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1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50例。
A 组患者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B组患者采用CT介导下脑室外引流术治疗,C组患者采用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A组有效治疗49例,治疗有效率为98%,B组有效治疗38例,治疗有效率为76%,C组有效治疗36例,治疗有效率为72%;A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有效率高于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出现应激性溃疡1例,术后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B组出现应激性溃疡4例,肺部感染2例,术后出血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0%,C组出现应激性溃疡6例,肺部感染4例,术后出血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0%;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和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进行治疗时治疗方法相对较多,常用的治疗方法中小骨窗血肿清除术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式;临床效果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临床常常会伴随脑出血的情况,这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高血压脑出血发病人群大多以男性为主,这种病症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患者长期患有脑动脉硬化或高血压疾病[1]。
因为治疗这种病症时手术方法较多,为了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选择手术方式十分重要。
本研究主要分析不同手术治疗方式的效果,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果,现将主要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1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50例。
A组患者中男26例,女24例,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44岁,平均年龄(6
2.4±11.4)岁。
B组患者中男25例,女25例,最大年龄78岁,最小年龄43岁,平均年龄(61.5±11.4)岁。
C组患者中男27例,女23例,最大年龄80岁,最小年龄46岁,平均年龄(62.4±10.6)岁。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A组患者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手术前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于血肿表面最近部位头皮取直切口长约5 cm,切至骨膜,钻孔扩大骨窗约3 cm,对患者进行皮层造瘘,在显微镜之下明确患者血肿的位置,当患者将血肿清除以后,医护人员需要选择生理盐水对患者进行
反复冲洗,手术完成之后对患者进行引流管引流[2-5]。
1. 2. 2 B组采用CT介导下脑室外引流术进行治疗,手术进行之前,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通过CT对其进行定位,对患者的穿刺深度、穿刺路径和穿刺点等进行选择,之后对患者进行钻孔穿刺置管引流。
手术完成后,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的血肿腔选择尿激酶2~4万U加上生理盐水2~4 ml实施冲洗[6-8]。
1. 2. 3 C组采用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手术之前,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之后在患者的额颞部按照血肿的范围与部位实施耳前弧形切口或者马蹄形切口。
医护人员需要按照常规方法对患者进行骨瓣开颅,将血肿清除后要对患者去骨瓣减压或者电凝止血。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观察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治疗效果判定参考文献[9]。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處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有效治疗49例,治疗有效率为98%,B组有效治疗38例,治疗有效率为76%,C组有效治疗36例,治疗有效率为72%;A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有效率高于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出现应激性溃疡1例,术后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B组出现应激性溃疡4例,肺部感染2例,术后出血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0%,C组出现应激性溃疡6例,肺部感染4例,术后出血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0%;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和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在临床上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这种病症由多种原因所导致,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该病多发于中老年群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身体质量和生活质量。
因为高血压脑出血这种病症会在患者的脑部的位置快速的形成血肿,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会采取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手术治疗快速有效。
对于这种病症进行手术治疗所采取的手术方法多种多样,为了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选择合理有效安全的手术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十分重要。
采用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时,容易使患者的血肿周围脑组织受到损伤[10],而且这种手术治疗以后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会对患者
的恢复产生影响,也不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
CT介导下脑室外引流术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两种治疗方法在临床上效果褒贬不一,二者都是微创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安全性较低。
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有效治疗49例,治疗有效率为98%,B组有效治疗38例,治疗有效率为76%,C组有效治疗36例,治疗有效率为72%;A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有效率高于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出现应激性溃疡1例,术后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B组出现应激性溃疡4例,肺部感染2例,术后出血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0%,C组出现应激性溃疡6例,肺部感染4例,术后出血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0%;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和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临床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时,为患者选择小骨窗血肿清除术,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陈晓刚,李文玲,王昆鹏,等.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实施镇痛镇静治疗的临床效果. 医学与哲学,2017,38(14):44-47.
[2] 赵庆. 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 河南医学研究,2017,26(8):1492-1493.
[3] 范兴标,王晋,陈韶青,等. 标准大骨瓣减压联合脑-硬脑膜-肌肉血管重建术对重型颅脑损伤脑组织血流动力学及颅内压的影响.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7,8(1):55-57.
[4] 文旭东.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研究. 当代医学,2010,16(26):43-44.
[5] 丁晏.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研究.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6(10):2212-2213.
[6] 汤崇辉,刘伟国.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 心脑血管病防治,2008,8(6):377-379.
[7] 刘宏浩,王少雄,黄程,等. 不同手术时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对比分析研究. 重庆医学,2014(22):2925-2927.
[8] 张功义,张龙,孟庆勇,等.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分析.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16(2):101-102.
[9] 张党林,邓纪学.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对照研究. 实用
临床医药杂志,2012,16(21):149-151.
[10] 邱学才,常魏,张丽娟. 发病后不同时间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现代预防医学,2014,41(4):757-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