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内涵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教育·综合2019年第10期
A
策划
转型发展,内涵提升
文/本刊记者
黄博彦
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促进高等教育内涵提升,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
本届年会高等教育分论坛邀请了10位嘉宾,就高校转型发展、高等教育内涵提升等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与对话。
紧扣时代主题,共思教育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化”“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协同发展”“产教融合”“新师范”等,是当前广东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领域,包含着广东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之思。
广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郑文围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
见,结合近年来深圳高等教育发展大胆改革探索的主要特色和取得成效,概括分析了先行示范区建设中深圳高等教育既要为深圳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中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深圳经验,建构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模式的使命,从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管理体制、评价体系三方面提出支撑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深圳高等教育持续创新。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李盛兵概括了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必须突破的六大难题:行政化与法人化问题、融通问题、公益公平问
题、评价问题、吸引国际人才问题、质量水平问题。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李海滨以翔实的数据为基础,对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现状进行分析,从高校角色定位、人才培养结构、校企合作模式、人才引进机制、政策制度改革等方面,对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黄崴深入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开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的五大理念与机制:确立类型教育发展观,积极推进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确立系统开
●高等教育分论坛●
表示:“粤港澳三地只有打通学分互认,包括在线课程、资格证书等方面的互认,才能实现构建粤港澳终身教育体系的目标。
”
香港职业训练局高峰进修学院院长潘秉匡介绍了香港通过资历框架,建立了四通八达的学习通道,例如香港中三毕业生进入职训局的职业教育,可以读到硕士,并且香港与内地以及国外的教育建立了非常多的交流以及衔接通道。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漆军介绍了学校积极参与由广东开放大学负责的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等级标准。
学校先后邀请8家代表性机械制造企业和行业协会参会,调研了69家企业,摸清了机械制造行业员工职业成长途径,为资历框架等级标准形成提供行业依据。
提升治理水平
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施路径。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原所长欧阳河认为,深化产教融合的根本标志在于促进职业教育办学融合体、教学融合体和学习产品融合体的有效增长和发展。
因此,要把政策支持的重点、推进工作的重点放在产教融合体的有效增加和发展上。
论坛上,嘉宾们还分享了不同区域和院校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
黎国喜以中山为例,分享了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路径。
他认为,职业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两个部分,以前非常重视学校教育,对于职业培训重视不够。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的发展依靠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和改革红利。
随着经济
的快速发展,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和改革红利慢慢消失,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依靠技术红利、技工红利和新改革红利。
因此,职业院校要抓住契机,走出校园,将职业培训作为学校的主要功能之一。
”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查吉德通过对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现状的调查,提出要提高高职院校的治理水平,一是要实行扁平化管理,扩大二级教学单位自主权;二是完善沟通交流机制,推动全口径信息有效流动;三是要继续完善制度体系,重点推进考核评价制度建设。
云南省高等教育评估中心副主任刘康宁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办学分化,不同办学主体办学水平分化以及办学条件不足等问题,提出应更加重视建立内部和外部质量保障系统,提高职业院校的治理水平。
24
GUANG DONG JIAO YU
广东教育·综合2019年第10期
△高等教育分论坛上嘉宾与参会人员交流(省教研院供图)
放观,建立国家高等教育资历标准框架;确立高端发展观,推进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专业硕博一体化的教育体系;确立新型质量观,引导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确立产教融合观,实现应用型高校的真正转型。
澳门城市大学教务长、教育学院院长李树英结合自身的行动研究和实践经验,针对当前大学教学改革的痛点,从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模式的优化,提出了大学教学改革创新行动与策略。
聚焦校本实践,共享成功经验实践研究是高等教育研究的应有之义,是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力。
近年来,广东高校对打造一流本科教育进行了校本实践探索,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形成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东莞理工学院院长马宏伟介绍了学校近年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情况,分享了鼓励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改革与探索、聚焦课程体系构建与改革、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与优化三大建设举措,以及匹配区域经济发展、全面整合资源、构建特
色教学育人体系、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建设经验,总结了新工科建设的问题导向,内涵式、可持续发展,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管理体制与机制,不同类型师资的整合等存在问题,提出了下一阶段实践的思考。
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副院长蔡铭就大数据、大工程、大健康等新兴产业带来的新工科人才供给不足,工科学生科学基础较弱、人文知识较少,工科教学理科化、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工科教师重项目、轻教学等工科人才培养问题,介绍了学校形成涵盖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打造新工科人才培养平台、丰富新工科人才培养内涵、开展新工科人才实践改革、保障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情况。
广东财经大学校长于海峰在深入分析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对一流人才培养的重要指导意义的基础上,分享了学校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培育新时代一流财经人才的实践探索:深入学习大会精神,以先进理论武装头脑;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构
建德艺双馨、潜心育人的教师队伍;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设一流专业和课程,打造专业和课程标志性成果;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创业学院院长盘健基于学校易班“大思政”育人体系的实践情况,分享了学校利用易班软件,创立“多层次、递进式、立体式”教与学的新模式,构建“课内课外、网上网下”一体化教与学的新体系,打造易班平台评价与检验思政教育成效的新手段,成功解决了“大思政”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大思政”教育的单主体问题、检验思政教育教学成效的问题,实现了“大思政”教育全覆盖,打造了易班“大思政”教育新时空,增强了易班“大思政”教育获得感、时代感。
岭南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兰艳泽基于学校的调查数据,从家庭状况、学习状况、生活状况、职业理想、人格和心智状况五方面,分析了学校公费定向师范生的现状,对广东乡村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