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孢菇栽培的覆土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孢菇栽培的覆土技术
双孢菇栽培的覆土技术
双孢菇栽培过程中和其他食用菌最大的不同是需要覆土。

不覆土则不出菇或很少出菇。

双孢菇在栽培条件下,由菌丝体的生长转向子实体的发育过程,覆土是一个重要的诱导因素。

一、覆土的作用
覆土在双孢菇生长过程中的作用如下:
(1)覆土层在料面可以造成一个温湿度较为稳定的小气候,有利于菌蕾的形成。

覆土以后,使裸露的料面增加了一层保护层,既能缓和温度的变化,又能降低水分的蒸发,使得土层内有一个较为稳定的小气候环境。

(2)覆土后改变了料面和土层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比例,促进菌丝扭结成子实体。

蘑菇菌丝体和子实体对二氧化碳的耐受力是有差异的。

覆土以后引起料面和土层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从而控制蘑菇菌丝在土层中的生长,使之及时形成菌蕾。

(3)覆土后改变了营养条件,促进菌丝在营养较差的土层中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

蘑菇菌丝在营养丰富的培养料内生长旺盛,当生长到覆土层时由于营养成分含量甚微,生长就受抑制,从而转向生殖发育而结菇。

(4)覆土对料表菌丝的物理性刺激作用,可促进子实体的形成。

这种物理刺激有利于蘑菇菌丝的扭结和分化。

(5)覆土层可随时供给蘑菇生长所需的大量水分。

蘑菇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周期性变化,较其他食用菌更为突出明显。

因此出菇旺期需要补充大量的水分,供蘑菇吸收。

假如没有土层,料面难以承受这样的大量的水分,而土层既能吸收贮存这样多的水分,空隙间又有足够的空气供蘑菇吸收,因而能维持蘑菇的正常生长发育。

(6)覆土层可支持蘑菇子实体的正常生长。

蘑菇子实体在裸露的料面上无法正常直立生长,而覆土层却起到了一种支撑子实体生长的
作用。

二、覆土材料的制备
覆土是磨菇栽培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覆土材料的性状直接影响到出菇的早晚和产量。

特别是覆土的持水率、保水力对产量的影响较大。

近年来,各地都不断地进行覆土材料的选择和改进。

从简单的采用菜田土、河泥土到人工配制复合土(如细泥砻糠土、发酵土)、东北泥碳土。

双孢蘑菇的覆土材料以泥炭为最佳,其饱和含水量大、持水性好、孔隙度大、单位面积产量较高。

而目前国内应用最多的覆土材料大致有五种,即粗细土、混合土、河泥砻糠土、细泥砻糠土和发酵营养土。

细泥砻糠土和发酵营养土是根据我国目前的蘑菇栽培方式和农村条件研制出来的两种制作简便和有良好覆土效果的覆土材料,这两种覆土材料具有较大饱和含水量、较好的持水性和较大的孔隙度,且有适量的有机质,是目前最为理想的人造覆土材料。

1、细泥砻糠土
细泥砻糠土是把细泥和砻糠按一定比例进行混合,改变泥土的物理性状,使这种混合材料的覆土不仅有较大饱和含水量,而且有较大的孔隙度和持水力。

覆土后菌丝爬土快,土层菌丝储存量大,出菇早,转潮快,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细泥砻糠土取土容易,制作方便。

制作技术要点如下:
①细泥的制备
覆土前8~10天,挖取地表以下30厘米处无草根、杂物的清洁菜园土敲碎,经每10厘米27目的筛子过筛。

过筛的泥称为细泥,未过筛的泥称为黄豆土(后期补土用)。

细泥和黄豆土均需晒干。

②细泥、砻糠的处理及配比
为防止泥土中杂菌滋生和褐腐病的发生,覆土前5~6天,将细泥作杀菌处理,一般可采用甲醛消毒法。

砻糠应选用新鲜、无霉变的,在覆土前几天,在太阳光下曝晒两天再放到pH为10的石灰水中浸泡24小时。

覆土前两天,砻糠还需作杀虫处理,用0.5%敌敌畏溶液均匀喷洒在砻糠上,拌匀后用薄膜覆盖熏闷12小时,然后揭开薄膜,待敌
敌畏挥发。

在覆土前一天,砻糠与细泥按1:24的重量比充分拌匀,再拌入细泥重量1%~2%的石灰粉。

然后把覆土拌得半干半湿,第二天即可用于菇床。

111平方米栽培面积需细泥3000千克,干砻糠125千克,石灰50千克。

2、发酵营养土
发酵土是在泥土中加入一定量的干牛(猪)粪等其他物质,在一定温度条件下(七八月),通过厌气发酵,使泥土的物理性状和某些物质含量发生变化,从而使其成为具有良好覆土特性的一种覆土材料。

发酵土含有适量的有机质,具有较大的饱和含水量和较大的孔隙度,且有较好的持水性,制作省工、简便,增产幅度在10%~15%。

其制作技术要点如下:
①翻土发酵
在自然条件下,土和有机物质混合,有效地进行厌气发酵,对外界的自然温度是有一定要求的,翻土发酵要求在七八月份进行。

在麦子或油菜后茬的田里或近水源的地方,取一小块地,栽培111平方米面积蘑菇,取地15平方米。

进行发酵的土地要求是疏松的农田,深挖25~30厘米,将土拍碎敲细,尽量做到无泥块,然后加入经粉碎的干牛粪125~150千克、麦壳或砻糠200千克、石灰10千克、过磷酸钙20千克,把这些物质和泥土充分拌匀,然后灌水,水面高出发酵土约5厘米,上面再覆盖一层塑料薄膜,起增温作用,2~3天后就可见有气泡翻起。

②捣土
其作用是让发酵土充分均匀地发酵,捣土时要求把上面的土翻到下面,下面的土翻到上面,上下泥土混合拌匀,结块的泥要捣碎,捣土时不要把水放掉。

第一次捣土,一般在开始发酵后的第七天进行,再过7天进行第二次捣土。

第二次捣土前测一下发酵池中泥水的pH,如果pH小于8,就要加些石灰,将pH调至8。

如发酵期间起泡很多,则进行两次捣土便可。

整个发酵阶段,一般需要30天左右。

如果是砂性土壤,发酵时间可增加3~5天。

发酵期间水应始终高出发酵土表面5厘米。

③取土
土发酵好后,就可以放水搁田,待发酵土表面有裂缝,人能在上面走动时,即可挖起。

发酵土取出以后,晒到半干半湿时需敲碎,敲碎的土粒大者直径不超过1厘米。

敲碎后晒干,未晒干的不可堆垄贮藏,否则会滋生杂菌。

3、草炭土
该草炭土作为食用菌覆土材料,再生产上的应用效果当属最佳;但国内该种资源较少,且分布不匀,大多集中在东北等地区,作为资源,其费用加上运输等,使生产成本提高不少,目前,山东地区的草炭土销售价格(济南地价)约为每吨470元左右;以双孢菇为例,按每个平方米畦面增加成本7元、产量提高30%、产值增加15元计,投入产出比为1:2,有的实验产量提高100%以上,则投入产出比在1:6以上,经济上是非常合算的。

草炭土的处理很简单:使用“覆土材料处理剂”边拌边喷,来回拌两遍即可使用,如当时不用,可以腹膜备用。

4、普通土制备
在一般耕地上,耕作层土壤被认为有机质较高、团粒结构合适,适于作覆土材料。

但由于耕作层土壤较肥沃,土壤微生物基数很高,其中含有一些对食用菌有害的微生物种群,在实际生产中不宜大量采用。

耕作层20厘米以下土层,相对肥力水平低、团粒结构差,但有害微生物数量少,经简单消毒杀菌处理后作为覆土材料,应用效果更好。

具体操作为:每100平方米栽培面积的菇棚,取约5000公斤土后,晒干、粉碎并过筛,使土粒直径0.5-1厘米和0.3厘米以下的分别占总量的50%,然后用“覆土材料处理剂”配合800倍辛硫磷边拌边喷,直至确认每个土粒上均有药液沾附时建堆覆膜,一周后即可取用。

使用时摊开土堆,稍晾即可进棚覆土。

该种材料制备简单,但以壤土为好,粘性较大的可掺入部分细砂,以保证覆土的通透性或消除板结现象。

5、砻糠土制备
材料为稻壳、河泥淤土,重量比例约为1:10;每100平方米栽
培面积准备4000公斤河泥土、500公斤稻壳及辅料;河泥土晒干、制碎,稻壳在4%石灰水中浸泡20小时左右,加入辅料堆酵腐熟,然后二者充分混合,加水调配含水率至20%左右,喷药并拌匀,然后覆膜,每2-4天翻堆一次,约翻3-4次,摊开散发气味后即可使用。

6、腐殖土制备
腐殖土如果处理得好,不但其有机营养较高,而且速效类营养物质含量较全,作为覆土材料,其物理通透性、松紧度均极有利于菌丝爬土和子实体生长,从而为生产奠定了基础。

配合材料(供100平方大棚用覆土):牛粪粉600-1000公斤,豆饼100公斤,钙镁磷肥80公斤,尿素40公斤,石灰粉60公斤,石膏粉30公斤。

操作方法:选近水源的地块,在约25平方米面积上,四周围土堰10匣米以上,将配合材料粉碎并拌匀后,均匀撒于地面,翻深20厘米以上,稍整平地面后,灌水与围堰持平,约10天后带水作业重翻一次,而后继续保持水面高度。

如此时气温较高,约7-10天,水面会有臭水泡冒出。

气温30℃以上连翻3-4次后,水面将有大量臭水泡冒出,此后可将水放掉,使其自然晾晒,至土面有大量宽深裂纹时,将20厘米土层取出,置于硬化路面晾晒、制碎,然后参考前述喷入“覆土材料处理剂”药液,覆膜约7天后即可使用。

7、覆土加谷壳
在制作大、中、小覆土土粒时,既费工又费时,而且劳动强度大。

采用树林内表层腐殖土或稻田耕作层土(沙壤土、粘壤土均可)加5%新鲜谷壳混合后作蘑菇覆土材料,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具体方法如下:当蘑菇菌丝长到培养料1/2或2/3时,选晴天备足所需覆土,将其晒干打碎,土粒最大直径不超过2厘米。

然后加入5%刚加工的新鲜谷壳(注意谷壳中不要有米粒存在),与土混合均匀后,用3%的石灰水多次反复喷洒,使覆土的含水量达到18%左右,再分别喷一次500倍多菌灵、1000倍敌敌畏、200倍甲醛药液,覆膜密闭24小时后敞开薄膜,待药味散发后进行覆土。

覆土厚度3-4厘米,并根据要求在1-2天内将覆土含水量调足至20%左右。

采用此种覆土方法,不仅取土方便,省工省时,土壤通气性能良好,喷水后不易板结,保水持水能力强,而且产量比常规覆土方法提高15%-20%,产品质量也明显提高。

三、草粉改良砂壤土
我国许多山区土质均偏沙,保水力差,持水力低,而粘性土(如菜田土、河泥土)来源很少,极大地制约了该类地区的蘑菇种植业的发展。

实践证明,将稻麦草打成粉末,按一定比例添加,可使覆土持水率大大提高,且菌丝吃土快而充分,产量高,只使用小型机械便可完成加工,具有推广价值。

1、草粉制作技术
①切草粉碎草。

选用色泽金黄无霉变的稻草和麦草,用铡草机或铡刀切成2-4厘米长。

用饲料粉碎机(筛孔孔径1.5毫米或2.0毫米)对切好的草段进行粉碎,一般用4千瓦电动机可粉碎草30公斤/小时,111平方米覆4厘米左右厚土,掺100公斤干草粉最佳。

②草粉的预湿及调节。

用ph值12左右的石灰水来预湿草粉,每10公斤草粉加石灰水10公斤。

注意切忌草粉含水量过高,否则会造成土与草粉难以混匀,而成"小草团"状。

2、覆土要点
①覆土的配比及消毒。

在预湿草粉的前一天,要浸泡好砻糠,一般用ph值12-13的石灰水浸泡24小时之后捞出,与已预湿的草粉混匀搅拌,边抖边喷1%的甲醛,使覆土含水量达到"手捏成团,甩手能散"的程度,推成锥形后用薄膜盖严,闷48-72小时。

②上土。

闷完之后掀膜,摊开土散尽药味,一般36小时后,喷
0.2%菊乐合酯,使覆土含水量重新达到"手捏成团,甩手能散"的程度,然后上土,一般15-18厘米厚的料上土4厘米左右,厚度均匀一致。

②覆土后的管理。

覆土后要保持好菇房湿度,要经常向地面喷水,地表潮湿但不积水,避免覆土失水过多,覆土后第3天趁菌丝刚开始吃土,土表又开始发干的时候,适当喷些0.1%克霉灵,以防杂菌滋生,并调节覆土含水量。

之后的几天里,也要时刻关注覆土含水量,因为菌丝吃土1厘米后,对水分消耗很大,所以要及时补水,使覆土含水
量始终呈"手捏成团,甩手能散"的状态,一般覆土7-8天后,菌丝吃土至土层厚度的4/5左右,此时便可通风,喷结菇水,管理同常规。

3、注意事项
①草粉的最大持水率一般可达80%-85%,掺入草粉后可大大提高覆土的持水率与保水力,此外,土中含有草粉后,使菌丝吃土更充分,更快(土内发菌点多,土中菌丝量大大增加,土内营养成分被充分应用,使产量明显提高。

经对照试验发现,前三潮菇施用草粉的小区(100 kg干草粉/111M2)平均达9.7/M2,而对照(不用草粉)则为
8.2 kg/M2,增产18.3%。

②草粉虽然持水率大,但过多掺施易造成覆土板结,试验表明,施用200 kg干草粉/111 M2分别比100 kg干草粉/111M2减产4.9%、6.2%。

但可通过“耙土”来解决板结问题,方法是用钉子、木条制成齿长4cm左右,齿间隔2cm的耙子,将土耙翻一遍,注意要耙土至料表,决不可把料带出来,并要将结团的大土块弄碎成黄豆大小,等菌丝恢复36-48小时(呈气生状,相互联接)后喷结菇水大通风即可,但草粉施用多于100kg/111 M2不能带来相应的产量提升,因此每111 M2施用100kg干草粉最佳。

③草粉是未经发酵的有机质,易污染,所以必须用pH12左右的石灰水来预湿否则混合好的覆土极易引起真菌性污染、病害。

上土后也要喷一次进行防治。

④南方有的山区偏砂土往往偏酸,所以在覆土配比混匀前测过筛后的干土pH值,若低于7.5,则拌入2-3%的石灰,使土的达到7.5。

四、覆土前后注意事项
1、覆土前注意事项
覆土是双孢菇生产所特有的一项技术措施。

覆土前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料表面应保持干燥,如果料面过湿,应进行通风。

(2)要检查是否有杂菌和害虫,一旦发现,必须采取措施。

(3)料面要进行一次“搔菌”,即用手抓一抓培养料,然后再整平,使料面的菌丝断裂成更多的菌丝段。

(4)覆土前应检查菌丝是否长到料底,如果没有,待菌丝长到料底再进行覆土。

(5)覆土材料和蘑菇产量密切相关。

北方泥炭土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最好用泥炭土做覆土材料。

或用稻糠(麦糠)、细土为覆土材料,比例为1:20,稻糠(麦糠)用1%石灰水浸泡24小时,捞出后与泥土混拌均匀,堆闷一夜。

覆土材料使用前要喷洒500倍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80%的敌敌畏乳油160倍液杀菌、杀虫,含水量为40%左右,以手握成团,落地既散为宜,pH值为7.5~7.8,喷药后用薄膜覆盖24小时,用时再重新翻拌一次。

覆土时先在料面覆盖2~2.5厘米,要求厚薄均匀一致,平整。

待菌丝在土层中扭结成线状菌丝时,在土层上面再盖一层1厘米厚的细土。

2、覆土后注意事项
覆土以后重点是水分管理。

覆土后两三天之内,要掌握先湿后干的原则。

喷水要使土层上下都要潮湿,达到饱和的程度。

喷水后要开窗通风,有风时,开背风窗,无风时开南北窗,到第三天门窗全部关闭,目的是诱导菌丝向土层生长。

此时,菇房不要增加湿度,让土层表面慢慢干燥,使菌丝控制在下面生长,菌丝长满时要打开门窗大通风1~2天,使原来绒毛状菌丝倒伏,贴到土上去并扭结成线状菌丝,结成小白点,即形成原基。

这时在土层表面再盖一层1厘米左右半干半湿的细土,盖这层土后仍要进行水分调节。

用水与前面相反,要掌握先干后湿的原则,方法是勤喷、轻喷,逐渐让细土增加湿度。

喷水后仍要通风,防止冒菌丝,并控制好结菇部位,使蘑菇子实体结在土层1厘米下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