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巢问题》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鸽巢问题》说课稿
今天我要讲的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鸽巢问题》例1、例2.这一单元专门安排了“数学广角”,旨在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鸽巢问题”,使学生在理解“鸽巢问题”这一数学方法的
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会用“鸽巢问题”加以解决。
教材还介绍了“抽屉原理”,它最先是19世纪的
德国数学家XXX运用于解决数学问题的,所以又称“狄利克
雷原理”,也称之为“鸽巢问题”。
这个理论本身并不复杂,但
应用却是千变万化的,广泛应用于数论、集合论、组合论等领域。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鸽巢问题”的特点,理解
“鸽巢原理”的含义。
使学生学会用此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探究“鸽巢原理”的研究过程,体验动手操作、观察、推
理等活动的研究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3.通过用“鸽巢
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研究的价值,感受到数学的
魅力,培养学生的模型思维。
教学重点是经历鸽巢原理的探究
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
教学难点是理解鸽巢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六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研究能力和生活经验已达到能够掌握本章内容的程度。
但鸽巢原理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新知识,在具体分的过程中,我想学生都会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但大多数学生只“知其然,不知为什么平均分能保
证“至少”的情况,他们并不理解。
有时要找到实际问题与“鸽
巢原理”之间的联系并不容易。
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引导,重在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过程,而不是生搬硬套,只求结论,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研究数学的最佳方式。
因此,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是引导法、观察法、讨论法;学法是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法。
通过观察、分析等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理解鸽巢原理的含义,同时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加深对鸽
巢原理的理解。
最终,让学生能够运用鸽巢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和研究的价值。
文章中没有明显的格式错误和需要删除的段落。
但是可以对每段话进行小幅度的改写。
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本教学设计遵循这一理念,包括以下五个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三)探究归纳建立模型;(四)巩固练强化新知;(五)课堂总结,知识梳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一个魔术故事引出新知,即抽屉原理。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和验证结论。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枚举法和假设法的优缺点,培养学生择优方案的研究方法。
三)探究归纳建立模型。
通过学生的实物操作和交流,教师深入了解情况,找出列举所有情况的学生。
然后,利用课件
再现分的过程,帮助学生加深对“总有”和“至少”的理解。
最后,教师介绍假设法,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巩固练强化新知。
教师设计了一些练,让学生巩固新知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课堂总结,知识梳理。
教师对本课程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通过以上五个环节的教学,旨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研究方法。
1.如果有6个苹果放进4个篮子,总有一个篮子至少放进
2个苹果。
为什么?
2.将12本书放进5个书架,总有一个书架至少放进3本书。
为什么?
3.如果有15个学生坐在5张桌子上,总有一张桌子至少
坐了4个学生。
为什么?
4.将20个球放进7个箱子,总有一个箱子至少放进3个球。
为什么?
5.如果有30个糖果分给8个孩子,总有一个孩子至少得
到4个糖果。
为什么?
通过练题的训练,让学生巩固掌握了鸽巢原理的应用方法,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