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题材微纪录片中英雄形象的识别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2下红色题材微纪录片中英雄形象的识别探究
阴高鑫童
摘要:新时代的英雄人物形象被赋予新的内涵,在融媒体视域下,如何塑造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英雄形象,对传统英雄形象进行祛魅化表达,是当下文艺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的时代课题。
文章引入形象识别系统理论(CIS),从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三个方面探析红色题材微纪录片中英雄形象的价值融合、英雄主体的多元表达以及英雄形象的独特观感,在塑造血肉丰盈、厚重可信的新时代英雄人物形象、赓续红色血脉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红色题材微纪录片英雄形象形象识别系统理论
如今,随着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技术、新变革改变了整个传播格局,新时代、新使命共同呼唤新的英雄形象出现,而传统媒体中塑造的英雄形象难免与新的时代要求有所出入。
红色题材微纪录片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式,既承载着增强家国认同和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功能,又具备广泛参与、多元互动、轻体量等传播优势,迎合了当下主流文化与新媒体平台相融合的创作要求,为红色精神的传播开辟了重要阵地。
形象识别系统理论(CIS)是一门综合科学,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广泛的应用范围,由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三个要素构成,①这里的识别表达了一种自我同一性,在融媒体背景下,加强英雄形象的双重建构,对于实现自我同一性尤为重要。
理念识别:英雄形象的价值融合
内在价值是英雄人物的核心,内在价值的融合是英雄形象理念识别的主要内容。
总体来看,英雄形象的价值内涵主要有三个:其一,人民性。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其特征也体现在中华民族的英雄观念中,即以人民为中心。
其二,民族性。
英雄人物都是维护人民利益和民族尊严,为国家和民族不懈奋斗甚至献出生命的仁人志士。
其三,时代性。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需要英雄,那些历史长河中的英雄人物在当下依然熠熠生辉,对于当今社会建设仍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因此,红色题材微纪录片中构建英雄形象的创作理念理应贯穿英雄人物的三个内涵价值,具体对英雄形象进行两方面的价值融合。
人民史观与英雄史观的融合。
英雄人物成长于人民群众当中,与人民交融共生。
英雄是人民的代言者,也是时代的先行者。
随着时代的发展,“英雄”这个词汇无论是概念还是所包含的内容都愈加丰富。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近代以来,一切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而牺牲的人们,一切为中华民族摆脱外来殖民统治和侵略而英勇斗争的人们,一切为中华民族掌握自己命运、开创国家发展新路的人们,都是民族英雄。
”②英雄不仅是那些在政治、军事舞台上领导指挥的人,那些能够用自己的力量建设国家,用自己的优秀品质呼唤人民进步的也是人民英雄。
微纪录片《红色记忆》每集以一件红色档案为切入点,展开其背后宏大的历史画卷。
比如坚贞不屈的《宣侠父》《不平凡的劳动者》,刻画长征精神的《红旗飘扬鄂豫陕》《一张珍贵的照片》,弘扬抗战精神的《出师云阳》,表现西迁精神的《一份划时代的通知》《大树西迁》,描写梦桃精神的《一封特殊的入党申请书》《给姐妹的一封信》,表现国测大队拼搏奋斗的《大地行者》《攀登者》,反映抗战精神的《到延安去》《熔炉与丰碑》。
每个短片都以小见大地展现出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风暴和烈火交织的年代,以人民为中心砥砺前行的壮志雄心,彰显出百年大党薪火相传、波澜壮阔的精神力量。
信仰之美与人性之美的融合。
中国传统政治伦理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个人修养的理想境界,也是美满人生的奋斗信仰。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以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使命,始终坚信流血牺牲吓不倒真正的革命者,革命的火种永不会熄灭。
这种信仰之美与人性之美必将旷百世而相感,历万古而流芳。
微纪录片《红色档案》由央视新闻客户端首发,整部纪录片包含“以人民为中心”“革命的爱情”“信仰的召唤”等11个系列,从多个角度生动讲述了百年间一代代共产党人始终秉承的初心和使命,体现出他们的信仰之美与人性之美。
在讲述每一集故事时都注重细节的描绘,展现主人公情感的微妙,用细腻的手法将被符号化的英雄人物人性
文艺直通车
纪录片之旅
声屏世界2024/2
化,让英雄形象在观众的心中升温。
在《黄河的回响》一集中,人们可以了解到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艺术理想和革命信仰相遇,碰撞出一段旷世经典。
1938年,冼星海苦于国统区特务的监视,无法用音乐武器团结受苦的兄弟姐妹时,收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全体师生的聘请信,于是他带着对自由和进步的向往启程前往延安。
到延安后不到五个月,冼星海就在窑洞中用六天六夜的时间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谱曲。
这首歌曲不仅轰动延安,也很快传遍祖国大地,吹响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号角,无数中华儿女在国破家亡之时同仇敌忾,带着革命的信仰奔向抗日的最前方。
行为识别:谱系细分与多元表达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举行的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的重要讲话中,高度概括了英雄模范身上展现的三大鲜明品格:忠诚、执着、朴实。
无论是在战争中抛头颅洒热血的战斗英雄,还是为建设新中国默默奉献的时代英雄,抑或是爱国爱党爱人民的平民英雄,无不时刻诠释着这三大鲜明品格。
红色主题纪录片常常注重历史背景和重大史实的展现,重点强调意识形态,而红色题材微纪录片从微观层面出发,选取典型人物,利用微纪录片篇幅较短、直抒胸臆的特点强调对个体命运的集中关怀,塑造多元的英雄形象,在形象建构方面更容易激发受众共鸣。
智勇双全的战斗英雄。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中华儿女前仆后继地走上革命道路,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血肉之躯“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为革命增添一份力量。
可以说,新中国的成立是由无数英雄牺牲奉献而来的,他们的丰功伟绩勾勒出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浴血奋战的真实历史深深地刻在每个人的心中。
《红色档案》这部献礼建党百年微纪录片,将“为有牺牲多壮志”七字进行了深刻诠释。
通过影像画面,人们可以看到悬崖之上五位壮士的生死抉择,六千后卫之师官兵视死如归的卓绝勇气,李兆麟面对冷箭时的义无反顾;人们可以读到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就义之言,施洋在反动法庭中震撼心灵的呼喊,张文彬在酷刑与病痛中留下600字的绝笔;人们还可以看到巾帼英雄李林率领骑兵连同敌人勇猛厮杀,张宝泉面对惨无人道的酷刑壮烈无言,何叔衡为苏维埃流尽的最后一滴血。
这些革命先烈们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和彰显出的英雄本色,至今仍焕发出永恒的精神锋芒,他们的名字彪炳千秋,他们的事迹永不磨灭。
建设国家的时代英雄。
荣格的原型理论指出“原型并非具体的内容而是一种先在的形式,这种先在的形式组成集体无意识,并给特定的精神内容以确定的形式”,并提出英雄原型、母亲原型等原型,连接着原型与集体无意识。
③英雄是国家和民族价值标准的核心体现,是在不同时代随着外部环境变化不断做出调整,但又相对稳定的价值体系,英雄原型承载着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的“英雄崇拜”心理,对重塑民族精神品格具有积极的意义。
微纪录片《百炼成钢》由点及面,撷取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的重要事件,用历史故事的形式从小切口展示百年大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
这部微纪录片通过对各行各业“英雄原型”的描摹,紧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进的大主题,从历史逻辑维度体现了英雄价值的民族性。
在这部微纪录片中,人们可以了解到王进喜用自己的身体当作搅拌机解决油井的井喷问题,崇高思想和英雄行为深深感动人民,这种“铁人精神”是忘我劳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精神的集中体现;由陈芳允、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四位科学家联名起草,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的“863计划”,为中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质朴忠贞的平民英雄。
英雄情结的弘扬需要的不仅是来自观众的崇拜和理想投射,还需要观众对英雄产生一种亲密无间的依赖感和信任感。
英雄精神能否被人民大众涵化,成为照亮民众的思想明灯、引领民众的行动坐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本载体中选取的人物素材是否贴近生活现实,对其描述是否真实动人。
只有保证真实性,英雄人物才能真正走进人民群众的心里,引起人民群众的认同,从而实现英雄人物形象的再生产。
全国首部红色历史题材微纪录片《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选取了十一位共产党员的感人素材,展示了共产党员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信念与忠诚、永远坚守的初心和使命。
在第一集《贺页朵的“宣誓书”》中人们了解到,1931年贺页朵在井冈山下立志要加入中国共产党,还是农民的他当时受教育时间不长,24字的入党宣誓书出现了6个错别字,然而这不仅没有影响他的革命形象,反而让人觉得他真实忠诚、可爱可敬。
在《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中,英雄人物并不是特殊的、遥不可及的,他们身上集中凝结着和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道德价值追求,反映着与人民生活领域密切相关的道德理想和价值追求。
视觉识别:生动有趣的视觉观感
相较于文字,视觉图像具有文字无法呈现的符号表现力。
长期以来,红色题材作品的创新是一大难题,政论片、
文艺直通车
纪录片之旅
2024/2下
文献片已成为创作模式选择的路径依赖,所塑造的英雄人物形象也相对单一。
在融媒体时代,视觉语言的传播融合了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艺术手段,在影像信息与受众之间建立沟通的渠道,编织联系的纽带。
红色题材微纪录片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样式,其影像特点别具一格,往往从独特的视角来表现艺术化的真实,使真实的英雄人物形象变得鲜活生动。
符号隐喻:丰富人物立体度。
布迪厄认为符号塑造具有培养人们形成一种社会共识,进而推动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的现实功能。
④以红色题材微纪录片为载体塑造英雄人物形象,其实就是建立一个范本,为人民群众树立一个道德学习标杆,借助影像传播范围广、通俗易懂性进行编码,使受众在解码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所塑造的英雄人物形象产生认可并接受。
“书信”作为一个视觉符号,带有情感性和纪实性,以书信为物件展开讲述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迹,并在叙述过程中融入深厚的人文关怀,让受众感受到信件书写者的情递,产生情感共鸣。
微纪录片《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的创作实践便是以书信为切入点,注重写意式拍摄,使画面语言细腻带有温度。
用信件打开那段尘封的历史,用影像诠释信件内容,使观众通过阅读“抵万金”的家书,了解十一位共产党员的感人事迹。
在微纪录片《红色档案》“一封家书”系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毛泽东对毛岸英、毛岸青的慈父情怀,巾帼英雄赵一曼对儿子的惦念不舍,陈觉、赵云霄夫妻慷慨赴死前对家人的无限深情,烈士王一飞给妻子写下的51封家书,关向应奔赴革命、挥别小家的告别信……这一封封书信中情感真挚的文字,表现出中国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和伟大情怀,既展现了他们的凌云壮志,也刻画了他们的似水柔情,感人至深。
多元媒介:表现形式多样化。
现如今,纪录片创作也充分运用科学技术,如计算机图形(CG )、4K 超高清摄影、虚拟现实(VR )等高新技术,这些技术逐渐成为促进纪录片内容创新的加速器,纪录片作品的表现样式也愈加丰富。
在坚守真实性的基础上,红色题材微纪录片需要兼顾互联网时代受众的审美,运用技术表现手段将尘封已久的历史故事与逐渐褪色的英雄形象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创新展现。
利用高新技术复现历史场景,是红色题材微纪录片中的一大特点。
“复现”就是以“现在进行时”的方式讲述“过去进行时”的故事。
⑤技术革新创新了红色微纪录片的视听表达效果,使得复现历史场景的形式变得多样化,极大提高了画面的视觉质感。
另外,这种陌生化的视听效果可以提升人物形象塑造的表现力和可视性,能让受众聚
焦重点,从而被鲜活的英雄事迹所打动,增强受众对于文化、历史、精神的认同感。
在微纪录片《百炼成钢》第一集《亢慕义斋》中,便用沙画绘制了中年李大钊的形象,运用这种新颖的艺术形式重现了这位时代伟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精神风貌。
《胸中自有雄兵百万》一集则多次运用增强现实技术,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影像与真实场景进行叠加,如在静态的真实历史人物身上增添战火硝烟的Flash 动画,让历史人物活起来。
在微纪录片几分钟的影像时空中,通过丰富的影像语言将百年建党的历程化作照亮黑夜的点点繁星,实现了“远看刀削斧劈气势恢宏,近看精雕细琢不失其真”的美学追求。
结语
英雄人物形象理念识别是核心、精神和灵魂,是英雄人物形象塑造的动力和源泉;英雄人物形象行为识别建设重点在个体,从微观角度聚焦到个体,还原个体情感的复杂和人性的多元,使个人形象与整体英雄形象相互嵌套、互相依存;视觉识别通过视觉语言将人与物进行陌生化、符号化表达,如书信这种情感符号,是多种媒介或者艺术形式的集合,承载着理念识别和行为识别的传播。
可以看出,这三种识别策略虽为整体但各有侧重,只有将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塑造新时代英雄人物形象的效果。
因此,在传播英雄人物形象时必须抓好互联网的牵引绳,利用好红色题材微纪录片这个新形式,不断创新各种新媒体传播手段,与时俱进地充实新时代英雄人物形象的内涵。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栏目责编:杨刚注释:
①董洪敏.企业识别系统在期刊社树立形象中的应用[J].编辑学报,1999(02):26-27.
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颁发仪式隆
重举行[EB/OL ].中国青年报,2015-09-03.https://zqb.cy 鄄/html/2015-09/03/nw.D110000zgqnb_20150903_1-01.htm.
③C.G.JUNG The Archetypes and Collective Unconsious [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1.④贺照田.学术思想评论(第五辑)[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⑤张悦,钱淑芳.红色主题动画短片叙事探析[J].当代
电视,2022(03):84-87.
文艺直通车
纪录片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