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平原地区防洪排涝规划对策研究_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线
3.0
蓝线
2.5
20米
20米
20米 -1.87
道统一,这样在汛期将大大提高河道的行洪能力。以 20 米河 道为例,两侧绿带分别按 20 米控制,涝水位以 2.5 米计,河 床底以 -1.87 米计,地面高程以 3 米计,则河道行洪断面增大 了 23%,即行洪能力增加了 23%。
公 共 绿 地 类 型多样,存 在于居 住 用地、道 路广场用地、 公园绿地等,一般视为景观。建议公共绿地建设形式参考沿 河两侧绿带,采用下凹式,兼顾汛期排涝功能,不仅减缓径 流速度,而且滞蓄雨洪。
2. 城市“大排水”系统和“小排水”系统衔接不够充分 “大 排水”系统 是 指 除 城 市 雨水管 网系统 之 外 的 排 除 城市涝水的系统,主要包括 城市内河、滞洪区、排涝闸泵 等 ;“小排水”系统主要指城市雨水管网系统。从宁波的实际 情况来看,“大排水”系统由水利部分管辖,属于水利排涝范 畴,“小排水系统”由城管系统管辖,属于市政排水范畴。虽 然两个系统紧密相连,而且都承担着暴雨带来的洪涝水排除 任务,但是由于涵盖了水利、市政两个行业,采用的设计标准、 行业规范、管理手段各不相同,已经将有机的城市排水系统 分成相对独立的两个系统。 3. 城市排水系统与竖向规划衔接不够充分 我国大多数城市都是近年来迅速扩张起来的,快速的城 市扩张带来一系列问题,其中,排水系统就是其中最大的问 题之一。像宁波这种河网较为密布的平原城市,一般很少会 将排水问题与竖向规划联系起来,事实上正是因为地势平坦 导致内河水流速度缓慢,场地竖向引导才显得极为重要。 宁波市区目前竖向规划较为简单,基本按照“涝水位 +
(二)防洪排涝体系特点 1. 洪涝体系相对独立
从洪涝的定义出发,“洪”是指客水(区域外来水)带来 的水位上涨而引起的一种自然灾害 ;“涝”是指本区域降水过 量来不及排除而造成的一种自然灾害。
对宁波市区来说,引发洪水灾害的主要因素为上游的山 洪水和下游的潮水顶托。目前,宁波 市区沿着三江建有堤 坝, 而 三 片 相 对 独 立 的 平原已 经 建 成 或 正在 建 设沿山干河, 以引导上游上洪水不进市区,因此,宁波市区的洪涝体系相 对独立。
本文以宁波市为例,分析沿海平原地区的防洪排涝体系 特点,从而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防洪排涝规划 控制重点与对策,为其他类似的沿海平原地区解决防洪排涝 问题提供参考。
一、宁波市防洪排涝体系特点
(一)基本概况
宁波市是全国沿海 14 个开放城市之一、计划单列市,位 于中国大陆海岸中段,浙江省东北部东海之滨。东与舟山群 岛隔海相望,南接台州市的三门县、天台县,西连绍兴市的 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北临杭州湾。
3. 确定竖向控制指标 竖向控制主要包括场地竖向控制和道路竖向控制两个方 面。场 地 竖向控制 主要为了避 免 区块洪 涝 水 入侵,建 议 控制 指标在水利规划的涝水位基础上进行确定。道路竖向控制除 了防止洪涝水入侵外还能在大暴雨时期引导雨洪排放。结合 竖向控制 指 标 确 定雨水管 网布置,贯 彻“低 水低 排、高水高 排”的原则,避免高地雨水排至低洼地段。 (三)微观层面规划对策研究 微观层面主要指地块设计、工程规划阶段。这阶段的设 计将直接指导下一阶段的实施,是规划许可的主要依据。根 据这阶段的特点,规划提出以下四方面建议 : 1. 重视地块的雨水排放 像宁波这类沿海平原城市河网密布,沿河地块往往优先 选择自行排入河道,这样对地块来说比较方便,但是对今后 的管理还是存在问题。从宁波市区的实际情况看,遇到台风 强 暴 雨 时, 沿河地 块常 常出 现 河水倒 灌 的 现 象。 究 其 原 因, 主要是半地下车库的雨水排放没有采取强排措施,河水水位 抬 升 超 过半地下室地 坪后 河水倒 灌,这 时,与 半地下室 相 连 的地下室成为“滞洪区”。在地块设计时,必须重视地块的雨 水排放,在不能满足竖向控制指标前提的雨水出水管必须配 置强排设施。 2. 重视城市绿化建设形式 重视城市绿化建设形式主要包括河道绿带和公共绿地的 建设形式。 河道两侧绿带通常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很少 作为河道的组成部分。建议河道两侧绿带建成下坡式,与河
三、结语
我国大多数城市都是近年来迅速扩张起来的,快速的城 市扩张带来一系列问题,其中,排水系统就是其中最大的问 题 之一。宁 波 是河 网密 布 的 沿海 平原城 市,地 势 平坦,内 河 水流速度缓慢,市区低洼地段内涝压力较大。
2014-4 33
城乡规划 栏目编辑 刘海玮
安全超高”的原则确定,缺乏系统的竖向分区控制。由于城 市 建 设 是 一 个历史 过 程,旧城 改 造不 可一日促 成,因此,看 似无可厚非的竖向规划实际上增加了城市现状低洼地段的内 涝压力。
二、沿海平原地区防洪排涝规划对策研究
(一)宏观层面规划对策研究
近十年来宁波市快速发展城市现状建设用地已经达到了城市总体规划的远期规模由于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尚未编制而甬江流域规划编制仍然采用了城市总体规划的数据使得对水利计算重要的下垫面数据失实这样的后果直接影响了指导城市防洪排涝的水利规划的准确性直接表现为主干河道和水面率偏小对城市未来的防洪排涝带来更严峻的考验
34
城乡规划 栏目编辑 刘海玮
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从实际操作层面出发,是解决规划管理 与河道管理之间存在的矛盾。结合管理需求,划定控制分区, 并确定区块水面率控制指标。确定的水面率指标主要包括两 方面含义,一是控制除主干河道外的一般河道的最小行洪宽 度和保障河道通畅,二是给出的控制值是区块能满足排涝要 求的最低值。
3. 重视下穿立交的强排措施 下穿立交往往是城市的交通要道,车流量大,而下穿立 交又是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地方。下穿立交收集雨水至低点 后由强排设施将其排至水体,一方面需提高下穿立交部分的 排水 标 准,并严 禁 其他雨水 进入下穿区域,另一方面,经 泵 站提升后的雨水应尽快排入河道等水体,避免直接进入雨水 管网。 4. 重视路面渗透性,减缓径流速度 现代城市道路路面主要为水泥路面和沥青路面,对行人 和机动车的出行带来了极大地便利,但是也加快了雨水径流 速 度,给 城 市 内涝 雪上 加 霜。为了保 障 城 市 安 全,在 满 足 道 路的基本功能后应尽可能采用渗水 路面,使雨水渗入地下, 减缓径地面雨水径流速度,减少雨水骤积。
甬江穿越宁波市区,由姚江、奉化江两大支流在宁波三 江口汇合而成。宁波市区由此分成较为独立的三部分,即鄞 东南平原、鄞西平原和江北镇海平原。
宁波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团交汇影响,加之倚山靠海, 特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使宁波天气多变,差异明显,灾
害性 天 气 相 对 频 繁,主要 灾 害性 天 气 有低 温 连 阴 雨、干旱、 台风、暴雨 洪 涝、冰 雹、雷 雨 大 风、霜冻、寒 潮等。宁 波 市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1480 毫米左右,主要雨季有 3 ~ 6 月的春 雨连梅雨和 8 ~ 9 月的台风雨和秋雨,主汛期 5 ~ 9 月的降水 量占全年的 60%。
(二)中观层面规划对策研究
中观层面主要指控规阶段,结合控规的法定地位,在这 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为落实总体规划中提出的相关内容—蓝 线、黄线、水面率指标、竖向控制指标等。
1. 落实主干河道蓝线和配套闸泵设施黄线 主干河道和配套闸泵设施是城市防洪排涝体系的主要组 成部分。落实主干河道蓝线即在空间上确定主干河道走向和 河道宽度。合适的闸泵配套将大大提高了主干河道的行洪能 力,因此,在控规阶段需划定闸泵设施黄线。此外,城市用 地布局在落实主干河道蓝线和配套闸泵设施黄线的同时应尽 量 避 免 主干河道 横 穿居 住 区块和 闸 泵设 施设 置与居 住 区块, 将大量洪涝水引入居住区,带来区块排涝隐患。 2. 合理划定分区,确定水面率指标 “水面率”从 防 洪 排 涝 功 能 出发 是 为了滞 蓄 洪 水,提 高
“ 大 排 水” 系 统计 算一直 采用年最 大 值 法, 标 准 基 本 为“ 涝 水 不 漫 溢 ” 标 准。 两者 不 同 的 计 算 方 式 和 标 准 产 生 的 结 果 将造 成 相 同暴雨重现 期 条 件下得 出的 设 计暴雨量 差 异 较 大。 为了发 挥“大 排水”系统 和“小 排水”系统 的 最 大 排水 效 果, 同 一系 统 必 需 采用 两者 相 适 应 的 标 准, 同 时 考 虑 到 排 水 工 程的技 术经济性,可以针对地区的经济条件制定相适应的 标准。 (3)落实主要行洪河道、滞洪区和配套闸泵 城市排水工程为系统工程,必须多管齐下,“疏”、“蓄”、 “排”至关重要。“疏”主要体现在行洪河道 ;“蓄”表现为滞 洪区域 ;“排”对沿海平原城市而言更显重要,主要表现在出 江配套闸泵。为保障城市安全,必须在空间上落实主要行洪 通道、滞洪区和配套闸泵。 (4)引入水面率控制指标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原有的农田、渔塘等变成了 城区,大大减少了调蓄水体。而城市水面是容纳洪涝水的载 体,水面率的大小直接影响水利规划中的防洪规划方案,在 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应引入水面率指标,结合城市功能分区确 定水面率的最低限制数值,从而保证城市对雨洪的滞蓄能力, 保障城市安全。 2. 排水系统与竖向规划的统一 城市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从防 洪排涝角度出发,新区建设往往将地坪标高整体抬高,旧城 改造不能整体拆除重建,从而导致旧城区的排涝压力越来越 大。因此,结合暴雨径流的特点及城市功能布局,在城市总 体规划阶段重视竖向规划,主要表现在竖向分区控制。一般 可将竖向分区为自排区、引导区、强排区。自排区即完全可 以通过排水系统达到排涝要求 ;引导区即排水系统需借助道 路系统的引导达到排涝要求 ;强排区即排水系统需借助强排 设施达到排涝要求。
宏观层面主要指总体规划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任务为 构建完整的排水系统,主要包括“大排水”系统与“小排水” 系统的统一、排水系统与竖向规划的统一。
1.“大排水”系统与“小排水”系统的统一 虽然我们无法解决水利、市政两个行业方面的体制问题, 但 是 在 城 市总体 规 划 阶 段, 我 们 必 须 从 技 术 上将“ 大 排 水” 系统 与“小 排水”系统 有 效 地 结合 起 来。主要体 现 在以下三 方面 : (1)城市规划与水利规划统一 以往,我们比较重视与空间安排相关的城市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统一,而容 易忽视流域性水利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统一。虽然水利规 划与城市规划编制时会互相邀请对方参与会议,但往往是规 划编制后期,而且这样的交流不够充分,甚至相互提交的资 料 也会 过 时。例 如,宁 波 市 编 制《甬江 流 域 防 洪 治 涝 规 划》 时采用 的 基 础 资 料 主 要 来自《 宁 波 市 城 市总体 规 划(20042020)》。近十年来宁波市快速发展,城市现状建设用地已经 达到了城市总体规划的远期规模,由于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 尚未编制,而甬江流域规划编制仍然采用了城市总体规划的 数据,使得对水利计算重要的下垫面数据失实,这样的后果 直接影响了指导城市防洪排涝的水利规划的准确性,直接表 现为主干河道和水面率偏小,对城市未来的防洪排涝带来更 严峻的考验。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周而复始的发生,笔者认 为城市规划与水利规划必须统一起来,使两者采用相同的基 础数据,保证两个规划的准确性。 (2)正确认识两个系统,有效制定两者相适应的标准 “小排水”主要负责雨水收集,“大排水”主要负责雨水 排 放。两个系统 属于不 同行 业管 辖,且 采用的 标 准不一,对 两者发 挥 的 效 益 带来 严重 的 影 响。目前“小 排水”系 统计 算 依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2011 版)》,计算 暴雨 强度公式 宜采用年多个样 法,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年 最大值法 ;同时明确同一排水系统可采用同一重现期或不同 重现期,重现期一般采用 1 年~ 3 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 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一般采用 3 年~ 5 年,并应与 道 路设 计协调,经济条件较 好或有特 殊要求的 地区宜采用规定的上限,特别重要地区可采用 10 年或以上。
城乡规划 栏目编辑 刘海玮
沿海平原地区防洪排涝规划对策研究
—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
■ 黄叶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然而“轻地下、 重 地 上”的发 展模 式 给 我们 带来了巨 大 的后患。近 年来,城 市饱受洪涝灾害之苦,北京、广州、南京、武汉、杭州等城市 已经不同程度地遭受过洪水淹没、内涝侵袭的威胁。
3.0
蓝线
2.5
20米
20米
20米 -1.87
道统一,这样在汛期将大大提高河道的行洪能力。以 20 米河 道为例,两侧绿带分别按 20 米控制,涝水位以 2.5 米计,河 床底以 -1.87 米计,地面高程以 3 米计,则河道行洪断面增大 了 23%,即行洪能力增加了 23%。
公 共 绿 地 类 型多样,存 在于居 住 用地、道 路广场用地、 公园绿地等,一般视为景观。建议公共绿地建设形式参考沿 河两侧绿带,采用下凹式,兼顾汛期排涝功能,不仅减缓径 流速度,而且滞蓄雨洪。
2. 城市“大排水”系统和“小排水”系统衔接不够充分 “大 排水”系统 是 指 除 城 市 雨水管 网系统 之 外 的 排 除 城市涝水的系统,主要包括 城市内河、滞洪区、排涝闸泵 等 ;“小排水”系统主要指城市雨水管网系统。从宁波的实际 情况来看,“大排水”系统由水利部分管辖,属于水利排涝范 畴,“小排水系统”由城管系统管辖,属于市政排水范畴。虽 然两个系统紧密相连,而且都承担着暴雨带来的洪涝水排除 任务,但是由于涵盖了水利、市政两个行业,采用的设计标准、 行业规范、管理手段各不相同,已经将有机的城市排水系统 分成相对独立的两个系统。 3. 城市排水系统与竖向规划衔接不够充分 我国大多数城市都是近年来迅速扩张起来的,快速的城 市扩张带来一系列问题,其中,排水系统就是其中最大的问 题之一。像宁波这种河网较为密布的平原城市,一般很少会 将排水问题与竖向规划联系起来,事实上正是因为地势平坦 导致内河水流速度缓慢,场地竖向引导才显得极为重要。 宁波市区目前竖向规划较为简单,基本按照“涝水位 +
(二)防洪排涝体系特点 1. 洪涝体系相对独立
从洪涝的定义出发,“洪”是指客水(区域外来水)带来 的水位上涨而引起的一种自然灾害 ;“涝”是指本区域降水过 量来不及排除而造成的一种自然灾害。
对宁波市区来说,引发洪水灾害的主要因素为上游的山 洪水和下游的潮水顶托。目前,宁波 市区沿着三江建有堤 坝, 而 三 片 相 对 独 立 的 平原已 经 建 成 或 正在 建 设沿山干河, 以引导上游上洪水不进市区,因此,宁波市区的洪涝体系相 对独立。
本文以宁波市为例,分析沿海平原地区的防洪排涝体系 特点,从而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防洪排涝规划 控制重点与对策,为其他类似的沿海平原地区解决防洪排涝 问题提供参考。
一、宁波市防洪排涝体系特点
(一)基本概况
宁波市是全国沿海 14 个开放城市之一、计划单列市,位 于中国大陆海岸中段,浙江省东北部东海之滨。东与舟山群 岛隔海相望,南接台州市的三门县、天台县,西连绍兴市的 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北临杭州湾。
3. 确定竖向控制指标 竖向控制主要包括场地竖向控制和道路竖向控制两个方 面。场 地 竖向控制 主要为了避 免 区块洪 涝 水 入侵,建 议 控制 指标在水利规划的涝水位基础上进行确定。道路竖向控制除 了防止洪涝水入侵外还能在大暴雨时期引导雨洪排放。结合 竖向控制 指 标 确 定雨水管 网布置,贯 彻“低 水低 排、高水高 排”的原则,避免高地雨水排至低洼地段。 (三)微观层面规划对策研究 微观层面主要指地块设计、工程规划阶段。这阶段的设 计将直接指导下一阶段的实施,是规划许可的主要依据。根 据这阶段的特点,规划提出以下四方面建议 : 1. 重视地块的雨水排放 像宁波这类沿海平原城市河网密布,沿河地块往往优先 选择自行排入河道,这样对地块来说比较方便,但是对今后 的管理还是存在问题。从宁波市区的实际情况看,遇到台风 强 暴 雨 时, 沿河地 块常 常出 现 河水倒 灌 的 现 象。 究 其 原 因, 主要是半地下车库的雨水排放没有采取强排措施,河水水位 抬 升 超 过半地下室地 坪后 河水倒 灌,这 时,与 半地下室 相 连 的地下室成为“滞洪区”。在地块设计时,必须重视地块的雨 水排放,在不能满足竖向控制指标前提的雨水出水管必须配 置强排设施。 2. 重视城市绿化建设形式 重视城市绿化建设形式主要包括河道绿带和公共绿地的 建设形式。 河道两侧绿带通常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很少 作为河道的组成部分。建议河道两侧绿带建成下坡式,与河
三、结语
我国大多数城市都是近年来迅速扩张起来的,快速的城 市扩张带来一系列问题,其中,排水系统就是其中最大的问 题 之一。宁 波 是河 网密 布 的 沿海 平原城 市,地 势 平坦,内 河 水流速度缓慢,市区低洼地段内涝压力较大。
2014-4 33
城乡规划 栏目编辑 刘海玮
安全超高”的原则确定,缺乏系统的竖向分区控制。由于城 市 建 设 是 一 个历史 过 程,旧城 改 造不 可一日促 成,因此,看 似无可厚非的竖向规划实际上增加了城市现状低洼地段的内 涝压力。
二、沿海平原地区防洪排涝规划对策研究
(一)宏观层面规划对策研究
近十年来宁波市快速发展城市现状建设用地已经达到了城市总体规划的远期规模由于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尚未编制而甬江流域规划编制仍然采用了城市总体规划的数据使得对水利计算重要的下垫面数据失实这样的后果直接影响了指导城市防洪排涝的水利规划的准确性直接表现为主干河道和水面率偏小对城市未来的防洪排涝带来更严峻的考验
34
城乡规划 栏目编辑 刘海玮
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从实际操作层面出发,是解决规划管理 与河道管理之间存在的矛盾。结合管理需求,划定控制分区, 并确定区块水面率控制指标。确定的水面率指标主要包括两 方面含义,一是控制除主干河道外的一般河道的最小行洪宽 度和保障河道通畅,二是给出的控制值是区块能满足排涝要 求的最低值。
3. 重视下穿立交的强排措施 下穿立交往往是城市的交通要道,车流量大,而下穿立 交又是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地方。下穿立交收集雨水至低点 后由强排设施将其排至水体,一方面需提高下穿立交部分的 排水 标 准,并严 禁 其他雨水 进入下穿区域,另一方面,经 泵 站提升后的雨水应尽快排入河道等水体,避免直接进入雨水 管网。 4. 重视路面渗透性,减缓径流速度 现代城市道路路面主要为水泥路面和沥青路面,对行人 和机动车的出行带来了极大地便利,但是也加快了雨水径流 速 度,给 城 市 内涝 雪上 加 霜。为了保 障 城 市 安 全,在 满 足 道 路的基本功能后应尽可能采用渗水 路面,使雨水渗入地下, 减缓径地面雨水径流速度,减少雨水骤积。
甬江穿越宁波市区,由姚江、奉化江两大支流在宁波三 江口汇合而成。宁波市区由此分成较为独立的三部分,即鄞 东南平原、鄞西平原和江北镇海平原。
宁波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团交汇影响,加之倚山靠海, 特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使宁波天气多变,差异明显,灾
害性 天 气 相 对 频 繁,主要 灾 害性 天 气 有低 温 连 阴 雨、干旱、 台风、暴雨 洪 涝、冰 雹、雷 雨 大 风、霜冻、寒 潮等。宁 波 市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1480 毫米左右,主要雨季有 3 ~ 6 月的春 雨连梅雨和 8 ~ 9 月的台风雨和秋雨,主汛期 5 ~ 9 月的降水 量占全年的 60%。
(二)中观层面规划对策研究
中观层面主要指控规阶段,结合控规的法定地位,在这 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为落实总体规划中提出的相关内容—蓝 线、黄线、水面率指标、竖向控制指标等。
1. 落实主干河道蓝线和配套闸泵设施黄线 主干河道和配套闸泵设施是城市防洪排涝体系的主要组 成部分。落实主干河道蓝线即在空间上确定主干河道走向和 河道宽度。合适的闸泵配套将大大提高了主干河道的行洪能 力,因此,在控规阶段需划定闸泵设施黄线。此外,城市用 地布局在落实主干河道蓝线和配套闸泵设施黄线的同时应尽 量 避 免 主干河道 横 穿居 住 区块和 闸 泵设 施设 置与居 住 区块, 将大量洪涝水引入居住区,带来区块排涝隐患。 2. 合理划定分区,确定水面率指标 “水面率”从 防 洪 排 涝 功 能 出发 是 为了滞 蓄 洪 水,提 高
“ 大 排 水” 系 统计 算一直 采用年最 大 值 法, 标 准 基 本 为“ 涝 水 不 漫 溢 ” 标 准。 两者 不 同 的 计 算 方 式 和 标 准 产 生 的 结 果 将造 成 相 同暴雨重现 期 条 件下得 出的 设 计暴雨量 差 异 较 大。 为了发 挥“大 排水”系统 和“小 排水”系统 的 最 大 排水 效 果, 同 一系 统 必 需 采用 两者 相 适 应 的 标 准, 同 时 考 虑 到 排 水 工 程的技 术经济性,可以针对地区的经济条件制定相适应的 标准。 (3)落实主要行洪河道、滞洪区和配套闸泵 城市排水工程为系统工程,必须多管齐下,“疏”、“蓄”、 “排”至关重要。“疏”主要体现在行洪河道 ;“蓄”表现为滞 洪区域 ;“排”对沿海平原城市而言更显重要,主要表现在出 江配套闸泵。为保障城市安全,必须在空间上落实主要行洪 通道、滞洪区和配套闸泵。 (4)引入水面率控制指标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原有的农田、渔塘等变成了 城区,大大减少了调蓄水体。而城市水面是容纳洪涝水的载 体,水面率的大小直接影响水利规划中的防洪规划方案,在 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应引入水面率指标,结合城市功能分区确 定水面率的最低限制数值,从而保证城市对雨洪的滞蓄能力, 保障城市安全。 2. 排水系统与竖向规划的统一 城市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从防 洪排涝角度出发,新区建设往往将地坪标高整体抬高,旧城 改造不能整体拆除重建,从而导致旧城区的排涝压力越来越 大。因此,结合暴雨径流的特点及城市功能布局,在城市总 体规划阶段重视竖向规划,主要表现在竖向分区控制。一般 可将竖向分区为自排区、引导区、强排区。自排区即完全可 以通过排水系统达到排涝要求 ;引导区即排水系统需借助道 路系统的引导达到排涝要求 ;强排区即排水系统需借助强排 设施达到排涝要求。
宏观层面主要指总体规划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任务为 构建完整的排水系统,主要包括“大排水”系统与“小排水” 系统的统一、排水系统与竖向规划的统一。
1.“大排水”系统与“小排水”系统的统一 虽然我们无法解决水利、市政两个行业方面的体制问题, 但 是 在 城 市总体 规 划 阶 段, 我 们 必 须 从 技 术 上将“ 大 排 水” 系统 与“小 排水”系统 有 效 地 结合 起 来。主要体 现 在以下三 方面 : (1)城市规划与水利规划统一 以往,我们比较重视与空间安排相关的城市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统一,而容 易忽视流域性水利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统一。虽然水利规 划与城市规划编制时会互相邀请对方参与会议,但往往是规 划编制后期,而且这样的交流不够充分,甚至相互提交的资 料 也会 过 时。例 如,宁 波 市 编 制《甬江 流 域 防 洪 治 涝 规 划》 时采用 的 基 础 资 料 主 要 来自《 宁 波 市 城 市总体 规 划(20042020)》。近十年来宁波市快速发展,城市现状建设用地已经 达到了城市总体规划的远期规模,由于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 尚未编制,而甬江流域规划编制仍然采用了城市总体规划的 数据,使得对水利计算重要的下垫面数据失实,这样的后果 直接影响了指导城市防洪排涝的水利规划的准确性,直接表 现为主干河道和水面率偏小,对城市未来的防洪排涝带来更 严峻的考验。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周而复始的发生,笔者认 为城市规划与水利规划必须统一起来,使两者采用相同的基 础数据,保证两个规划的准确性。 (2)正确认识两个系统,有效制定两者相适应的标准 “小排水”主要负责雨水收集,“大排水”主要负责雨水 排 放。两个系统 属于不 同行 业管 辖,且 采用的 标 准不一,对 两者发 挥 的 效 益 带来 严重 的 影 响。目前“小 排水”系 统计 算 依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2011 版)》,计算 暴雨 强度公式 宜采用年多个样 法,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年 最大值法 ;同时明确同一排水系统可采用同一重现期或不同 重现期,重现期一般采用 1 年~ 3 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 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一般采用 3 年~ 5 年,并应与 道 路设 计协调,经济条件较 好或有特 殊要求的 地区宜采用规定的上限,特别重要地区可采用 10 年或以上。
城乡规划 栏目编辑 刘海玮
沿海平原地区防洪排涝规划对策研究
—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
■ 黄叶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然而“轻地下、 重 地 上”的发 展模 式 给 我们 带来了巨 大 的后患。近 年来,城 市饱受洪涝灾害之苦,北京、广州、南京、武汉、杭州等城市 已经不同程度地遭受过洪水淹没、内涝侵袭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