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精细化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精细化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
教学管理呼唤精细化。
精细化教学管理原则在精细化教学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在学校管理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是目标和手段之间的中介。
笔者认为,精细化教学管理的原则主要有:整体性原则、民主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实效性原则、过程性原则、简单性原则。
教学管理原则是校长及教学管理者所必须遵循的指导原理和行为准则,它是办学指导思想的反映,也是学校教学管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教学管理呼唤精细化。
精细化教学管理原则在精细化教学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在学校管理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是目标和手段之间的中介。
笔者认为,精细化教学管理的原则主要有:整体性原则、民主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实效性原则、过程性原则、简单性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所谓整体性原则,就是把精细化教学管理工作当作一个整体,以系统论观念,从实现整体目标出发,科学合理地组织各部门、各层次、各种因素的力量,充分发挥学校的整体功能,以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
贯彻整体性原则,必须做到:
1.1 建立有效的教学指挥系统。
学校的教学工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在学校的教学指挥系统中,校长是总决策者和总指挥,教导主任是得力助手和具体执行者,他们要经常而又集中地抓教学。
教学指挥系统分为教学行政系统和教学研究系统。
校长发挥教学指挥的作用在于既要管好教学工作的重点环节(如课堂教学),又要关注教学工作的其它环节,并建立一套有效的指挥程序,协调学校各部门,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在学校整体中始终处于中心地位。
1.2 必须抓住整体或系统的三个环节。
这三个环节是:(1)目的性。
目的必须是明确的,突出一个“准”字,否则,必然引起管理上的混乱。
(2)全局性。
在明确目的的基础上对教学管理的整体统筹规划,突出一个“细”字。
(3)层次性。
各层次之间应有明确的分工,各层次管理者都能尽职尽责,突出一个“严”字,整体管理才会实现一个“精”字。
2民主性原则
民主性原则,是指管理者要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参与教学管理,积极建言献策,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贯彻民主性原则,必须做到:
(1)管理者要常怀民主意识,尊重师生,相信师生,紧紧依靠师生,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正确对待师生的意见和建议。
(2)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奖有惩、依法治教和以德治教相结合,努力营造学校文化,客观公正的评价师生的各项教学活动,提高全体师生的归属感和对教学管理的参与意识。
(3)重视学校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教学管理者要经常深入教研组、集备组、教室等,认真听取师生的意见和要求,发现教学管理的漏洞,悉心指导和帮助他们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3规范性原则
所谓规范性原则,就是要求教学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规格,各方面都有细致规范的要求。
规范化管理是管理不可逾越的必然阶段,它是实施精细化教学管理的前提,只有教学工作实现规范化后,才能导入精细化管理。
因此,规范性原则是办好学校,搞好教学工作的可靠基础。
教学管理要实现规范化,要求学校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校风。
校风从何而来?校风是由以校长为核心的管理者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组成的统一体。
在培养优良的校风,特别是培养良好的教风和学风中,教学管理工作应发挥其主导作用。
贯彻规范性原则,必须做到:
(1)对学生进行理想、人生观等教育。
教学管理虽然主要是抓教学,但要培养良好的学风,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动机抓起。
为此,可以把对学生进行理想、人生观、革命传统以及感恩等内容的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去。
(2)以班级为主阵地,以课堂为主渠道,紧密结合教学活动进行教育。
以班级为阵地,是“以教学为中心”的基本形式。
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等,都是在班级课堂上进行的。
主题班会、团队活动、先进班集体的评选等,都能给学生提供学习的行为规范和身边榜样,营造一个比学赶帮超的氛围,从而有效的激励学生乐学、会学,积极进取。
(3)教学管理力求规格化、标准化。
教学管理者要建立一整套合乎科学而又切合实际的教学管理标准和规范,用来评价教师的工作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这对于培养师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养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4过程性原则
所谓过程性原则,是指精细化教学管理的中心内容是控制,强调过程管理、
过程控制,使教学管理始终处于闭环运行的状态,从而有效克服管理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有了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是精细化教学管理的大忌。
精细化教学管理的难点就在于过程,在于执行力。
只有不折不扣地落实已有的各项制度,抓好过程管理,才能提高教学管理效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怎样才算抓实了过程管理,增强了执行力呢?一句话:把小事做好,把简单的事做彻底,把常规的事做精彩。
贯彻过程性原则,必须做到:
(1)设定恰当的执行标准或教学目标。
教学工作确实没有大事,但事事关乎教育。
对于备课、集体备课、学困生转化、作业设置与批改、单元测试等常规性“小事”,管理者必须制定具体的执行标准和目标要求,这是抓好过程管理的基础。
(2)获取执行情况的反馈信息,并与设定的标准或目标作比较,找出执行偏差,及时发现问题。
执行反馈,也就是我们通常进行的检查,它是教学过程控制活动的关键环节。
对于教师的办公和课堂教学行为应天天查,对于集备、备课、作业批改等教学常规工作应周周查,每月通报检查结果并对教学工作进行月总结,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来并加以整改。
(3)运用奖惩等手段纠正执行偏差。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小错不纠,必酿成大祸。
管理者要求教师牢固树立质量形成于过程的思想,使每一堂课、每个教学环节都科学、务实、高效,力争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偏。
管理者应实行蹲组包级制度,随时加强管理监督、过程控制,尽量缩短反馈调节间隔。
对于教学执行、控制得力的人要及时表扬,予以奖励;对于过程管理控制不力、纠偏不及时的现象要防微杜渐,罚一儆百。
奖惩力争每月兑现,期末进行总结表彰。
5简单性原则
所谓简单性原则,是指精细化教学管理应突出重点,关注主要矛盾,抓关键环节,能简化的尽量简化,不应搞得太复杂、太繁琐。
大量的事实表明:最好的方法往往是最简单的方法。
贯彻简单性原则,必须做到:
(1)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是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不符合科学原则的精细都是无意义的精细,其效果必然会适得其反。
对于那些违背教育教学规律,阻碍师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制度等,应及时修正,再精细也不能采用。
(2)推行精细化教学管理要从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出发。
不管是整体管理模式的设计,还是具体程序、方法的制定,只要能有效促进教学管理效率,越简
单易行越有价值,切实做到易于操作、便于落实。
(3)精细化教学管理要纲举目张、抓点带面。
精细化教学管理不是意味着要眉毛胡子一把抓,那样势必会造成高耗低效的“繁琐工程”。
教学管理者要树立成本、效率、效益观,从教学管理中的问题抓起,从教学管理的重点抓起,从教学管理的关键抓起。
要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实做到忙而不乱,提高管理效率。
6实效性原则
所谓实效性原则,是指在实施精细化教学管理过程中,任何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出台、推行,都要考虑它的实用性,必须注重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务求实效。
贯彻实效性原则,必须做到:
(1)工作计划和措施要“实”,就是要因地制宜,符合实际。
学校制定教学发展长期规划和学期计划,确定教学工作思路和措施等都必须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使规划和计划等既有创新性,又具有可操作性。
(2)过程管理要“实”,即工作执行和教学检查要扎实到位。
首先,在教学各项计划措施的执行过程中,管理者不要做表面文章,不能搞花架子,不能光说不练。
要舍得下大力气,花细功夫,想真办法,埋头苦干,持之以恒,教学效率一定会稳步提高。
其次,在推行精细化教学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要强化对各项工作的监督检查,实行谁的课堂谁负责,谁的班级谁负责,谁的岗位谁负责,谁的问题谁负责,谁分管谁负责。
工作检查目的要明确,对象要广泛,标准要严格。
要深入课堂,深入教研组,深入备课组,形式多样,查帮并举,实话实说,用明明白白的制度、清清楚楚的“尺子”保证工作扎实有效。
(3)工作总结要“实”,即总结要实事求是。
精细化教学管理谨防虎头蛇尾,总结工作既要肯定成绩、发现亮点,又要找出问题、指出教训。
对成绩和经验不夸大其词,对问题和教训不回避应付。
要通过实事求是的总结,认真分析成效得失,找出新问题,研究新对策,及时调整实施策略,进入下一轮精细化管理循环周期。
精细化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则才会实现教学管理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