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资料——朝代主流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朝代主流思想
春秋战国
主流思想:百家争鸣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等等
原因:
乱世中,有人选择转身离去,有人选择拯救这个世界。

这其中,则诞生了许多家学派,称之为诸子百家。

1.政治因素。

当时的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

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的学说思想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

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机会。

2 .科技因素。

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

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3 .文化因素。

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致使私学兴起。

4.学术自由因素。

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

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
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5.竞争。

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
又相互学习和借鉴。

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

秦朝
主流思想:法家思想
代表人物:李斯
原因:
秦国之所以强盛,有一定的原因是因为秦孝公时的商鞅变法。

因为法家的政策立竿见影、效率极高,所以秦国较为推崇法制。

1铁.律制人:虽然从效果上来说,肯定是儒家“以仁义道德约束百姓思想”更好,但是其境界高远,在战国时代,是十分不切实际的。

法家因此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完全抛弃仁义,从人性最恶的角度,来构建整个价值体系。

君王不担心臣子不忠,而让他不得不忠;不怕万民作乱,而让其无法作乱。

2举.国体制:极端的竞争,需要极权体制。

秦国像要争霸,那争霸必须成为举国目标。

君王的理想,必须彻底贯彻在每一位国民之上。

国民可能有他独有的理想,但是在秦国霸国梦之下,都被无情碾压。

举国耕战,图强争霸,是国民不二的理想。

3把.举国力量,集中在耕战二事上,对工商业极度打压,对儒生
说客极尽驱赶,对诗书礼乐极数废弃,对农业和战争极端追求。

于是,造就
了一个虎狼之国。

但是,法家思想,为了追求效率,让君臣关系、君民关系,走向
了绝对的利益面。

君王既然无义,臣子何必有情?
汉朝
主流思想:外儒内法
代表人物:董仲舒
原因:
汉武帝以前,汉朝实行道家的政策。

秦朝用法家思想治国,重刑,结果二世而亡。

墨家尚贤,推崇选举,不适合帝制这种独裁统治。

刘邦认为,儒家就爱唱高调,最讨厌儒家。

且中国刚经过战乱,需要休养生息,因此道家的无为而治最适合汉朝。

汉武帝时,经过前几代皇帝的治理,汉朝国力十分强盛,道家的无为而治不再合适。

且汉武帝任用董仲舒。

董仲舒认为,以前的大一统的国家,都是奉行一致的思想和政策。

现在人们所学的道理不同,个人所持的理论也不同,百家就有上百种执政的方式方法,而且各家所指的意义还都不一样。

这样就导致了执政者没有统一的方针,法制常常变化,底下的百姓不知道该遵守哪一种。

所以他劝谏汉武帝,所有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的人,都应该遏制他们理论,不让他们和儒家齐头并进。

只有这些邪辟之说消灭了,执政
的理论才能统一,国家的法度才能明确,民众也才能知道该遵守什么。

因此,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
主流思想:玄学
代表人物:阮籍、嵇康
原因:
玄学,以老庄思想为骨架,从两汉繁琐的经文中解放出来。

企图调和“自然”和“名教”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

强大的汉王朝的崩溃所带来的心理冲击及士族门阀制度的森严,使得士人阶层普遍感到建功立业的机会渺茫,从而变得悲观、颓废,进而产生消极的避世思想。

儒家学说已经不再能够满足当时士人的心理需求,《老子》中对社会感到悲观失望的思想、《庄子》中齐万物、等是非的极端相对主义、《周易》的神秘主义,都成了他们逃避社会的理论依据,士人们纷纷转向崇尚清淡的老庄哲学。

原先儒学独尊的局面被打破,玄学获得了足够的成长空间。

同时,魏晋的人生哲学也为后来隋唐的佛教兴起提供了基础。

隋唐
主流思想:儒道释三教合一
代表人物:王通
原因:
所谓1三.教归一、三教一家之类的说法,不论是出于那一家之口,无一不是从维护社会道德,有利政治统治为出发点和归宿,认为在这方面是完全“一”致的,即所谓“三教虽殊,同归于善”。

这种“一”致被强调的结果,实际上是将儒家理念作为三教的取舍标准,故反对三教并提的一方,也是以佛、道二家不具备能与儒家等量齐观的社会功能作为一条重要理由,认为三者在道德趋向上仍未一致,甚至还有所4氐牾。

不过在魏晋,乃至隋唐,反对方始终不是社会主流意见,至少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未被最高统治者所采纳。

2三.教仍然各自保持着独立的形态,不过相互间在观念和思想方式上,不断地进行交流和融合,一定程度上从外在功能上的互补加深到内在思想上的融通。

3由.于自南北朝起玄学的消退和经学的东山再起,尤其是王通、韩愈等人对新儒学的发展,一直到程朱理学的兴起,儒学主导社会意识的动能日
益强大,促使三教在隋唐之后朝儒家倾向的势头也愈来愈明显。

宋元
主流思想:程朱理学
代表人物:朱熹、程颐、程灏
原因:
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

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
王权的合法性依据,其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集为大成。

其本质是儒家的思想。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的这一举动深深地影响了后世之人。

汉朝之后多数朝代推崇儒学或与其类似的学说。

宋朝也不例外。

明朝
主流思想:陆王心学
代表人物:陆九渊、王守仁
原因:
“陆王心学”是由儒家学者陆九渊、王守仁发展出来的心学的简
称,或直接称“心学”;或有专门称为某哲学家的心学,如王守仁的
“阳明心学”。

陆王心学一般认为肇始孟子、兴于程颢、发扬于陆九渊,由王守仁集其大成。

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虽有时同属宋明理学之下,但多有分歧,陆王心学往往被认为是儒家中的“格心派”(一称“主观唯心主义”),而程朱理学为“格物派”(一称“客观唯心主义”)。

清朝
主流思想:程朱理学、朴学
代表人物:顾炎武、戴震
原因:
朴学,又称考据学。

清代朴学的兴起,与清代文化的高度成熟关系密切。

文化高度成熟的一个表现是图书典籍的极大丰富,典籍的丰富带来了清代图书事业的繁荣,官方动用人力,物力编撰丛书,类书,私人购书,校书,刻书,编书也蔚然成风对学术界的影响是导致专注于校勘,辨伪,文字训诂的学者越来越多;清代朴学兴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术界对宋明理学的反动,清代人认为宋明理学空谈义理,对国计民生不闻不问,只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把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丢掉了,要想真正把握孔孟的精神,只有回到儒家原典中去寻找依据,从考证,实据的角度提出论据。

这种学术上的争论最终促进了朴学的繁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