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素养提升策略例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6
·学术
缪春梅
(如东县掘港镇华丰小学,
江苏南通226400)
摘要:思维素养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元素。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根据年龄特点,在低年级段,应巧借生活经验,激活学生词语运用的思维密码;中年级段,应善于挖掘前后关联,促进难点的深度思维;高年级段,应关注铺垫,通过质疑、反思、对比等多途径触动、碰撞,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的能力。

各年级段关注挖掘学生思维的“源头活水”,循序渐进,从而促使学生实现从形象思维向理性逻辑思维的发展、
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思维素养
生活经验
前后关联
反思对比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20)06-0042-03
DOI:10.13525/ki.bclt.202006014
作者简介:缪春梅(1980—),江苏如东人,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掘港镇华丰小学教导主任,如东县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研究方向:
语文教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实践研究。

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素养提升策略例谈
2020年6月语文教学通讯
June,2020第1102卷
第6期
Bulleti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Vol.1102No.6
◆教学探索
思维的发展,在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点中的表述是:“对语言和文学形象具有初步的欣赏和评价意识。

”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思维的主阵地,理应承担起提升学生思维素养的重任。

但现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讲的“思维”多,牵着鼻子走的“思维”多,一眼就见答案的“思维”多,学生自主激活、挖掘的思维少,自主反思、推理、批判的思维少,有意思、有意义、灵光顿现的思维少。

所以,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要促进学生思维素养的不断提升,唯有给他们创设“源头活水”。

现结合教学实践与思考论述如下:
一、激活词语运用的思维密码———巧借生活经验在网络生态教研中,笔者学习了县城小学姚老师执教的统编教材一年级课文《我多想去看看》的课例,本课例以阅读中的字词积累为主题,课上,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在朗读能力的提升中对短语、句子等实现了自然积累,也实现了理解、内化、积累、运用的融合。

在课例中,教师对书后“读一读,记一记”的四个短语“弯弯的小路、遥远的天山、雄伟的天安门和壮观的升旗仪式”,在朗读积累和拓展运用中巧借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轻松激活了其思维密码。

课始,姚老师巧妙地将所学词语放入小路的画面中,再巧妙利用好这条“小路”:“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弯弯的小路。

”“生活中还有弯弯的什么呢?类似于这样格式的词语还有哪些?”学生的思维密码一下子被激活了:“长长的、圆圆的、方方的……”学习“遥远的天山”时,教师出示中国地图,加上语言叙述:“天山到北京约有2790多公里,坐飞机需要4个小时,坐火车需要38个小时。

”“遥远的天山”,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天山与北京之间距离的遥远。

教师再拓展:“还有哪些地方与我们这儿也是相距遥远的呢?”现代的小学生经常跟随父母坐飞机、火车旅游,当阅读、理解遇上孩子们丰富的生活经验时,他们的思维阀门迅速打开了。

而“雄伟的天安门”和“壮观的升旗仪式”则比较抽象,教师为此借助视频帮助学生理解,还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内化运用:“请去过北京的同学说说你看到的天安门是什么样的?升旗仪式是什么情形?”这
42
样一来,“雄伟”“壮观”两个词很快就变成了学生的感性理解,然后教师再出示长城、八达岭、故宫等北京风景名胜图片,让学生理解运用:“看看还有哪些名胜也是雄伟的?壮观的?然后填一填,再读一读。

”当学生深入理解了这两个词可用于描写什么时,教师再相机点拨:“有时‘雄伟’和‘壮观’还能连在一起用,比如雄伟壮观的天安门广场、雄伟壮观的布达拉宫。

”教师同时出示这组短语和相应的图片,让学生基于文本实现了理解基础上的拓展运用。

以后,学生每看到“弯弯”“长长”“扁扁”“遥远”“雄伟壮观”“××的什么”等系列词语,他们就会对照自己熟悉的各类生活情境“对号入座”,这样一来,他们的词语积累就不再是机械的,而是富有生活气息,有助于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二、促进难点深度思维的路径——
—挖掘关联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不少课文距离学生的生活经历甚远,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无法体悟文章蕴含的主旨。

这样的教学难点,教师一般会预设在课末,但实践中我们发现,这样的预设常使课堂前松后紧,师生双方交流几个回合之后,学生却还是无法回答到“点子”上,时间不等人,教师这时就会放弃引导,直接给出答案。

于是,这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文本内涵也就成了思维的瓶颈。

笔者在听随堂课时,曾听过两位老师执教《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师1课末】我们再读课文的首尾小节,思考:
(1)“我们”因为什么而快乐?再学习第二小节。

(2)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是谁的功劳?再齐读第二小节。

(3)春光特别喜欢“我们”,染绿了“我们”的双脚,“我们”以自己的行动让春光更加美丽!
(4)此刻“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带着体会到的心情再读课题。

(5)朗读全诗,尝试背诵。

【师2课末】我们再读课文的题目、首尾小节:
(1)读完你们有什么发现?
(2)“春光染绿我们双脚”里“染”是什么意思?生:在字典上的意思指着色。

(3)一般是谁给什么着色就是“染”?
(4)“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中的“染”又是谁用什么给什么着色?
(5)植树造林给荒山带来巨大变化,你们读了这首诗后,有什么想法?让我们齐读第二小节。

课例一,教师在课末让学生体会作品中人物的心情,以此代替总结写作主旨,学生的理解、感悟停留在开心、愉快等思维表层。

课例二,教师扣住一个“染”字,寻找“染画儿”和“染绿大自然”的关联点,逐步铺设,引导学生理解、突破难点,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思维延伸。

再如,在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时,笔者将课文分为“儿童多”“花儿旺”两条线索展开教学,在课末运用书后作家卡片和冰心《寄小读者》中的名言节选:(1)“儿童是世界上最美的,除了宇宙之外,就是儿童。

”(2)“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和他说话不必思索,态度不必矜持。

抬起头来说笑,低下头去弄水……”这几段简短的资料,就在“儿童多”“花儿旺”之间架起了联系,然后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突破:为什么冰心说“只拣儿童多处行”?此时,学生就能明白:在冰心眼里,儿童就是最美、最具活力的春光!儿童多处,春光自在。

这就是“只拣儿童多处行”的深层含义,由此实现了学一文、识一人的深度思维。

突破主旨的关联点也许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或一段资料,但只有在不断的“抽丝剥茧”中,才能促使学生深入思维。

三、培植阅读批判的思维沃土——
—铺垫碰撞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点措施中指出,教师要重视思考,要引导学生结合语文阅读与生活观察,主动思考,加深理解,深化感受,并结合阅读反思与阅读批判,加深对文本语言的理解,丰富语言的表达,从而激发出创造的火花。

但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笔者发现思考事实上是阙如的——
—课堂上的大多数问题由教师提出,只有少数问题是学生质疑时提出来的,而学生即使质疑,提问也是按照套路化的“为什么”和“怎么样”走过场,鲜有学生会深度质疑。

这就需要教师不断为学生的阅读反思与阅读批判培植沃土。

43
2020.6·学术
在前不久的新教师亮相课中,本校一位年轻教师执教《海伦·凯勒》:
【第一次试教】
(一)激情诵读,引出课题
1.谈话:今天,老师准备了一段文字送给大家,我们请一个同学来读。

在他读的时候其他同学要仔细听,看看这段文字给你带来什么感受?
出示:我有时在丛林中漫步,有时和朋友在湖上泛舟。

我喜欢同风浪搏斗,驾驭坚固的小船服从于我的意志和臂力,它轻轻地掠过那波光粼粼的湖面,水波不停地使它上下颠簸。

此情此景,令人心旷神怡。

2.引导交流:读(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3.多美的文字呀,让我们也身临其境,美美地读,用心去感受!(齐读)
4.设疑:如果老师告诉你这段文字出自于一个生活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一个度过了87年无光、无声孤独岁月的弱女子。

此时,你又想说些什么?
5.板书课题: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下这个曾经感动世界的名字——
—海伦·凯勒。

(齐读课题)(二)自主研读,多元展示
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近海伦·凯勒,去感受她那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出示学习提示:
1.默读课文2~7自然段,思考: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现小海伦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画出来,在旁边写写感受。

2.小组内交流,准备汇报。

【第二次试教】
(一)激情诵读,引出课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海伦·凯勒。

(板书课题)建议直接齐读。

2.让我们轻轻地、满怀尊敬地念一念这个名字。

3.我知道上一节课,同学们都学有所获,那你们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谁来试一试?
(二)自主研读,多元展示
1.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从第一段中,你知道海伦·凯勒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吗?(板书:双目失明双耳失聪)非常不幸。

2.文章最后海伦·凯勒又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呢?(板书:考上大学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看着这样的板书,我相信此刻你们心中一定有了疑问,谁来说一说。

生1:海伦·凯勒究竟经历了什么,能让她从一个不幸的人变成一个有辉煌成就的人?
生2:海伦·凯勒为什么会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生3:海伦·凯勒为什么会去关爱残疾人呢?
师:真是会提问题的好孩子,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走近海伦·凯勒。

出示学习提示:思考课前导学单上的问题,看看海伦·凯勒在学习盲文的过程中有哪些表现。

同桌交流课文2~5自然段所画句子,在旁边写写感受。

3.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配乐引读第5段)读着读着,你们感觉到了海伦心中的世界是怎样的吗?
4.(再点名读第一段)你们读后有什么疑问吗?
生1:她的世界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生3:这中间有一个人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这个人就是沙利文老师。

师:快速默读三、四段,看看沙利文老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
小结:是啊,她的爱让海伦有了生活的勇气,让海伦的世界变得美好,她的爱更影响了海伦的一生。

5.(出示原文相关片段),相信你们对海伦·凯勒又有了新的认识!
本课教学中,教师在第一次试教时给主人公直接贴上了“不屈不挠”的标签,学生在讨论时就很难自由发挥。

在第二次教学中,教师多处设置思维撞击点,在前后对比冲突中,让学生自主质疑,产生自悟,促动思维。

这样的学习,是学生通过深刻的思考自己感悟的,是有效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杨红兵.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案例分析[J].中国教师,2017(10).
[3]莫国夫.小学文学阅读教学审辩式思维培育的策略[J].小学语文教师,2017(9).(编辑:成向阳)
44
2020.6
·学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