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赏析及背景材料

合集下载

《春江花月夜》全文赏析

《春江花月夜》全文赏析

《春江花月夜》全文赏析一、诗歌的意境春、江、花、月、夜的融合:诗中开篇便描绘了春天的江水、岸边的花朵、天空的明月和夜晚的宁静,将这五种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优美、宁静、神秘的氛围。

空间的拓展:诗人通过对春江、明月、夜空等自然景观的描绘,将读者的视野从眼前的江水拓展到整个宇宙,使读者感受到宇宙的无限广阔和神秘。

时间的流逝:诗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和宇宙永恒的思考。

在这无尽的时间长河中,人类的生命显得如此渺小和短暂,而江月却年年相似,永恒不变。

二、诗歌的艺术特色韵律和谐:《春江花月夜》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

这种韵律的变化,使诗歌在节奏上富有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

对仗工整:诗中大量使用对仗的修辞手法,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等,使诗歌在形式上更加整齐美观。

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融入其中,使诗歌具有深远的意境和内涵。

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与感悟。

三、诗歌的情感表达对自然的赞美:诗中描绘了春天的江水、岸边的花朵、天空的明月和夜晚的宁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对人生的思考:诗人通过对人生短暂和宇宙永恒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生的珍惜和对未来的期待之情。

对爱情的向往:诗中“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爱情的向往之情。

四、诗歌的影响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春江花月夜》以其优美的意境、和谐的韵律和深刻的内涵,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世许多诗人都受到了这首诗的启发和影响,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对音乐的影响:《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旋律优美动听,被改编成了多种音乐形式,如古筝曲、钢琴曲等,深受人们的喜爱。

对文化的影响:《春江花月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人生和爱情的思考和感悟,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春江花月夜》全文赏析

《春江花月夜》全文赏析

《春江花月夜》全文赏析《春江花月夜》赏析一传统意义的《春江花月夜》,指的是陈隋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创,世间拟作甚多,但张若虚的最负盛名,堪称绝调。

张若虚是初唐晚期的重要诗人,以文词俊秀驰名京都,与贺知章、张旭、鲍融并称“吴中四士”。

在《全唐诗》中,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但一篇《春江花月夜》使诗人赢得了“孤篇压倒全唐”的美誉,其声望直追《登幽州台歌》的作者陈子昂,并与陈子昂一起引领着诗歌创作的主流,透露出盛唐诗歌行将到来的气息。

《春江花月夜》的艺术价值是多方面的:生活气息浓郁,跨越了宫体诗题材狭窄的小圈子;语言清新,音调婉转,韵味无穷,洗净了六朝宫体诗的浓脂腻粉……但在构成诗的艺术美的诸多要件中,至关重要的是这首诗的意境。

诗贵意境。

一首诗具有美的形式、美的语言、美的韵律是不够的,如果意象枯涩,意境平庸,那么那些美的东西不过是破碎的残片。

《春江花月夜》的意境,是张若虚惨淡经营的艺术结晶,是诗人受大自然之惠、精神世界得到洗礼而传达出来的内心感受。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诗人一开篇,就在一个开阔的背景上勾勒出春江月夜的总貌和气势。

紧接着,诗人极力状写春江花月夜的静谧美:滟滟的江波,皎皎的明月,似霰的花林,如梦的沙汀……这幅迷人的“春江月夜图”,展示了大自然明丽纯美的景色。

但诗人没有不加节制地尽兴铺陈,而是以“皎皎空中孤月轮”为写景作结。

句中着一“孤”字,渗透进淡淡的惆怅,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二句推出。

这两个问句是全诗的关眼,打开了由景入情、入理的通道,凝聚着沉重的沧桑之感,是诗人的历史性慨叹,为下文点化出一片哀怨无边的诗境。

在绝妙的转换之后,诗人切入“春江花月夜”的`传统内容——抒离愁、诉闺怨,用疏朗的笔致、丰腴的辞采、醇厚的情味,将自然之景,思妇之怨、诗人之情水乳般地交融在一起,牵引读者的思绪疏离世俗的空间,进入一个空灵美妙的清纯世界。

更可贵的是,诗人在情感婉转回荡的咏叹中交织着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和对人生的感慨。

《春江花月夜》的艺术鉴赏与历史背景分析

《春江花月夜》的艺术鉴赏与历史背景分析

春江花月夜的艺术鉴赏与历史背景分析1. 引言《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代文学家张若虚创作的一首诗,被誉为唐代五绝中的瑰宝。

本文将从艺术鉴赏和历史背景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对其意境、笔法和主题等进行阐述。

2. 艺术鉴赏2.1 意境描写《春江花月夜》以春江、花、月和夜晚为主题,通过鲜明细腻的画面描绘了美好而宁静的自然景象。

诗人运用独特的比喻手法和生动的形象语言,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而安详的夜晚。

2.2 笔法运用诗中采用了众多修辞手法和修辞格,如比喻、拟人、对仗等,使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张若虚善于运用押韵和平仄格律,使诗歌节奏优美流畅。

2.3 主题思想《春江花月夜》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赞美与渴望,诗人以夜晚的春江、花朵和明亮的月光为表象,探讨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诗中蕴涵着对人生追求真善美的思考,以及对纯净、宁静、浪漫情感的向往。

3. 历史背景3.1 唐代文学《春江花月夜》是唐代文学的杰作之一,出现在盛唐时期,这个时期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化辉煌之时。

唐代文学注重形式美和修辞手法运用,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使得诗歌、散文等文体都取得了重要突破。

3.2 形式与内容《春江花月夜》采用了五言绝句形式,这是唐代流行的一种诗歌格律。

擅长运用平仄格律、韵律韵脚等修辞手法的张若虚,在内容上既描写了自然景物,又融入了哲理思考和感慨人生之情。

3.3 唐代社会与文化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开放的时期。

在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同时,唐代社会也面临着种种问题和变革,这种复杂的社会背景也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4. 结论《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集艺术鉴赏和历史背景分析于一体的杰出作品。

通过对其意境、笔法和主题的细致剖析,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背后独特而饱含哲理的内涵。

同时,对唐代社会背景进行了简要介绍,使我们更好地把握此篇诗歌在时代背景下的价值与意义。

注意:以上内容仅以个人理解为基础完成编写,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修改和完善。

春江花月夜诗文及其赏析

春江花月夜诗文及其赏析

春江花月夜诗文及其赏析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首诗,它创作于唐代,是一
首以春江夜景为主题的抒情诗。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诗歌内容
春江花月夜的诗歌内容描绘了一个宁静美丽的夜晚场景。

诗人
以春江作为背景,描述了江边花朵绽放、月光倒映的美景。

诗歌运
用丰富的比喻手法,将江水比作无边的碧玉,将花朵比作点点明珠,将月光比作银盘悬挂。

诗歌充满了诗意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艺术特点
春江花月夜的诗歌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

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江水流动的悠扬和花
朵绽放的美丽,以及月光照耀下的宁静和祥和。

诗歌的篇幅不长,
却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令人陶醉其中。

赏析意义
春江花月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

诗歌中的美景和情感共鸣,让人感受到美的力量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诗人通过诗歌的表达,向读者传递了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思考,鼓励人们珍惜自然,感受生活的美好。

结论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优美的诗歌作品,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诗歌语言优美,形象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读这首诗可以带领人们沉浸在美的世界中,感受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思考。

《春江花月夜》古筝曲背景与赏析

《春江花月夜》古筝曲背景与赏析

《春江花月夜》古筝曲背景与赏析《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筝曲中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创作于明代,曲作者为清朝乾隆年间的古筝大师赵孟頫。

该曲以其华丽瑰丽的音乐形象和表现手法,渗透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深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与赞誉。

《春江花月夜》在设计中将古典乐曲和民间乐曲相结合,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以下将分别从曲名、曲调和曲意三个方面来对《春江花月夜》进行背景介绍,并深入探讨其音乐形象和艺术特征。

一、曲名背景与意义《春江花月夜》这一曲名中蕴含了丰富的意象和意义。

其中,“春江”意味着春天的河流,表现了大自然在春季时的变幻美景。

而“花月夜”则描绘了一幅花朵盛开、月色柔和的夜晚景象。

这一诗意的构想使得《春江花月夜》不仅在音乐中展现了山川湖泊、花朵林荫、月光皎洁等具象景色,同时饱含了中国园林文化和意境,让人产生赏心悦目的情感体验。

二、曲调与表现手法《春江花月夜》采用了古筝曲常见的十一徽二品音阶,并巧妙运用了琵琶、笛子、洞箫等器乐的合奏,使得曲调独特且丰富。

音乐旋律在整个曲谱中流转自如,韵律曲线的起伏变化适应了不同景色和情感的描绘。

曲谱中巧妙运用了琴韵、箫吹、笛声等乐音,带给人们一种宛如身临其境的美感。

同时,为了突出表现出《春江花月夜》的主题,赵孟頫运用了一系列的音乐手法。

比如,他在曲谱中加入了颤音、滑音、和弦滑动等技巧,以表现春江的流动和变幻;运用琴韵和琴鸣技法来描绘花木青翠的美景;还通过音符的重复与变奏来表现月夜的幽静与神秘。

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整个乐曲充满了生动活泼的旋律,将春江、花朵和月光的美感真实地呈现在听众面前。

三、音乐形象与艺术特征《春江花月夜》以其独特的音乐形象和艺术特征成为古筝曲中的经典之作。

首先,乐曲中宛如江水奔流的琴曲和吹奏的管乐相互呼应,仿佛将人们带入了春天的大自然之中。

其次,曲中旋律婉转而多变,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贴合了大自然在春天焕发勃勃生机的美好形象。

最后,乐曲通过一段段抒情的音乐造型,展现了山水画中的诗意美景,使人沉浸其中,产生沁人心脾的愉悦和美好联想。

春江花月夜民乐赏析

春江花月夜民乐赏析

春江花月夜民乐赏析春江花月夜民乐赏析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是民族乐曲中的瑰丽奇葩,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摇曳的迷人景色,展现在听众面前。

它藉以山水之巍峨洋溢,花木之幽芳荣华。

水光云影奇诡变幻。

这一情状宣之于乐,深刻描述了月夜江上动人美景,给听众以无比的艺术享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江花月夜民乐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赏析《春江花月夜》全曲共分十段,每段都带有小标题,符合我国古典标题音乐的传统,这十段分别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棹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

不论从总标题,还是从前九个小标题,抑或从乐曲演奏、音乐本身,都充满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意味。

意境悠远、镌满诗情、极富画面感、音韵充满想象的张力、诗画乐一体,等等,这些都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照点。

而这一切,也都鲜明地体现在了《春江花月夜》这首民族性的乐曲中。

第一段江楼钟鼓,由琵琶静静地奏出击鼓的节奏,由慢渐快,模仿鼓声。

紧接着,幽雅的箫声也加入进来,一时箫鼓齐鸣,飘荡在夕阳残照的平静江面上,古筝奏出流畅的琶音。

描绘出夕阳映照江面,熏风拂水涟涟的良辰美景。

这一小段起着全曲引子作用的箫鼓之声,仿佛在召唤着人们驾起小舟,来遨游这美丽的春江。

乐队齐奏出具有江南风格的音乐主题,静谧、低回、婉转如歌。

乐句间同音相连,委婉平和。

第二段月上东山和第三段风回曲水把第一段所呈示的主题作了变化发展,在丝竹奏出的典雅旋律中不时透出领奏乐器琵琶以推、拉指法弹奏出的华丽流畅而摇曳起伏的曲调,犹如微波荡漾,分外多姿。

月上东山将第一段主题音乐升高四度,并且做自由模进。

由自由模进模拟出徐徐上升的动感,描绘出明月由东山升起,在云影中时隐时现、游移出没的场景。

这段曲调优美如歌,旋律线呈现波浪进行。

琵琶、二胡、古筝、洞箫齐奏音色和谐。

末尾由洞箫吹奏的旋律如泣如诉,令人情思悠远、浮想联翩。

风回曲水可视为变奏之二,只有六小节长度,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精选5篇)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春江花月夜》赏析

《春江花月夜》赏析

作者生平及文学创作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约在660-720年之间),其 生平事迹,史传无确载,只知是扬州人,曾官兖州 (今属山东)兵曹,开元初,又与贺知章、张旭、 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其所作诗篇多散佚,《全唐诗》仅录存二首,一首 为五言排律《代答闺梦还》,无甚创新;而另一首 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却是千载传诵的抒情杰作, 由于此诗在唐诗意境创造和表现艺术上取得了显著 成就,故仅此一首就奠定了其在唐诗史上的大家地 位,这在中外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
总结
《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 事物。 全诗便扣紧这五个字来写,但又有重点,这 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围绕着月 作为陪衬。诗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 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 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 结。
思想内容
春江花月夜》虽也用旧题,题材亦为传统的 游子思归,但作者却能别出新意,融诗情、 画意、哲理为一体,创造出情、景、理水乳 交溶的令人心弛神往的奇妙艺术境界。 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 峰”。
文学史意义
《春江花月夜》本是陈后主的淫靡的宫休诗, 诗人借用旧题,却一洗淫靡之气,而反映历 代社会中普遍性的社会性问题,在文学史上 具有积大的作用。
作品讲解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 客观的实境与诗中人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 得迷离惝恍,气氛朦胧,也可以说整首诗的 情感就像一场梦幻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 地展开。 亦虚亦实,忽此忽彼,跳动的、断续的,有 时简直让人把握不住写的究竟是什么,可是 又觉得有深邃的、丰富的内容蕴涵在其中, 等待我们去挖掘、体味。
思想内容
自然美的赞歌 人间真挚爱情的的讴歌 又处处体现出对人生哲理、 宇宙奥秘的思索与探求。

《春江花月夜》全诗翻译赏析

《春江花月夜》全诗翻译赏析

《春江花月夜》全诗翻译赏析《春江花月夜》全诗翻译赏析《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创作的七言长篇歌行。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江花月夜》全诗翻译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注释(1)滟(yàn)滟:波光闪动的光彩。

(2)芳甸(diàn):遍生花草的原野。

(3)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4)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

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5)汀(tīng):水边的平地(6)纤尘:微细的灰尘。

(7)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象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8)穷已:穷尽。

(9)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望相似”。

(10)但见:只见、仅见。

(11)悠悠:渺茫、深远。

(12)青枫浦上:青枫浦地名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

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浦上:水边。

(13)扁舟:孤舟,小船。

(14)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

这里指闺中思妇。

(15)月徘徊:指月光移动。

(16)离人:此处指思妇。

(17)妆镜台:梳妆台。

(18)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19)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20)相闻:互通音信。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2023-11-06
目 录
• 作品背景 • 作品主题 • 作品风格 • 作品影响与评价 • 作品赏析与解读 • 相关作品与比较研究
01
作品背景
时代背景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发 展。
诗歌、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作者张若虚的生平
《江边记》
张若虚的散文作品,描述了他在江边所见所闻,充 满了对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感慨。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以春 江、花、月、夜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充满诗 情画意的美丽画卷。
与《赤壁赋》的比较研究
要点一
《赤壁赋》
要点二
风格差异
苏轼的著名散文作品,描述了赤壁之 战的历史场景,以及他对历史和人生 的感悟。
要的参考。
历代评价摘录
唐代杜甫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用《西洲》格调,孤篇横 绝,竟为大家。”
明代李攀龙
“绮丽清新,风流婉转。 ”
清代王闿运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
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
意境深邃
《春江花月夜》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描 绘了美景和相思的反差,营造出深邃的意境。
艺术独特
诗人将离情别绪与对自然美景的描绘相结合,使 得诗歌既有情感又有画面感,艺术风格独特。
用词考究
作者在用词上非常考究,运用了大 量形象生动的词语,如“滟滟”、 “皎皎”、“芳甸”等,使诗歌的 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艺术特色
0一体,通过描写自然 景色来抒发内心情感。
想象力丰富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 ,将自然景色描绘得如梦 如幻,使读者仿佛置身于 一个神秘而美妙的世界。

民乐《春江花月夜》赏析

民乐《春江花月夜》赏析

民乐《春江花月夜》赏析民乐《春江花月夜》赏析一、《春江花月夜》简介《春江花月夜》源于一首名为《夕阳箫鼓》的琵琶文套大曲。

公元1895年,琵琶演奏家李芳园将此曲更名为《浔阳琵琶》,收入他所编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并立了十个小标题:“夕阳箫鼓、花蕊散风、关山临却月、临山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千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

乐曲这样注释以后,便与白居易的《琵琶行》联系起来了,“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芦花秋瑟瑟”的意境隐含其中,所以又有人称它作《浔阳夜月》、《浔阳曲》。

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和郑觐文根据汪庭的传谱《浔阳夜月》为蓝本改编成丝竹合奏曲,并借用古乐府诗题改名为《春江花月夜》。

改编后也有十个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舟唱晚、澜拍岸、鸣远濑、唉乃归舟、尾声。

这时乐曲意境已不再是“春江花朝秋月夜”的秋意晚江、离愁别绪。

它剔除了《琵琶行》中的沦落人飘零天涯的落寞与失意,而将曲意专注在“春、江、花、月、夜”这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上,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之境。

改编以后乐曲有很多种版本,但大同小异,是同一乐曲衍生而来。

全曲十段,用自由变奏的方法使主题循环衍展来阐述乐意。

乐曲第一段为主题旋律的呈示,然后是该旋律的九次变奏,每一次变奏都将曲意向前推进,虽然是基于同一旋律,但毫无单调之感。

同时,还采用了我们非常熟悉的“换头合尾”的手法(这在民间传统器乐曲中是很常见的),使长短不一、变奏方法各异的十个段落泾渭分明,都落在同一淡定优雅的曲调片段上。

二、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原曲《夕阳箫鼓》因用音色清脆明亮的琵琶演奏,表现力很强,声音很具穿透力,是一首著名的文曲。

但是琵琶的演奏指法熟练掌握的人很少,后来经改编的丝竹演奏的《春江花月夜》不仅更富有表现力,而且去除了原琵琶曲中表达江上思妇的哀怨离愁的主题。

民乐合奏的《春江花月夜》既发扬古典音韵优雅的格调,又使音乐充满内在的激情,颇具情韵,富有生气,主题表达也更细腻。

(完整版)乐曲赏析《春江花月夜》

(完整版)乐曲赏析《春江花月夜》

(完整版)乐曲赏析《春江花月夜》乐曲赏析《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初为琵琶曲《夕阳箫鼓》,后来有人感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诗句改名为《浔阳琵琶》或《浔阳夜月》,最终又借用《琵琶行》中“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的主题句定名为《春江花月夜》。

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将它改编为丝竹乐曲,又经解放后的多次整理,更臻完善,尤其中央民族乐团彭修文改编的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之诗情画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经常在国际乐坛上发出夺目的光彩。

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平稳舒展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以及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了江南水乡的风姿仪态。

全曲分为十段,宛如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眼前。

乐曲在发展中运用了变奏(均以第一段素材为基础)、展衍(在原主题素材自由发挥)、合尾等结构方式,因此各段间既有多次对比又有多次统一;尽管每段旋律新的因素层出不穷、变化多端,从不同角度展示音乐的意境,但结尾处又多殊途同归于同一乐句,听起来自然和谐,有“一生万物”而“万物归一”之象,十段乐曲都配有富于诗意的小标题来引发人们产生联想。

1、江楼钟鼓。

夕阳西下,耳畔响起源自江头尽处的阵阵萧鼓。

接着优美如歌的主题旋律把一幅斜阳余辉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江上秀丽迷人景色呈现在眼前。

2、月上东山。

主题移高四度自由模进,有徐徐飘来的上升之感,将夜色朦胧,江清月白之意境表现出来。

3、风回曲水。

它基本上是第二段的变奏,曲调层层下旋又回升,增加了音乐的张力,描写了江风吹拂、流水回荡时泛舟游客的欢快心情。

4、花影层叠。

音乐在流动的过程中出现四个快疾的乐句,与前面悠扬的乐句呈较大的对比,好似江风习习,水中花影纷乱层叠,美不胜收。

5、水深云际。

琵琶、二胡和中胡先在低音区奏出醇厚深沉的音调,忽而八度跳越,琵琶悠然飘出轻柔透明的泛音,描写出”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之天水共长的壮阔景色。

《春江花月夜》课文解析

《春江花月夜》课文解析

《春江花月夜》课文解析《春江花月夜》是宋代文学家张若虚创作的一首楚辞。

本文将从诗歌的背景、艺术特点以及意象等方面,解析《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内涵。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描写春江春夜景色的诗歌。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诗人的独特视角,把他感受到的春江春夜的景色和美好情感传达出来。

这首诗通过描述江水的流动、花朵的盛开和月光的明亮,把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美丽和安宁的夜晚。

首先,诗人通过描写春江的流动来展示大自然的表现力。

诗句“绿苔别墅青山里,明月无烟江水路”就生动地展现了春江的景色。

江水的流动和清澈使人联想到大自然的力量和永恒的变化。

其次,诗人通过描述花朵的盛开来揭示春天的魅力。

诗句“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恩持”表达了花朵的美丽和生命力。

花朵的盛开代表了春天的开始和生机。

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展示了春天的美丽。

最后,诗人通过描述月光的明亮来营造出宁静和安宁的氛围。

诗句“素琴声里向东流,销魂不觉夜深秋”传达了夜晚的宁静和平静。

月光投下的明亮和静谧,使得整个夜晚显得美丽而神秘。

总的来说,《春江花月夜》这首诗通过对春江春夜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魅力。

诗人通过生动的描写手法,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春江春夜的独特美景和情感。

这首诗展示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和赞美,同时也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

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不仅可以感受到美丽的景色,还能够体验到一种宁静和喜悦的情感。

总之,《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手法和意境,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美丽和宁静的体验。

诗人通过真实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美丽和神秘的春江春夜。

这首诗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还传递了一种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和赞美的情感。

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自身的情感和存在。

通过阅读和理解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一种温情和宁静,同时也能够提高对自然和生命的敏感度和欣赏能力。

综上所述,《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和情感传达,展示了春江春夜的美丽和神秘。

诗歌赏析春江花月夜

诗歌赏析春江花月夜
1
春江花月夜
三、总结评价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前期的一 首代表作,它以春江、花、月、 夜为背景,描绘了美景和相思的 反差,情景交融,富有哲理意味 。这首诗充满了浓厚的生命力和 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不仅给人以 美的享受,也让人在思考中得到 启迪。它不仅是唐代诗歌中的瑰 宝,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 作
29024/3/14
210724/3/14
2
春江花月夜
4. 情感的升华
在诗的最后一部分,诗人以"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来表达对离人的思念。这 里的"月徘徊"和"妆镜台"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表现了离人的相思和无奈。最后,诗人以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来结束全诗,既表达了对离人的祝福和期望,也表现 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210424/3/14
2
春江花月夜
2. 自然景象的 描绘
210524/3/14
2
春江花月夜
随后,诗人对自然景象进行了细 腻的描绘。"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江水绕着芳 草萋萋的沙洲流淌,月光照在盛 开的花林上,那景色宛如漫天飘 洒的冰霰,给人一种纯净而美好 的感觉。诗人的笔触饱含情感, 把自然的美景描绘得如梦如幻, 使人感到心旷神怡
诗歌赏析《春 江花月夜》
-
-
1 春江花月夜 2 春Hale Waihona Puke 花月夜23024/3/14
1
春江花月夜
1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唐代前期的一首代 表作,它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描绘了 美景和相思的反差,情景交融,富有哲理意味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春江花月夜》翻译及全诗赏析

《春江花月夜》翻译及全诗赏析

《春江花月夜》翻译及全诗赏析《春江花月夜》翻译及全诗赏析《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创作的七言长篇歌行。

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

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春江花月夜》翻译及全诗赏析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译文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

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春江花月夜》——唐代壮丽景色的描绘

《春江花月夜》——唐代壮丽景色的描绘

春江花月夜——唐代壮丽景色的描绘《春江花月夜》是唐代画家张择端创作的一幅著名的山水长卷。

这幅长卷绘制了壮丽的春江景色,以及繁盛的花草和明亮的月光,展示了唐代艺术家对自然美和生命力的赞美。

1. 背景介绍《春江花月夜》创作于唐代中期,当时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兴盛。

这幅长卷通过精湛的绘画技巧表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鲜活,深受当时文人和宫廷贵族喜爱。

2. 描绘春江在《春江花月夜》中,张择端通过流畅而富有变化的线条勾勒出江面及其两岸。

他在画面中巧妙地运用红、黄、绿等鲜艳明快的色彩来表现春天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

观者不仅可以看到清澈见底且波光粼粼的江水,还能感受到岸边繁花似锦的景色。

这些画面使人联想到春江的喜悦和活力。

3. 刻画花草在《春江花月夜》中,张择端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各种不同的花草植物。

他运用丰富多彩的色彩和精确的笔触,展现出花草们各自鲜艳而娇美的特征。

观者可以欣赏到盛开着牡丹、桃花和杨柳等各异的花朵,以及参差错落的树木。

这些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花草让整幅画面更加丰富多样。

4. 渲染月光在《春江花月夜》中,张择端将明亮而神秘的月光渲染得极为引人注目。

他通过淡雅而恢弘的笔触表现出皎洁如银的月光从天空倾泻而下。

这种几乎神秘般的光景给予了整个画面一种超自然般的氛围,让观者感受到宇宙间的神秘与美。

5. 题诗赋文《春江花月夜》画面的上方有一段题诗赋文,这是对画作的进一步解读和赞美。

作者以优美的诗句和翔实的赋文,表达出对春江景色、花草和月光所带来的恢弘壮丽之感,并传递出唐代文人对自然美与生命力的敬仰。

结语《春江花月夜》以其细腻描绘壮丽景色的艺术手法,展现了唐代文化艺术繁盛时期的风采。

这幅长卷将观者带入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画境中,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自然美和生命力不尽的崇敬。

《春江花月夜》创作背景及名家评论

《春江花月夜》创作背景及名家评论

《春江花月夜》创作背景及名家评论《春江花月夜》创作背景及名家评论【创作背景】《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

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

”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

《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

张若虚的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

具体的.创作背景已不可考。

【名家评论】胡应麟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上,而世代不可考。

王世懋曰:句句以春江花月妆成一篇好文字。

唐汝询曰:此望月而思家也。

言月明而当春水方盛之时,随波万里,靡所不照。

霜流沙白,状其光也。

因言月之照人,莫辨其始。

人有变更,月长皎洁,我不知为谁而输光乎?所见惟江流不返耳。

又睹孤云之飞而想今夕,有乘扁舟为客者,有登楼而伤别者,己与室家是也。

遂叙闺中怅望之情,久客思家之意。

因落月而念归路之遥,恨不能乘月而归,徒对此江树而含情也。

锺惺曰: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

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

……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

——《唐诗归》卷六。

谭元春曰:春江花月夜,字字写得有情,有想,有故。

陆时雍曰:微情渺思,多以悬感见奇。

——《唐诗镜》九盛唐卷周珽曰:语语就题面字翻弄,接笋合缝,铢輌皆称。

伯敬云“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

读不能厌。

”诚哉斯言也。

——《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七言古诗,盛唐二黄家鼎曰:五色分光,合成一片奇锦。

不是补天手,未免有痕迹。

王夫之曰: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

其自然独绝处,则在顺手积去,宛尔成章,令浅人言格局,言提唱,言关锁者,总元下口分在。

——《唐诗选评》卷一沈德潜曰:前半见人有变易,月明常在,江月不必待人,惟江流与月同无尽也。

《春江花月夜》创作背景及赏析

《春江花月夜》创作背景及赏析

《春江花月夜》创作背景及赏析《春江花月夜》创作背景及赏析张若虚的诗将诗情、画意与对宇宙奥秘、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剔透的诗境。

标志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为盛唐诗歌的到来作了艺术上的准备。

他的《春江花月夜》被人们称为足以压倒全唐之作。

《春江花月夜》原文如下: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或“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创作背景:《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

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

” 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

《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

张若虚的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

目前具体的创作背景已不可考。

赏析:《春江花月夜》原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或“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花月夜》1、作者简介张若虚,(约660—720),江苏扬州人。

唐中宗神龙年间,以文词俊秀,名扬京都。

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并称为“吴中四学士”。

其存诗仅《春江花月夜》及《代答闺梦还》二首。

《春江花月夜》这首堪称千古绝唱的名篇,使他在诗坛上享有极高的地位与声誉。

闻一多先生赞之曰:“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孤篇压全唐。

”2、课文赏析这首七言古诗,以春江月夜为背景,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美丽景色。

面对着迷人的月夜景色,诗人进而发出了对人生哲理和宇宙奥秘的深沉思索及游子思妇在明月今宵天各一方的相思之情。

诗作无论在艺术构思、意境创造、景物描写以及情感的抒发上,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面貌。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尤以月为中心,春、江、花、夜均通过月光展示出来。

诗情通过明月初生、高悬、西斜、坠落的全过程而展开。

在月光下,江流、芳甸、花林、飞霜、沙汀、青枫、扁舟、高楼、玉户、闲潭、落花、江树以及漂泊天涯的游子与长夜不眠的思妇等,交织成一幅充满淡淡忧伤情绪的诗意盎然的春江月夜图。

全诗营造了迷离优美的艺术氛围,诗人将对大自然美好景物的赞美、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探索以及对人世间纯真爱情的歌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从而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震撼力。

全诗笔调优美婉曲,风格典丽清新,声韵和谐流畅。

四句一换韵,共九韵。

《春江花月夜》的多重艺术结构:(1)、抒情写意的情节结构:按照月出、月升、月斜、月落的过程而展开,四个部分是一个互为条件和互为依存的关系,并由此而构成一个艺术整体。

诗人要写春天的长江、月夜、花树与花林,要写宇宙永恒而人生苦短的哲理,要表达自身生命观、宇宙观、人生观与哲学观,要表达天高地远的联想与想象,这些美好而深刻的主题,没有一个层次与秩序,是很难将其毕现的。

而从月升到月落的过程,是与诗人的情绪、诗歌的色调同体、同构的,这就决定了诗歌色调与格调的丰富多彩和变化多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江花月夜(唐代张若虚诗作)《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

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

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词句注释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芳甸(diàn):开满花草的郊野。

甸,郊外之地。

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此处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流霜:飞霜。

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

此处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汀(tīng):水边平地,小洲。

纤尘:微细的灰尘。

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像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穷已:穷尽。

望:一作“只”。

但见:只见、仅见。

悠悠:渺茫、深远。

青枫浦:地名,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

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暗用《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意,隐含离别之意。

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

扁舟,小舟。

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

这里指闺中思妇。

月徘徊: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离人:此处指思妇。

妆镜台:梳妆台。

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相闻:互通音信。

逐:追随。

月华:月光。

文:同“纹”。

闲潭:幽静的水潭。

碣(jié)石潇湘:碣石,山名,在渤海边上。

潇湘,湘江与潇水,在今湖南。

这里两个地名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

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乘月:趁着月光。

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白话译文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

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创作背景《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

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

”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

《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

张若虚的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

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而对此诗的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长期从事大桥文史研究的学者顾仁认为,此诗作于扬子江畔,其地在今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南部。

整体赏析此诗题目,以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整首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

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

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诗人入手擒题,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

这里的“海”是虚指。

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

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

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

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

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

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

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

因而“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

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

在此处却别开生面,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望相似”而来的。

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

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

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

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

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

“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

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

“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

“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

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

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

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

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

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

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

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

“鸿雁长飞光不度”,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

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

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

“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

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

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

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

“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

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

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结构,以整齐为基调,以错杂显变化。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

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

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

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

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

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

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

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和流水对,起承转合皆妙,文章气韵无穷。

名家点评胡应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上,而世代不可考。

详其体制,初唐无疑。

(《诗薮》)叶羲昂:“摇”、“满”二字幻而动,读之目不能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