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灯谜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字义会意
“会意”俗称“意思猜”,就是从领会谜面上的文字(包括字、词、句)可能具有的含义(有时是辞典上注释的“本义”,通常是经别解的“歧义”)入手,联想、推敲、探索谜底,使谜面与谜底(经常是“歧义”)在某种特定的含义上相吻合。
一、正扣法
“正扣”,又称“正面会意”。
根据谜面的文义直接从正面入手,思索、推理,把谜面含义换成另一种方式表达或引申出来,就是谜底。
【谜例1】舞蹈彩排(二字体育名词)
【猜谜思路】舞蹈,通俗点叫做跳舞,谜目是体育名词,很自然地想到与“跳”有关。
彩排,是正式演出前的化装排练,也叫做试演。
通过从谜面文义的正面分析,我们知道”舞蹈彩排是“试着跳”,谜底就出现了。
【谜底】试跳
【谜例2】过目成诵(二字排球术语)
【猜谜思路】谜面是一句成语,通过查词典,我们知道它的意思是:“只要看一遍就能背诵”。
换一句话说,就是“背得很快”。
只要是听说过排球赛的解说的,这就是这则灯谜就不难猜。
【谜底】背快
【谜例3】家喻户晓(应用文)
【猜谜思路】谜面是一句成语,她形容“人人都知道”“都、全”可以用同义词“通”来置换,“知道”也可以用一个字“知”来表达。
【谜底】通知
【想一想】“通知”可别解为“都知道”或“全部知道”来表达谜面的意思。
【谜例4】义务啦啦队(四字市招)
【猜谜思路】1、啦啦队的作用是什么?
2、“义务”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3、这个啦啦队收费吗?
【谜底】免费打气
【谜例5】列车从湖南省会开出(三字家具名)
【猜谜思路】“湖南省会”是长沙;“列车开出”运输行业用语叫发出。
只要懂得车是从哪里发的,就知道谜底了。
【谜底】长沙发
“反扣”,又称“反面会意”,也叫“反射”。
与正面会意法相反,猜射时不是从谜面的正面去着想,而是通过对谜面进行反面或对面的联想会意,引出谜底。
常采用反义词汇,多带有不、没、无、否、莫、勿、非等字眼。
从局部来看,谜底与谜面的含义是相反的,但在整体上看,谜底仍然表达谜面原来的含义。
【谜例1】提倡集体行动(三字严打用语)
【猜谜思路】“集体行动”的反面是“私自走动”,“提倡集体行动”,可联想到“反对私自行动”,缩写成“反走私”。
【谜底】反走私
【谜例2】生产必须出正品(成语)
【猜谜思路】正品,也叫合格品,它的反面是次品。
通过对谜面的进行反面会意,联想出“不可以制造次品”,很快就和成语“不可造次”对上号。
【谜底】不可造次
【谜例3】关怀(三字口语)
【猜谜思路】通过查字典,“怀”与“心”都是心情的解释,也就是说“怀”与“心”同义。
“关”的反义词是开,应用否定反义等于同义的方法,在“关”的反义词前加上否定词“不”,使“不开”与“关”同义,在与“心”组成三字谜底。
【谜底】不开心
【谜例4】裹足不前成丑事(三字新词)
【谜底】行为美
【注释】用反面会意法扣底。
“裹足不前/行”与“丑事/美”为两对意思相反的词汇,分别由字义相通的动词“成”与“为”联结而组成谜面和谜底,符合“反义”加“反义”表示同义的原理。
底句解释为“行走成为美事”和谜面“不行走成为丑事”表达相同的含义。
别解法:
“别解”,就是运用汉字一字多义的特点,谜面或谜底的某字或词,不作
原义解释,而用它的另一种意思(歧义)来扣合。
它一般有三种形式:谜底别解、谜面别解、底面双别解。
1、谜底别解
【谜例1】皆大欢喜(二字交通名词)
【猜谜思路】皆大欢喜的意思是“全部高兴”,会意为“普遍(或全面)高兴”,用正扣法很快就能猜出“普快”。
因为“普”有“普遍、全面”的含义,“快”的本义就是“高兴”。
【谜底】普快
“普”原义:一般的、普遍的
歧义:普遍、全面
“快”与“慢”相对
歧义:高兴
“普快”——普通快车的缩写
歧义:普遍高兴
【谜例2】上演独角戏(四字车站用词)
【猜谜思路】谜面会意为“一个人站在台上演戏”,用正扣法猜出谜底。
【谜底】一号站台
“一”原义:序数:第一歧义:基数:一
“号”原义:指编列的次序歧义:表示人数的单位,相当于“个”
“站台”原义:车站上下乘客或装卸货物的平台歧义:站在戏台上
“一号站台”原义:第一号平台歧义:一个人站在台上
2、谜面别解
【谜例3】胜境(成语)
【猜谜思路】从词典中查出“胜境”的解释是“美好的地方”,这是它的原意。
“胜”还有一个打胜仗的含义,我们把“胜境”先别解为“打胜仗的地方”,然后再用反扣法猜出谜底。
【谜底】不败之地
谜底中的“之”的解释是“的”。
“胜”——“ 不败”(否定反义等同于同义)“ 境”——“地”(同义)
3、底面双别解
【谜例4】分数(三字口语)
【猜谜思路】我们已经在数学课文中学过“分数”的意义。
“数”是多音字,把“分数(shu 第四声)”别读为“分数(shu第三声)”,谜面就别解为“分开点数”(这就是所说的“音变别解”),再用反扣法猜出谜底。
【谜底】不合算
“不合算”原指算起来不值得或划不来,现别解为“不合在一起计算”和谜面的歧义相扣合。
【谜例5】分忧(三字口语)别发愁
【猜谜思路】“分忧”的原义是“为他人分担忧愁”。
猜射时,“分”别解为分别,“忧”别解为忧愁,谜面整体别解为“因分别而忧愁”,在用正面会意法扣底。
“别发愁”原义“不要发愁”,“别”由“不要”别解为“离别”,与谜面中的“分(分别)”成同义对应关系,“发愁”和谜面中的“忧”成同义对应关系。
分扣法:“分扣”就是不把谜面以一个完整的含义去扣合谜底,而是把谜面按一定的理解分成两段或两段以上的局部(可以是字、词、句子),分别与谜底中的对应部分相扣(不一定用同一种谜法),然后综合出谜底。
【谜例1】不走弯路,提高速度(二字交通词)
【猜谜思路】底是两字交通词,而又由两部分组成,可以肯定谜面中的两个部分各扣谜底中的一个字。
“不走弯路”为否定式,一般用反扣法,“弯路”的反面是“直路”,“不弯”则“直”。
“提高速度”用正面会意法扣“快”,因为一提速,车就开得更快了。
【谜底】直快
底原为“直达快车”的缩写,现分为“直”与“快”和谜面相应部分扣合。
【谜例2】少小离家老大回(成语)早出晚归
【猜谜思路】谜面出自唐代贺知章《回乡偶书》诗,分段扣合谜底。
少小/离家/老大/回(分扣)——————早/出/晚/归(分扣)
谜面:“少小”——年轻时“离家”——离开家庭“老大”——年老时“回”——“归”
(正扣)(正扣)(正扣)(正扣)
谜底:“早” 原义:早晨歧义:早年“出”:外出“晚”:原义:日暮歧义:晚年
【谜例3】行行出状元(四字篮球术语)走步在先
【猜谜思路】行行/出状元(分扣)————走步/在先(分扣)
谜面:“行行”原义:不管哪一个行业“走步”原义:篮球运动中的一种犯规动作,俗称“带球跑”。
歧义:行(hang)音变歧义:迈步走路
为xing,作“行走”
解释
“出状元”:能造就状元。
引申“在先”原义:在······之前
为能造就业绩最好歧义:排在第一的位置
的人
顿读法:“顿读”的特点是谜底不按原来的音节或句逗去读,而是按谜面的要求重新标点,产生别解。
(有的顿读谜面扣底)
【谜例1】谢绝参观(四字常言)不同意见
【猜谜思路】谢绝参观,是一种婉辞,它的实际意义是“不同意实地观察”,用正面会意法扣底。
底句原读为“不同/意见”,指的是“不相同的见解或主张”,现顿读为“不同意/见”,别解为“不允许观看”和谜面的含义相同。
【谜例2】奖金(舞蹈形式)钱鼓舞
【猜谜思路】“奖金”,作为名词,原义“为了鼓励而给给予的金钱”,现用作动词,别解为“为了奖励而发给金钱”,会意为“用金钱来鼓励”猜出谜底。
底句原应读为“钱鼓/舞”,原指用“钱鼓”这种打击乐器进行表演的舞蹈;现顿读为“钱/鼓舞”,别解为“用金钱来鼓舞人心”与谜面扣合。
【谜例3】合同作废(数学名词)约等于、零
【猜谜思路】谜底由“约等于”和“零”两个数学名词组成,现移动顿号的位置,顿读为“约/等于零”切合谜里意思。
“约”由原义“大概”(副词)别解为“合约”名词;“等于”解释为“一样、没有区别”;“零”作“没有”解释。
谜面“合同作废”解释为“虽有合同但弃置不用”,底经顿读后别解为“虽有合约,实际上和没有(合约)一样”与谜面含义相通。
夹击法:“夹击”,就是既不从正面会意,也不从方面入扣,而是从两边夹击中间,或突出中间而引击两边。
一般要求底、面中共有三个(或一组)并列关系的词和一对反义词,并通过有关词的抱合,使底与面句相呼应。
猜射时需要将谜面同有关的常用词语对照,看它的上下、左右、中间缺少什么,才能“夹击”出谜底。
【谜例1】只有天晓得(五字常用语)
【猜谜思路】古称“天、地、人”为“三才”,猜谜时常否定其中的两个,从而夹击另一个,也有时突出其中一个而引击其他两个。
“只有天晓得”,别解为“只有‘天’是晓得的”,突出只知道“天”而引击“人”也生疏,“地”也生疏,便猜出“人生地不熟”。
【谜底】人生地不熟
【谜例2】一看就中(成语)
【猜谜思路】一看就中(zhong第四声),原指“观察一下就感觉中意”。
现“中(zhong第四声)”别读为(zhong第一声),谜面别解为“一看就是中间”。
“上、中、下、”为一组相关并列词语。
“一看就‘中’”,从而引击出不是看上,也不是看下。
【谜底】不相上下
侧衬法:“侧衬”,又叫“侧面会意”,亦称“衬扣法”,也就是谜面文义从侧面衬托出底句之意。
这类谜的特点是将两个相对或相关(不是相反)词义的词,一个在谜面立意,而另一个在谜底加以说明,使底面互相映衬。
【谜例1】学生后入内(四字荣誉称号)
【猜谜思路】“学生”与“教师”是两个相关的词,谜面叙述学生后入内,从侧面衬托出“先进入的是教师”。
【谜底】先进教师
“先进教师”原指“可为表率的教师”,现别解为“教师先进去”和谜面“学生后入内”相映衬。
【谜例2】自己的事自己做(三字简称)
【猜谜思路】“自己的事自己做”和“自己的事别人代做”是相对两方面,谜面中说明自己的事由自己来做,从侧面映衬出不需要别人代替,也就是“省得别人代替”,衬扣出“省人代”。
【谜底】省人代
“省人代”为“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简称,现别解为“免去别人代替”和谜面相映衬。
借代法:“借代”,也称“假借”,就是根据谜面的文义以假借替代入谜。
通俗一点说,就是借一个词来替代,但被“借”的词必须与谜面互为对象,以达到底面呼应。
被借用的“代词”范围无所不包,如人名、物名、地名、历史朝代、时间、方位、符号、天干地支等等。
<1>人名借代:以人物的名、字、姓氏、外号、别名、职称、官衔等替代。
【谜例1】鲁迅逝世(成语一)
【猜谜思路】鲁迅,我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用“鲁迅”扣“树人”,用的就是借代的手法。
“逝世”和“百年”,同义互扣,都是去世的意思。
【谜底】百年树人
“百年树人”,比喻培养人材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材是不容易的,现别解为“去世的是周树人”与谜面呼应。
【谜例2】少年有为(二字新词)
【猜谜思路】谜面原义“年轻而有所作为”,入谜时,“有为”别解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康有为”。
用借代法,以名扣姓,所以“有为”扣“康”。
“少年”扣“小”,同义互扣,都解释为年纪小。
【谜底】小康
“小康”原指经济比较宽裕,现别解为“少年康有为”与谜面呼应。
<2> 地名借代:以地名或地名的简称/别称/古称等替代。
【谜例1】绿化北京(《水浒》人物)
【猜谜思路】北京为古代燕国所在地,所以古称北京为“燕京”或“燕”,用借代法“北京”扣“燕”。
“绿化”指广泛种植花草树木,使环境优美卫生,现别解为“使······变为绿色”,扣“青”。
【谜底】燕青
燕青为水浒一百零八将之一,现别解为“北京一片深绿色”切合谜面之意。
<3> 物名借代:以物品、动物、植物的别名或简称替代。
【谜例1】千里共如何(体育用具)
【猜谜思路】谜面为唐诗句。
入谜时,“千里”转指马名,扣“马”;“如何”转指木名,扣“木”。
用的都是借代法,“共”表示并列关系。
【谜底】木马
<4> 朝代借代:以历史朝代名、帝王的姓氏、名字或年号替代。
【谜例1】:唐代瑰宝(明朝药学家)
【猜谜思路】:唐代帝王姓李,用借代法“唐代”扣“李时”,“瑰宝”扣“珍”。
【谜底】:李时珍
“李/时珍”,姓李名时珍,现顿读为“李时/珍”,别解为“李氏时期的珍宝”和谜面相呼应。
<5> 时间借代:借用年、四季、月、日、星期以及节日、节气等与时间有关的词汇,相互间等量替代。
【谜例1】:农历十月初一(广西地名)
【猜谜思路】:农历十月的别名“阳”,取“阳”替代“农历十月”。
“初一”称“朔”,“十五”称“望”,用“朔”替代“初一”。
【谜底】:阳朔
【谜例2】:儿童节放假(中成药)
【猜谜思路】:儿童节为六月一日,可假借为“六一”。
“放假”会意为
“散学”,扣“散”。
【谜底】:六一散
“散(san第三声)”,愿义药粉,现读成san(第四声),作“散学”解,为“学校放假”的方言。
<6>方位借代:常以五行替代五方,“五行”为金、木、水、火、土,古代以金代表西方,木代表东方,水代表北方,火代表南方,土代表中。
此外,还以“阳”替代山的南面或江河的北面,以“阴”替代山的北面或江河的南面等等。
【谜例1】:火势正旺(江西市名)
【猜谜思路】:谜面顿读为“火/势正旺”,用借代法“火”扣“南”,“势正旺”用正面会意法扣“昌”。
【谜底】:南昌
“南昌”为江西省会,现别解为“南方正兴旺”切合谜面别解意。
【谜例2】:江南草可结(字)
【猜谜思路】:“江南”可用“阴”来替代,“草”用草字头“艹”来替代。
“可结”表示可结合在一起,把“阴”与“艹”结合为“萌”。
【谜底】:萌
<7>符号借代:“+”的借代:正、是、加;
“-”的借代:负、非、减;
“x”的借代:错、误、乘。
【谜例1】:十月一日(成语)
【猜谜思路】:用借代法,“十”扣“是”,“一”扣“非”。
“月”和“日”是由“明”分开的。
【谜底】:是非分明
“是非分明”原指“对的和错的分得很清楚”,现别解为:“是(+)和”非(-)”把“明”字分开(成日、月)。
<8>地支借代: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之间的借代(子- 鼠)、(丑- 牛)、
(寅- 虎)、(卯- 兔)、(辰- 龙)、(巳- 蛇)、(午- 马)、未- 羊)、(申- 猴)、(酉- 鸡)、(戍- 狗)、(亥- 猪),还有十二地支与对应的时间或顺序的借代等。
【谜例1】:夜半去(三字口语)
【猜谜思路】:一天十二个时辰,“夜半”正好是子时,用借代法“夜半”扣“子”。
会意为“出去的时刻是子时”扣底。
【谜底】:出点子
“出/点子”原义出主意,现顿读为“出点/子”,别解为“出去的时刻是子
时”与谜面呼应。
【谜例2】:未入灯谜之门(成语)
【猜谜思路】:谜面原指还没有熟悉灯谜的门路。
猜谜时用借代方法,以“羊”代“未”,用“虎”代“灯谜”(灯谜又叫文虎)。
谜面经借代后变成“羊入虎之门”,可猜“羊入虎口”。
【谜底】:羊入虎口
借代的内容还很多,这里不再一一介绍。
必须十分注意的是,在灯谜中凡用借代,必须是有根有据的,不能生造滥用。
引典法:“引典”,就是引用某个历史典故或有来历出处的文学典故作为谜材,往往涉及人名、事件、地名等。
猜谜时除了探明典故源流外,还要综合运用别解等多种谜法。
【谜例1】:长坂坡张飞布疑阵(体育项目)
【猜谜思路】:典据《三国演义》,建安十三年秋天,曹操起兵五十万,望襄阳而来。
刘备放弃新野,带领军民十余万,向江夏逃去。
命令张飞断后(掩护部队和老百姓撤退)。
曹军紧逼,张飞急中生智,令随从在树林中将松树枝缚在马尾巴上,让士兵骑马奔跑,使尘土飞扬,自己却立马于长坂桥上,曹将文聘追到桥前,见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持蛇矛,又见桥东树林后面尘土大起,怀疑有伏兵,便不敢近前。
······谜面说的是张飞让马拉着松枝奔跑的故事。
【谜底】:马拉松跑
【谜例2】:欧阳海舍身救列车(国名)
【猜谜思路】:欧阳海,解放军某部班长。
1963年11月18日,他所在的部队野营训练路过京广铁路,恰遇北上客车鸣笛驶来,一匹驮着炮架的马受惊跨上铁路,在火车与马即将相撞的危急时刻,为了国家财产和旅客生命的安全,欧阳海不顾一切跳上铁路,拼力将马推出铁轨,自己被撞重伤,壮烈牺牲。
此谜根据这一事件扣合谜底。
【谜底】:危地马拉
底别解为“在危险的地方把马拉开”切合典实。
承启法:“承启”是“承上”与“启下”的简称,也叫做“章旨”。
它多数运用古今诗词文句做谜面,猜时须相关联的上句或下句一同扣底。
以下句作谜面,承接有内在联系的上一句的文义扣底,叫“承上法”。
以上句作谜面,启动有内在联系的下一句的文义扣底,叫做“启下法”。
【谜例1】莫待晓风吹(花卉名)
【猜谜思路】:谜面出自武则天《腊日宣诏幸上苑》诗。
相传武则天称帝时要在一个百花凋零的时节去观赏百花,她异想天开地写了这首诗,限时要春色满园、百花齐放,供她玩赏。
诗为“明日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谜面承接上一句“花须连夜发”,会意为“夜里应该开花”扣底。
【谜底】:夜合花
底句中“合”别解为“应该”,“花”原为名词,现别解为动词“开花”。
【谜例2】夜半临深池(四字常用语)
【猜谜思路】:据《世说新语·排调》载:桓南郡、殷仲堪、顾恺之三人作危语。
桓说:“矛头淅米剑头炊”。
殷说:“百岁老人攀枯枝”。
顾说:“井上辘轳卧婴儿”。
殷仲堪的一个参军也在座,说:“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谜面“夜半临深池”的主体是上句“盲人骑瞎马”,联系上下句可以知道“夜半临深池”是“盲人”与“瞎马”的行动。
【谜底】:盲目行动
“盲目行动”,原比喻没有明确目的的行动。
现“盲目”作“双目失明”解释,由“盲人”与“瞎马”扣得;“行动”由“夜半临深池”拢意而扣。
【谜例3】一男附书至(四字棋语)
【猜谜思路】:谜面出自杜甫《石壕吏》诗:“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以“一男附书至”作谜面,启动下句“二男新战死”,扣“失二子”,指三个儿子,失去其中的两个。
由于“失二子”是由前句“一男附书至”连下来的,所以呼出一个“连”字表示“接下来”的意思。
【谜底】:连失二子
“连失二子”原指一连失去两个棋子,现别解为(“一男附书至”)接着是失去两个儿子(“二男新战死”)。
【谜例4】但使龙城飞将在(四字口语)
【猜谜思路】:谜面出自唐代王昌龄《出塞二首》之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以第三句为谜面,启动第四句“不教胡马度阴山”,连缀成一完整意思:“只要汉时震慑匈奴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尚在,就不会使胡人(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民族的贬称)兵马越过阴山来骚扰。
”用启下法扣“不许胡来”。
【谜底】:不许胡来
“不许胡来”,原义“不允许乱来”。
“胡”原作“胡乱”解释,现别解为“胡兵”,底别解为“不许胡兵来骚扰”上承“但使龙城飞将在”。
抵消法:“抵消”,包含“谜面抵消”与“谜底抵消”。
“谜面抵消”是谜面中巧含注销的字样,它先自行销去一部分多余的字,而后将剩余的字扣合谜底。
“谜底抵消”是抵消出现在谜底的多余部分,也就是谜底中个别字、词(或字的某部分)根据暗示的意思互相
抵消后,才能与谜面扣合。
“抵消法”的灯谜,一般谜面或谜底中含有“没、去、空、尽、少、失、走、无、销、消、不、出、脱、抛、弃、落、掉、绝、省、飞、除、减”等表示抵消的字或词。
【谜例1】: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字)
【猜谜思路】:谜面的意思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但只要仔细一看,就容易发现前句的“劳”和“得”二字,被后句的少“劳”少“得”一同抵消,只剩下“多、多”。
一个“多”有两个“夕”,“多、多”一共有四个“夕”,组成“罗”字。
【谜底】:罗
【谜例2】正是归时不见归(二字词汇)
【猜谜思路】:谜面出自唐朝葛鸦儿《怀良人》诗,用谜面抵消法扣底。
谜面前半句中的“归”字被后半句“不见归”自行消脱,余下“正是”与“期”。
“正是”扣“准”,“期”与“时”同义,都解释为“机会”。
【谜底】:准时
“准时”,原义“按规定的时间”,现别解为“正好是机会”与谜面抵消后余下的“正是期”扣合。
【谜例3】:徒有其名(中药名二)
【猜谜思路】:“徒有其名”,光有它的名,指有名无实,用正面会意法可扣“欠实”,但中药只有“芡实”,必须弃掉“芡”字头上的草字头,才能切合谜面,只好在谜底中添上中药“省头草”,用谜底抵消法,省去“芡”字头上的“草”。
【谜底】芡实、省头草
漏补法:“漏补”,就是把谜面故意漏缺的部分,通过谜底巧妙地加以补充。
这类灯谜的谜面通常是罗列一些约定俗成的同类词或借用有一定规律的词语、成句,并故意漏掉其中的一字或几字,猜射的关键是寻找谜面上被故意漏缺的部分。
谜底中除了被漏缺的字外,一般加上遗、漏、无、少、缺、欠、落、掉、抛、舍、弃、丢、扔、忘、失、绝、不接等表示没有或丢舍遗弃的词。
【谜例1】赤橙绿蓝紫(成语)
【猜谜思路】:**主席《菩萨蛮·大柏地》词中有“赤橙黄绿青蓝紫”句,从谜面中可看到,漏失的是“青”和“黄”。
谜目是成语,可猜出“青黄不接”。
【谜底】青黄不接
“青黄不接”原指旧粮已经吃完,新粮还未接上。
有时比喻后继的人力、财力的暂断现象。
现别解为“青和黄两个字没有连接上”。
【谜例2】东岳、南岳、中岳、北岳(陕西山名)
【猜谜思路】:在“五岳”中,谜面缺漏了“西岳”。
西岳是华山,也就是“少了华山”。
【谜底】少华山
“少(第四声)华山”,读成“少(第三声)华山”,别解为“少了华山”。
运算法:“运算”法就是通过简单的数字运算,得出谜底。
运用此法的谜材上带有数量词,底面可用数字相扣而换算成谜。
【谜例1】五十四岁(宋代人名)
【猜谜思路】:“五十四”是六与九相乘的积,即乘法口诀中的“六九五十四”;“岁”与“龄”同义;“六”的大写为“陆”。
【谜底】陆九龄
【谜例2】将五退一成和局(市名)
【猜谜思路】:“将五退一”是象棋术语,表示在五号位上的“将(第四声)后退一步”。
入谜时读成“将(第一声)五退一”,别解为“从五中退出一”,通过减法运算,得数是“四”。
“成和局”用正面会意法扣“平”。
【谜底】四平
【谜例3】一百分不算满分(成语)
【猜谜思路】:根据数学上的市制长度单位换算,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所以“一百分”扣“尺”,也就是一尺等于一百分。
“不算满分”会意为“仍有不足”,扣“有所短”。
【谜底】尺有所短
谜底语出《楚辞·卜居》,“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指的是尺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了;寸比尺短,但和更短的东西比就显得长。
现“尺有所短”别解为“一百分(尺)也有不足之处。
归纳法:“归纳”,就是把谜面上的各种条件、因素进行概念上的归并或数量上的积累,然后在谜底中“归纳”体现出来。
这类灯谜的谜面一般有并列关系的同类词组成(不带数量词),猜射的关键是找到这些词的归属(种概念)或与各词意思相同的字词,通常拼合数量上的积累,成为谜底。
【谜例1】普法日(历史名词)
【猜谜思路】:“普法日”,原义为“普及法律常识活动日”的简称;现顿读为“普、法、日”,“普”为历史上普鲁士王国的简称,“法”为法国的简称,“日”为日本的简称。
“普、法、日”在概念上同属于“国”,在数量上有“三”个。
【谜底】:三国
【谜例2】鳏寡孤独(三字票据名词)
【猜谜思路】:老而无妻叫做“鳏”,老而无夫叫做“寡”,幼而无父叫做“孤”,老而无子叫做“独”。
谜面上的四个字同属于单身的人,扣合“四联单”,别解为“四种单身意思的字连在一起”。
【谜底】四联单
【谜例3】煤电水油气(四字体育竞赛项目)
【猜谜思路】:谜面上的梅、电、水、油、气都属于能源,共有五种,扣合“五项全能”。
“全能”原指在规定的范围内样样都行,现别解为“全部是能源”。
【谜底】五项全能
问答法:“问答”,就是采用谜面设问,谜底作答的形式。
当然谜底绝不是通常的知识测验题的答案,而是经过别解而含有谜趣的问答。
【谜例1】:孟宗泣笋意若何(四字市招)
【猜谜思路】:《楚国先贤传》记载:孟宗的母亲喜爱吃笋,快到冬天了,但笋还没有生出来。
孟宗入竹林哀叹泣求,果然生出竹笋,供给他的母亲吃。
谜面设问:孟宗泣笋是为了什么?谜底根据典故作答:“供应堂吃”。
“堂”原指食堂之类的场所,现别解为“对他人母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