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背影教案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背影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抓住人物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2.品味朴实的饱含感情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形式的默读和朗读,理清文章脉络。
2.引导学生研讨品读关键语句的含意和表达作用,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品味朴实的饱含感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蕴含的父子深情。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一(运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父亲》导入):一首熟悉的老歌让我们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那些默默操劳,默默关心我们的父亲,那是怎样让人心动的一份父爱呀。
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份
感动再来欣赏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它曾以质朴的语言,真挚的亲情感动了几代人。
这就是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
导入二(情景导入):曾有这么几部电视剧的人物深深地感动了我,他们都反映了深沉而感人的父爱,他们是《搭错车》中无私奉献真挚感人的哑巴父亲,《我们的父亲》中为子女劳
苦一生无怨无悔的农民父亲,还有《我的兄弟姐妹们》中的给孩子以正义与力量的知识分子
父亲。
他们每个人,每个角色都深深地打动着我,震撼着我,让我一直沉浸在浓浓的父爱中无
法出来。
而今天,我有幸又有了一次品味父爱,感受父爱的机会。
而且可以和在座的同学们一
起来感受这份爱,我觉得非常高兴。
那么今天的这份父爱就是来自于朱自清先生写的散文—
—《背影》。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自称“扬州人”。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
色》《温州的踪迹》等,是其代表佳作,长期被选作大中学校的教材,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其散
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2.交流背景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
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
作者当时
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
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3.知识链接
散文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
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
论理等方式表达。
散文主要包括叙事性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议论性散文。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
4.积累字词
(1)注音
交卸.(xiè) 奔丧.(sāng) 狼藉.(jí)
簌簌.(sù) 差.使(chāi) 迂.腐(yū)
琐屑.(xiè) 栅.栏(zhà) 颓.唐(tuí)
晶莹.(yíng)
(2)解释词语
①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②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③变卖典质:(把财产、衣物)出卖和典当出去。
典:典当。
质:抵押。
④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⑤赋闲:这里指失业在家。
⑥勾留:短时间停留。
⑦踌躇:犹豫。
⑧迂: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⑨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⑩颓唐: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境况)心里感到悲伤。
怀:心。
(一)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本文以什么为线索?
【交流点拨】作者奔丧完毕,父子在浦口依依惜别的情景。
背影。
2.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
【交流点拨】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惨淡,父子离别。
3.作者为什么一看到父亲或想到父亲的背影,就忍不住流泪?
【交流点拨】因为从父亲的背影里,儿子感悟到父亲对“我”的爱子之情。
也看到了父亲老年处境的艰难,谋生的艰辛,所以忍不住流下眼泪。
(二)深层探究
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思考:
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现了几次?请从课文中圈画出来。
设计意图: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
【交流点拨】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惦记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
(刻画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惜别背影)
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再
现背影)
(放背景动画《懂你》)
读了《背影》,我们不由得感慨“可怜天下父母心”!是啊,天底下的父亲都像朱自清的父亲那样,十分爱自己的子女,不忍心让他们受到一丁点儿的伤害。
他们忙里忙外,思前虑后,图的是什么呢?他们什么也不图,只求儿女平平安安。
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孝敬父母,作一个关心父母的好子女。
同学们,血浓于水,亲情无价,父母之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
遗憾的是很多人在拥有它的时候没有发觉。
这种爱,可能并不惊天动地,它也许就是床头的一件衣服,放假回家时的热腾腾的饭菜,也许是一件特殊的礼物,也许是一次风尘仆仆的看望,也许仅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作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父母的人,你感受到了吗?你有过被父母感动的记忆吗?想一想吧!谁愿意把你的幸福和我们一起分享呢?
第二课时
1.听写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深层探究
1.配乐朗读,饱含深情地朗读第六段,体会作者在朴实细腻的叙述中所蕴含的深情。
说说作者是怎样刻画父亲的背影的。
【交流点拨】第六段集中描写了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的情景。
这是全文的精华,点题的文眼,写出作者留在心灵深处的永记不忘的“背影”。
衣着: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穿戴可展示父亲的境遇较为糟糕,呼应文章的开头;写穿戴可与父亲给我买的紫皮大衣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父亲对儿子的感情,有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穿黑色衣服与他祖母去世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体态:肥胖。
走路姿态:蹒跚、慢慢(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动作:探、攀、缩、微倾。
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
这需要力量,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
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
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年龄:老年。
心态:心里很轻松似的(攀爬月台买橘其实根本不轻松,此时的轻松也只是因为怕儿子难过装给儿子看的,更是因为为儿子买好橘子,不必担心儿子路上口渴,尽到了作父亲的责任后的欣慰和满足。
)
2.既然文章刻画的是一位慈父的形象,那么,在内容不变的前提下,把题目“背影”换成“我的父亲”,或者“父爱”,好不好呢?
【交流点拨】不好(而非不能)。
文中四次出现了背影(分析四次背影的作用——引出背影、刻画背影、惜别背影、思念背影),背影是父亲形象的定格,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成千上万,本文以小见大,将父亲“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
影”里,这里的“背影”就代表着慈父,代表着父爱。
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行为上。
所以,用“背影”做题目是再合适不过了,朱自清用背影来结构全文,也是他表现角度新颖独特之处,可以引发读者无限的联想与深思。
设计意图:学习本文抓住某一事物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手法,通过找关键词体会文章朴实细腻的叙述中所饱含的深情。
突破教学难点。
二、品析语言
1.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繁琐细小的小事以外,还以朴素的语言传达浓浓的父爱,请找出来加以体会。
【交流点拨】(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2)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4)进去吧,里边没人。
朴实而简洁的语言,表现出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深挚的关爱,怜惜体贴儿子,依依不舍,语言朴实,感情深沉。
2.文中第五段一连用了两个“聪明”。
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聪明”的?
【交流点拨】当父亲忙着和脚夫讨价还价的时候,“我”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其实哪里是父亲说话难听呢,实在是家境日下,囊中羞涩啊。
作者自嘲并称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儿子,“我”暗笑父亲的迂,自以为看破世情,其实是不理解父亲的眷眷之情,拳拳之心。
作者还是自嘲称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觉得第二个“聪明”使用了程度副词“太”,还加了“!”,均是褒词贬用,都是“幼稚无知,自以为是”之意。
恨自己不理解父亲的深深的自责!感情是层层推进的!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抓住“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细心领会了朱自清散文朴实的语言风格,并且体会到了文章中表现出的浓浓的父子深情。
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
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
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感动着我们。
请同学们回到家中,不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父母、亲人表示理解、感恩,比如给父母捶捶背,揉揉肩,刷刷筷子,洗洗碗……
1.结合对课文的理解,以“父亲我想对你说:”开头,帮助作者把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结合课文设题,引发学生思考,达到阅读延伸的目的。
2.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父母。
度过了人生十三四个春秋的你们一定留下了许多回味绵长的、令人百读不厌的爱的细节。
请你打开思维的闸门,尽情地回想,捕捉闪光的瞬间,说说自己的父亲或母亲。
设计意图:体会真挚的亲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背影
朱自清
(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