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趣味多样——论“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戏曲进课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准趣味多样——论“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戏曲进课堂
发布时间:2023-07-18T08:25:13.975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3年4月总第442期作者:徐慧[导读] 基于《课标》要求,制订总体目标。
基于《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戏曲教学中要以“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以及“促进学生对音乐基本知识的掌握”为总目标,要关注“对学生戏曲兴趣的培养”以及“促进学生对戏曲基本知识的掌握”。
这样,制订的教学目标才是科学化的。
浙江省青田县教育教学研究室323900
戏曲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音乐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了对中小学生的戏曲教学,对于戏曲而言,学生是比较喜欢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可以对传统的戏曲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还能够培养自身的艺术核心素养。
那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该如何根据戏曲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戏曲的优化教学呢?
一、基于《课标》要求,制订精准化教学目标
1.基于《课标》要求,制订总体目标。
基于《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戏曲教学中要以“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以及“促进学生对音乐基本知识的掌握”为总目标,要关注“对学生戏曲兴趣的培养”以及“促进学生对戏曲基本知识的掌握”。
这样,制订的教学目标才是科学化的。
2.基于学生学情,制订细化目标。
教师在分析教材的过程中要紧紧把握着“具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过程;技能和知识”。
并且要基于学生的学情制订细化目标,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基于教学目标进行戏曲教学的有效实施。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都有一颗红亮的心》进行教学时,明确课文选自现代京剧《红灯记》中李铁梅的唱段。
考虑到小学生对于这一戏曲是比较陌生的,因此确立的教学目标是:(1)明确戏曲所描述的故事;(2)正确把握戏曲人物的个性特点和人格品质。
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戏剧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李铁梅在剧中饰演的人物是谁,我们应该在这个戏剧中学习哪些人物的哪些品质?这是除了“热爱京剧”的具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进行制定之前应该做的有效分析。
二、基于戏曲特点,引导趣味化戏曲欣赏
1.挖掘戏曲魅力,激发欣赏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音乐体验中,建立起与音乐的亲密关系。
我国幅员辽阔,有着丰富的戏曲资源,体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教师可以多从挖掘戏曲魅力角度入手,提高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更好地传承我国戏曲文化。
例如,在进行锡剧《卖馄饨》选段教学过程中,为了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在上课前先播放一些参赛的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可以产生强烈的共鸣,努力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进行学习,提高学习音乐的主动性。
2.借助多管齐下,激发欣赏兴趣。
当下学生接触戏曲的途径和机会很多,教师除了在课堂中带领学生欣赏戏曲之外,还应该借助其他媒介和途径扩大学生了解戏曲文化的思维广度。
例如,教师可以借助“戏曲进校园”活动,让学生自行了解活动中所表演的戏曲曲目,并熟知相关的戏曲知识,再辅之以考戏曲知识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可以横向与其他学科,诸如语文、品德与社会等学科共同开展戏曲学习活动,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的戏曲文化。
比如可以利用语文写关于戏曲的作文时,让学生学习相关的戏曲知识。
又比如在品德与社会课上教学传统优秀文化时,可以教学相关的戏曲知识。
三、基于学生本位,开展活动化戏曲学习
1.借助模仿起步,把握戏曲特点。
小学戏曲教学就通常采用一种“以点带面”的教学模式,也就是以一个主线来辐射其它,在这样的模式中,“模仿”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教学一般都有主要的目的,比如教师想要让学生懂得“唱腔”,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唱更有韵味,或者学生要兼顾唱、做与念白,教师就要带学生思考怎样协调这三者,才能把他们都做到好。
教师要保证戏曲教学的作用落到实处,在课堂中就要注重“模仿”进行有效使用。
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唱”的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基于学生目前储备的知识有限这一问题,考虑到戏曲行腔韵味要比一般歌曲多的特点,让学生通过模仿的方式来进行有效的学习。
读谱从根本上而言并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戏曲唱腔的要点所在,因此在教学一开始,作为教师应该为学生进行歌唱的示范,在示范的过程中进行夸大,刻意地放大歌曲的细节和韵味,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戏曲唱腔的特点,接着,教师让学生们对自己听到的唱法进行模仿。
比如《谁说女子不如男》这首歌,教师让学生们感受河南方言的特点并试着去模仿和感受河南方言的咬字方式,从而能够更好地开展豫剧唱腔的教学,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之后对相关戏曲的学习。
基于此,教师在进行有效教学时一定要把握“模仿”的精髓,对其进行重视,从而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模仿。
如此一来,不但能够大幅度提升教学效果,还可以让学生在其中掌握戏曲的相关知识,进一步促进戏曲教学产生优秀成果。
2.组织表演活动,把握戏曲内涵。
教师可以从网上搜集一些戏曲名家名段视频,让学生模仿视频中的戏曲表演,借机锻炼学生的戏曲表演能力。
虽然学生的表演还是很稚嫩,但是大部分学生能模仿得有模有样,无论是唱功还是手势都表演得惟妙惟肖,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能够更加高效率的学习。
例如,教学《京调》时,考虑到这首乐曲是根据京剧素材写成,同时融入了笛子与乐队演奏的民族管弦,为此,从课外选取同样根据《京调》而改编的《苏三起解》,让学生分组学习表演,引导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认识和了解戏曲“唱念做打”基本功的要求,不断深化对京剧的印象。
总而言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戏曲启蒙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为了符合新课标改革的具体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合理利用戏曲,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对民族的音乐文化进行弘扬,还能够促进小学生文化主体意识的养成,激发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成为多方面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