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单元教学落实核心素养——以“硫与环境保护、食品安全”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07教学研究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单元教学,通过学科观念的统领作用使知识形成相互关联的整体,并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和学评价融合起来,很好地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地。

文章结合苏教版《必修1》“硫与环境保护”,指向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精心设计案例教学,探讨如何通过单元教学优化高中化学课堂,提升教学效果,实现核心素养落地。

摘要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单元教学;化学核心素养
一、问题的提出2014年教育部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提出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明确指出,学科核心素养就是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价值观念,课堂教学是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

课时教学设计易使教学内容碎片化,导致对知识点的处理缺乏全局性,流于低层次的知识技能训练。

单元教学设计打破“课时主义”的束缚,是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

2017年版课标倡导“教-学-评一致性”,课前进行诊断性评价,了解学生已知的学习水平;课中进行过程性评价,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课后进行总结性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将教与学的评价融合起来,不断调整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螺旋上升。

因此,如何将单元教学设计融入化学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评一致性”,达到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值得探索。

二、单元教学设计一般过程
单元教学设计关注学科观念的统领作用,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将知识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从学科、社会及学生关心的问题出发,确定单元教学的主题;教学目标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内容以学生认知作为起点,寻找真实的问题情境,建构学习的问题线、知识线、活动线和评价线。

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意义的感知和思维活动,将知识外显,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现以苏教版《必修1》“硫和环
境保护”为例,进行单元教学实践。

(一)单元教学与评价目标
1.目标导向素养,凸显单元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单元教学目标在课程目标统领下,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即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方向和效果。

本单元教学设计聚焦化学变化观念,突出硫元素的转化,促进学生形成“价态观、实用观、环保观”。

2.增强探究意识,引导学生多角度和深层次学习2017年版课标倡导开展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
活动。

教师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创设学习情境,让学
生发现或提出实验问题,作出猜想与假设,设计探究实验,得出结论并反思与评价。

在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规律和本质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多角度和深层次的。

化学教学中,注重在实验中增强探究意识,对全面落实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3.确定教学主题,把握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关系2019年是联合国确立的“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
年”,华东师大姜雪峰教授是硫元素的代言人,他带领
的团队主要研究绿色硫化学。

硫化学与人类的生产
生活以及环境密切相关。

[1]
学生对硫及其化合物有一
定认识,但存在一定的误解。

通过调查,大部分学生将SO 2与酸雨、污染环境联系在一起,没有树立正面积极的化学学科观念。

因此,选择“硫与环境保护、食品安全”作为教学单元的主题,呈现化学在人类社会发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单元教学落实核心素养
——以“硫与环境保护、食品安全”为例
韩雅娟
(漳州市第五中学,福建漳州363000)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立项课题“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一致性’研究”(课题编号:DHA180418)。

2020·07展过程中的作用及面临的环境问题和解决办法,有利于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树立正向的学科观念,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①确定单元教学主题内容:“硫与环境保护、食品
安全”围绕硫元素的转化,以“变化观念”统筹与引领单元教学内容。

设定的大主题、大观念为“价态观、实用观、环保观”。

②制定单元目标:从硫元素的转化,初步构建价类二维图,形成研究物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变化观念和实验探究理念,树立食品安全意识。

运用价类二维图,掌握工业生产硫酸的原理,通过处理硫酸厂尾气,变废为宝,体现化学的学科价值。

通过硫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了解酸雨的形成及防治,树立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③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的关系:在单元目标确定的基础上分解了3个课时目标,其关系如图1所示。

图1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的关系
(二)单元教学设计构思
1.创设真实问题情境,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展开单元教学,在实际生活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从知识本位转向了能力立意,可以弥补学生单纯掌握知识的弊端。

为此,课前选取贴近单元主题的学习材料给学生,引导学生自我体验,深度思考。

在课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最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这种思维方式,就不再是浅层的思维,而是高阶思维。

单元学习材料如下:
材料一:菲律宾阿塔尔火山喷发,浓烟滚滚,产生刺激性气味。

材料二:二氧化硫作为食品添加剂,葡萄酒的酿制、食糖的生产等都会使用。

材料三:硫铁矿到化工生产中使用的硫酸。

材料四:硫磺皂的作用。

材料五:硫元素代言人姜雪峰与绿色硫化学。

材料六:硫化细菌、煤的脱硫等。

2.倡导教学评一致性,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单元教学的评价,打破传统的纸笔测试,主要以过程表现性评价为主。

评价的主体不再只是教师,而是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他评相结合。

评价过程贯穿在整个单元教学中。

(1)建立“价类二维”图形成价态观,提供研究物质分析模型
课时1的主题是二氧化硫与食品安全。

运用情境素材(材料一、材料二)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从物质类别和价态角度预测SO 2性质,并进行探究实验,将思维过程外显并初步构建“价类二维”图认知模型,为学生提供认识物质世界的方法和研究物质的分析模型。

课时1教学设计思路见图2。

图2“二氧化硫与食品安全”教学设计思路
图3“硫酸工业制法和浓硫酸的性质”教学设计思路
(2)利用“价类二维”图形成实用观,提供物质转化制备模型
利用材料三与“价类二维”图,
采用逆推思维策
教学研究
2020·07教学研究
略,学习工业制备硫酸的原理、原料的选择和生产设备的使用。

对于工业制备,首先,需要考虑原料的来源、成本以及所含杂质对产品制备的影响,体现经济性。

其次,大规模工业生产,要引导学生关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提升环保意识,培养绿色化学思想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在学习和探究浓硫酸的特性时,还要培养元素观、微粒观等化学观念。

课时2教学设计思路见图3。

(3)培养化学环保观,聚焦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运用“价类二维”图物质转化认知模型、结合材料六,通过交流讨论酸雨的形成、危害和切断污染源的
防治思路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化
学环保观;运用材料五创设情境,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硫元素的转化,构建从化学视角解决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进一步完善“价类二维”模型。

感受化学知识的社会价值,增进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的养成。

课时3教学设计思路见图4。

图4“自然界中硫的循环”教学设计思路
三、单元教学实践反思
(一)采用大单元教学设计,提升站位
核心素养是人格品质和关键能力的总括。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单元为单位的整体教学设计,打破传统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对知识的处理是全局性的,关注知识的整合和串联,注重学科大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促进学生观念的建构与发展。

在“硫与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的单元教学设计中,以硫元素的转化为核心,发展学生的元素转化观。

通过分课时螺旋式构建并完善“价类二维”图,认识思路外显且结构化,形成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提升站位。

(二)注重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培养能力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不只是单纯地掌握知识与技能,而是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理解和运用知识
转化而成。

本单元的教学设计中,提供真实情境素材,通过探究让学生认识生产生活中的硫及其化合物,改变学生对二氧化硫的认识偏差,引导学生从化工角度思考如何处理硫酸厂的尾气变废为宝,发展学生的理性思考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食品安全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社会责任感。

(三)多样化的教与学方式,提高效果
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的作用是在这个过程中寻找相关的教学素材,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在本单元教学活动中,设计了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如课前阅读资料,查阅文献;调查当地环境问题;实验探究二氧化硫及浓硫酸的性质;角色扮演辩
论二氧化硫的功与过[3]
等。

课后对学生进行访谈,学
生表示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更能引起其学习的兴趣;丰富的学习素材,也拓宽了视野,看待事物的角度更加全面与理性。

(四)注重“教、学、评一致性”,落实素养
2017年版课标倡导实施“教、学、评”一体化,开展
化学日常学习评价。

“教、学、评一致性”,即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教和学的评价具有目标一致性,能提供证据证明教学过程中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达到
国家教育目标的要求。

[4]“硫与环境保护、食品安全”
的单元教学中,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实验探究等,教师通过观察、提问、点评等方式进行诊断,关注生成性的表现,及时了解学生的素养水平以及学习情况。

在教
学结束后,学生自主制作硫的循环图;通过访谈的形式进行评价,谈谈有关环境保护的感受,了解学生是否构建环保观念。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存在他评(教师评价、同伴互评),也存在自我评价,评价方式多样化,更能诊断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范巧玲,姜雪峰.硫的发展与应用[J].化学教育,2019(1):2-5.
[2]黄华文,张贤金,吴新建.“价类二维”视域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深度学习[J].教学与管理,2019(10):51-53.
[3]周仕东,刁楠楠.模拟法庭审判的二氧化硫教学设计[J].化学教育,2013(11):35-37.
[4]崔允漷,夏雪梅.“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J].中小学管理,2013(1):4-6.
(责任编辑:张贤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