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19年秋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木笛教学设计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木笛》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朱丹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感悟他用“笛声”如泣如诉内心的情怀,
体会人物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
2、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提升不忘历史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如泣如诉,于词语扩散中倾听笛声
1、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一堂课我们初读感知了《木笛》这篇课文,了解到朱丹由于拒绝吹奏欢快的乐曲,挥泪悄然离开考场,那么朱丹是不是不会吹奏欢快的
乐曲呢?(生答)夜晚他又到了哪里?(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
是的,当他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面对一片莹莹烛光,他却伫立雪中,
尽情吹奏起。
那么,课文是用怎样的语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首木笛曲的呢?请同
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2、生读,生答,随机课件演示这段文字:
朱丹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
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
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
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
翩然回旋。
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3、你认为哪些词语是描写这段木笛声的呢?
4、生答,相机出现课件:
悲凉凄切、如泣如诉。
生读,师纠正“脉管滴血(iě)”。
5、师放音乐《江河水》深情范读,引导想象:听老师读这两词,你想像好像听到了怎样的木笛声?
6由上一环节自然引到“如泣如诉”这一词语,相机板书:如泣如诉
7、这流着泪的、款款倾诉的笛声我们都听到了。
(音乐关闭)
8、跟着这种感觉,耳畔听着这曲木笛声,想像一下,假如青年朱丹就站在你面前。
他就对着你吹奏着这一悲凉凄切、如泣如诉的木笛曲。
那你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想问
问他?
生自由回答可能会问:
A、朱丹,你在考官面前不肯吹奏欢快的乐曲,为什么现在在纪念碑前却吹奏出悲
凉凄切的笛声?(你能把课文前后的内容联系起,问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了不起。
)
B、你为什么要吹奏如此悲凉凄切的音乐?为什么你吹奏的这曲笛声,如此悲凉?
C、你吹奏这曲悲凉凄切的笛声,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
师及时评价,疏导有价值的问题。
二、如泣如诉,于国难中品味泪水
是呀,朱丹,你为何要吹奏如此悲凉凄切的笛声?你为何而哭泣?你又是在向谁
倾诉什么?
1、我们先循着朱丹的笛声去寻找朱丹的泪水,可以这么说,朱丹从抽到演奏一首快乐的乐曲闪过了一丝悲戚到取消资格后涌出苦涩的泪水是因为——
(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
2.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朱丹这样想着,他的脑海里浮现了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堪回首的血泪史——课件出示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视频资料,观后生谈
感想。
短短的12秒钟,在南京城就有一个国人鲜活的生命结束了,这难道仅仅是几个鲜红的数字吗?这是什么?
(给足学生时间,学生充分回答,是国难)
3.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啊!12月13日是国难日。
朱丹拥有满腹的艺术才华,又是如此地热爱他的木笛,每次都小心翼翼地把木笛从绒套中取出又放进,放进又取出。
但是在这一国难日,他又怎能让自己最心爱的木笛流淌出快乐的音符呢?不,当然不可以。
,拿起你的书,酝酿一下情绪,我们共同走回考场,跟老师
对读考场上朱丹和大师的一段对话,去感受朱丹内心的痛楚和决绝。
4.师生对读9—23自然段,朱丹向主考席...
5.师深情小结:就在这段话中,朱丹放弃了什么?(生答:人生中一次最好的机会)他又在坚守什么?(生答)尽管他不想、不忍放弃自己的艺术前途,但是他更爱自
己的--(祖国)别说是小小的艺术前途,为了祖国的尊严,即便是他的生命,如果需要,他也会--(奉献出)
6.不容置疑的爱国之情(相机板书),没有任何的卑微,没有任何的怯懦,有的就
是不可动摇的坚决。
尽管音量不大,却掷地有声,却铿锵有力。
好一个铮铮铁骨的
青年啊!
三、如泣如诉,于凄凉笛声中聆听倾诉
师:让我们在朱丹的痛楚与无奈中徘徊游走,不要离开。
大师不理解他,他满腔的
悲伤和委屈又能向谁倾诉呢?坠落的片片雪花加更加重了他内心的悲伤,此时的他
想去哪?想做什么呢?(他径直走向了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
碑前。
)
1.临近石碑,他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回答,师引读,临近石碑,只见一片莹莹光亮,读——
相机课件出示:
临近石碑,只见一片莹莹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
晕染。
走近一看,竟是一个由孩子组成的方阵。
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
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的。
他们的头上、肩上积
着一层白雪,仿佛一片幼松林。
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背景为蜡烛方阵)
(令人动容、给人慰藉的画面)
2.请把你的眼睛闭上,伴随着老师的描述,让我们一起用心去看,用心想像,这段
话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深情范读:“临近石碑,只见一片荧荧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
在宣纸上无声晕染……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同学们,睁开眼睛,你仿佛看
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几个关键词曙色萌动、蓓蕾初绽、红烛泪)
生自由回答。
师相机评价:红烛泪的双层含义1、蜡烛滴下的滴滴烛油。
2、孩子们
对30万遇难同胞同情的泪。
引导“自发”,它在强调什么?(自己走出,自己站出,唯其自发,唯其自觉,它才彰显了孩子们的——爱国情,才是自自然的力量,没有什么可以阻挡)让我们再字字入心地读读这一自发起的烛光方阵吧!
3、也许这一天在祖国的长城内外,在大江南北,还有许许多多自发的幼松林,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寄托哀思。
板书:寄托哀思 ( 边板书边说)
朱丹看到了这一片莹莹烛光,(板书:红烛泪)看到了这片幼松林,看到了这滴滴红宝石般的泪。
他被这一令人动容、给人慰藉的画面深深打动了,此时此刻,他最想干什么?
连问三次,生回答:吹木笛。
4、是啊,朱丹伫立雪中,从绒套中小心地取出心爱的木笛,抖落了上面的雪花,把心中的千言万语化成了一首曲子——
5、课件播放《江河水》幽幽的笛声,乐声如泣如诉。
曲子响了一半,在笛音的背景下,屏幕慢慢出现:
师:笛声化作了这样一段文字
6、A.初读句1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
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
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音乐一直响)师起头,生接读
B.结合南京大屠杀谈后再读句1: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啊!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遗忘这段历史,而朱丹作为一名南京人,他的亲人或许也曾惨死在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之下。
这一天,他心里有哪怕是一丝丝的欢乐吗?(没有一丝一豪的快乐,心中装满了悲伤,眼中涌出了滴滴不被人理解的泪水,他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走起——笛声。
)
自然过渡:是的,这幽幽木笛声在夜空中回旋,在雪花中盘旋,(相机板书:木笛声)你们都听到了这伤心的哭泣声。
朱丹,由此说,你就尽情地吹吧!一曲完毕,还请你读读由你的笛声改编的一首凄美的小诗:
C改成小诗,升华读句1
笛声
悲凉凄切,
犹如
脉管滴血。
寒冷凝冻着这声音,
火焰温暖着这声音。
坠落的雪片
纷纷扬起,
托着笛声
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
在静静地倾听,
他们
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请两个学生读,评价:1、笛声在你的口中显得激情涌动了,2、我听出了你的笛声中还有悲愤之情)
师:在莹莹烛光中,在曙色萌动中,在蓓蕾初绽中,在无声晕染中,在红宝石般的泪中,朱丹用笛声倾诉着,读——小诗
四、如泣如诉,于忧郁低婉中印证国魂
1.孩子们,从朱丹的角色中走出吧!我们试想一下:如果那位赫赫有名的丹麦音乐大师目睹了这一切,听到了这如泣如诉的幽幽木笛声,他会做何感想呢?(朱丹为不忘国耻,纪念遇难同胞,大好青春时一次最好最重要的机会都主动放弃了,真是好品性,好骨气啊!)生简答。
其实故事并没有结束,那位外国音乐大师一直跟在朱丹的身后,请一位同学读课文最后的四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想想你听懂了什么?
生读听后回答:朱丹被乐团破格录取了。
2.显然,大师是被打动了,大师到底是被什么打动了,还被谁打动了?使他做出如此的决定?
生讨论交流,并回答。
是的,这一切,大师看得真真切切。
朱丹是一位爱国的青年,所有爱国者他们心中永远都装着国耻,装着死难的同胞,就像同学们所说的,那是作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一颗炽热的爱国心(板书:爱国心)
3、同学们,今天的学习会让我们真正看到自己心中的那一片莹莹光亮,那一抹曙色萌动,那一朵蓓蕾初绽啊!
现在和老师高喊几句话,把你的呼喊声传到每个人的耳朵里: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中国雄于地球。
板书设计:
木笛
木笛声爱国情爱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