现了他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并着重强调了他在科学上的重大贡献,其间贯穿了作者对张衡品德的由衷景仰之情。
本文不仅是学生进行文言文学习、传记文体学习的重要载体,还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情感。
因此其作用与地位十分重要的。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和文化常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使学生对张衡有深入全面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对课文获得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开展思维活动,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专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张衡在文学、科学、政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从而了解传记文学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凝炼简洁的语言文言文,首先是“文”,学习实词、虚词(于、乃)、特殊句式以及人物传记写法,还有承载的人文精神是重点,文章中涉及大量的古代专有名词、文化常识,会对学生的理解文章造成一定难度,是本课时的难点。
关于文言字词和常识,可以提前安排,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网络在课前预习解决,课堂上采用提问、点拨等方式进行强化。
关于人文精神这一点,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学生们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