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古镇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升地区文化软实力和地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该地区古镇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能够增强地区文化的辐射力,吸引外部人才、资本和产业。
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因素加入到文化产品创造中,并形成特色文化产业,使这些文化产品具有更高的文化品味和精神气质。
这样,古镇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资本优势,既凸显了较强的区域文化软实力,也使产品附加值得到提高,区域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得到显著增强。
三、成都古镇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成都市各级地方政府已经逐步认识到古镇文化资源的重要价值,并采取措施开展了一定的产业化开发与保护,但由于受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发展理念、消费观念等制约因素的影响,在产业化过程中面临系列发展困境。
1.缺乏系统规划,互相模仿严重
成都周边古镇分布密集,文化资源丰富,但缺乏全盘系统规划和整体开发,各自为政,在文化资源开发理念上,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竞相模仿。
比如,黄龙溪较早提出打造“天府第一古镇”的口号,且已进入“全国十大水乡古镇”之列。
随后,平乐古镇亦提出“国际知名,全国一流”的“天府第一古镇”目标;2009年,安仁古镇被中国博物馆学会授予国内唯一以“中国博物馆小镇”冠名的称号。
随后,洛带古镇于也提出打造“中国一流的民间文博平台” 的口号。
可以发现,在古镇文化资源定位和产业化发展理念上,成都古镇存在严重的雷同性,定位重叠,导致各自形象不明,相互影响遮蔽,最终难免陷入同质竞争的泥淖。
在实际开发中,虽然古镇都力求能从历史、人文、建筑、民俗等方面挖掘出一些有亮点,但整体上缺少特色。
街区改造融汇了仿古和现代元素,主要建筑大都按照川西民居风格来打造,道路由青石板铺设,商铺横陈街道两旁。
成都古镇风貌千篇一律,这既造成古镇文化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开发,也因缺乏整合而使古镇文化资源开发凝聚力不强、缺乏后劲。
2.丧失文化内涵,产业化开发水平低下
在古镇的开发和修缮过程中,由于过多使用现代工艺技术,往往古镇建筑修缮好了,古镇灵气就消失了。
如黄龙溪古镇修建于东汉末年的“王爷坎”,就已在维修中被水泥弄得面目全非。
古镇文化资源开发,更多体现在精神和人文方面,传统的生活方式、古老的手工艺品和淳朴的民风最能体现古镇文化的独特魅力。
但在成都古镇,当地民俗风情活动很少开展,当地居民与游客只有商品交易关系。
成都古镇文化的商业化“产品”仅限于游乐娱乐、小商品和饮食消费等。
游乐多为参观古街古民居,娱乐多为喝茶、打麻将,人们对古镇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很难深入体验;售卖的商品主要是手工纪念品等,大都是没有古镇特色、档次低劣的小商品;饮食多为凉粉凉面和其他随处可见的面食小炒,很难古镇上找到具地方特色的美食。
3.投资主体单一,开发资金匮乏
成都古镇开发主要为政府主导。
由于不同职能部门对古镇产业化发展没有形成共识,致使各职能部门对古镇发展缺乏整体规划,也导致有限资源的分散、低效利用,尤其是未能形成发展古镇文化产业的要素合力。
正是受制于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都古镇文化发展普遍存在投入不足和开发不连续等困难。
四、政策建议
古镇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每个地区都具自己独特的古镇文化资源和区域文化特质。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和拓展产业链,充分发挥古镇文化资源优势是成都古镇文化资源产业化的重要途径。
1.加强古镇规划,整合文化资源
文化产业的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文化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更取决于文化资源的规划整合。
同样,古镇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也离不了对文化资源的优化整合。
成都古镇文化资源的整合就是要将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作为一个系统,以“游休闲天府古镇,寻千年古蜀文化”这一文化理念为统领,在保持各古镇文化资源特质的前提下,将各种文化资源通过联系、渗透、互补和重组等方式进行整合,形成合理的内部结构,最终实现效益最大化。
为了避免各自为政的模仿开发局面,可以考虑由成都市旅游管理部门牵头,联合相关职能部门,统筹成都古镇文化资源的长远发展规划并制订相应的指导性文件。
一方面,各镇应摒弃地域意识,着眼于古镇文化资源开发的整体优化,避免同质性竞争,实现优势互补和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另一方面,各镇要扬长避短、错位开发,避免“千镇一面”的现象,增强受众的吸引力。
在此基础上,形成古镇文化旅游的网络结构。
比如,可以开展多个古镇一日游,开通古镇间直通车等,形成互补共赢的局面。
2.挖掘文化底蕴,突出古镇特色
古镇文化资源开发是集产品开发、观光休闲和求知体验于一体的过程。
古镇应挖掘自身的文化底蕴,理清文化脉络,继承和创新文化特色。
比如,黄龙溪古镇应以“古风清韵,山水依依”进行定位与开发,体现其独特地理位置和纯朴民风民情带给人的宁静感受;洛带古镇则可定位为成都的“世外桃源”,人们可以领略这里居民独特的客家风俗和生活方式。
为了让顾客真切感受古镇的民风民情,应鼓励当地居民参与文化资源开发,让古镇多些原汁原味的生活氛围,少些喧嚣嘈杂的商业气息。
比如,为了让人们能体验当地传统的文化习俗,可以让顾客深入到居民家中,与他们共同生活,品味生活细节,达到古镇生活与文化感受的充分结合,从而弥补人们单纯购物逛景点的单调。
3.推动投资多元,培育市场主体
实践证明,仅靠政府投资推动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古镇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
应该拓宽投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古镇文化产业领域,逐步建立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投资参与多元化
的格局。
比如,成都武侯锦里旅游文化经营管理公司就成功运作了“锦里”仿古一条街,被誉为“成都清明上河图”,充分展示了古蜀的民风民俗,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在政府推动下,“以大集团带大产业”的发展思路,以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整合成都古镇文化资源,形成一批有实力的文化企业集团,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
4.树立品牌形象,拓展产业链条
品牌是商业营销的核心和灵魂,品牌塑造是古镇文化产业占领市场制高点的关键。
如何整体塑造成都古镇文化形象,着力打造统一品牌,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2011 年9 月,“天府古镇旅游联盟”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成都古镇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已经进入品牌打造阶段。
以此为依托,可以将成都古镇品牌统一命名为“天府古镇”,以加入“天府古镇旅游联盟”的黄龙溪、洛带、安仁、平乐、街子五个古镇先期统一打造,再逐渐扩展到其它古镇,实现整体打造成都古镇文化品牌的目标。
然后,通过导入CIS 进行品牌包装,提高“天府古镇”的知名度,着重强调其品牌内涵在于倡导积极健康的休闲生活方式和理念,理解并传承古蜀文化。
成都古镇文化产业链建设严重不足,存在专业化分工不足和粗放经营等问题。
应该通过深挖文化价值内涵,扩展文化载体的丰度并开发出独特的文化产品。
比如,可将民俗风情、表演艺术等进行价值转移和嫁接,开发出具有传统特色、时尚新颖的有形产品。
与此同时,在成都古镇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中应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大力发展以动漫、网络、创意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并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
成都古镇文化资源丰富且独特。
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注重整体规划,深挖文化内涵,积极培育市场主体,走规模化发展之路。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引导和扶持作用,扶持市场前景好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更多资金、技术和人才要素参与到成都古镇文化资源开发。
以“游休闲天府古镇,寻千年古蜀文化”作为成都古镇文化的产业发展理念,打造文化产业品牌,形成地域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并不断拓展依托区域发展的文化产业价值链。
□
基金来源:四川省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项目“成都古镇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研究”(W12143139)。
参考文献:
[1]严荔.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区域实现机制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32-136.
[2]左春和.文化产业发展走进八大误区[J].中国电力教育,2010,(1):52-54.
[3]高梧.四川古镇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62-66.
[4]田文红.成都地区古镇文化定位探析[J].中华文化论坛,2012,(5):129-132.
[5]向志强.文化产业类型及其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J].求索,2008,(11):42-44.
[6]唐金培.区域历史文化传承与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J].攀登,2009,(6):102-103.
[7]李建.成都古镇旅游整合营销策略[J]. 现代商业,2012,(16):86-87.
[8]邓学芬,柯丽芳.古镇旅游开发研究—
——以成都周边古镇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23):10083-10085.
[9]严荔.我国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策略——以四川省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0,(5):105-108.
作者简介:
王贝(1973年-),男,汉族,四川盐亭人,西华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
黄春梅,西华大学政治学院2014 级硕士研究生。
雷勇,西华大学政治学院2014 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