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陈独秀政治思想转变的特征及原因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四时期陈独秀政治思想转变的特征及原因分析
一、转变特征
(一)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向马克思主义转变。

从《新青年》杂志创刊到五四运动前,陈独秀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积极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希望建立一个人权平等、自由自治的资产阶级民主国家。

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20年前后,受十月革命和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影响,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陈独秀毅然抛弃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积极宣传并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

陈独秀的政治思想发展最突出的地方,是他公开抛弃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欧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这是他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前提条件。

在五四运动中,陈独秀看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伟大作用,认识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不能救中国,抛弃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旧方案,开始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五四运动爆发后,陈独秀积极声援学生的革命斗争。

五四当天,他在《每周评论》上发表文章,揭露了巴黎和会的本质,“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

这些语句都表示他开始认识到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而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并且成为他思想的主流。

(二)思想转变具有时代特征。

五四时期,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交替时期。

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中混杂着各种思
潮。

陈独秀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们都是在经历了对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的尝试多次失败之后,与此同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产生重大影响,他们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宣传过程中逐渐转型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推动了陈独秀等分子世界观的转变。

对当时的社会来说,进行阶级斗争,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是救亡的迫切需要,符合了中国知识分子心中紧张的国家和社会局势。

二、原因分析
在五四时期,陈独秀政治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发展过程。

实现了由一个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向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一)客观因素。

在国际方面,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给欧洲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战争空前残酷,战后极度混乱,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加剧凸显出来。

许多西方思想家对资本主义的信心也产生了动摇,这对中国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陈独秀开始对他们过去积极学习西方的态度进行了反思。

与此同时,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爆发。

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苏维埃俄国以国家法的形式宣布了苏俄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严厉地谴责了帝国主义战争,阐明了苏俄反对帝国主义对弱小民族实行侵略的根本立场,公开宣布废除资产阶级的秘密外交。

而几乎是在同时。

国内形势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辛亥革命是对封建主义旧制度、旧观念、旧思想的一次猛烈的冲击,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革命。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
入人心。

在此之后,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1916年9月出版的第2卷第1号起,正式改名为《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学术氛围自由而浓烈,为各种新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这是一场在思想文化领域上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猛烈的反封建运动。

它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民主制度取代封建专制制度,以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批判封建主义的盲从、独断和迷信,给封建的专制主义、伦理道德以及迷信愚昧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把人们的思想从几千年来的封建主义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

1919年中国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袁世凯政府准备在“二十一条”上签字,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共同联合发动了具有转折性质的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了政治的舞台。

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以后,启蒙思想家开始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大量先进的学说在中国传播,经过三次论战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深入人心,因此五四运动大大的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二)主观因素。

陈独秀本身独特的个性和过人的才华。

陈独秀自信自负、率性好胜、刚烈倔强、敢说敢为、标新立异、义无反顾,正是由于这种个性,他才能产生与封建传统文化彻底决裂的勇气和胆量高举科学和民主的旗帜以大无畏的精神向封建旧势力猛烈进攻。

陈独秀才华出众,既有深厚的旧学功底,又有渊博的西学知识。

严重的民族危机使他不断的探求救国救民之路。

他积极的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与思想,希望可以寻求到救亡图存的道路。

他曾经到日本留学,接受西方民主思想的洗礼,充分了解了近代西方文化的内涵及其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

然而辛亥革命的失败,让陈独秀充分认识到辛亥革命
的失败,使陈独秀深刻的认识到中国革命新的出路在于发起一场思想文化启蒙运动,改造国民愚昧落后的观念,激发国民爱国、救国的思想觉悟。

他发动了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促进了国民民主思想的觉醒。

然而,陈独秀不到五年时间便逐步放弃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转而接受马克思主义,把它作为自己政治行动的指导思想。

这与陈独秀的个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陈独秀是一个生性耿直、倔强固执、从不盲从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