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荆轲刺秦王(第二课时)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第二课时)教案
www.5y
kj.co
m 荆轲刺秦王教案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微笑)上节课,我们通过网络课堂的方式疏通了课文的内容,积累了文言字词,理清了写作思路,把握了人物的形象。
并且我们还有小组的同学准备好了话剧表演和辩论。
今天我们先来观看话剧表演《荆轲刺秦王》。
准备好了没有?
【多媒体投影:话剧《荆轲刺秦王》。
】
生(齐声):准备好了。
师:那么,下面就请出剧组人员,给我们表演话剧《荆轲刺秦王》。
【学生鼓掌。
】
【学生评委端坐前排。
】
【话剧《荆轲刺秦王》表演。
】
.剧情介绍:推荐一名学生简要地介绍剧情发生的历史背景,介绍各位演员扮演的角色及使用道具的基本情况。
2.课本剧表演
(1)剧情介绍(挂《战国七雄示意图》营造剧情氛围)(2)学生:公元前230年,秦王派兵灭韩破赵后,又派兵攻打燕国,燕太子丹为了挽救燕国的危亡,就派荆轲刺杀秦王,上演了一场悲壮的历史故事。
秦王由李资鸿扮演,荆轲由刘淼良扮演……
(3)表演
【表演片段节选。
】
第六幕
旁:经过一番跋涉,荆轲与助手秦武阳来到了秦宫内。
(上殿。
)
监:禀报大王,燕使者前来献地求和。
王:宣。
监:宣燕使者上殿……
轲:拜见大王。
王:好!
轲:此乃樊於期的首级,请大王过目。
王:拿!
(太监接过,将首级呈上。
)
王:哈哈哈……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地图呢?
轲:地图在此,请大王过目。
王:拿!
(太监去接地图)
轲:退下,此物怎是你等小人碰的?
(太监慌忙退下。
)
监:你……你……你,竟敢如此的……的……
(秦王举手示意太监打住。
)
王:你上来吧。
(荆轲与助手秦武阳带着匕首和地图来到秦王近前。
)轲:大王请看,此乃我燕国献于秦国的督亢之地。
这是咸阳,八百里之外即是督亢之地。
请大王再看……
(荆轲抽出隐蔽在地图中的匕首,刺向秦王。
秦王往后一仰。
)
宫女:啊……
(太监冲向荆轲,抓住荆轲的手,荆轲将其挣脱,再次刺向秦王。
秦王反将匕首打落在地。
此时,宫廷侍卫上殿救驾,将荆轲团团围住。
一番周旋之后……)
侍卫长:杀啊……
(荆轲与六侍卫大战,将侍卫一一击毙。
最后一个侍卫与荆轲搏斗时,秦王持剑上前。
)
王:一群废物!
(秦王将此侍卫杀死,与荆轲周旋一番之后。
)
轲:我不会让田兄和樊将军白死的,更不会辜负太子丹的期望。
你,受死吧!
(打斗开始,正在秦王处下风之时,刚刚苏醒的太监举
起樊於期的首级向荆轲砸去。
秦王乘荆轲回头之际,砍中其腿部,将其击倒在地。
荆轲试图再起,但已无力。
此时秦王上前剑指荆轲,全场定格。
)
(侍从把秦武阳也杀了。
)
尾声
旁: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公元前221年,秦王统一全国,建立秦朝,始称秦始皇。
(全剧完)
【学生鼓掌。
】
生:(剧组)谢谢大家!请大家多指教。
【学生再次热烈鼓掌。
】
师:(微笑)看了一出这么精彩的话剧表演之后,我们来请出评判小组的同学来给大伙点评一下。
请评判组的同学。
生:(评委)首先,让我来代表评判小组说说我们的评分标准。
戏剧评价标准
评价项目
分项
评分标准
好
较好
一般
差
剧本(30分)
形式(10分)
符合剧本形式(10分)
内容(90分)
主题与课文吻合(10分)
情节合情合理(20分)
矛盾冲突集中(30分)
语言个性化(20分)
改编富有创意(10分)
演员(50分)
准确把握角色(20分)
吐字清晰、声音响亮(10分)表演(70分)
演员(50分)
动作到位,有表现力(10分)演员整体配合默契(10分)舞台(10分)
与剧情吻合
服装(10分)
与剧中人物身份吻合
音效(10分)
与剧情吻合
整体效果(20分)
具有感染力,能吸引人
总分(100分)
我们五名评委是根据这一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的。
不知道同学们有什么意见没有?
【学生讨论。
】
生:没有!我们觉得评分小组的标准做得很仔细!
生(评委):那既然大家没意见,我们就说说我们的评价意见吧。
我们合计后,算出总分是90分。
优点主要是:整体效果很好!能扣住课本的内容来编写剧本,主题鲜明,矛盾冲突集中,语言体现个性化、生动。
演员都很投入,整体的配合很好,吐字清晰,声音响亮,动作和语言都比较到位,角色的把握比较准确,人物在演员们的表现下活灵活现,有血有肉。
特别是荆轲的表演,把人物演活了!音效也恰到好处!在极大程度地把整场戏提升了层次,让我们犹如重回古战场,那易水送别的音效更是给我们留下极深的印象。
缺点主要是:剧本的形式还有待加强,舞台说明不够具体。
秦王的角色动作小家子气,不甚像是一个雄霸天下的人物。
而且刺秦王的那个场面有些乱。
可能由于时间的关系,
演员的服装没能够配合上剧中的人物身份。
舞台设计也由于教室的关系,没与剧情一致。
总的说来,我们一致认为这是一出好戏。
师:演得出色,而评得精彩!评价的表格做得很细致,很有专业的水准!看得出同学们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是不是也请其他的同学来谈谈?
生: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我觉得这出戏演得很好。
首先是剧本符合情节,按照课本的情节展开,并且还给我们补充了背景。
而其次是演员的表演也很出色,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能排出这样的戏,确实难得!不过,要说缺点的话,我觉得有几点:一是人物的性格表现过程被简单化,特别是人物的心理思索过程,人物对话直奔主题,没有了原文中的人物语言的生动,而人物的外交才干也表现不出来。
二是情节改动上,不应该把易水送别中的高渐离与荆轲的慷慨悲歌给省去,这个情节实际上表现了荆轲出征的悲壮以及他慷慨大义的性格,但我们的剧组却把这一情节舍去,太可惜了。
而“风萧萧兮易水寒……”的音乐没在离别时渲染,却在结尾时响起,令人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遗失的忽略?
小子浅见,请各位多多包涵。
生(剧组):谢谢你提出这么好的意见!我们在表现人物的时候,一心想着要让观众有戏可看,强调情节的节奏紧
凑,再加上六幕剧,转换背景频繁,故省去了一些“慢”的戏情。
但现在看来,确实是一个失误!人物的性格没有很好地立体地体现出来,反而简单化了。
这也是我们剧组在理解原文的时候没深入体会的结果。
如果有机会重演,我们一定加以改进!
【学生鼓掌。
】
师:一定有机会的!
总结:今天,我们看了这幕荆轲刺秦王的历史剧,站在燕国的立场,燕太子丹为了报受辱之仇,为保燕国的存在而派遣刺客刺杀秦王,这是无奈之举。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都在传诵荆轲孤身刺秦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但是,如果我们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秦王嬴政为统一天下而灭六国,成为千古一帝。
荆轲、秦王,谁是真正的英雄呢?
接下来,我们来听一场辩论:荆轲是英雄还是恐怖分子?请出主持人和双方辩手。
我把时间交给主持人。
【多媒体投影:辩论会。
】
生(主持):谢谢老师。
现在请各位辩手就座!请双方的辩手互相握手致意。
辩论会现在开始!请出正方一辩。
生(正方一辩):我方认为荆轲是个大英雄!英雄一词,字典上的解释有两条,第一条是“才能勇武过人的人”;第二条是“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
人钦佩的人”。
这个解释正是对荆轲一生的写照!荆轲他“好读书击剑”,可以说是个文武双全的人。
他的文才在课本上的举止都足以证明:他给燕太子丹分析献计,计策周全可行,并运用自己的口才说服樊於期,取得见秦王的信物——樊於期“头颅”!三言两语要说动一个人自杀,没有突出的口才是不可能的!在易水与高渐离依曲和歌,更是他的音乐才华的展现!而他的办事能力也是十分突出的:先“厚遗秦王宠臣”,让自己有庭见秦王的机会,而面对秦武阳的“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计策行将败露时,他轻描淡写地解围!至于武才,田光的推荐词就是明证!再说既然是定计刺秦王,而且是在秦王即将吞并宇内之际,而这一刺杀行动基本上是孤注一掷,怎么可能派个孱弱的书生去呢?“必定得一武士方可!”不然则白白送死不算,还必定给秦军一个绝好的借口发动进攻!说他是“才能勇武过人的人”,那是当之无愧的!
然而不单单这样,荆轲只身前往虎狼之国的秦国去行刺,其艰难困苦可想而知!行刺失败,必死无疑!就算行刺成功也无法全身而退,同样是死路一条!但荆轲为了燕国人民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安危,他义无反顾,慷慨悲歌而前行!千百年来,荆轲的这一精神被世人传颂!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为祖国的兴亡而奋斗!
所以,我们认为荆轲是不折不扣的大英雄!
【学生鼓掌。
】
生(主持人):谢谢正方一辩精彩的发言。
现在请反方一辩陈述观点。
生(反方一辩):谢谢主持!首先我得谢谢正方一辩给我们提供了字典里对“英雄”一词的第二个释义:“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佩的人。
”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荆轲不是英雄!而是个实施恐怖主义的刺客!
大家都知道,战国时代是个群雄混战、各路诸侯王割据的时代。
一开战,国内外的人民都遭殃!连年混战,民不聊生,烽火狼烟,白骨遍野,战火过后,那真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战败自不必赘言,全城鸡犬不留!战胜了,也还要屠城三日!公开抢劫杀戮!就算到了清朝,也还有“扬州屠城”!何况是“春秋无义战”的时代!而士兵自是首当其冲地做“炮灰”!无论谁胜谁败,最终受苦受难的是我们可怜的人民大众!试问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的人们,谁会喜欢战争?别说那个时代,而今又有谁不热爱和平?而秦王发动统一战争,不就是要结束那悲惨的时代吗?不就是给人民造福吗?谁给百姓们和平的生活环境,谁就是英雄!
荆轲却要阻止这种统一行动,支持国家分裂,如果这样的人是英雄的话,那么,我请问对方辩友:李登辉是英雄吗?荆轲的刺杀行动实质上就是恐怖行为,难道对方辩友会把
“拉登”称为英雄?
所以,我们认为,荆轲不是英雄,而是个恐怖主义分子。
【学生鼓掌。
】
生(主持人):反方针锋相对,不知正方二辩有何妙语?请出正方二辩。
生(正方二辩):我提醒反方辩友注意:荆轲是燕国人,而不是秦国人,他忠于他的燕国,他为的是燕国的人民。
请不要把他的国籍搞错了!他不顾性命安危,为燕国民众谋幸福,为使燕国人民免遭生灵涂炭,何来不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难道日本侵华,我们刺杀小日本的头目也用“恐怖主义”来谴责?难道我们都做汉奸,让日本“一统”中华去适应“历史潮流”?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燕国的子民,荆轲尽一切努力挽救国家于将倾,是责无旁贷的!是万世传扬的义举,是功盖千秋的大业!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是个万世景仰的大英雄!
【学生热烈鼓掌。
】
生(主持人):言辞恳切,情感动人!不知反方又将给我们怎样的惊奇呢?
生(反方二辩):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历史的发展,已经把秦王的统一战争推进到
正义的一方。
秦王的一统天下顺应历史的发展,是人民大众的要求。
谁要逆历史而行事,那必将遭受失败!荆轲的行刺从一开始就是个谬误,而结局自然是“死无全尸”!而我们应该看到,荆轲行刺秦王,是为报燕太子的知遇之恩,是人养的一条“走狗”,如果这样的行为也是高尚的,那么“黑寡妇”的人肉炸弹岂不要放声歌颂?我们要看到荆轲在行刺之前就有血腥的丑恶:田光的自杀、樊於期的头颅!任何一位有人性的人士都会感到恐怖!用这种恐怖来阻止历史的前进,还能够算得上是“英雄”?
我们不妨设想,假如荆轲刺杀成功,引起秦国大乱,诸王子争位,国内一片狼烟,战火四起;同时刚臣服的各国乘机叛乱,烽烟乱窜;燕国也乘机复国,并扩大领土:整个天下陷入一片混乱。
人民再次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样的局面,谁的过错?那就是荆轲!他将背负历史的罪名!
幸好,历史的车轮把荆轲、把燕太子碾进滚滚红尘!不然,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的进步将不知要推迟多少年!我们无辜的百姓又不知有多少要作孤魂冤鬼!
荆轲,请为你空有一身的才华而明珠投暗羞愧吧!
谢谢大家!
【学生热烈鼓掌。
】
生(主持人):精彩!收尾的“呼告”让听众听之动容!
为了节省时间,我们直接进入自由辩论。
现在,请两方
的同学抓紧时间。
生(正):我想提醒对方辩友:不要随意扩大荆轲的国籍!不要让荆轲生活在21世纪!荆轲他属于燕国,他属于燕国人民,他属于战国时代!不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那是无知妄说!
【学生鼓掌。
】
生(反):谁反叛历史谁就是罪人!
【学生热烈鼓掌。
】
评价一个人或一件事是否是正义的,就是看这个人或这件事是否推动生产力的进步!我们如今评价荆轲,本来就是后来人对前人的评判,我们就得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去分析!请对方辩友明白这一点。
【学生鼓掌。
】
生(正):请注意:知人论世是我们做学问的基本技能之一。
无论谁都属于一个阶层,属于他的阶级。
他所做的一切是为了维护他的阶级。
正如无产阶级不会赞美资产阶级革命一样,荆轲也不会赞美秦王的侵略战争。
相反,他定会想尽一切方法来阻止秦王,甚至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正如樊於期宁愿自杀来成全荆轲,难道他不知道生命的宝贵!自杀的勇气相信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的!然而“重于泰山”之时,那死是值得的!难道我们能说文天祥是蠢材?难道我们能说岳飞是罪人?
【学生热烈鼓掌。
】
生(反):恐怖主义就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如暗杀、下毒等,让对方不知不觉地受到伤害。
相信经历过“9•11”事件的人们对这一手段是恨之入骨的,如今,反恐怖主义已是世界性的话题。
我们在看待问题上必定要明白,什么是正义而什么是不正义。
正义的战争自然是受到人民的尊重的,比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我们都清楚地知道,燕国的国君不过是想维持自己的割据局面而派出刺客,而并非是真正意义上解决问题,而预期解决的后果却是陷人民于水火!战争对国内国外的人民都是百害而无一利!那么我们还能说荆轲的行动是正义的吗?既不是正义的,那么跟“9•11”的恐怖分子有什么区别?如果你是饱经战祸之苦的燕国百姓,你就不会在这里赞美荆轲,更不会崇拜他为英雄!
生(正):相信大家也看过张艺谋执导的大片《英雄》吧!张大导演把“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命名为“英雄”,难道作为制片人、大导演也是糊涂虫?可见,荆轲这一英雄形象已经深入民心!
生(反):电影艺术何时百分之一百地忠实过事实?从来没有,也不必要!对方辩友连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都不会区分,又如何进行历史的评价呢?把艺术的真实等同于生活的真实,跟把网络人生等同于现实人生一样,十分可笑!
生:……
生(主持人):自由辩论的时间到。
现在请双方结辩。
生(正):各位同学,“事实胜于雄辩”,荆轲这种舍己为民、挽救国家于安危的行为,历来都受到人民的传颂。
荆轲的英雄形象和那易水送别的慷慨悲歌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国家的解放、民族的独立浴血奋斗!正是这样的精神实质,才使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造出灿烂的祖国文明!而在评价个人的功过问题上要“知人论世”,不能脱离人物所属的时代和环境,苛求古人来乘坐今天的“航天飞机”,那是天方夜谭!肯定会让人笑掉大牙!所以我重申:荆轲是个不折不扣的大英雄!
【学生鼓掌。
】
生(反):同学们,哲学告诉我们要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
对个人的功过的评价应该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审视。
荆轲作为刺客,在秦统一中国的时候,充当了一个很不光彩的角色:企图阻止这历史车轮的前进,试图使天下的百姓陷入战乱当中。
这种行径绝对不可以原谅!如果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连这件事正义与否都不知道,那是十分可悲的!况且荆轲的这一行动是明显地有“为报燕太子知遇之恩”的个人恩怨行为。
所以,荆轲是无论如何都跟英雄挂不上关系的。
他实质上就是实施恐怖行动的恐怖分子!
我的发言完了。
谢谢大家!
【学生鼓掌。
】
生(主持人):双方的发言针锋相对,又有理有据。
精妙的言辞随处可见,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
同时也觉得各有理据。
在座的同学,你们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呢?
现在可以自由发言。
生:荆轲不该刺杀秦王。
秦王统一六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减少战乱和社会动荡,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是伟大的事业;如果荆轲把秦王劫持或刺死,秦国也不会放弃讨伐六国。
生:荆轲舍生取义刺秦王的精神令人敬佩,虽然他刺杀秦王未获成功但他不辱使命,吓得秦王胆战心惊,不寒而栗。
荆轲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生(主持人):(微笑)看来,同学们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那就请我们的老师来作点评和公断吧!
【学生鼓掌。
】
师: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然而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
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
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
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
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
那么,今天的辩论实际上是“双赢”!辩题本身就是个辩证的问题,所以无论哪一方都能找到支持观点的证据,但也无法说服对方。
听到同学们这么精彩的发言以及看到这么迅速的反应能力,我觉得这本身就是胜利!是你们语言能力提高的胜利!请让我们为他们的精彩表现再次鼓掌!
【学生热烈鼓掌。
】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次深入地把握了人物形象和情节,并多角度地审视人物的精神品质,相信同学们的收获不浅。
那么就让我们把这一能力运用到课外的阅读当中去。
现在,请全班同学再次朗诵全文。
布置作业
师:请同学们完成文言字词的归纳与积累,并朗读全文。
下课!
板书设计
拓展阅读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司马迁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议不欲予秦璧。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赵王恐,不敢不献。
赵王送璧
时斋戒五日。
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译文: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蔺相如说:“秦王要用十五座城池换我的和氏璧,可以给他吗?”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
”赵王说:“拿了我的璧,(却)不给我城池,怎么办?”相如说:“秦王用城池来换宝玉而赵国不答应,理屈的是赵国;赵国给了宝玉而秦国不给赵国城池,理屈的是秦国。
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秦国承担理屈(的责任)。
”赵王问:“谁可以担
当这个使者呢?”相如说:“大王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我愿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
城池给了赵国,就让它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一定将璧完完整整地带回来。
”于是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出发,到秦国去。
秦王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和氏璧献给秦王。
秦王高兴极了,把璧递给宫中美人以及左右侍从们看,大家高呼万岁。
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池抵偿给赵国的意思,就走上前去说:“这宝玉有点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把璧交给他。
蔺相如于是握着璧后退几步,靠殿柱站着,气得头发都要竖起来了,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的大臣来商议,都说:‘秦王贪婪,仗着他势力强,用空话来诈取宝玉,那些说要交换的城池恐怕得不到手。
’商量不打算给秦国和氏璧。
我以为普通人交往尚且互不欺骗,何况大国呢?而且为了一块宝玉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不好。
于是赵王就斋戒了五天,派我来献和氏璧,在朝廷上亲自拜送了国书。
为什么这样呢?为的是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
现在我来了,大王只在一般的宫殿上接见我,态度十分傲慢;得到了宝玉,把它传给美人看,用来戏弄我。
我看大王没有诚意把城池交给赵王,所以我又把宝玉取回。
您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脑袋今天就与和氏璧一齐在柱子上碰个粉碎!”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斜瞅着廷柱,准备拿它去撞击廷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