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药师考试辅导专业实践能力讲义-临床药物治疗学——药物不良反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药物治疗学——药物不良反应
一、基本知识
(一)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及分型
1.定义
药物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2.分型
药物不良反应按不同标准分型:
(1)按药理作用的关系分型:可分为三型即A型、B型和C型。

1)A型(量变型异常):是由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所致。

其特点:
①可以预测,在上市前常可发现;
②常与剂量有关;
③发生率高,但死亡率低;
④时间关系较明确;
⑤可重复性。

A型不良反应包括:
》副作用
》毒性反应
》继发反应
》后遗效应
》撤药反应
2)B型(质变型异常):是与正常药理作用完全无关的一种异常反应。

特点:
①罕见;
②一般很难以预测,常规毒理学筛选不能发现;
③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
④非预期的;
⑤较严重;例如应用青霉素治疗量或极少量就可发生过敏反应。

⑥时间关系明确;
B型不良反应包括:
过敏反应
特异质反应
3)C型:一般在长期用药后出现,潜伏期较长,没有明确的时间关系,难以预测。

其发病机制:有些与致癌、致畸以及长期用药后心血管疾患、纤溶系统变化等有关,有些机制不清,尚在探讨之中。

特点:背景发生率高;非特异性(指药物);没有明确的时间关系;潜伏期较长;不可重现;机制不清。

例如:妇女妊娠期服用己烯雌酚,子代女婴至青春期后患阴道腺癌。

以下药物反应中,属于“药理作用分型A型药物不良反应”的是
A.致癌致畸
B.过敏反应
C.毒性反应
D.特异质反应
E.遗传药理学不良反应
『正确答案』C
由遗传因素产生的不良反应为
A.B型药物不良反应
B.A型药物不良反应
C.D型药物不良反应
D.E型药物不良反应
E.C型药物不良反应
『正确答案』A
(2)按发生机制分型:
A类反应(augmented)
B类反应(bugs)
C类反应(chemical)
D类反应(delivery)
E类反应(exit)
F类反应(familial)
G类反应(gene-totoxcity)
H类反应(hypersensitivity)
U类反应(unclassified)
1)A类(augmented)反应:即扩大的反应。

最常见的类型,常与药动学和药效学因素有关。

是药物对人体呈剂量相关的反应,可预知。

这些反应仅在人体接受该制剂时发生,停药或剂量减少时则可部分或完全改善。

2)B类(bugs)反应:即药物导致某些微生物生长引起的不良反应。

该类反应在药理学上是可预测的;但与A类反应不同,因为其直接的和主要的药理作用是针对微生物体而不是人体。

例如:
》含糖药物引起的龋齿;
》抗生素引起的肠道内耐药菌群的过度生长,广谱抗生素引起的鹅口疮;
》过度使用某种可产生耐药菌的药物而使之再次使用时无效。

应注意,药物致免疫抑制而产生的感染不属于B类反应。

3)C类(chemical)反应:即化学的反应,许多不良反应取决于药物或赋形剂的化学性质而不是药理学性质。

》它们以化学刺激为基本形式,这就使得在使用某制剂时,大多数患者会出现相似的反应C类反应的严重程度主要与起因药物的浓度而不是剂量有关;
》这些反应不是药理学可预知的,但了解起因药物的生理化学特性还是可以预测的;
》此类典型的不良反应包括:
》外渗物反应;
》静脉炎;
》药物或赋形剂刺激而致的注射部位疼痛;
》酸碱灼烧;
》接触性(“刺激物”)皮炎;
》局部刺激引起的胃肠黏膜损伤。

4)D类(delivery)反应:即是给药反应,许多不良反应是因药物特定的给药方式而引起的。

》这些反应不依赖于制剂成分的化学或药理性质,而是因剂型的物理性质和(或)给药方式而发生。

》如果改变给药方式,不良反应即可停止发生。

例如:
》植入药物周围的炎症或纤维化;
》注射液中微粒引起血栓形成的血管栓塞;
》片剂停留在咽喉部;
》用干粉吸入剂后的咳嗽;
》注射液经微生物污染引起的感染。

》应注意,与注射相关的感染属D类,不是B类。

这些感染的发生与给药方式等有关,与所用药物无关,B类反应则为药物与微生物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

5)E类(exit)反应:即撤药反应,通常所说的撤药反应是生理依赖的表现。

》它们只发生在停止给药或剂量突然减少后。

》与其他继续用药会加重反应的所有不良反应不同,该药再次使用时,可使症状得到改善。

》反应的可能性更多与给药时程而不是剂量有关。

》常见的可引起撤药反应的药物有阿片类、苯二氮(艹卓)类、三环类抗抑郁药、β-阻滞剂、可乐定和尼古丁等。

6)F类(familial)反应:即家庭性反应,某些不良反应仅发生在那些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代谢障碍的敏感个体中。

例如:
苯丙酮酸尿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C1酯酶抑制剂缺陷
卟啉症和镰状细胞性贫血
7)G类(gene-totoxcity)反应:即基因毒性反应,许多药物能引起人类的基因损伤。

8)H类(hypersensitivity)反应:即过敏反应,可能是继A类反应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类别很多,均涉及免疫应答的活化。

它们不是药理学上可预测的,也不是剂量相关的。

减少剂量通常不会改善症状,必须停药。

如:过敏反应、过敏性皮疹、重症多形性红斑型药疹、光敏性皮炎、急性血管性水肿。

9)U类(unclassified)反应:即未分类反应,为机制不明的反应,如:
药源性味觉障碍
辛伐他汀的肌肉不良反应
气体全麻药物的恶心、呕吐。

与注射相关的感染属于以下哪类药物不良反应
A.A类
B.B类
C.C类
D.D类
E.E类
『正确答案』D
(二)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及临床特征
1.副作用
是指在治疗量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

产生副作用的原因是药物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治疗时所用一个作用,其他作用就成了副作用。

例如:阿托品有抑制腺体分泌,解除平滑肌痉挛,加快心率等作用。

在麻醉时利用其抑制腺体分泌,引起的腹胀、尿潴留就是副作用;在用于解痉作用时,口干与心悸就成了副作用。

下列有关副作用的内容,说法错误的是
A.在治疗量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
B.服药过程中出现副作用时,可以减少服药剂量
C.有些药物的副作用是不可避免的
D.有些药物的副作用可以通过改变服药方法来减轻或避免
E.有些药物副作用的信号是某个严重的甚至可能是危险副作用的预示
『正确答案』B
2.毒性作用
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病理状态或合用其他药物引起敏感性增加,在治疗量时造成某种功能或器质性损害。

一般情况下,具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其毒性的严重程度是随剂量加大而增强。

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具有的耳毒性。

急性毒性:用药后立即出现。

多损害循环、呼吸和神经系统。

慢性毒性:长期用药后出现。

多损害肝、肾、骨髓、内分泌。

特殊毒性:包括“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

3.首剂效应
某些药物在开始应用时,由于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尚未适应,而引起较强烈的反应。

例如:哌唑嗪等降压药首次应用治疗高血压可导致血压骤降。

4.过敏反应(变态反应)
药物作为半抗原或全抗原刺激机体而发生的非正常免疫反应。

这种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剂量无关或关系甚少,治疗量或极小量都可发生。

临床主要表现为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血清病综合征、哮喘等。

例如:注射青霉素或异种血清引发全身性变态反应,表现皮疹、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甚至过敏性休克致死亡。

5.特异质反应
因先天性遗传异常,少数患者用药后发生与药物本身药理作用无关的有害反应。

例如:
》肝细胞内缺乏乙酰化酶的人群服用异烟肼药物后出现多发性神经炎;
》有些人红细胞膜内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有缺陷,服用某些药物如伯氨喹,容易出现溶血反应;
》胆碱酯酶缺乏者,用琥珀胆碱后,由于延长了肌肉松弛作用而常出现呼吸暂停反应。

特异质反应与变态反应的区别在于,特异质反应
A.无免疫机制参与
B.反应强度大
C.反应时间长
D.停药后反应继续发展
E.多数有遗留效应
『正确答案』A
6.继发反应
由于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为治疗矛盾。

例如:
》长期口服广谱抗生素导致继发感染,也称二重感染;
》应用抗肿瘤药物引起机体免疫力低下,导致感染。

7.停药综合征
或称撤药反应。

由于药物较长期应用,致使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已经适应,而一旦停用该药,就会使机体处于不适应状态,主要的表现是症状反跳。

例如: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停用后引起原发疾病的复发,还可能导致病情恶化。

停用抗高血压药出现血压反跳以及心悸、出汗等症状。

E类、A型
总结:停药反应
镇静催眠药(停用引起兴奋亢进);
血管扩张药(停用引起血管收缩);
抗高血压药(停用引起血压骤升);
抗心绞痛药(停用引起心绞痛发作);
平喘药(停用引起哮喘发作加剧);
糖皮质激素(停用引起肾上腺功能不足症状)。

补充:
》后遗效应
停药后,血药浓度降到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效应。

例如:镇静催眠药引起的“宿醉”。

补充:
》药物依赖性
定义:连续使用一些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后,用药者为追求欣快感而要求定期连续地使用该药(精神依赖性),一旦停药会产生严重的戒断症状(身体依赖性)。

分类:包括精神依赖性和身体依赖性
例如:反复口服阿片类和催眠镇静药产生精神依赖性和身体依赖性。

抗癌药造成的骨髓抑制属于
A.毒性反应
B.首剂效应
C.后遗作用
D.过度作用
E.副作用
『正确答案』A
阿托品用于治疗胃肠道痉挛时,引起口干、心悸、尿潴留等反应属于
A.毒性反应
B.副作用
C.后遗作用
D.首剂效应
E.继发反应
『正确答案』B
庆大霉素的耳毒性属于
A.毒性反应
B.过敏反应
C.后遗效应
D.继发反应
E.撤药反应
『正确答案』A
(三)不良反应诱发因素(了解)
1.药物因素
(1)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引起不良反应
(2)药物相互作用
》抗焦虑药地西泮和催眠药水合氯醛合用可致过度抑制;
》降低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如阿司匹林与华法林合用可增加出血的倾向;
》氨基糖苷类与强利尿剂合用导致肾功能损害发生率增加;
》他汀类药物与贝特类药物合用导致横纹肌溶解症。

(3)与制剂相关的不良反应
(4)给药方法的影响
利尿剂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配伍可损害
A.心功能
B.肝功能
C.脾功能
D.肺功能
E.肾功能
『正确答案』E
2.非药物因素
(1)机体因素
1)年龄
2)性别
3)遗传和种族
4)生理状态
5)病理状态
(2)外在因素
1)环境
2)生活、饮食习惯
3)食物、营养状态
(四)预防原则(了解)
1.A类不良反应的预防
(1)药物选择:注意妊娠、哺乳及儿童用药的特殊性。

(2)用法用量:降低剂量可避免或减轻ADR。

(3)药物相互作用:避免不合理联合用药。

2.B类变态反应的预防
(1)询问药物过敏史
(2)注意交叉过敏
(3)皮试
二、监测
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是指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的过程。

(一)监测的目的和流程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虽然不能阻止不良反应的发生,但是它可以及早的监测出来,避免对人类的进一步损害,同时能够为药品的安全性提供证据。

ADR监测,除了发现ADR,还可以发现药品质量问题、发现假药问题、发现药品的处方或标准问题、发现药物的风险大于效应的问题、发现药物安全性问题,提出安全性建议。

这些方面都对药品安全监管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二)监测的方法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有自愿呈报系统、集中监测系统、记录联结系统等。

我国采用自愿呈报系统监测药品不良反应。

1.自愿呈报系统
自愿报告系统又称黄卡制度,因英国的报告卡为黄色而得此名。

这是一种自愿而有组织的报告制度。

将不良反应信息及时反馈给各监测单位以保障用药安全。

目前,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的成员国大多采用这种方法。

优点:简单易行,监测覆盖面大,耗资少,可发现罕见的ADR;
缺点:资料可有偏差,有漏报现象,且难于避免。

2.集中监测系统
集中监测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根据研究目的进行的监测,分为患者源性监测和药物源性监测。

患者源性监测---以患者为线索了解用药及药品不良反应情况。

药物源性监测---以药物为线索对某一种或几种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考察。

优点:结果较自愿呈报制度监测结果可靠、漏报率低,可以计算ADR的发生率以及进行流行病学研究;
缺点:耗资大,花费人力物力多,由于监测范围受限制,代表性不强,结果差异大。

3.记录联结系统
通过一种独特方式把各种分散的信息(如出生、婚姻、住院史、处方、家族史等)联结起来,可能会发现与药物有关的事件即记录联结系统,它是ADR监察的一种较好方法,计算机的应用,大大有利于这一系统的实施。

建立专门系统,费用昂贵。

成功的应用如:牛津记录联结研究,发现服镇静剂与交通事故间高度相关。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的成员国大多采用的不良反应监测方法是
A.记录联结
B.记录应用
C.自愿呈报系统
D.集中监测系统
E.描述性监测方法
『正确答案』C
关于药物不良反应自愿呈报系统的特点,正确的是
A.药品监测有时间限制
B.可及时调整治疗计划,合理用药
C.监测范围窄,覆盖面小
D.药物不良反应不能够得到早期警告
E.不存在资料偏差和漏报现象
『正确答案』B
求证地西泮药与交通事故之间的相关性,证实地西泮类有嗜睡、精力不集中的不良反应,最好的监测方法是
A.记录联结
B.记录应用
C.自愿呈报系统
D.集中监测系统
E.描述性监测方法
『正确答案』A
(三)程度分级标准
一般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

◆轻度:指轻微的反应或疾病,症状不发展,一般无需治疗。

◆中度:指不良反应症状明显,重要器官或系统功能有中度损害。

◆重度:
危及生命;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
导致显著的或者永久的人体伤残或者器官功能的损伤;
导致住院或者住院时间延长;导致其他重要医学事件,如不进行治疗可能出现上述所列情况的。

下列不属于重度不良反应的是
A.致畸、致癌
B.致出生缺陷
C.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D.重要器官或系统功能中度损害
E.导致永久的人体伤残
『正确答案』D
(四)因果关系评价原则
1.K arch L asagna评定方法
该方法将因果关系确定程度分为肯定、很可能、可能、可疑、不可能5级标准。

◆肯定:用药时间顺序合理;停药后反应停止;重新用药,反应再现;与已知药品不良反应相符合。

◆很可能:时间顺序合理;该反应与已知的药品不良反应相符合;停药后反应停止;无法用患者疾病进行合理解释。

◆可能:时间顺序合理;与已知的药品不良反应相符合;患者疾病或其他治疗也可造成这样的结果。

◆可疑:时间顺序合理;与已知的药品不良反应相符合;不能合理的用患者疾病进行解释。

◆不可能:不符合上述各项指标。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所采用因果关系评定方法系在此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评价等级分为肯定、很可能、可能、可能无关、待评价和无法评价六个等级。

以下有关“ADR因果关系的确定程度分级”的叙述中,最正确的是
A.可疑、条件、很可能、肯定
B.可疑、可能、很可能、肯定
C.不可能、可疑、可能、很可能、肯定
D.条件、可疑、可能、很可能、肯定
E.否定、可疑、条件、很可能、肯定
『正确答案』C
2.计分推算法(即法国的归因系统)本法在病例分析时,针对时间顺序,是否已有类似反应的资料等基本问题予以打分,最后按所记总分评定因果关系等级。

本法按以下问题回答计分(表4-2-1)。

总分≥9分:肯定有关;
总分5~8分:很可能有关;
总分1~4分:可能有关;
总分≤0分;可疑。

表4-2-1 计算推算法评定因果关系
2.计分推算法(即法国的归因系统)本法在病例分析时,针对时间顺序,是否已有类似反应的资料等基本问题予以打分,最后按所记总分评定因果关系等级。

本法按以下问题回答计分(表4-2-1)。

总分≥9分:肯定有关;
总分5~8分:很可能有关;
总分1~4分:可能有关;
总分≤0分;可疑。

(五)报告范围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范围包括:
◆新药监测期内的国产药品应当报告该药品的所有不良反应;
◆其他国产药品,报告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

进口药品自首次获准进口之日起5年内,报告该进口药品的所有不良反应;满5年的,报告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

我国对新药不良反应监测的规定是
A.重点监测上市5年以内的产品
B.重点监测上市2年以内的产品
C.重点监测上市3年以内的产品
D.重点监测上市1年以内的产品
E.重点监测上市4年以内的产品
『正确答案』A
三、信息
(一)来源
药学信息来源于原始文献和数据、药学相关书籍及医药文献检索工具。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来源包括药品说明书、参考书、工具书、报纸、杂志、会议资料、临床资料及各种宣传材料以及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系统等。

(二)种类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种类包括:
◆公开发表的病例报告
◆ADR报告系统的病例报告
◆专题研究论文
◆综述性资料
◆ADR方法学研究
◆新闻类资料
◆政策法规性资料
以下不属于药品不良反应信息来源的是
A.药品说明书
B.报纸、杂志
C.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系统
D.医药文献检索工具
E.临床资料及各种宣传材料
『正确答案』D
四、药源性疾病
(一)药源性疾病的概念
药源性疾病又称药物性疾病,指因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药物的使用引致机体组织或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而出现各种临床症状的异常状态。

以下有关“药源性疾病的概念”的叙述中,最正确的是
A.指一种疾病或综合征
B.指药物引起的疾病或综合征
C.指人们所用药物引起的疾病或综合征
D.指人们在防治疾病过程中引起的疾病或综合征
E.主要指所用药物致使机体组织或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而出现各种临床症状的异常状态
『正确答案』E
(二)常见药源性疾病发生原因
1.患者的因素
(1)年龄因素
(2)性别因素
(3)遗传因素
(4)基础疾病因素
(5)过敏反应
(6)不良生活方式
2.药物因素
(1)与药理作用有关的因素
(2)药物相互作用因素
(3)药物制剂因素
(4)药物使用因素
(三)临床特点
药源性疾病与病理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基本一致;
各系统器官都可受累,异常病理体征与受累器官损害程度一致,检查和判定指标相同;
其中最多见的是过敏反应(各型皮疹、哮喘、休克等都与其他过敏性疾病体征一样)。

(四)防治原则
1.重视药源性疾病的危害
2.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
3.加强药物安全信息的收集和交流
4.治疗原则
①立即停药,对因对症治疗。

②及早抢救、加快药物的排泄,减少吸收。

③可采用洗胃、催吐、导泻、输液、利尿、吸附有毒物质、透析等。

④使用拮抗性解毒药及对症治疗药。

下列不属于药源性疾病治疗原则的是
A.立即停药,对因治疗
B.及时抢救,加快药物的排泄
C.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洗胃、催吐等
D.及时使用拮抗性解毒药
E.加用保护受损器官的药物
『正确答案』E
五、药物流行病学
(一)基本概念
它应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群中药物的利用及其效应的一门应用科学。

(二)研究方法
药物流行病学常见的研究方法如下:
1.描述性研究
◆病例报告
◆生态学研究
◆纵向研究(ADR监测)
◆横断面研究
2.分析性研究
(1)病例对照研究:以一组发生ADR的患者和一组或几组没有发生ADR的患者(对照)作为研究对象。

(2)前瞻性队列研究法:按照人群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将人群划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

3.实验性研究:将人群随机分为实验与对照两组。

主要包括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试验等。

药物流行病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不包括
A.描述性研究方法
B.分析性研究方法
C.实验性研究方法
D.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E.集中监测研究方法
『正确答案』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