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发生与病毒感染间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肿瘤发生与病毒感染间的关系
摘要:肿瘤已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且发病率较高。

在众多发病因素中,约
15-20%人类肿瘤的发生与病毒感染有关。

近十几年来,流行病学调查和分子生物
学的研究表明,肝炎病毒(HBV、HCV)与肝细胞癌、EBV与Burkitt淋巴瘤及鼻
咽癌、人乳头瘤病毒(HPV)与宫颈癌有直接关联。

另有幽门螺杆菌、腺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亦与肿瘤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关键词:人类肿瘤;RNA病毒;DNA病毒;致瘤机制
1 肿瘤病毒:
凡是能致肿瘤的病毒统称肿瘤病毒。

肿瘤病毒中2/3为RNA病毒,1/3
为DNA病毒。

前者主要引起白血病和淋巴瘤;后者包括乳头状瘤病毒、多瘤病毒、腺病毒和疱疹病毒等,可引起多种肿瘤。

1.1.致瘤性RNA病毒
致瘤性RNA病毒主要是逆转录病毒。

根据RNA病毒在动物体内的致瘤潜伏期和体外转化细胞的能力,可
分为急性、慢性致瘤性RNA病毒。

急性致瘤性RNA病毒,潜伏期短,被感染动物在几周内可发生肿瘤,并可
使培养细胞发生转化,从这类病毒中分离到相应的病毒癌基因也称为细胞转化基因。

慢性致瘤性RNA病毒可
在宿主细胞中进行复制并诱发肿瘤,潜伏期较长,一般4-12个月,病毒不能使培养细胞发生转化。

RNA肿瘤病毒根据病毒基因结构和致癌作用的不同,可分为转导性逆转录病毒:具有病毒癌基因,能转
导入宿主细胞。

顺式激活逆转录病毒:病毒基因组中无病毒癌基因,但其整合至细胞基因组后能激活近旁细
胞癌基因。

反式激活逆转录病毒:病毒的基因编码产物激活病毒基因和细胞基因而发挥致癌作用。

1.2.致瘤性DNA病毒
与人类恶性肿瘤的发生有关的DNA病毒有乳多空病毒类、腺病毒类、疱疹病毒类、嗜肝DNA病毒类以及
痘病毒类。

乳多空病毒科有乳头瘤病毒属及多瘤病毒属。

前者基因组以游离形式潜伏于细胞中,后者基因组以整
合形式潜伏于细胞中。

乳头瘤病毒属的人类乳头瘤病毒(HPV)1-65亚型和多瘤病毒属的JC和BK病毒可致
人类肿瘤。

疱疹病毒科有3个亚科,每科中均有可致人类肿瘤的病毒。

α疱疹病毒亚科的单纯疱疹病毒1、2型(HSV1、2);β疱疹病毒亚科的人巨细胞病毒(CMV);γ疱疹病毒亚科的嗜淋巴细胞病毒(EB病毒)。

嗜肝DNA病毒科含有多种病毒,目前分分离出的与人类肿瘤发生有关的病毒有: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

DNA病毒作用于宿主细胞后,可进行增殖,伴有细胞裂解或转化。

整合后的DNA控制下,转录形成mRNA并翻译成肿瘤特异性移植抗原(TSTA),移至转化细胞的表面,完成转化过程而成为肿瘤细胞。

2 病毒的致瘤机制
肿瘤病毒的感染具有长期潜伏和隐蔽的特点,其致癌性只在偶然情况下
才被激活。

人癌的发生是细胞中多基因改变和多阶段的过程,只有病毒的作用不
足以诱导肿瘤的发生,还必需有辅助因素的参与。

另一方面,免疫系统具有抵御
和清除因病毒作用而产生的少数癌变细胞的能力。

只有当机体免疫力降低或被破
坏时,肿瘤病毒才使宿主细胞异常增生而发生癌变。

肿瘤病毒是一种生物性致癌因子,含有DNA或RNA,能进行复制和遗传。

肿瘤
病毒对某些细胞具有特异亲嗜性,引发疾病,并诱发肿瘤。

肿瘤病毒的核酸能够
整合到宿主细胞DNA链上,使人体细胞发生转化。

有些肿瘤病毒基因组中含有病
毒癌基因(viral oncogene,v-onc),可编码转化蛋白-癌蛋白(oncoprotein),使
细胞发生恶性变化。

RNA肿瘤病毒的v-onc,实际上起源于细胞癌基因(cellular oncogene,c-onc),两者序列同源。

c-onc存在于正常细胞中,而它的异常激活产
生过量的编码蛋白,而又可诱发癌变。

[1]
3 与肿瘤发生相关的病毒
3.1 EBV与肿瘤
Epstein-Barr病毒(EBV),是一种DNA肿瘤病毒。

EBV感染可引起鼻咽癌、胃癌、乳腺癌、宫颈癌和肺癌的发生,目前它作为环境致病因素与非霍奇金淋巴
瘤(non Hodgkin’slymphoma ,NHL)的发生有关已被公认。

[2]
3.1.1 EBV与淋巴瘤
地方性Burkitt淋巴瘤与EBV感染有近100%的相关性;东方人鼻咽部淋巴瘤
中83%为T/NK细胞性淋巴瘤,大部分病例肿瘤细胞内可检出EBV成分;不论东方
或西方的病例报道,Hodgkin病中EBV感染约占40%-60%。

3.1.2 EBV与鼻咽癌(NPC)
目前,在各种类型的NPC都已经检测到了EBV基因。

还发现了有癌基因活性的病毒蛋白表达。

Pathmanathan等研究了1811例不同类型的NPC,在11例原位癌和8例不典型增生病例中检出EBERs。

EBV感染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3]。

3.1.3EBV与胃癌
1990年Burke首次报道了1例与EBV相关的胃癌。

1991年Shibata检测出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的未分化胃癌中有EBV DNA。

次年,他检测了没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的胃腺癌128例,其中22例含EBV DNA。

同时在淋巴结、肺或肝的转移灶中也存在EBV DNA。

1993年Tokunaga报道了日本人与EBV相关胃癌约占胃癌的6.9%,可发生于胃的各个部位及各种类型的胃癌中。

这是最先认为EBV与胃癌相关的报道。

3.2 HPV与肿瘤
大量研究表明宫颈癌细胞系以及宫颈癌组织中HPV感染高达90%以上,甚至100%。

目前从宫颈癌组织中已分理处100余种HPVDNA,其中30多种与宫颈感染和病变有关[4]根据致病力大小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两种。

HPV6,11,40,42,43,44,54,61,70,72,81等归为低危型,主要引起生殖道、肛周皮肤和阴道下部的外生性湿疣类病变、扁平湿疣类病变和低度子宫颈上皮内瘤样变
(CINⅠ);HPV16,18,26,31,33,35,39,45等归为高危型,主要导致
CINⅡ、Ⅲ级病变和宫颈癌的发生。

宫颈癌的恶性表现也与HPV的类型有关。

HPV-16主要见于宫颈鳞状上皮细胞癌,而HPV-18,45则主要见于宫颈腺癌[5]。

3.3 HBV、HCV与肿瘤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DNA病毒。

可引起人类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近年不少学者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HBV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进行研究,均在肝癌病人的癌组织提取的DNA中找到HBVDNA碱基的序列。

目前,关于肝癌的病因问题,一般认为是由于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HBV虽然未被证实有直接致癌作用,但肝细胞癌(HCC)有HBV感染的聚集性倾向,HBsAg和抗-HBc 两项标记,在HCC家庭成员乙肝感染中更具代表性[6]。

3.4 HIV与肿瘤
HIV在体内破坏T4淋巴细胞等具有CD4分子的多种免疫细胞,摧毁机体的免疫系统。

在此基础上或合
并其它病毒的感染,可引起Kaposi肉瘤、B淋巴瘤、口腔和肛门附近的鳞状细胞癌等。

3.4.1.Kaposis肉瘤(KS)
AIDS中约30%并发KS。

以皮肤特发性,多发性,色素性肉瘤。

主要侵犯中老年男性,在四肢发生多数的大
小不同的结节。

3.4.2.淋巴瘤
HIV感染出现非何杰金淋巴瘤是诊断AIDS的一个指标。

AIDS患者中大约有5%-10%的人可能发生非何杰金淋
巴瘤,其中包括脑的原发性细胞淋巴瘤。

大部分患者为分化不良型的淋巴瘤,包括小分裂细胞型和大细胞免
疫母细胞型,这些病人常出现淋巴结外病变,并常侵犯骨髓,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肝、皮肤和粘膜等部位,患者多见于青壮年,起病缓隐袭,肉瘤呈多灶性,不痛不痒,除皮肤广泛损害外,常累及口腔、吸肠道、淋巴等。

参考文献:
[1] 曾益新. 肿瘤学 . [M] 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9-22
[2]李凤园,潘彤,刘军.EBV感染与输血安全的研究进展.医学检验与临床,2021,0117:51-57
[3] Ozyar E, Ayhan A, Korcum AF, et al. Prognostic role of
Ebstein Barr virus latent membrane protein 1 and interleukin10 ex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J]. Cancer Invest, 2004, 22(4): 483-491.
[4] 单玮,张涛,张铁军,等.我国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流行病
学现状[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7,21(1):89-93.
[5] Spehner L,Boustani J,Cabel L,et al. Present and future research on an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J].Cancers(Basel),2021,13(15):3895.
[6]陈务卿,吴建林,陈茂伟等.HBVHCV和HCV重叠感染与H CC发生关系的研究,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3(4):530-5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