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俊佐:一套疏肝理气、调理脾胃的功法,送给久坐的你丨正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俊佐:一套疏肝理气、调理脾胃的功法,送给久坐的你丨
正安
传说中八段锦是由岳飞所创,也有传说八段锦是由唐代的钟离权创造的,但这些说法都不可信。

在魏晋许逊的《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中,有关于八段锦形式锻炼方法的记载。

但最早出现“八段锦”名目的是宋代洪迈著《夷坚志》一书。

在宋代的道教养身书也记载有相类似的健身方法,如曾慥辑的《道枢》等。

所以大多数人认为八段锦是在宋朝创制的。

? 八段锦简介八段锦是由八节动作组成,全套动作精炼,运动量适度,其每节动作的设计,都针对一定的脏腑或病症的保健与治疗需要,有疏通经络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

其名最早见于宋代洪迈《夷坚志》中。

《道枢•众妙篇》曾记述
了具体练习方法:“仰掌上举以治三焦者也,左肝右肺如射雕焉;东西独托所以安其脾胃矣;返复而顾所以理其伤劳矣;大小朝天所以通其五藏矣;咽津补气,左右挑其手,摆鳝之尾所以祛心之疾矣;左右手以攀其足所以治其腰矣。

” 《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也记有:“仰托一度理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东脾单托西通胃,五劳回顾七伤调,游鱼摆尾通心脏,手攀双足理于腰,次鸣天鼓三十六,两手掩耳后头敲。

”八段锦在历代相传中得到不断发展,流派繁多,现代较为流行的练习方法和歌诀见于清代梁世昌《易筋经图说》所附《八段锦》
(撰者不详)中。

?八段锦与中医啰嗦一大堆,不是为了引经据
典,而是想说,现在八段锦其实有很多流派,除了八段锦的动作名字几乎差不多而外,动作和顺序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中医治疗方法里面的有六大法,砭、针、灸、按跷、导引、药。

而八段锦就是其中导引的一种。

我十几年前最早接触到八段锦的时候,觉得经常练习八段锦可以疏通经络,消结化瘀, 保津益气,减脂降压,畅通气血,疏筋柔体。

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可以强身健体,所以也是一直不太在意,其后又学了很多养生的功法,都没有好好坚持过。

直到几年前,遇到亦师亦友的邢洪起老师,一下改变了我的观念,让我看到练习八段锦不单单是为了强身健体,对于学习中医的人来说,最是应该练习,因为里面还隐藏了很多中医的心法,气机的升降出入,聚散交合在八个动作中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了。

勤加练习,对中医一定会有很多感悟。

? 八段锦与经络中医治病的六大法都离不开经络这个载体,我之前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经络其实是六大法的心法,所以才会有“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而《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

”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

经脉是“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络是什么,存在于人体何处?经络有哪些作用,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我们在临床中所有的治疗都在运用经络,都在讲经络,真的
是有点日用而不知的感觉。

而练习八段锦却能够帮助我们,让我们去感受经络,加深对经络的运用。

? 八段锦动作详解先讲一下我现在练习的八段锦每个动作的顺序。

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


理脾胃须单举,摇头摆尾去心火。

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

五劳七伤往后瞧,背后七颠百病消。

这个顺序为什么是这样安排的,听我慢慢道来。

第一个动作感谢董老师家的萌萌哒双胞胎小朋友友情出镜第一个动作双手托天理三焦。

三焦,是指人体上、中、下三焦,属于六腑之一,位于胸腹之间,其中胸膈以上为上焦,胸膈与脐之间为中焦,脐以下为下焦。

人体三焦主司疏布元气和流行水液。

元气,为人体最根本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别入十二经脉而达于五脏六腑,故称三焦为元气之别使。

因为三焦通行元气于全身,是人体之气升降出入的通道,亦是气化的场所,故称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

如果元气虚弱,三焦通道运行不畅或衰退,就会导致全身或某此部位的气虚现象。

这一式为双手交叉上托,拔伸腰背,提拉胸腹,可以促使全身上下的气机流通,水液布散,从而周身都得到元气和津液的滋养。

这个动作跟其他流派最大的区别,可能就在于,双手交叉上托的时候,要让之前与肩同宽平行的双脚,成内八字。

为何要如此呢,这样才能把胆经打开,“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先打开元气之别使的通道。

胆为阳木,其象应春,春天,阳气渐升,气候由寒转暖,万物萌发生机,除旧更新,《素问•四
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即指此而言。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曰“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生则万物安”。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也曰“胆主甲子,为五运六气之首,胆气升则十一脏腑之气皆升。

”足少阳胆为半表半里之经,能通
达人体全身的阴阳之气,所以说在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中,具有主生发,通阴阳的特殊作用。

那对于十二经络来说,这个动作可以同时调理到我们的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我之前讲过,十二经络其实可以分成三条长的经络。

这第一个动作就是调理了其中的一条长的经络。

刚好是十二经络一个大循环里面的一个小循环。

当双手交叉上托的时候,就把我们的手厥阴心包经打开了,这样心包经就顺利是从胸运行到手上。

只有手厥阴心包经先打开,才能顺利的交给的手少阳胆经从手入头,再交给我们的足少阳胆经,从头走足,最后交给足厥阴肝经从足走到腹部,完成一次小循环。

当拉弓射箭吸气到尽头,顺势挺胸再呼气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调理我们的宗气,打开胸中的大气。

宗气聚于胸中,通过上出息道(呼吸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

《灵枢•邪客》
说:“宗
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

”宗气一方面上出于肺,循喉咙而走息道,推动呼吸;一方面贯注心脉,推动血行。

三焦为诸气运行的通道,宗气还可沿三焦向下运
行于脐下丹田,以资先天元气。

此外,《灵枢•刺节真邪》中
还指出宗气可由气海向下注入气街(足阳明经脉的腹股沟部位)再下行于足。

在拉弓射箭我们的腿是成侧弓步的,左脚的膝关节是朝前,拉弓的时候,身体自然有些下沉,其实就在拉伸我们的足阳明胃经,而右脚是伸直的,就可以拉到我们的足太阴脾经。

第二个动作第二个动作左右开弓似射雕。

自然站立,左脚向左侧滑出去一步,身体下蹲成侧弓步。

左右手如同拉弓射箭式,右手捏剑诀,如果不知道什么剑诀,那就想想平时拍照的时候,做的剪刀手,就是比个“耶”!不过,这个时候食指中指是并拢的,而且要有意把食指中指往手背方向翘,为何如此呢,你现在可以模仿这个动作体会一下,你会发现当捏剑诀以后,食指中指往手背翘的时候,我们的手太阴肺经会很有感觉。

而我们的左手也是捏剑诀的手势,不过食指中指却是拉弓弦感觉,往手心方向勾。

食指是我们的大肠经,这个用力拉弓弦勾的过程就可以拉伸到我们的手阳明大肠经。

这个时候,双手可以想象在拉一把很重的弓,边吸气左右手同时用力拉开。

右手向右侧伸出,顺势转头向右,视线通过右手食指凝视远方,意如弓剑在手,等机而射。

当随着吸气结束,意如弓箭在手,等机而射的时候,顺势用力挺胸,记住是挺胸,而不是扩胸。

挺胸以后,双手收回自然呼气。

这个时候就可以把胸中的稍作停顿后,随即将身体上起,顺势将两手向下划弧收回胸前,并同时收回左
腿,还原成自然站立。

此为左式,右式反之。

左右各练习二次。

当拉弓射箭吸气到尽头,顺势挺胸再呼气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调理我们的宗气,打开胸中的大气。

宗气聚于胸中,通过上出息道(呼吸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

《灵枢•邪客》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

”宗气一方面上出于肺,循喉咙而走息道,推动呼吸;一方面贯注心脉,推动血行。

三焦为诸气运行的通道,宗气还可沿三焦向下运行于脐下丹田,以资先天元气。

此外,《灵枢•刺节真邪》中还指出宗气可由气海向下注入气街(足阳
明经脉的腹股沟部位),再下行于足。

在拉弓射箭我们的腿是成侧弓步的,左脚的膝关节是朝前,拉弓的时候,身体自然有些下沉,其实就在拉伸我们的足阳明胃经,而右脚是伸直的,就可以拉到我们的足太阴脾经。

所以第二个动作,左右开弓似射雕,对于十二经络来说就是调理了我们的第二个小循环,手太阴肺经打开,交给手阳明大肠经,让足阳明胃经降下去,交给足太阴脾经再回到腹部。

第三个动作接下来是第三个动作调理脾胃臂单举。

自然站立,左手缓缓自体侧上举至头,翻转掌心向上,并向左外方用力举托,同时右手放在身后手心朝下。

当吸气到尽头的时候,双手同时发力上拉下拽,这个时候脾胃会有被挪动的感觉。

举按三数次后,左手沿体前缓缓下落,还原至体侧。

右手举按动作同左手,惟方向相反。

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的源泉。

中医认为,脾主升发清气,胃主消降浊气。

这一式中,左右上肢松紧配合的上下对拉拔伸,能够牵拉腹腔,对脾胃起到很好的疏通作用,并辅助它们调节气机,有助于消化吸收,增强营养。

中焦位于上焦与下焦之间,是气血生化之所。

是保证五脏六腑上下内外相通的枢机转旋之处。

是调节寒热阴阳平衡的中转站。

所以中焦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鉴于中焦的位置及其重要的作用。

所以保持中焦的畅通和正常运转是关系人体健康的关键。

中焦畅通的最高标准是肚子非常的软,平躺在床上中间会形成一个大坑,老话常说的:“肚子软如棉,百病都不缠”。

那怎么样让肚子软如棉呢,其实这个动作就告诉了我们调理中焦的秘密。

看我们的左右手上拉下拽,就是说疏通中焦可以从上焦调,也可以从下
焦调理。

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不外乎“汗、吐、下、泻”。

对于中焦而言,可以考虑从上面吐,也可以直接从下面泻。

讲一个临床心得,临床中我们遇到脾胃消化不好,容易胃胀、胃痛的患者,其颈椎都不会太好。

反过来,遇到颈椎不好的患者,一定都会有脾胃不舒服的情况。

所以如果运用刮痧给自己治疗,特种刮痧里面的三脘刮、腹部五带刮,就可以把中焦内的浊气、浊水都会被代谢掉,肚子也就慢慢变软并且塌下去了。

上述三个动作小结先做一个小结。

第一个动作双手托天理三焦,是先调动我们身体的元气,元气,为人体最根本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而第二个动作左右开弓似射雕,可调整我们的宗气。

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宗气的生成直接关系到一身之气的盛衰。

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
《灵枢•五味》称为“气海”,又名为膻中。

宗气作为后天生成之气,对先天元气有重要的资助作用。

藉三焦为通道,元气自下而上运行,散布于胸中,以助后天之宗气;宗气自上而下分布,蓄积于脐下丹田,以资先天元气。

先天与后天之气相合,则成一身之气。

由于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的量是有限的,其化生的元气也是一定的,因而一身之气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宗气的生成,而宗气的生成,又取决于脾、肺两脏的功能是否正常及饮食营养是否充足。

看中医经常会听到一句话“你中气不足”,中气,脾胃气也,后天之本。

中气不足,说话无力,人体无源头活水,则坐吃山空。

中医认为,身体太虚弱,尤其是中气不足,脾肾亏虚,就会造成呼吸不畅、子宫下垂及胃下垂等
毛病。

还有比较常见的就是排便无力,或者是排便不尽。

所以第三个动作调理脾胃臂单举,就可以调理我们的中气还有营气。

《灵枢•营卫生会》说:“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营气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

水谷之精化为水谷之气,其中由精华部分所化生的为营气,并进入脉中运行全身。

营气由水谷之精所化生,进入脉中,循脉运行全身,内入脏腑,外达
肢节,终而复始,营周不休。

营气又称营阴、营血。

由于营气在脉
中,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营与血关系密切,可分不可离,故常常
将“营血”并称。

为什么说脾统血,跟这个密切相关。

营气循血脉流
注于全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得到营气的滋养。

由于营气为全身
脏腑组织提供了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营气的营养作用在生命活
动中非常重要。

今天先讲三个动作,剩下的五个动作我们下次再讲。

八段锦的前七个动作都是每个动作做三次,左右各做三次为一遍。


何是三次,因为三生万物,万事万物、无三不生、无三不立、无
三必灭。

到了三,身体就开始发生变化,气机通畅,越来越好。


者:董俊佐中医世家,中医师,正安文化特邀讲师、正安医馆医生、
国家高级刮痧师。

早年求学专攻外治疗法,师从大医脉神许跃远,立
新七针陈立新,特种刮痧李湘授。

擅长以脉诊断,针、砭并用,治疗
妇科、男科疾病、颈椎病、腰腿痛、乳腺增生。

“董氏医学”传承
人。

拥有多项健康类国家注册发明专利。

医者仁心,弘扬中医国粹的
践行者跟随董老师学习特种刮痧,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END•编辑:林丹
TH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