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体裁知识,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

(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

2.抓住关键词语,梳理词作思路。

3.把握词中意象,体会词境。

4.体会并学习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抱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词作的意象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领会毛泽东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如果让你以“青春”为题拍一张照片,你会拍什么呢?(学生自由描述)
不同的历史时代,青春呈现不同的风采。

我们作为“零零后”,开启了最现代的青春模式;但我们也要学会让目光穿透时光,去欣赏盛开在不同时代的青春之花。

本节课先让我们去体会伟大的革命先辈毛泽东在特殊时代的青春风采。

二、解题
1.出示文学常识卡片,复习“词”这一文体。

2. 词牌名“沁园春”
来由: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叫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叫沁园。

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

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

“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

这个词牌的特点:豪迈、奔放、雄壮。

三、写作背景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
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

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本词实际上是毛泽东用词的体例所写的现代诗。

四、诵读入境
1.出示诵读步骤要求:
(1)听范读音频,注意标准读音和节奏。

(2)自由诵读诗词,注意把握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3)请根据课下注释,正确诵读并理解这首词。

2.出示节奏划分,自由朗读
3.明确重点字词读音
沁园春(qìn)橘子洲(jú)漫江(màn )
百舸(ɡě)怅寥廓(liáo kuò)峥嵘(zhēng róng)
恰同学(qià)挥斥方遒(qiú)浪遏(è)
4.情境课文诵读欣赏
5.课文情境跟读
五、诗歌解读
(一)解读上阕
1.出示问题
(1)通过诵读,大家脑海中都有哪些画面呢?
(2)开头三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诗人为什么要把“独立”放在最前面?
(3)上阕写了哪些景物?写景句是由哪个字领起的?
(4)诗人描写景物的视角变化和顺序是怎样的?
2.引导明确
(1)通过诵读,大家脑海中都有哪些画面呢?(学生自由作答。


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可不限定答案)
(引导梳理:
(2)这三个句子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诗人为什么要把“独立”放在最前面?
(“寒秋,橘子洲头,独立,看湘江北去”:时令、地点、人物)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人物、时间、地点)
作用:词牌需要;平仄押韵需要;突出抒情主人公形象。

脑海中的画面:深秋季节,“我”独自一人来到橘子洲,看着面前的湘江向北流去。

我们把这幅画面取名“独立寒秋图”吧。

(课件展示:独立寒秋),这幅画面由一个立字引领。

3.第二幅画面由哪个字引领呢?(看)
4.词人看到了些什么,景物观察的顺序和视角是怎样的?
(1)课件展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2)用自己的话把画面介绍出来。

(绵延的群山因枫树都成了红色,茂密的树林像被染过一样,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的船只竞相行驶,雄鹰在天空中展翅翱翔,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

我们把这幅画面叫做“湘江秋景图”吧,课件展示:湘江秋景。

)(3)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的?
远眺、近观、仰视、俯瞰
⑥由这大好秋色,词人发出什么疑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作者又对未来充满豪情壮志。

看到如此壮丽的大好河山,不禁开始思索祖国未来的命运到底应该谁来主宰。


(二)探究上阕
1.古人笔下秋景多肃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明确:这与《沁园春•长沙》中的意象选取有关。

抓住诗歌的意象,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感受到其中隽永深刻的情感。

(1)作者抓住哪些关键意象来描绘“湘江秋景”图的?
明确:山、林、江、舸、鹰、空、鱼、水
(2)诗人怎样表现这些意象的呢?(品味炼字)
(学生自己找出关键词,品味景物特点)
“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

“层”表现了树林的重叠茂密,“染”字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

“漫”写出了江水之充溢,“透”表现了江水碧绿清澈,“万”“遍”“层”“尽”“漫”以及“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

“百”写舸之多,“争”写船只的昂扬奋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击”表现出鹰的矫健,也突出了天的开阔。

“翔”表现出鱼儿的自由轻快。

“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

这是一幅生机勃发、绚烂多姿的秋景图。

联背景、重联想:“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让人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千帆竞发,让人想到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矫健的雄鹰在广阔的长空博击,轻快的鱼儿自由地在清澈的水里游泳,让人想到拼搏,想到解放和自由。

《沁园春•长沙》教学方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品读并理解下阕内容,品读下阕中的意象语言
2.知道诗词一般写作章法。

3.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以及形成的独特意境,理解诗歌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
对于诗词的词语的品味,对词人情感世界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阕内容
内容结构及背诵。

二、解读下阕
(一)出示思考问题
(1)下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由哪个字统领?
(2)通过这些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上下阕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二)品读讨论
1.作者由眼前的秋景联想起了那段时光?
(第三个画面:“携来百侣曾游……粪土当年万户侯。

”峥嵘岁月。

画面就叫“峥嵘岁月”吧。

第四个画面:“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幅画面取一个名字,可以是“中流击水”)
②这段岁月是诗人的回忆,以“忆”字统领。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上阕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往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

2.在这峥嵘岁月,毛泽东和他的同学蔡和森、何叔衡等正值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热情奔放。

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

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字,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军阀,视他们如粪土。

课件展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3.下阕对上阕末尾的问题有没有作答呢?答案到底是什么呢?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句的大意是什么?用此句结尾有何作用?
答:“中流”,江水中间。

“击水”,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

”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三、总结探究
1.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答: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面对充满生机之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侧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肩荷着历史的重任,主宰着民族的命运,指点着祖国的江山,豪情满怀,壮志凌云。

同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

上阕写景是下阕抒情的基础,下阕抒情则是上阕含蓄情感的直接再现、升华。

全词借景抒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

2.《沁园春•长沙》中的意象组合方式是并列式还是辐射式?
并列式:
看:山、林、江、舸、鹰、鱼
忆:指点、激扬、击水、浪遏飞舟
动静搭配,远近结合,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色图”,描绘了一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

辐射式:
看:各种并置的景物
诗人
忆:同学少年——各种活动
胸怀博大的看景人也便成了“风景”,形成一幅气势磅礴的“伟人图” !
四、内容总结
(1)作者通过俯仰远近多角度观察(2)抓住山、林、江、舸、鹰、空、鱼、水等意象,(3)动静结合,勾勒出一幅(4)生机勃发、绚烂多姿的湘江秋景图。

(5)作者寓情于景,表达了火热的革命情怀,在未来的社会里大展身手的志向,以及对自由和解放的向往和追求。

五、方法提升
诗词阅读方法——
1.通大意,抓意象。

2.析手法,品特点。

3.联背景,做联想。

4.贯前后,悟情理。

六、课堂活动
请你为40后、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和00后等不同时代人的青春各找一到两个主题词。

七、拓展积累
1.写秋色的诗词名句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玉《九辩》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曹雪芹《红楼梦》同样是写秋,有人写出了悲愁,有人写出了欢乐;有人写出了伤感,有人写出了壮阔。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则写出追求革命理想的豪情。

2.毛泽东诗词名句
敌人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西江月•井冈山》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清平乐•六盘山》
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清平乐•六盘山》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七律•长征》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采桑子•重阳》
六、背诵默写这首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