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门市包场高级中学2014届高中历史 第1-3单元练习 牛津译林版必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某省海门市包场高级中学2014届高中历史 第1-3单元练习
牛津译林版必修1
一、选择题:
1.(2013·某某单科·2)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
这表现在( )
A .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 .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 .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 .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2.(2013·某某单科·5)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方国联盟”等三种政治统治模式。
据此,与右图匹配的正确选项是 A .郡县制度、封邦建国 B .行省制度、封邦建国 C .行省制度、郡县制度 D .封邦建国、郡县制度
3.王国维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是( )
A .封建等级秩序森严
B .中央集权尚未形成
C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 .政治与血缘相结合 4.白钢在《中国政治史》中说,唐代的科举制采用了“行卷制”,主考官除详阅试卷外,有权参考举子平日的作品和才誉决定录取结果。
宋代的科举制实行“糊名制”,将考生所填写的某某、籍贯等一切资料信息全部密封,使主考官和阅卷官无法得知每X 卷子是谁的。
下列对于唐宋科举制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唐代行卷制注重考生平日作品,不易选拔人才 B .宋代的糊名制杜绝了请托造假等科场舞弊现象 C .反映了科举制在人才选拔程序上的进一步僵化 D .加强了对官吏选拔的控制,使人才选拔更加公正
5.(2008·某某单科·1)“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三省六部 6.读“中国古代皇权消长示意图”,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
A.皇权从秦到清一直强化B.隋唐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皇权
C.明朝废丞相,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D明成祖时设内阁,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7.某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政治有了一定的“现代属性”。
其主要依据是( )
A.部门有所精减、名称得到更改 B.三省体制下,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
C.皇室事务逐渐从政府部门剥离D.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
8.历史学家钱穆说:“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且能维持此大一统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
直到今天,我们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品,是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
”作者肯定了( )
A.分封制度 B.郡县制度C.行省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9.(2010·某某单科·1)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10.(2013·某某单科·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11.元政府设置了一个东西延伸的带状行省—某某江北行省,将两个大的蒙古都万户府重兵驻扎于此。
另外,又将秦岭、某某、北川的险地划归某某行省,也驻有一个蒙古都万户府。
元政府上述做法的目的不包括( )A.保障首都安全 B.就近指挥,防止江南四行省反抗
C.实现以北制南 D.以山川形便划行省界,防止割据
12.(2010·某某单科·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3.有学者认为,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是脱胎于汉魏以来察举制度的母体之中的。
二者的渊源关系
表现在( ) A.体现才能惟上的原则 B.体现择优选拔的原则
C.体现程序公平的原则 D.体现平等竞争的原则
14.《明史·太祖纪》载,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朱元璋下令“命奏事毋关白(告知)中书省”。
这表明朱元璋要( )A.裁抑相权 B.加强军权 C.建立内阁 D.改革行省制度
15.如果要研究明代设立内阁制的情况,以下哪些古籍应在查阅之列( )
①《东京梦华录》②《明史·职官志》③《明史·太祖本纪》④《明成祖实录》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③④ D.②④
16.(2013·某某单科·5)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
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
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
”材料说明军机处( )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17.“最高命令称上谕:一种是明发上渝,一种是寄信上谕。
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
譬如给某某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
”清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
A.做好政令的某某工作B.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提高行政效率D.加强对官员的监察
18.秦汉是中国大一统国家格局的形成时期,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
下列叙述属于这一时期变化的是( )
A.通过考试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形成B.贵族血缘政治基本上被官僚政治所取代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D.“工商食官”的经济制度冲击农耕经济
19.在中国古代语辞中非常重视颜色的恰当使用,如杜甫“朱门酒肉臭”诗句,赵匡胤“黄袍加身”
兵变,等等……这种情况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 )
A.色彩审美 B.贵贱等级C.社会分工 D.君主专制
20.嘉靖年间一位宦官说:“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
昔日X先生(内阁首辅X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
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
今严先生(首辅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这套体现在鞠躬拱手上的礼节变化直接反映了明代( )A.宦官专权政治黑暗的现实 B.宰相权力持续遭到削弱
C.宦官与内阁首辅矛盾尖锐 D.君主专制统治日益强化
21.(2014·某某襄阳一模·27)“(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
”这实质上反映了在古希腊
A.商业平等是政治平等的现实基础 B.商业贸易尊重自由和平等的原则
C.海外贸易活动推动了平等观念形成 D.商业上自由平等影响了政治理念
22.(2014·某某示X性高中高三第一次联考·19)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载:“凡照顾到公共利益的各种政体就都是正当或正宗的政体;而那些只照顾统治者们的利益的政体就都是错误的政体
或正宗政体的变态(偏离)。
”古代雅典的政治实践能够体现此观点的是
①新兴工商业者联合下层平民同贵族斗争②梭伦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③克里斯提尼改革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④伯利克里改革使陪审法庭监督公职人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③
23.(2013·某某单科·4)如要撰写一篇有关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欧洲历史与文化的文章,最恰当的标题是( )A.雅典某某政治的繁荣 B.罗马帝国统治的兴衰
C.希腊城邦时代的来临 D.克利斯提尼改革始末
24.梭伦改革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秦国商鞅变法规定“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
这两项改革法令( )①都从稳定统治秩序出发②都体现了对人身权的重视
③都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④都在当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④ D.③④
25.(2011·某某单科·12)雅典执政官克利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区时,“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指定给各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
”他采取的这一措施( ) A确立了依据财产多寡划分等级的参政制度B废除了债务奴隶制以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C.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专权局面D标志着雅典某某政治进入到“黄金时代”26.(2009·某某单科·13)古代雅典某某制实行抽签选举、轮番而治,这一做法( )
①有利于全体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②提供了公民参与政治的均等机会
③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的公正无私④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7.《雅典政制》开宗明义地指出,“至于雅典人的政制,他们选择的政体类型或者模式,就其选择照顾卑贱者而不是良善者来说,我是不赞成的。
”材料表达作者对雅典某某的基本认识是( ) A.少数人的某某 B.非自由的某某C.排斥精英的某某D.奴隶制某某
28.(2012·某某单科·12)“十二铜表法自从定下来之后,……有些条款甚至一直保留下来,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
罗马人后来对这一古代法典有一种引以为傲的感情。
十二铜表法的语言也成为后世法典语言的典X。
”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
①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②成为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③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④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形成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29.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组成城邦的公民理想人数应以5040人为上限,因为这个数字是个人能认识并充分交流的极限。
关于他的这一想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造就了古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的特点B认可雅典的某某原则,但不满当时的某某状况
C.反映了古希腊公民强烈的参政意识D与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有某些类似之处30.(2008·某某单科·13)从《十二铜表法》开始,古罗马制定了严格的债务法规,并在以后的司
法实践中不断完善,这表明罗马统治者( )
①注重保护私有财产②重视维护平民利益
③被迫改善奴隶处境④力图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2.恩格斯指出:“罗马法是资本主义前的商品生产的完善的法,但是它也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律关系……”,它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第一个世界性法律”。
可见恩格斯认为罗马法( ) A.确立了罗马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B.巩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C.是私有制社会法律的总结,推动了法学研究D.为近代欧洲大多数国家的立法奠定了基础33、恩格斯说:“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的法律表现……以
致一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做任何实质性的修改。
”这表明( )
A.《十二铜表法》是在奴隶反对贵族统治的斗争中产生的
B.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以维护罗马平民利益为根本目的
C.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在立法上照搬了罗马法的原则
D.不同民族间的矛盾冲突是推动罗马法由公民法向万民法过渡的重要因素
34.(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7)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 )
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 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35.美国启蒙思想家潘恩在考察了1832年之前的英国政体时说:“他们是……两种暴政的残余:第一,由国王所体现的君主政体的暴政的残余;第二,由上议院所体现的贵族政治暴政的残余。
”
由此可以发现1832年的议会改革的主要意义在于( )
A.君主权力开始受到议会限制B.贵族退出议会政治活动
C.中小资产阶级取得了选举权D.工人阶级取得了一定选举权
36.(2014·某某某某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4)1730年艾格蒙特评论首相沃波尔:“现在沃波尔爵士……
成了一些渺小不足道的坏蛋们的避难所,这些坏蛋们干着肮脏的勾当,趋附着他,并且首先获得他的保护,然后得到他的宠信……而实际上国王除了从首相那儿,很少可能得知某些个别人的优点与品格……”。
这一评论表明( )
A.英国的某某某某制度正式形成B.英国首相形成了专制独裁统治
C.英国议会最终成为摆设,首相成为权力中心D.国王“统而不治”,责任内阁制初步形成
37.从英国《权利法案》到美国《1787年宪法》,再到《德意志帝国宪法》,这反映了确立资产阶级某某政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 A.反封建性 B.渐进性C.法制化 D.普选制38.(2010·某某单科·15)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光荣革命”的成果将要功亏一篑。
因此,1701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
此举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是( )
A.以和平方式过渡政权 B.完善王位继承制度C.深受欧洲大陆王室影响 D.议会权力高于王权39.(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33)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
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
”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 )
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 B.建立三权分立的某某体制
C.废除君主立宪制 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40.19世纪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说美国“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
托克维尔评说的美国精神与形象主要源于( )
A.分权制衡原则 B.某某制度C.中央集权原则 D.联邦体制
41.X友伦在《美国某某制度的形成、发展和问题》中说:“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和批准标志着新的资产阶级政体的产生和美国某某制度的确立。
……按照联邦宪法的规定,美国的新政体摒弃了欧洲立法机构至上的传统,采取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而又互相制衡的原则。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新的资产阶级政体”是指联邦政体B.欧洲的立法机构至上,没有分权和制衡
C.“分权与制衡”是联邦宪法的典型特征D.联邦宪法的某某性体现在以议会为中心
42.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某某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A.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 B.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
C.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某某化 D.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某某进程
43.(2014·某某某某高三期末·20)19世纪晚期在德国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某某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
“政治某某发展滞后”表现在( )
①实行联邦制②皇帝掌握国家大权③帝国宰相只对皇帝负责④帝国议会由选举产生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4.(2014·某某五校高三第一次联考·9)英、德两国在近代通过不同方式,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对二者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君主任命内阁首脑 B.内阁首脑对君主负责C.议会居于权力中心 D.君主有权修订法律45.“人类社会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两大类:集约性技术和延展性技术。
所谓集约性技术,是指那些能提高人类的生产效率、增强对自然资源的汲取和利用能力的技术;而延展性技术则指的是那些能提高人类(特别是国家)的组织和协调能力的技术。
”下列各项属于美国首创的延展性技术的是( ) ①分权制衡思想②资产阶级成文宪法③联邦制④责任内阁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②③ D.①③④
46.(2014·某某某某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6)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某某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它还是对西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对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的与时代倾向相吻合。
这里的“时代倾向”最可能是指( )
A.俾斯麦“铁血”统一德国 B.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
C.美国独立战争和内战 D.第二次工业革命
47.(2011·某某单科·14)恩格斯指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一个唯一的稳固的轴心——一个帝国首相(宰相)。
联邦会议……处于这样一种地位,这种地位使其他责任行政权成为不可能,可能的只有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因而使帝国责任大臣无法存在。
”材料中“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表现为( )A.宪法赋予首相国家最高权力 B.帝国首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C.帝国首相只对联邦会议负责 D.内阁大臣均由帝国首相任命
48.(2008·某某单科·16)近代以来,英、德两国通过不同方式,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以下关
于两国政治制度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君主为国家最高元首 B.内阁首脑对君主负责
C.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D.带有鲜明的专制色彩
49.(2013·文综·22)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时,有人讽刺说,这个帝国是由一只大猛兽、半打狐狸和十几只耗子组成的。
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当时帝国内各邦实力的差距。
但在这个帝国中( )A.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联邦议会B.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帝国议会
C.帝国政府向帝国议会负责D.各邦共同推举帝国首相
50.(2014·某某部分重点中学高三10月联考·19)在德意志帝国里,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
军官由皇帝任命,将军的地位高于政治家,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
被称为“骑士皇帝”的威廉二世发出的第一道圣旨就是“致我的军队”。
上述材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的政治特点是( )
A.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B.君权至上和君主专制
C.德意志帝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D.将军享有国家最高的政治权利
二、材料题:
51.(15分)有学者认为,“就历史经验论,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
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
历史上一切以往制度俱如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
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
其后颇有所改。
──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紀,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祚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光荣革命”以后的这套政治制度在英国叫做“旧制度”。
……根据这种制度,少数贵族掌管政权,他们通过议会分享权力,议会复杂的程序是他们相互制约的工具。
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社会所淘汰。
──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
材料四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
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
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的根本原因。
(4分)
(2)据材料三,指出英国“旧制度”的基本特征。
这套“陈旧的制度”是如何被工业化社会淘汰的?(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以中英两国为例论述材料四中的“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和发展创新”这一观点。
(8分)(要求: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行文流畅;250字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