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博物馆展示设计方式与特征研究——以金陵老字号博览馆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觉设计
摘要:非遗博物馆是展示、传承中国非遗文化的重要场所和载体,是让公众体验与欣赏非遗文化的空间。

该文作者通过查阅资料与实地调研,梳理了现有非遗博览馆的常见展示形式,从地域性、活态性、无形性与传承性
等方面提出手工技艺类非遗对展示设计的影响,以期通过研究展示环境、模式、内容与主体,实现非遗文化的现代
化传承。

关键词:非遗博物馆展示设计金陵老字号
如今,在民族复兴的浪潮下,中国的非遗文化走进人们的视野,逐渐受到重视。

非遗博物馆是继承与发扬非遗文化的重要空间,其中,传统展示形式与现代展示形式并存。

一、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常见展示形式分析
1.图文平面展示
传统技艺类非遗最常用的展示形式是图文结合的平面展示,主要是对非遗文化的简介等。

观者通过视觉获取信息,透过概括性的文字与图像了解对象的基本信息、形成过程、演变形态、传承现状、发展情况等。

但是,部分平面展示只考虑了视觉传达信息,无论是展品、展板还是展示墙,大多以文字为载体,导致观者必须像阅读文章一样理解这些文字,其欣赏过程枯燥乏味,展示效果不佳。

2.实物陈列展示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展示与历史文物藏品的展示有所不同,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展示是对其流程和成果的综合展示,因此需要一定的载体(如工具、技术以及成品等)以实现这一展示。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以室内展馆中常见的展柜、展台、展架等陈列方式展出,配合相应的图文内容,使观者对其形成一定的认知(图1)。

实物展示是博物馆展示形式中应用最广泛的类型之一,但往往只展示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通常需要安静的氛围,让观者能够与展品面对面交流。

对于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展示,则需要仔细推敲,作为载体的工具和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完成品并非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在技术活动的范围内才有生命力。

虽然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完成品拥有传递审美和文化内涵的职能,但是仅凭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完成品难以完整地传递非遗文化。

如果将这些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完成品孤立地放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进行展示,就会失去手工技艺最重要的精髓。

所以,展示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要融入使用环境与创造活动,使观者更好地体验其文化内涵。

3.I日场景复原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不是单独的存在,其在发展过程中受不同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以,单独将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完成品作为展品陈放
会显得比较单调。

如今,人们的现代生活与这些非遗
文化的原生环境相去较远,观者难以感受到其原生环
境氛围。

因此,设计师可以将具有代表性和场景感的
事件依据原生环境在展示空间内进行仿真再造,展示
其内容和形式,争取做到真实还原,不做过多的主观改
动。

观者通过观摩事件和场景,可以直观了解传统手
工技艺类非遗(图2)。

4.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示
随着科技的发展,博物馆的展示设计也要与时俱
进,积极运用这些新技术。

现在,很多博物馆都运用了
新的视听形式,声、色、像、光等多种形式的组合让观者
感受到更多新颖有趣的环节。

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
采集非遗数字化资料,将难以在固定或有限空间内进
行展示的内容通过电子显示屏、投影设备等媒介进行
循环演示。

此外,还有利用人体感应、全息投影、触摸
屏幕等互动性多媒体技术搭建的体验平台,让观者在
参与互动性活动的同时获得相关的展示信息。

多媒体
展示比起图文和实物展示更具灵活性,它可以将图片、
文字、音乐、视频等结合,让观者可以多感官与展品进
行交流。

如今,多媒体展示在非遗展示空间中被越来
越多地使用(图3)。

5i现场展示
在如今的一些展览馆中,会设置一片专门的区域
展示现场操作的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观者可以近距
离地观看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实操过程,实现面对
面的交流。

现场展示主要可以分为固定式与非固定
式。

固定式现场展示指展示场馆中传承人可以常驻于
此,定期进行技艺展示,常常伴随着一些商业活动。


非固定式现场展示通常见于时令性活动或短期的巡展
上。

这种展示活动注重非遗文化在大众中的传播效
应,更具公益性质。

南京博物院非遗馆便运用了这种
形式。

二、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特征对展示设计
的影响
1.地域性与展示环境
我国各个地区具有各自的地域文化特色,因此孕























I


















71
图1
图2
育出各个地区的特产,如风格迥异的建筑、不同种 类的美食等。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具有鲜明的地
域特色,在设计展示空间时,恰当地融入地域特色,
可以赋予整个展示环境独特性与文化性。

金陵老 字号博览馆中就展示了扬州漆器、南通蓝印花布、
金陵小吃等江苏不同地域的优秀非遗,全馆建筑风
格比较统一。

2. 活态性与展示模式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属于人类的劳动活动,随
着时间的变化和一代代传承人的改进而不断发展 与变化。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经历了一代又一代
的不断传承、发展与创新而具有内在的生命力,是
人类“活的文化遗产”。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依附 于人的活动、语言和文字,是动态的、发展的。

这些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在流传中与当地的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相融合,体现出活态性。

这种
活态性不仅是三维空间上的活态,而且是时间上的 活态,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这些传统手 工技艺类非遗具有时代特征。

活态性是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基本特征之 一,在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中体现其活态性尤为重 要。

金陵老字号博览馆独具创意,集合了南京的老
字号,打造了一个传播和推广传统技艺的空间。

在 传统的博物馆展示形式中,部分只是将传统手工技 艺类非遗局限于历史文物藏品的概念,未能体现其
活态性。

而金陵老字号博览馆更强调对于非遗文
化资源的保护和商业化利用,而非单纯的收藏展 示,将非遗文化扩大至文化遗产的范围。

老字号是 每座城市人们值得信赖的招牌,老字号的商品往往
拥有传统手工技艺的文化与工艺内涵。

历史文化 资源丰厚的南京有着许多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类
非遗,但市场相对较小,这与销售渠道有关。

以前, 这些老字号店铺散落于城市的各种角落,随着时代
的发展,如今的人们对其消费欲望不足,再加上销 售渠道狭窄,导致其发展面临困境。

金陵老字号博
览馆将展示空间与老字号商铺相结合,在博物馆展 示空间内,通过使观者欣赏这些传统手工技艺类非
遗,激发其购买欲望,以实现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 在现代社会的再传播。

3. 无形性与展示内容
无形性是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与历史文物藏
品的差别之一。

历史文物藏品主要通过实物外形 展示,而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依附于人的一系列活 动,在展示中具有抽象化和非物质形态的内容,观
者需要从多角度出发加以理解,如生长环境、发展
变迁等。

南京云锦制作技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是制作的云锦产品、制作云锦的非遗传承人以及
制作云锦需要用到的各种工具,并非全都属于非 遗,只是作为南京云锦制作技艺的延伸保护对象。

一些人对于非遗的无形性特点认知不足,导致非遗
图3
72
视觉设计
展示的内容占比较小,从而让观者误以为这些非遗的延伸保护对象也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

现在的南京云锦有的是机械 化制作,部分机器织造出来的云锦难以体现出传统手工制作的云锦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非遗展示内容是人的创造活动体现的非物质形态,具有无形性的特点。

4.传承性与展示主体
非遗展示中除了观者能感知到的物质形态的事物,还体现出与历史文物藏品不同的人的主体价值。

因为只有通过人,才能表现、传承、发展这些技艺。

在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展示设计中,如何体现人的主体性需要深入思考,因为让优秀的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也能被继承与发扬正是非遗展示的目的之一。

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与人息息相关,如果没有人继续关注,那么非遗文化就面临着中断的风险。

将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与现代化生产方式合理结合,是对其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一环。

因此,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展示空间不仅要具备传统博物馆收藏、展示、研究与交流的职能,而且应该扩大职能范围,加入体验、学习、研究与创新等内容。

5.文化性与展示元素
非遗文化是古代劳动者智慧和劳动的结晶。

在现代生产技术背景下,某些手工技艺已不具备实用空间,但这些非遗背后蕴含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值得人们深入研究。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独特性在于其不像历史文物藏品那样只需要单品展示,而是要通过不同展示元素的共同作用才能体现其中的文化性。

展示设计是对空间的再设计,中国传统的空间布局与之密
(上接第70页)
所又一所学堂,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张之洞为武汉科技大学的莘莘学子树立了榜样,张之洞雕像蕴含了张之洞爱国救国、奋发图强、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些对于学生形成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大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现在,大学的生存环境、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等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大学的本质追求、人文精神不会轻易改变。

武汉科技大学应传承求真务实、沉静好学、崇实去浮的大学精神,并以这种大学精神指导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确立人生理想,强化历史担当意识。

塑造张之洞雕像不仅有利于弘扬武汉科技大学的传统精神和建校历史等,而且有助于传承优秀的人文精神,以“沉静好学、知行合一”的学风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总之,塑造张之洞雕像既充分肯定了他的历史贡献,又宣扬了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同时,武汉科技大学的校园面积较大,建筑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这为张之洞雕塑的设立提供了良好的校园环境。

3.张之洞雕塑创作彰显的校园文化意义
从2016年底开始,武汉科技大学就着手准备塑造张之洞全身雕塑,学校宣传部、校办等主创人员赴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多地进行考察。

该雕塑由夏晶阳主创,武汉园林雕塑院院长(武汉科技大学特聘教授)潘校辉担任艺术总监,于2017年6月份完成了创作小稿五件,经相关主管部门讨论决定选取其中两个小稿进行深度创作。

2017年10月,两件人物小样完成。

经相关人员研究讨论,决定选取其中一件张之洞身着官袍、负手而切相关,如中轴线对称就是非常典型的中式空间布局。

在展示设计中应用非常广泛的还有传统装饰纹样元素,这些装饰纹样不仅起到了基本的装饰美化作用,而且其不同的寓意寄托着相应的文化内涵,如双钱纹喻示大富大贵等。

展示空间设计要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让观者感知非遗的文化性。

结语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与历史文物藏品不同,对其展示与传播要根据现有的主流展示方式进行深入研究,使之与现代生活相契合,获得活态传承。

参考文献:
[1聂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设计研究.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6.
[2]王彦博.地域文化在展示设计中的营造.设计,2018(9).
[3]刘妍君.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展示设计研究.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6.
[4]刘守柔,俞蕙.传统手工艺保护与博物馆展示.博物馆研究,2009(4).
[5]李丽红.非遗语境下的博物馆展示设计研究一以周村烧饼传统制作技艺博物馆为例.青岛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家居与工业设计学院)
编辑张泽
立、捋须深思的造型进行放大成型。

张之洞雕塑的人物身高、基座宽度等都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女P:整座雕塑共189.8cm,寓意为1899年张之洞创立湖北工艺学堂,武汉科技大学一百多年的建校历史内蕴了优秀的历史文化;基座120cm,寓意为武汉科技大学建校120周年;连同铜制基座高221.8cm,代表该雕塑2018年落成;张之洞负手而立、捋须深思的造型也有着独特的深意,因为张之洞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而且是清末学识渊博的文人,负手而立表达了张之洞傲世独立的个性,捋须深思表达了张之洞对中国命运、教育的思考,也表达了他务实求真、沉静好学、崇实去浮的教育理念。

该座雕塑体现了湖北工艺学堂的悠久历史,也从侧面体现了从湖北工艺学堂到武汉科技大学的发展历程。

张之洞雕塑的落成不仅揭示了张之洞与武汉科技大学深厚的历史渊源,而且表现了武汉科技大学对张之洞的教育理想、办学思想、民族理想的继承与发扬,阐述了“厚德博学,崇实去浮”校训的由来。

通过张之洞雕塑可以看出,雕塑是传承高校的大学精神、历史传统的重要载体之一,对于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管理者应高度重视雕塑的艺术与教育价值,以雕塑艺术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艺术品位和人文精神。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编辑王雨晴
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