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教学目标】
1.通过用不同的物体测量其他物体的活动,知道固定长度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用比较的方法,发现标准单位的测量结果比非标准单位更准确;在测量物体时,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标准单位物体作为测量标准。
3.在测量的过程中,能用标准单位物体首尾相连的测量物体长度,能用数字记录测量结果;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整理测量结果,并对测量结果进行解释。
4.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与习惯。
愿意关注和客观看待他人的测量结果。
体会到测量单位的标准化给交流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固定长度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同一物体,标准单位的测量结果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结果更准确。
难点:通过用标准单位物体首尾相连的测量物体长度,用数字记录测量结果,尝试对测量结果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班级记录表。
学生:每组回形针、木棒;每人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疑问,激发学生思考(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学生用手测量及其结果图片
1.出示数据:科学书,不同的人经过测量后会产生不同的测量结果。
2.引导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3.师生交流后提问:为了测量更准确,我们应该选择回形针还是树叶作为测量工具呢?
4.小结:应该选择有固定长度的物体作为测量工具,我们把这称为标准单位。
5.板书提示课题:《用不同的物体测量》
【设计意图】以真实问题中的矛盾冲突入手,引导学生找出能测量的物体都有
共性:即有固定的长度。
然后通过思考选择判断有固定量的材料作为测量工具进行测量,进而引出“标准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用新的工具进行测量的兴趣。
二、用不同固定长度的物体来测量的物体(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回形针、木棒、学生记录单
1.明确活动任务:要求从老师提供的几种材料中选择并使用常见的物体作为标准单位,用它们来测量桌面的长度和宽度、科学书封面的长度和宽度。
2.选择测量工具,必须是固定长度的标准单位,想想:身边哪些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呢?
3.讨论测量时的操作要点并用课件出示:①明晰被测物体的起点和终点;②标准单位沿着被测物体的周边竖直、整齐摆放,同时做到首尾相连。
③如何记录测量结果。
(A.可以采用“2根多一点”“5根半”“7根多一点”等方法来表述;B.两位同学合作完成,检查读数,以确保数据的正确。
)
4.记录单的填写:区分物体长度和宽度,及时如实记录。
5.学生实验(预设15分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标准单位的固定长度的物体进行测量。
同时教师巡视指导,解决个别学生的提问,并引导学生将小组数据汇总在黑板上,以备研讨时辅助交流。
【设计意图】作为测量使用的工具必须具有固定长度才能成为测量其他物体的工具,否则就不能形成固定的结果。
让各小组选择有固定长度的物体展开测量,就是为了制造同一物体在不同物体测量中产生差异,为学生研讨做下铺垫。
三、用不同物体测量同一物体的结果(预设15分钟)
料准备:学生记录单
探究活动结束后,整理材料,准备交流研讨。
1.小组交流
(1)从黑板上的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同一个物体,测量结果相同吗?相同或不同的原因是什么?用物体和用手测量,哪个更准确?
(2)先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中小组的看法到全班交流。
2.全班交流
(1)每个小组汇报小组交流的结果。
(2)对比各小组的数据,分析原因。
(3)小结:①对于同一个物体,用不同的物体去测量,结果是不一样的;同一个物,用相同的物体去测量,结果不一样可能是测量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可见采用了不一样的标准单位物体进行测量,结果也是不同的;②用物体比用手测量更准确;③对于同一个物体,采用同一种标准单位物体测量的结果基本相同,长的工具便于测量长的物体。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关注数据的不同,引导学生将数据进行比较,让学生猜测产生的原因,也为学生在今后的实验操作中规避类似错误打下基础。
同时鼓励学生对不同结果的产生原因进行大胆分析与解释
四、板书设计
4.用不同的物体测量
测量方法:①被测物体:同一起点和终点
②标准单位:首尾相连
发现:1.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
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2.长的工具便于测量长的物体。
3.用物体比用手测量更准确。
【疑难解答】
测量的结果是整数时,读数和记录都很方便,但实际的测量中,往往不是整数,如何对结果进行表达?
如果大家都按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同样的数据所代表的信息就会不同。
为了避免这些无意义的歧义,教师不妨在活动前与学生统一表述,读数时,给学生提供一些词汇,如“3枚回形针多一点”、“3枚回形针少一点”、“3枚半回形针”等;记录时,可以采用“3+”(代表3枚回形针多一点)、“3-”(代表3枚回形针少一点)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