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
篇一:通货膨胀典型案例(1859字)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经历了一次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超速通货膨胀。

在战争结束时,同盟国要求德国支付巨额赔款。

这种支付引起德国财政赤字,德国支付最终通过大量发行货币来为赔款筹资。

从1922年1月到1924年12月德国的货币和物价都以惊人的比率上升。

例如,每份报纸的价格从1921年1月的0。

3马克上升到1922年5月的1马克、1922年10月的8马克、1923年2月的100马克直到1923年9月的1000马克。

在1923年秋季,价格实际上飞起来了:一份报纸价格10月1日2000马克、10月15日12万马克、10月29入100万马克、11月9日500万马克直到11月17日7000万马克。

1923年12月,货币供给和物价突然稳定下来。

正如财政引起德国的超速通货膨胀一样,财政改革也结束了超速通货膨胀。

在1923年底,政府雇员的人数裁减了1/3,而且,赔款支付暂时中止并最终减少了。

同时,新的中央银行德意志银行取代了旧的中央银行德国国家银行。

政府要求德意志银行不要通过发行货币为其筹资。

根据我们对货币需求的理论分析,随着持有货币成本的下降,超速通货膨胀的结束会引起实际货币余额增加。

随着通货膨胀上升,德国的实际货币余额减少,然后,随着通货膨胀下降,实际货币余额又增加。

但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并不是即刻的。

也许实际货币余额对持有货币成本的调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也许使德国人民相信通货膨胀已真正结束需要一段时间,从而预期的通货膨胀比实际通货膨胀下降得要慢一点。

1923年,德国马克的价值接连暴跌,已发展到无法控制的地步。

1923年年初,马克币值一度达到2。

38美元,但是同年夏季,一个美国人能以7美元兑换到40亿马克。

在危机最严重的时候,通货膨胀率每月上升2500%。

工人们的工资一天要分两次支付,到了傍晚,一只面包的价格等于早上一幢房屋的价值。

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时,法币的发行
额是5,569亿元(注:杨培新:《旧中国的通货膨胀》,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60页。

),比1937年6月的14.1亿元增加了392倍,增加幅度已不小,但与以后的发行量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1945年底,法币发行量已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10,319亿元,与8月相比,几乎翻了一番;1946年底更增至37,261亿元,比上年底增加了2。

6倍;1947年12月高达331,885亿元,在1946年的基础上又增加近8倍;1948年8月21日,竟高达6,636,946亿元之巨,短短的8个月里增加了19倍,“币值已贬到不及它本身纸价及印刷费的价值“。

于是当局孤注一掷,发行新的通货金圆券来取代法币,以1∶300万的比例收兑无限膨胀了的法币。

1948年8月19日付诸实施,规定新币每元含金量为纯金0。

22217公分,发行总限额为20亿元。

但政府当局很快自食其言,1948年12月,金圆券的发行量已达83.2亿元,超过限额4倍多,1949年1月,再增加至208亿元,相当于发行最高额的10.4倍,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更猛增至679,458亿元,是金圆券发行限额的33,972倍,如果以1∶300万的兑换率折合成法币,则数量高达2,038,374,000,000亿元的天文数字,相当于1937年6月的144,565,531,900倍。

票面额也越发越大,从100元额到1万元、10万元,最后竟出现50万元、100万元一张的巨额大票。

金圆券最后遭到人民拒用。

早在该币改方案实施以前,金融界专家就指出,法币已流通10多年,“虽然贬值,但至少还为人民所熟悉、接受,而新币则办不到“(注:张公权:《中国通货膨胀史》,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57页。

)。

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极其动荡,加上政府弥补巨额赤字完全依赖印钞机的做法没有任何改变,因此决定了金圆券的命运只能以短命告终,并且加速通货制度的彻底崩溃。

100元法币1937年可以买2头黄牛,到抗日战争结束后的1945年只能买2个鸡蛋,1946年只能买1/6块固本肥皂,1947年只可买1只煤球,1948年8月19日只能买0。

002416两大米(每斤16两),1949年5月只能买1粒米的千分
之2。

45。

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通货对内价值严重贬低,必然导致对外价值暴落。

由于物价疯狂上涨,货币实值持续下跌,受预期心理和恐慌心理驱使,为了保值、增值,除了物资,人们还竞相追逐黄金、外汇,引致对黄金、外汇的超额需求,价格遂盘旋而上,节节攀高。

篇二:典型的通货膨胀案例(1784字)
许多人认为通货膨胀是纸币条件下的特有产物,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不可能发生。

这种看法是很不确切的。

以下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的发生有在纸币条件下的,也有金属货币条件下的。

(一)古罗马的通货膨胀:铸币成色下降的恶果
公元138-301年,古罗马军服的价格上涨了166倍,自2世纪中叶至3世纪末,小麦价格——物价水平的主要标志——涨了200倍。

这一次通货膨胀,无论如何也不能归罪于纸币,因为纸币要到其后1000年才出现。

古罗马实行的是金属货币制度,包括金、银、铜和青铜。

政府财政基本上采用现金形式。

帝国的皇帝们为了强化他们对资源的控制,相继削减铸币尺寸或在铸币中添加贱金属。

同时却希望凭这自己的权威保持其价值不变——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行为在罗马帝国时代代代相传,最终导致的结果是铸币贬值,物价上涨。

公元235-284年,古罗马政治陷入无政府状态,通货膨胀臻于极致,铸币急剧贬值。

在公元253-268年之间,银币的含银量还不到5%。

(二)黑死病与价格行为
14世纪中叶,欧洲普遍出现了温和的通货膨胀。

在3年的时间里,物价至少翻了一番。

作为通货膨胀,这一时期并不引人注目,值得重视的是它的背景——黑死病。

这是一种能致人猝死的病疫。

在当时,此病夺取了2000万人的生命,是当时整个欧洲人口的1/3。

在病疫流行期间,商品的价格出现了突然的、短暂的下降。

原因很明显,人口锐减导致需求下
降,而流通中的货币及商品存量却基本不变,但幸存者的需求却是有限的。

而随着疫情的过去,物价又回升了。

原因是储存消耗殆尽,同时由于人口减少,产量随之下降——因为生产者的生活条件恶劣,因而生产人员减少的数量远大于有稳定需求的富人。

(三)西班牙:白银与价格革命
16世纪,西班牙物价上涨4倍多,年上涨率1。

5%,贵金属过剩是这次通货膨胀的根源。

1501-1600年,由墨西哥和秘鲁神话般的矿山产出的1700万公斤纯银和18。

1万公斤纯金涌入西班牙。

除官方渠道,走私的数量估计相当于官方进口的10%,相对于已有的储存,来自新世界的金银可谓数额巨大。

无论如何,贵金属的涌入掀起了一场价格革命。

这次通货膨胀价格上涨缓慢,没有对西班牙的各个经济部门产生什么影响。

想想年增长率1。

5%,这在目前来说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再合适莫过的数字了。

但在当时,它至少证明了这样一些观点:1。

货币不等于财富;2。

和缓的通货膨胀可以和经济增长兼容;3。

白银减缓了制度变革的压力;4。

以贵金属为保证的货币制度并不能预防通货膨胀;5。

西班牙最终没有留住海外流入的金属;6。

始于西班牙的通货膨胀扩散到其贸易对象;7。

对经济规律的懵懂无知并不妨碍人们自行其事;8。

货币幻觉尽管充满了神秘,但如果人们警惕周围的变化,其迷惑性必将大大降低。

(四)德国:经典的通货膨胀
1923年间德国的经济状况——恶性通货膨胀,迄今为止只有1946年的匈牙利和1949年的中国出其右。

如果1922年1月的物价指数为1,那么1923年11月的物价指数则为100亿。

如果一个人在1922年初持有3亿马克债券,两年后,这些债券的票面价值早就买不到一片口香糖了。

沃伦教授和皮尔逊教授曾将德国的通货膨胀数字绘成书本大小的直观柱状图,可是限于纸张大小,未能给出1923年的数据柱,结果不得不在脚注中加以说明:如果将该年度的数据画出,其长度将达到200万英里。

德国在一战败北之后,丧失了1/7的领土和1/10的人口,各种商行及工业产品均减少,同时按1921年金马克赔偿1320亿赔款。

在操作中,德国不得不靠发行纸币来度过难关,结果是陷入灾难的深渊。

当时政府以极低的利率向工商业者贷款,同时投放巨额纸币,它们又很快贬值,从而债务人得以有廉价的马克偿还贷款。

“新富”们在通货膨胀中发了大财,“旧富”们面临崩溃。

各个经济部门和各个家庭生活在此不公平中受到致命打击。

(五)前苏联战时共产主义的通货膨胀
在十月革命以前,俄国就已走上了通货膨胀之路。

革命后,为了保障政权,必须控制国家资源。

因此,前苏联印发纸币,维持庞大的预算开支。

在1918-1920年间,反动力量很快聚集,发起反扑,此时前苏联开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

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产品总量短缺,再加上连年战争,使生产得不到恢复,战时共产主义的分配物品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

于是黑市猖獗,物价飞涨。

篇三:通货膨胀案例分析(1125字)
中国2007-2008年的通货膨胀-一、通胀形势(一)2007年形势2007年CPI同比上涨4.8%,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

CPI同比涨幅持续扩大。

各季月个百分点。

同比涨幅持续扩大。

,平均同比涨幅逐步扩大,平均同比涨幅逐步扩大,分别为2.7%、3.6%、6.1%和6.6%。

、、和。

工业品价格呈现前期涨势平稳,后期涨幅明显扩大的态势。

原材料、燃料、工业品价格呈现前期涨势平稳,后期涨幅明显扩大的态势。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4.4%,其中各季同比分别上涨4.1%、3.6%、3.7%和6.3%;工业品出厂价格同,、、和;比上涨3.1%,其中各季同比分别上涨2.9%、2.7%、2.6%和4.4%。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和。

比上涨比上涨7.7%,其中各季同比分别上升4.2%、6.2%、8.7%
和11.5%。

,、、和。

一、通胀形势(二)2008年形势2008年CPI同比上涨5.9%,个百分点。

同比涨幅前高后低。

2008,涨幅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CPI同比涨幅前高后低。

年以来的新高;从高位开始回落。

年2月,CPI同比涨幅达到8.7%,创下1996年以来的新高;此后CPI从高位开始回落。

,CPI全年各季度同比涨幅为8%、7.8%、5.3%和2.5%、、和(二)2008年形势2008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9%,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个百分点。

工业品价格前期涨势明显,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0.5%,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

工业品价格前期涨势明显,后期急剧,回落。

原材料、燃料、的高点,回落。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涨幅在2008年7月份达到15.4%的高点,工业品的高点的高点;出厂价格同比涨幅在2008年8月份达到10.1%的高点;此后,生产者价格涨幅急剧回落。

的高点此后,生产者价格涨幅急剧回落。

工业品出厂价格全年各季度同比分别上涨6.9%、8.4%、9.7%和2.5%,原材料、燃料、动、、和,原材料、燃料、力购进价格各季度同比分别上涨9.8%、12.4%、14.9%和4.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各季度、、和,同比分别上涨17.5%、23.8%、23.8%和16.2%。

、、和。

二、通胀的国际背景通胀压力上升成为全球性现象(一)通胀压力上升成为全球性现象2007-2008年上半年,全球大宗商品、粮食和资产价格普遍出现大幅上涨,通胀压力上升成年上半年,全球大宗商品、粮食和资产价格普遍出现大幅上涨,为全球性现象。

月份,年来的最高水平,为全球性现象。

2007年5月份,世界通货膨胀水平上升至近7年来的最高水平,当月主要工业国家的平均通胀率达到2.8%。

新兴市场国家
篇四:通货膨胀案例(1141字)
2007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达到了3.2%。

专家预测,中国下半年的物价将继续缓慢上升,上升幅度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肉价尤其是猪肉价格的继续上升。

从2006年底,猪肉价格上涨以来,母猪存栏量已开始恢复,但受到时间制约,本轮肉价偏高和供应偏紧至少将持续至2008年5月。

其次,中国粮食价格上涨。

中国今年不少地区遭受洪涝灾害,对夏粮作物生长产生一定影响,粮食价格出现上涨。

受到粮价上涨因素影响,下半年秋粮耕种面积将有所增长,按此趋势,中国粮食价格上涨势头在2007年秋季便可稍获缓解,但由于粮食价格上涨到肉蛋等食品价格上涨之间存在滞后期,中国2007年全年食品价格将保持较快上涨幅度。

再次,近年来持续上涨的房地产售价正逐渐向租赁价格传递。

今年第一季中国普通住宅租赁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2.3%,达到近年来的最高涨幅,由于房地产销售价格不直接计入消费价格,但租赁价格计入消费价格,租赁价格的上涨将会对消费价格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最后,价格预期的因素也将促使CPI维持上涨态势。

根据中国央行所作调查显示,44.3%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物价会继续上行,较去年同期提高15.6个百分点,国内外理论和实践经验表明,在居民和企业对价格上涨预期心理未消除的情况下,价格上涨势头极可能再持续一段时间。

我们的问题是:
1.从物价上涨的因素来看,你认为我国经济领域的通货膨胀是何种类型的?为什么?
2.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如何?其关系由何种因素决定?
3.防止通货膨胀可采取那些经济手段?
分析思路:
通货膨胀一般是指商品和劳务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升。

从目前CPI的涨幅来看,已经达到了3.2%,可以判定我国经济领域存在通货膨胀现象。

从物价上涨的因素来看,目前的通货膨胀属于混合型通货膨胀,即由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共同作用造成的通货膨胀。

这是因为构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肉价和粮食价格的上涨,势必引起以其作为原料的食品成本上升,而食品成本的上升又引起食品销售价格的全面上涨;同时,居民上涨的住房需求不断推动房地产租赁价格的升高;再加上消费者对价格上升的预期,又引起他们对现实消费的强烈需求。

这样,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的共同作用导致了通货膨胀的产生。

从世界范围来看,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有两种:正向关系和反向关系。

当然,从经济发展角度分析,理想的状态是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但这一点是几乎不可能做到的。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经济的持续增长取决于社会上是否有充足的资源可供配置,例如,原材料和能源等,如果资源出现短缺,产生供给不足,势必引起资源价格的上涨。

那么,经济增长就会伴随着通货膨胀,反之亦然。

防止通货膨胀可采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手段,如果通货膨胀严重,可以二者双管齐下,政策的效果就更加及时和明显。

篇五:通货膨胀案例(1052字)
发生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德国的恶性通货膨胀,可以洞悉现代通货膨胀的机理与危害,以及通货膨胀对世界格局造成的影响。

1919年1月到1923年12月,德国的物价指数由262上升为126160000000000,上升了4815亿倍,被称为“最经典的通货膨胀”。

迄今为止,也只有1946年的匈牙利和1949年的中国可与之相提并论。

场景一:有位先生走进了咖啡馆,花8000马克买了一杯咖啡,当他喝完这杯咖啡,却发现,原来同样的一杯咖啡,此时已经涨到10000马克。

场景二:一个美国人去德国
旅游,他来到银行,想把一张5美元的钞票兑换成马克。

可银行职员说:“我们没有这么多钱,您能不能只换2美元?”美国人看看背后的长队,只好同意了。

场景三:另一个美国人,在离开德国之前,给了他的德国导游1美元小费。

这个德国人居然拿着这1美元,成立了一个家族基金,掌管这笔款项。

场景四:有家大工厂发工资了。

只见火车拉来了一车的钞票,火车还没停稳,就开始向焦急等候在铁路旁的工人们,大捆大捆地扔钱。

场景五:一个老人想买一盒鸡蛋,却数不清价格标签上的零。

卖鸡蛋的小贩却说,你数数有多少个鸡蛋就行了。

那么,这次通货膨胀严重到了什么程度?可以这样打一个比喻:如果一个人在1922年初持有3亿马克债券,仅仅两年后,这些债券的票面价值就买不到一片口香糖了。

据说,有两位教授曾将德国的通货膨胀数字绘成书本大小的直观柱状图,可是限于纸张大小,未能给出1923年的数据柱,结果不得不在脚注中加以说明:“如果将该年度的数据画出,其长度将达到200万英里。

”而对所有的企业主来说,薪水必须按天发放。

不然,到了月末,本来可以买面包的钱只能买到面包渣了。

发工资前,大家通常都要活动一下腿脚,准备好起跑姿势,钱一到手,立刻拿出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向市场与杂货店。

那些腿脚稍微慢了几步的,往往就难以买到足够的生活必需品,而且会付出更高的价格。

农产品和工业品生产都在急剧萎缩,市面上商品奇缺,唯一不缺的就是钱。

孩子们把马克当成积木,在街上大捆大捆地用它们堆房子玩耍。

1923年,《每日快报》上刊登过一则轶事:一对老夫妇金婚之禧,市政府发来贺信,通知他们将按照普鲁士风俗得到一笔礼金。

第二天,市长带着一众随从隆重而来,庄严地以国家名义赠给他们1000000000000马克--相当于0.24美元或者半个便士。

更有甚者,就连钞票也先是改成单色油墨印刷,继而又改成单面印刷--因为来不及晾干。

而最经典的一幕,莫过于一名女子用马克代替木柴,投入火炉中烧火取暖,因为这样更划算一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