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知识集成板块(十二)《历史唯物主义》人教版必修

合集下载

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模块总结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

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模块总结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

(四)历史唯物主义 1.知识结构
2.怎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 其主要包括以下原理: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②社会基本矛盾运 动,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 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③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动力,包括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④人民群众 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群众观点、群众路线;⑤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和价值判断、价 值选择;⑥人生价值及其实现。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可结合材料,从以上原理中选择 恰当原理逐一分析。分析时注意观点与材料相结合。
教材重构
提炼主线·重构教材
一、准确把握《生活与哲学》教材主线 《生活与哲学》围绕“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形成科学 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主线,从生活、实践出发,对高中生进行马 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为学生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成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2.怎样运用辩证唯物论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回答此类问题首先应明白辩证唯物论包括哪些原理,然后结合材料和设问逐一 分析即可。 一般来说,辩证唯物论主要包括两个原理:一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物 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二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 关系。
(二)认识论 1.知识结构
认识社会与 价值选择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发 展的基本矛盾和趋势、群众观 点和群众路线、价值观、价值 判断与价值选择、人生价值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和价值观,不仅要认识自然 的奥秘,而且要探究社会生 活的本质和规律、寻觅人生 的意义和价值

《生活与哲学》第一轮复习(第四单元)剖析

《生活与哲学》第一轮复习(第四单元)剖析

知识拓展
思维与存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区别: 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
在与社会意识则不是; ②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
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 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联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包括制度与意识等方面, 涉及政治、文化、思想等。Fra bibliotek(总和)
生产关系
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其内容包括所有制、分 配制度、劳动者的地位等。
决 定
反 作 用
生产力
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由劳动者、生产资料(生产对象和生 产工具)、科学技术等因素构成。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 折的。
当旧的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 要求时,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 级推翻落后阶级,推动社会发 展。
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 我完善加以解决,即改革。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 展。(根本目的?) ②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 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考点三:社会历史的主体

民 通过 群
实践 创造
历史
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
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
会前进)
体现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内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上层建筑 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结论 人类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
上层建筑
决 定
反 作 用
经济基础

2020届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精品课件:第四单元复习回顾(必修4)

2020届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精品课件:第四单元复习回顾(必修4)

解题指导
目前,一些青少年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情感淡漠,更喜 欢过国外的圣诞节、情人节等。他们对于传统节日中的一些仪 式感到繁琐,对诸如贴春联、中秋赏月等传统习俗的内涵认识 模糊,甚至对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的主题缺乏了解。
一些地方政府更多地关注文化的经济价值,对如何度过传 统节日缺乏适时的引导、组织和资金支持。以前过节时城乡基 层组织还开展文化气氛浓厚的节日文艺演出等活动,现在很少 看到这些渗透文化内涵的热闹场景。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政治(RJ版)
知识网络
解题指导
阅读上述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 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分析导致目前过传统节日缺乏文 化内涵的原因。 (2)针对人们把传统节日当作普通假日来过的现象,综合运 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就如何进一步提 升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提出建议。 (3)端午节即将到来,请你设计一个有助于吸引中学生了解 其文化内涵的主题活动,并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活动的意 义。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政治(RJ版)
知识网络
解题指导
(5) 形 成 研 究 成 果 : 包 括 黑 板 报 、 橱 窗 、 传 单 、 征 文 、 影 视、网络、报刊、讲座、论文、研究报告、新闻发布、建议 书、调查报告和设计方案等。教材在回答研究型试题过程中仍 然十分重要,试题的角度来源、理论依据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 相应知识,将教材和新理论作为答题工具,在题目情景下充分 检索教材是答题的良方。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政治(RJ版)
知识网络
解题指导
【 典 题 例 析 】 (2012· 江 苏 高 考 ) 如 今 , 人 们 关 于 清 明 、 端 午、中秋等节日的意识日渐浓厚。然而,更多的人把过传统节 日当成普通假日来休闲,过节缺少文化内涵(即通常所说的“文 化味”)。与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重视弘扬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相 比,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成为令人忧心的问题。

三维设计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 第四单元 串点成面 知识集成板块(十二) 历史唯物主义

三维设计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 第四单元 串点成面 知识集成板块(十二) 历史唯物主义

(4)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在劳动中对社
会和人民的贡献越多,价值就越大。
社会为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人不能脱 离社会实现个人价值。 投身于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实践(劳动),是实 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迁移应用·能力大提升]
1.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词语不断涌现,例如,“神
马”“浮云”等,这些新词语的出现主要说明 ( A.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B.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C.人类具有超凡的创造力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促进作用 )
关系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体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 是实践的,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谁决定谁的不同回 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 的能动作用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发生作用。
(2)社会发展的两对基本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 是并列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 是一切社会矛盾的物质根源,是生产方式发展和变更的
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A、B表述错误,
D项不合题意。
答案:C
4.《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规定:政府立法 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充分反映人民意愿,着力解决 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普遍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除依法需要
保密外,行政法规草案和规章草案都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
见,并以适当方式反馈意见采纳情况。加强对行政法规、 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坚持立“新法”与改“旧法”
[串点连线·板块巧构建]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 成部分,包括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两部分内容。复习中 要注意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并能准确把握其内在联系, 该板块的知识体系如下:
在构建板块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复习备考中应关注 以下几点: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优秀PPT课件(全册4单元) 人教课标版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优秀PPT课件(全册4单元) 人教课标版

1.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社
2019年9月7日星期六
8
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的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
2.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 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 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注意:
2019年9月7日星期六
4
(1)区别: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 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则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是哲学。 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
(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
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和历史
2019年9月7日星期六
23
(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
2.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古代 朴素 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
唯物主义、近代 历史 唯物主义。
2019年9月7日星期六
22
【考点分析
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 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这种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 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
问题简单化了,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答案】 D
2019年9月7日星期六
26
【变式训练】
(2009广东文基)民谚“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说明了( )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第四部分 生活与哲学 第4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单元整合名师课件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第四部分 生活与哲学 第4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单元整合名师课件
A.把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 础
B.联系具有条件性,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 移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 性之中
D.充分发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能对社会产生直接现 实的效果
解析 A 说法错误,因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 事物的基础说法错误,因为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必须通过实践才能 实现,故排除。C 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 C。
信息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 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信息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信息③: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运用实现人生价值的相关知识,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黄旭华等先进模范人物的奉献精神。
[参考答案] 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 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学习先进模范人物的奉献精神,对人们 认识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② 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 的立场上。学习先进模范人物的奉献精神,有利于我们作出 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③学习先进模范人物的奉献精 神,有利于我们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劳动和奉 献中实现人生价值。④学习先进模范人物的奉献精神,有利 于我们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树立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 神,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 价值观。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 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 普遍规律。所以要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改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4)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而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非对抗性决定了其可以通过社会 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 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高三政治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历史唯物主义 (共32张PPT)

高三政治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历史唯物主义 (共32张PPT)

地位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依据
原理运用:
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树立群 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分析 2.运用群众观的有关知识,分析 (1)原理+方法论 (2)物质财富+分析 (3)精神财富+分析 (4)社会变革+分析 (5)总结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运用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分析....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分析 (2)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分析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分析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分析 (5)改革是.....强大动力。+分析 (6)群众观 +分析 2.运用唯物史观的知识,分析.... 3.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分析.... 4.运用认识社会的知识,分析.... 同上
3.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分 析.....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决定...。+分析 (2)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 识..。+分析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分析
(二) 社会基本矛盾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 展的基础。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推动生产力 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 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 判断:经济体制改革╱所有制╱分配制度改革、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 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 的。 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 级斗争实现的; ②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只 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3)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 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 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生活与哲学》高三一轮复习第十二课课件[1]

《生活与哲学》高三一轮复习第十二课课件[1]

人的价值和物的价值有何不同?
物的价值 事物的属性 满足
人的需要
满足 人的价值 人的属性
满足
他人、社会的需要
7
注意:
A.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贡献; 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自我价值)——索取。
B.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社会价值—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 步事业的贡献。) C.人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 自我价值。
13
(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基本特征
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性差异特征
((13))人人们们的站在社会不地同位的,(需利要益不)同立场价上值,判就断会和有价值不选同择的也价就值不观, 同就。会(作阶出级不性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
8
含义
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 的基础上,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 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属性 3、 价 值
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 反映,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反作 用,对人们的行为有驱动、制约 和导向作用

价值:是事物属性和主体需要之间的特定关系,
属客观范畴;
价值观:则是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
5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与具体领域的价值的关系
(一般)

学 具体表现为 世




的 价
概括和总结

(共性)
(个别)
具 体 营养价值 领 生存价值 域 精神价值 的 道德价值 价 审美价值 值
(个性)
6
2、什么是人的价值(人生价值)?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PPT课件(全册4单元) 3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PPT课件(全册4单元) 3

2019/5/21
24
(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 1.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性质(即非对抗性的矛 盾),决定了它的实现方式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 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 解决,即改革。
18
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 社会前进。
结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 两者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 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019/5/21
19
【误区警示】 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就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点评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2019/5/21
11
【考点分析】 (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类所需 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离不开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 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2019/5/21
23
【考点分析】 (一)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
3. (1)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
(2)实现方式: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 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解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所以选③④。

高考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重要考点知识归纳精品PPT课件

高考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重要考点知识归纳精品PPT课件
构的优化趋向。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
事物。
(关键词:发展)
1.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 点看问题。
2.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 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要求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①普遍性和特 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 开普遍性;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 互转化;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具 体的历史支配地位,对事物 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 量解决主要矛盾。
3.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①事物的发展总是 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求我们要重 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质变是量 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我们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 现事物的飞跃。
(关键词:矛盾)
1.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
3.真理的特征: ①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对同一个确定的对
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 即真理只有一个;
②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的 条件和范围;
③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 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 史的统一。
4.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的特点):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
2、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

高中政治必修四课件:生活与哲学综合复习课件-PPT精美课件

高中政治必修四课件:生活与哲学综合复习课件-PPT精美课件


9.联系具 有客观 性,即 是事物 本身所 固有的 ,不以 人的意 志为转 移的。 要从事 物固有 的联系 中把握 事物, 切忌主 观随意 性。但 人们可 以根据 事物固 有的联 系,改 变事物 的状态 ,调整 原有的 联系, 建立新 的具体 联系。

10.是为人民服务宗旨和对人民负责原 则的要 求。坚 持为人 民服务 的工作 态度, 坚持求 真务实 的工作 作风, 坚持从 群众中 来到群 众中去 的工作 方法.

2 . 好 玩 是孩 子的天 性,三 味书屋 后面的 小园, 虽远不 如百草 园那样 多彩有 趣,却 也是孩 子们开 心的好 去处, 在这里 ,孩子 们同样 玩得有 滋有味

3.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 一种不 加色彩 或很少 用色彩 ,而只 用墨线 在白底 上勾勒 物象的 画法。 作为一 种描写 方法是 指抓住 事物的 特征, 以质朴 的文字 ,寥廖 几笔就 勾勒出 事物形 象的描 写方法

4.用几个凝练的动词形象逼真地写出 了父亲 攀爬月 台时的 努力, 没有过 多形容 、修饰 的语言 ,只是 白描, 只是写 实,乍 读很平 淡,细 细品味 ,却情 真意浓 。

5.上述情境体现了观众在体育赛事中 文明有 礼的行 为,也 体现了 我国良 好的国 家形象 。

6.这种文明有礼的行为有助于人们友 好交往 ,增进 人们的 团结友 爱,有 利于形 成安定 有序、 文明祥 和的社 会。
《生活与哲学》主干原理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联系观 发展观
普遍性 客观性 多样性 整体和部分 系统和要素 实质 普遍性 状态(量变和质变) 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
唯物辩证法
矛盾观 创新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复习课件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复习课件

• ①每一次认识的实现都是有限的,但人类认识前进的 趋势是无限的 ②认识的发展总是一个由正确认识代替 错误认识的过程 ③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 化 ④人的认识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
• A.①②③
B.①②④
• C.①③④
D.②③④
D
第十三页,共15页。
• 非选择题 • 材料一 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科技大国,科技实力稳居发展中
就不同 • D. 人与人之间有真情在,价值观也有正确和错误、先进与
落后之分
第八页,共15页。
• 2、2009年11月21日,黑龙江龙煤集团鹤岗分公司新兴煤矿发生特 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截至25日中午,黑龙江新兴煤矿“11·21”爆 炸事故已确认108人遇难。国务院安委会的通报(tōngbào)称,事故 暴露出企业采掘布置不合理,井下现场管理和劳动组织混乱,超强 度组织生产,通风系统复杂,抗灾能力弱,应急预案不完善等问题, 反映出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隐患排查不认真、不彻底,是一 起责任事故。这启示我们:
第十四页,共15页。
• 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两弹 一星”精神、“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等正确的社会 意识对我国科技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 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出 台了一系列促进我国物质发展的方针政策。
• ③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 坚持以正确价值观为指导(zhǐdǎo),把个人发展与国 家、民族命运相结合,为我国科技发展作出了巨大 贡献。
社会 基本规律 发展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根本规律)
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
总趋势
总趋势前进的,道路曲折性
实现途径
阶级社会:阶级斗争 社会主义:改 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