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精益建造理论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精益建造理论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摘要:将精益建造理论运用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当中是为了构建起标准化和
数据化的管理体系,从而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的工作效率,推动建筑工程的
顺利完成。

要对建筑项目进行标准化管理,加强对项目、合同的优化管理,进而
完成绩效评审,从而推动各个项目的有效落实。

最后是确保标准化管理与项目管
理技术两者是一致的,这就需要建立起完善的信息数据库,在实现标准化和数据
化管理的情况下提高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

关键词:精益生产;精益建造;项目管理
一、精益建造理论综述
(一)精益建造理论概述
在过去,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是从设计开始,设计结束之后进行建设单位招标,然后再由中标单位进行施工建设。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学术界以及建
筑工程业界也开始逐渐探索一种更有效率、更能够全面控制工程项目的建造模式,也就是将工程建设视为一种可系统化管理的生产行为,这种建造模式就被称之为
精益建造。

精益建造的相关理论来自于精益生产,精益生产的概念就是要从最终
用户的需求、期望来评价产品的价值以及质量,随后将生产流程进行分析后重塑,将非必要的行为摈除出生产流程,从而实现生产活动的高效率、高价值[1]。


这个角度上来认识精益建造理论,即让建设施工实现价值最大化、将资源消耗最
小化,在满足施工质量、工期进度以及工程造价要求的前提下,将顺利完成项目
交付作为目标的新工程管理思想,这一模式下的工程管理,将全面覆盖项目立项
到最终交付的完整生命周期,涉及每一个施工环节与施工细节。

(二)精益建造理论的应用
1. 客户需求管理
随着2015年之后“大基建浪潮”逐渐褪去,投资者对于工程在建设施工过
程中的价值管理日趋重视,对最终的建设质量效果、项目类型的丰富性以及工程
技术工艺的先进性都有了更高需求。

这也意味着学界、业界都开始纷纷重新审视
工程项目建设的重点以及价值所在,并认为设计队伍以及建设队伍彼此之间的信
息交流与协商对项目最终的建设效果有深刻影响。

在精益建造理论视角下,建设
单位对甲方需求的认识大致可以从利益相关者研究、前期策划以及彼此沟通、甲
方给予的意见等途径完成[2]。

2. 设计模式变革
由于精益制造理念是一种以系统性著称的生产思想,所以一般在实践中也会
采用系统性工程来完成建设,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以设计作为主导,以其他人员
作为协同的方式来配合设计单位,这样就能够迅速发现设计存在的不足,避免在
后期施工以及造价规划过程中才发现设计存在的不完善之处。

换言之,在一个项
目建设的过程中,精益建造会将设计、规划、施工、竣工验收等一系列工作作为
一个有机整体进行同步统筹,从而更好地完成相关工作。

当然,为了使所有参建
单位与部门的人员都能够同步参与,这一模式也需要BIM等信息平台的支持,通
过实时交流以及同步工作流的方式来推进建设工作,确保在设计方案面世后,施
工单位的技术负责人、材料采购部门以及施工组织部门都能够比对勘察单位提供
的现场情况,迅速对设计合理性做出判断,从而保证工期进度顺利完成[3]。

3. 减少变更、提高绩效
通过采用精益制造思想开展工程建设实践,能够将原本相互割裂的设计、规划、施工、验收形成一个整体,从而进一步降低设计变更可能造成的风险。

可以说,每一个工程建设项目都不可能完全避免设计变更,这是外部环境变化的客观
因素导致的。

所以要提升施工效率与施工质量,最关键的还是施工单位应该如何
通过具有弹性、同步率更高的方式适应设计变更。

以施工单位为例,通过应用精
益建造理念,施工单位能够更准确地判断工程量,并根据工程量来进行施工组织,同时在设计变更后第一时间对自身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进行调整。

二、传统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不足
(一)组织上的分离
组织上分离表现在设计、施工工作这两者是分开进行的,负责组织和施工的
队伍不同。

在这种情况下,组织和施工的团队很难得到有效、及时的沟通,在缺
乏沟通的基础上设计人员也很难设计出可行性较强的方案。

(二)时间上的分离
如果设计与施工两者是分开运行的,施工工作又需要根据设计方案来开展,
需要在设计方完成相关工作之后,施工方才能有针对性的实施后续的工作。

基于此,设计与施工处于分离状态就会拉长建造过程的时间,工期就会被延长。

三、精益建造理论运用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必要性
(一)规避施工设计分离导致的风险
在施工过程中,如果技术交底时提供的各项标准与要求不出现变化,那就可
以有效节省施工成本,技术交底的次数越多意味着设计变更的次数越多,也就意
味着整体造价的提升,也意味着各项资源难以通过优化分配实现最优配置[4]。

不仅如此,如果施工和设计存在割裂,那么也要让甲方同时对设计单位、施工单
位进行技术交底工作,每一次的交底与交流都会涉及到大量问题,而设计与施工
分离的情况下一旦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在同一标准或施工问题上意见相左,还会
带来一系列协调问题,进一步提升了沟通成本,也很容易延误工期进度,更导致
了管理难度呈指数级增长,不利于整个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与完成。

(二)进一步加强竞争力
随着我国"大基建时代"带来的红利逐渐褪去,国内的施工单位也需要逐渐开
始“走出去”寻找更宽广的发展空间。

这也意味着,施工单位必须要面对国内外
投资者最根本的建设需求:以最短的时间收获最大的投资回报。

换言之,投资者
之所以要成为建筑工程项目的业主,根本目标就是通过更短的投资回报周期、收
获更优质的建筑物成本品。

因此,近年来施工企业的竞争,不仅仅是造价控制能力、设计能力、质量控制能力或是进度管理能力上的竞争,而是上述能力的整合。

而在我国施工企业大部分仍然沿用传统建造理念、将施工设计分离的情况下,较
高的造价成本与较长的工期预期,自然无法满足投资者的需求。

而通过应用精益建造理论,就能够有效将施工与设计整合在一起,从而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帮助中国建设企业、建设行业真正与世界接轨、迎四方来客。

(三)减少变化、提高绩效
一方面,精益建造理论充分认识到了外部环境变化的必然性,所以精益建造理论在应用过程中,更多地是如何通过更灵活更具可调整性的工作流来适应可能存在的变化,从而进一步提升项目的绩效。

换言之,如此灵活的建造理念也确保了施工单位能够更灵活地配置自身资源,从而提升建设效率、施工策略,最终提升建设绩效。

(四)项目标准化管理
建筑项目分工更加精细之后,就要对相关工作进行标准化管理。

而要对建筑项目开展标准化管理,就要明确其中各项内容的标准,在建造过程中根据相关标准来罗列出需要的材料。

成本数据等,从而有针对性把控施工的进度。

一方面是实行标准化管控,明确界定各项内容相应的标准,并严格按照标准来实施工作,并加强对其进行监督和评测。

另一方面是对列出的标准进行执行,进一步完善项目性能和质量,保障标准能够很好运用到项目建设当中,降低成本管理,保障工期任务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安娜丽.精益建造理论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大陆桥视
野,2020(06):120-121+124.
[2]黄振中.基于精益建造理论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研究[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0(03):55-58.
[3]涂文通.基于精益建造理论的建筑工程机械化施工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9(09):116.
[4]薛成州.基于精益建造理论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商业故事,2018(18):70-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