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846年完成创作的。
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体系的一部巨著。
在这部巨著中,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展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根底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根本容。
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
在此书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济根底〔市民社会〕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根本畴,并运用这些畴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原理:
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开展的出发点。
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其历史开展的出发点在哪里呢?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看法是绝然不同的。
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畴、观念做为历史开展的出发点,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做为历史开展出发点。
我们认为唯心史观是一种对社会历史的错误想象,对人类社会及社会开展规律的认识是根本错误的,而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是社会有机体普遍本质的理论再现,其原因,就在于对历史开展的出发点的理解不同。
由此,马、恩特别重视并在对唯物史观的表述中首先明确指出考察社会历史要"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根底,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根本构造和根本矛盾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根本理论告诉我们,社会现象是复杂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结成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而人们在生产中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则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根底,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开展,决定了历史开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性质。
只有以这样一种物质关系、经济关系作为整个历史的根底,作为一种历史观,才能再现社会有机体的普遍本质,才能提醒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根底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才能把握人类社会开展的客观规律。
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开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开展的动力。
历史观的根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如何答复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恩格斯还明确指出,只有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才能够完整地描述其全部过程及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还说明了任何一种观念的东西,只要把它放在社会实践中加以考察,就能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和真实面目;错误的观念及一切唯心史观的谬论,都有其产生的社会根底,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推翻这一社会根底,以致消灭由之产生的错误的观念和唯心史观的谬论。
这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解决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说明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关系,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作用。
第四,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开展和特殊的性质。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人类的物质生产是历史开展的出发点,生产关系是整个历史的根底,而这一切,都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相联系。
同时,他们还指出,生产方式规定了历史的每一阶段的生活条件,决定了其开展和特殊的性质。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一定的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都是由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当然它也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是,它"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开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生产方式是社会生存的根底和开展的源泉,决定并制约着人的全部活动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领域和过程。
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只有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自身的开展。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生产方式作为"人的本质〞的现实根底,决不因为遭到历史唯心主义者的对抗,而对人们的开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有丝毫削弱。
第五,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对抗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
作为唯物史观,在说明历史开展的规律中,必然要论及社会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力和革命群众两方面说明了社会革命发生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因素。
一方面,生产力的开展,致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革命的爆发。
因此,一定的生产力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前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革命的根源。
另一方面,革命群众是推动历史开展的决定力量,作为社会革命的主体,革命群众起着任何其他因素所无法取代的作用。
没有革命群众的积极参与,任何变革的思想都没有意义。
从上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表述所分析得出的五个方面的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原理,我们不难看出,以往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即:只停留在思想动机上而没能从物质生活方面去考察历史开展和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在这里已完全被消除。
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开展的出发点、历史的现实根底、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生存和开展的决定因素、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等方面,彻底发挥了唯物主义,提醒出产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指出了社会关系体系开展的客观规律性和物质根源,说明了人民群众的推动历史开展、进展社会革命的决定作用。
这一切,足以标示唯物史观的形成。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展史上,"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其主要的理论奉献是:根本上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学思想,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变革,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提醒了
社会开展包括共产主义运动开展的一般规律,阐述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的唯物史观根本原理。
这些重要思想,为我们今天进一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相互关系、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根本立场以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正确的方法论原则。
总之,这部著作是马克思主义诞生时期最有价值的科学巨著之一,它进一步开展了"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思想,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根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对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的清算,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成熟。
德意志意识形态
——读第一卷有感我们都知道,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于1845—1846年创作。
其中我只读了第一卷关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观点的对了。
我本身不是一个理科生,关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也只是通过"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课本中所定义的。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物质第一性,意思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写于1843—1852年间,其作者是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
书中,以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黑格尔体系的唯心主义理论并阐述了共产主义理论。
〔一〕关于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批判了康德割裂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和黑格尔颠倒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根本错误,肯定了思维和存在是统一的,统一的根底和主题就是有血有肉、有头脑的人,因而"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从而摆正了思维与存在着一对畴的关系。
费尔巴哈还批判了康德把时间和空间看成是先天感性直观形式的错误,也批判了黑格尔从逻辑上过度到空间的错误。
针对康德的错误,他指出::"空间与时间并不是单纯的现象形式,而是本质条件,理性形式,存在规律,也是思维的规律。
这就是说,费尔巴哈认为时间和空间不是人的先天感性直观形式,而是存在的客观形式。
哲学畴的开展,不仅表现在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容方面的变化。
畴的容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贫乏到丰富的过程,也就是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二〕关于历史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也就是人类史和自然史。
只要人的存在,这两个方面就会相互制约。
人类文明的开展程度,限制了人类对自然科学的发现;同时,
自然科学知识的有限,也限制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书中,没有进一步谈自然史,而是主要讲了人类史。
因为几乎整个德国的意识形态都在曲解人类史。
在这个意识形态中,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观念以及其他的观念都被认为是观念和神学观念。
但事实上,"在任何时候意识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意识形态,只不过是人类史的一个方面。
人类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人要生存,就首先要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人就需要满足衣、食、住、行等物质资料。
所以,人需要开场生活资料的生产。
不仅仅是原始的狩猎、捕鱼、采集野果,而是学会了使用木器、石器以至铁器;学会了养蚕、纺织,而不再是以树叶遮体;也学会了修建屋舍,而不再是据山洞而居。
这时学会了生产的人们,也就将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了。
〔三〕关于分工
最初的分工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
到了后来,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需要的增长以及体力、需要、偶然性等原因,分工进一步扩大。
但是,只有当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开场别离的时候,才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分工。
对于*以民族而言,民族部的分工首先引起了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别离,从而也引起了城市和乡村的别离。
如此一来,在农业劳动生产粮食的根底之上,工业劳动生产产品并由商业劳动来流通和交换,人们就很便利的获得了自己需要的产品。
这样,生产力就得到了较快的开展。
农业、工业、商业的兴旺兴旺,导致了整个社会的繁荣。
〔三〕有助于全面、正确理解当今社会的开展
"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开展〞是从整个人类开展的历史而言的,这一问题尽管在马克思经典著作中早有阐释,但在我国过去的几十年的开展历程中并未得到重视,未能得到完全正确的理解。
尽管从根本上说,人的开展与社会开展是一致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开展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开展并不是完全同步、平衡的,尤其是在我国目前体制改革、社会转型的条件下,这一问题已经得到普遍的关注,并日益突显出其重要性,因此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立中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提出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的开展观,构建、公平、公正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社会。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人的全面开展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不是绝对的。
我们应当辩证地去理解和把握,它主要是指人的开展的多方面性,而不是指个人能力的平均开展,更不是指所有个人都必须按照统一模式开展, 因为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又受其所处的社会阶层、经济、政治及其所能利用的资源状况的制约。
另外,更主要的是,人的全面开展受到社会生产力开展水平的制约,在目前的现实的社会经
济条件下,人的开展还不可能到达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开展,这需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巨大开展作为根底,但我们也不能把它理解为空想、梦想而难以实现。
因此,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开展,不仅仅是理论、理想,更是一个实践过程,实现人的全面开展的社会形态,使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既是人类向往的伟大历史目标,又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开展理论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科学体系,价值性在于提出了最高的价值目标,即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开展;科学性在于提醒人类社会开展规律。
我们应当努力开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在促进社会和谐开展的同时,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开展。
〔四〕关于人的本质
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企图以"人本学的历史观〞代替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然而,这种学说,非但不是科学地说明社会历史开展的理论,相反地,恰恰是马克思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摈弃了、并予以严重批判的用"人的本质的异化〞说明社会历史现象的思辨空论。
针对这种谬论,马克思锋利的指出:"正如医学上的妙手回春的神医和起死回生的仙丹是以对自然界规律的无知作为自己的根底一样,社会领域中的庸医和万应灵药也是以对社会规律的无知作为自己的根底〞。
马克思的这一批判,也适用于仙丹的"马克思学〞。
他们不要以或者不敢去研究现代社会的经济构造和阶级关系,无意提醒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而是想社会的庸医一样,热衷于寻求永恒的"人的本质〞,把"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学说作为万应灵药去解释负责的社会现象和历史的开展,这实际上是旧的思辨哲学的死灰复燃!——历史已经证明,马恩关于共产主义实现条件的论断是科学而有预见性的。
之前局部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实践被"交往的扩大〞所消灭,而今交往的力量正在把"异化〞"开展成为一种普遍的因而是不堪忍受的力量〞,使它摆脱"依然处于地方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状态’〞。
可以说,当前世界市场的迅猛开展正在实现着"把人类的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的’人〞的壮举,在兴旺国家和开展中国家之间,世界正在达成一种资源的流动进而是生产状态的均衡,最后的格局就是各国各民族中都分化出两个世界,两个极端对立的世界。
在这一世界性格局中的任何人,所要考虑的只是自身跳入哪一个世界中去的问题,在"偶然性〞的支配下落入哪一个利益群体中去的问题,根本不存在整体的演进、集体的福利,蛋糕已经瓜分竟尽,群雄逐鹿的时代已经完毕,剩下的只是"贫者愈贫,富者愈富〞。
在历史中不断上演的惯性定律的作用下,在全球化力量的摆布下,谁还在相信"今天的世界真的和昨天不一样了〞,
那才真的无异于痴人说梦。
马克思奠定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根底,为了使之成为活生生的、永不枯竭的、有生命的东西,它必须在实践中随着历史的开展而不断地丰富和开展。
然而,这种开展离不开原来的根底,还是沿着马克思开辟的道路前进。
马克思逝世以后,首先是恩格斯,后来是列宁、斯大林、以及其他许多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根据自己的时代,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开展作出了奉献。
历史经历证明,尽管马克思主义开展的道路不是笔直的,甚至会有曲折迂回,但是,这朵深深扎根于全部社会实践和自然科学土壤的人类认识之花绝不会枯萎,而一定会更加茁壮、更加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