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五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缺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市第三十五中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题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切传统都是过去的东西,但并非一切过去的东西都是传统。
可是,过去确系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不能离开过去与现在的关系而谈传统。
传统都有其“原本”,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
传统的始发言行有其特定的原初行动者、特定的受动者,还有其特定的叫作参照系的现实环境。
在传统的原本中,所有这些都是特定的、不能代替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东西而为群体所接受,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这样,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统。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逐步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远离原本的过程。
这里所说的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这样,传统在形成过程中就取得了相对独立于原本所处的参照系以及原初说话人、原初受话人的自主性。
正是这种远离或自主性,打破了原本的限制,扩大了原本的范围,丰富了原本的含义。
这里的关键在于解释。
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
本作新的解释,这就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
任何一个写下来的作品,一旦公之于世,它就是向广大的人群说话,不仅是向同时代人说话,而且是向后来人说话.作为受话人的读者不仅有同时代人,而且有后来人。
读者可以对写作的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这些回应都是根据读者自己所处的参照系对原本所作的新解释.可以说,传统的原本在形成为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地参照变化了的环境,在后来的一连串读者面前展开一系列不断更新的世界。
写作的原本是如此,行动的原本也是这样.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的始料之所及,自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
这样看,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
传统本来就具有两面性,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因新的参照系与之相摩擦而不断更新自己,又因其偏执性而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化。
可以说,传统既是摩擦的结果,又是对摩擦的抗拒.那种把传统一味看成凝固不变而无更新的观点是错误的、不符合史实的.因此,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对旧传统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这样才能使传统展开为有生命的东西。
(选自张世英《我看国学——传统与现代》,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原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原本是传统的具有特定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的始发言行。
B.原本指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凝聚群体的东西.
C.原本是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参照系已消失并成为过去的过程。
D.原本指有自主性的相对独立于原初参照系、说话人、受话人的传统。
分析“传统远离原本”原因的一项是( ) 2.下列各项,不属于
...
A.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势必造成传统不断地远离原本.
B.读者对写作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根据所处参照系对原本作出新的解释.
C.因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始料之所及。
D.传统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因新参照系的作用而具有更新与抗拒的两面性。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原本中的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都是唯一的、不
能代替的.
B.因时间推移和历史进展,传统远离原本后就自然丧失了原本的特征.
C.过去是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传统内涵却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突变.
D.在对待传统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
”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
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
吾王所见,唯剑士也。
"庄子曰:“诺,周善为剑。
”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
”庄子曰:“请治.剑服。
”三日,乃见太子。
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
”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
”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
”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
令设戏请夫子。
”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
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
”庄子曰:“望之久矣。
”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
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
王曰:“愿闻三剑。
”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
”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奚谷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
” 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
”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目真睦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
王乃牵而上殿。
宰人上食,王三环之。
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
”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
(《庄子·说剑》有删节)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谋:为……谋划。
B.请治.剑服治:备办。
C.庄子入殿门不趋.趋:小步快走。
D.王乃校.剑士七日校:使……较量.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日夜相击于.前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甚矣,汝之.不慧
C.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D.太子乃与.见王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6.下列句子中直接记述庄子言行机智的一组是()(3分)①“庄子当能。
”②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
③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
④“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⑤“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⑥“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
”
A.①②③B.①⑤⑥
C.②④⑥D.③④⑤
7.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8.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赵国何求而不得也!(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3)夫子休,就舍待命。
(3分)译
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颖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酒尽.
9.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10.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三)名句名篇默写(9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9分)
(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____________。
”
(2)子曰:“质胜文则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君子。
”
(3)合抱之木,____________;九层之台,____________;千里之行,____________。
(4)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并列句了三类人的句子是: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窗外的风
王正
看着窗外的风.
等等,风是可以看的吗?应该可以吧,那随着时间飘过的,悠久的风.都市里的人群像躁动的浪涛,不会因为每个人,或者说是伴着浪花浮沉的沙粒而短暂停留。
而我们,会不会飘到下一个入海口时,就忘了自己从哪来的?
的确,叶子飘落有可能是因为秋的枯黄,但是更有可能是因为……树的不挽留.水里的沙、天上的云、落下的雪,轻得连声音都没有。
那么,社会里的人,生老病死会不会也像落雪的声音一样——无声无息呢?
当然不会了,因为人是有感情的。
落叶拼命地掉、浪涛放肆地流、雪无声地落,自然而然.自然到连抗拒都不能,叶子记不住树的方向、沙粒找不到最初的岸、雪也不会怀念天空,而人,却不会遗忘了归途。
人,是有记忆的.就是因为这奇妙的东西,把过往堆叠,淡淡地蒙上一层记忆的色彩,飘出一阵阵怀恋的香气。
看到一个去过的地方,无论是童年吹泡泡的花园、少年匆匆踏过的街市、中年时有过的繁华,老年时模糊的视线……只要曾经出现过的,就会有美丽的记忆色彩,温柔地笼罩着。
少年人可能没办法理解比自己大很多岁的人,但是看着只到自己
腰际,或是刚到肩膀的孩子,他的眼睛里,总有你可以读懂的东西。
这显然是记忆的功劳.
看过的风景、读过的书、喜欢过的音乐、感动过的故事,都会留下痕迹,这痕迹可以轻到被遗留在脑海深处,但是联想起来,却总不会彻底忘记。
而我们的思想,其实,也是这一点点喜欢、一点点讨厌、一点点感动留下的回忆,慢慢磨出每个人特有的美丽形态。
所以,当我们被岁月的浪涛,翻覆得晕头转向,却还留有最初的坚持、最初的梦。
就是有这些宝贵的能量,我们才会不管眼前的风浪,注视着初晴的光,即使只有微微的曙色,还是勇往直前。
而现在的我们,回忆起以前的自己,即使是几分钟前的,大概也会微微笑,嘴角微微扬,头轻轻地摇。
可见,记忆会让我们越来越成熟,却绝对不会让我们忘掉过去、迷失自己。
过去、现在和未来,被奇妙的线牵引,存在着莫名的巧合,惊人的重复。
只有记得住过去,才能看得到未来.
透过厚重的玻璃,看自己生活的城市,灯火和以前没什么两样,但窗畔的脸,又多了几分成熟.有时候,不得不佩服时间快得揪心。
然而,能够把这层烦乱抚平的,只有记忆里天空的颜色。
看着曾经出现过的景象,大概会有朦胧的重叠,那是因为留有当时
回忆到过去的时候,微微的酸涩就骗不了自己。
太多的追不回的珍贵、已经过去的青春,就失落在这个城市的风里。
推开窗户,伸手触摸柔柔的空气,隐约知道了风的流向。
(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认为自然界中落叶、浪涛中的沙粒、雪花不可能记住它们的过往,而人却不可能这样,人是不会遗忘归途的。
B.人是有情感的,一旦触动了记忆这奇妙的东西,它就能给过去的经历蒙上亲切、温馨的色彩,不会有酸涩。
C.少年人可能没办法理解比自己大很多岁的人,却可以从比自己更小的孩子身上依稀看到自己过去的影子.
D.作者谈到过往,说回忆是“模糊的淡色”,也让人感到“时间快得揪心”,可见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情绪是悲观消沉的。
E.本文语言清新流畅,富有文采;作者思绪灵动,文章条理清晰,富含哲理,不失厚度,发人深省。
(2)请分析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3)请结合全文理解“推开窗户,伸手触摸柔柔的空气,隐约知道了风的流向”这句话的内涵。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4)有人认为“过去的已经过去,就让它过去吧,我们可以轻装上阵,走向未来”,也有人认为“过去的虽已过去,但我们可以在走向未来的岁月中不时回顾”,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结合你对本文的理解加以探究.(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14分)
13.在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其他三句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B.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C.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D.于是谢石等诸军,水陆继进
14.下面句子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我知之濠上也。
B.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C.天下莫柔弱于水。
D.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15.下面一段文字中有两处语序不当,请将其进行调整。
(4分)庄子像水一样冷静,像火一样热烈.几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受了他的影响,一方面嫉恶如仇,嬉笑怒骂;另一方面却又把天大的事,
更是时时令人击节赞叹。
(1)调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调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16.以《论民本》所表现的“爱民”思想为话题,仿照示例中的句式特点,在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
(4分)
屈原流落汨罗江,心怀楚国,吟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颠沛流离,心忧苍生,高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五、(60分)
17.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荀子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庄子说:上善若水。
佛家说:心存善念。
请以“说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