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方式作者:朱健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02期
摘要:“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主要包括焦虑、情绪不稳定、人格缺陷等方面。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原因。
因此,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应对方式的建构应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应对方式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1(b)-0229-01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与城市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城市打工,但他们又无力带着孩子出去,只得把孩子留给年迈的父母或亲戚照顾,孩子长期缺乏约束的教育管理。
这就是被社会日益关注的“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的问题很多,其中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尤为突出,关于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笔者认为应在分析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之上,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
1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主要心理问题
1.1 焦虑及情绪不稳定
农村留守儿童长期在缺乏父母关怀的环境中生存,得不到父母亲及时呵护与引导。
他们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使得他们的社会化呈现出滞后或者偏离的倾向,并伴随着比正常家庭儿童更加复杂而剧烈的情绪变化。
经常表现为喜怒无常、歇斯底里、过度沮丧、轻度抑郁等不良情绪。
1.2 人格缺陷
青少年的人格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以发展的。
所以亲子教育模式一直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此,完整的家庭结构在儿童人格的养成中起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其家庭结构不完整,他们的人格往往不健全。
据王东宇对留守儿童用艾森克人格问卷进行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个性在N量表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常模,而E,L量表的得分要低于常模[1]。
据腾讯“广东扶贫济困日”新闻报道:留守儿童有的调皮,整日与同伴嘻打疯闹;有的安静,沉默得只愿缩在角落自言自语。
70%学业成绩属中下游。
47.6%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只能“自己解决”;32.1%曾“遭人欺负”[2]。
他们彷徨,在成长中迷茫,失去了自我。
1.3 认知行为偏差
农村留守儿童不仅在情绪和人格方面存在缺陷,同时还在认知方面存在偏差。
虽然他们独立性较强,但是他们的认知发展不协调。
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呈现出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
1.4 人际交往困难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交往面普遍较狭隘,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缺陷,表现为恐惧交往和早熟两种极端的倾向。
(1)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具有一定的交往恐惧倾向。
由于他们交往的机会和频率比较少,又缺乏与父母正常的沟通,他们对害怕交往,在陌生人面前往往感到不自在、害羞,不喜欢在大庭广众的氛围中发表自己的看法。
(2)另一部分留守儿童表现出早熟的倾向。
早熟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他们过早的接触社会。
受不良社会青少年“铁哥们”江湖义气的影响。
易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据近年来统计,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13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明显增加,其中十四五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其中,留守儿童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另一方面是他们在家庭上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就容易去寻找自认为属于自己的爱情,产生早恋。
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2.1 家庭方面的原因
马克思说过,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背景因素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有着密切的联系[3],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其根本原因是他们成长在不完整的家庭环境中,没有得到良好的亲子教育,得不到亲情的温暖和父母对孩子生活、人生经验的指导,家庭教育的功能基本上处于缺失状态。
2.2 学校方面的原因
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着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倾向。
虽然国家正在大力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但是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没有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没有建立心理咨询中心,没有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有的学校甚至连国家规定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也无法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
当学生有心理困扰时,不能及时的得到相应的心理辅导,这是是造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重要原因。
2.3 社会方面的原因
有些地的方政府的有关部门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认识不够,没有建立社会关爱机制。
当下,有的政府部门甚至认为留守儿童的问题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或者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没有整合社会力量对留守儿童关爱和支持,没有建立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机制,这也是造成留守儿童严重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3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应对方式
3.1 恢复家庭教育的正常功能
既然家庭原因是造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因此,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应对方式的建构就要从本质方面入手,即改善家庭教育的环境,恢复家庭教育应有的功能。
(1)尽量缩短孩子和父母亲的心理距离,及时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加以关注和指导。
父母要尽量和孩子在一起,特别是在孩子最需要温暖的时候,同时不要把成绩看成衡量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应全面关注他们的成长。
让孩子有一种天涯若比邻的心理感受,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2)学校或有关教育机构应对第三监护人进行必要的培训,使他们发挥留守“家庭”的功能。
第三监护人应该尽到监护人的责任,学会怎样与孩子沟通,尽量按照家庭教育的规律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指导,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3.2 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危机的干预机制
学校在重视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或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每个学校建都应立心理咨询中心或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为留守儿童提供及时有效的专业心理辅导。
(2)学校应对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使他们能够从心理辅导的角度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对于比较轻微的心理问题,班主任能够进行咨询和辅导。
对于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应转介到心理咨询中心进行专业的辅导。
(3)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每个学校应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测试,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对其中的高危心理问题患者进行重点的关爱和辅导。
(4)学校应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促进学生提高自我心理辅导的能力。
3.3 社会应该建立留守儿童的关爱机制
有关留守儿童的问题,不是一个人、一个组织的问题,而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
这个三位一体的系统中,政府发挥着导向性的作用。
(1)政府应该通过社区组织成立“爱心妈妈”关爱留守儿童的机制。
事实上一些乡镇在建立“爱心妈妈”关爱留守儿童机制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爱心妈妈的爱能够部分替代孩子的亲生父母的教育引导作用。
(2)政府应主动和高校有关部门加强联系,通过“大学生三下乡献爱心”等途径关爱留守儿童。
有的大学生利用寒暑两个假期有组织地去贫困偏远的地区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和开展其他教育活动,已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因此,可以借鉴并应在此基础上形成固定的辅导机制。
参考文献
[1] 王东宇,王利芬.影响中学留守孩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J].心理科学,2005(2):477-479.
[2] 腾讯新闻.辛酸直击农村留守儿童孤苦生活[N].2010.08.19.
[3] 周燕.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家庭因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
版),2000(2):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