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19-2020高二语文3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试题(无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3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试
题(无答案)
考生注意:本次考试收到试卷7:45 考试时间为8:00—9:30 交卷时间截止到9:40 请同学们严格按照考试时间作答,并将答题纸拍照上传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共150分,用时90分钟。
第Ⅰ卷(共70分)
一、基础知识(每题5分,共35分)
1。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音全对的一组是( )
A.忿懥.(zhì)踰.矩(yú)粳.米(gēng) 与.为公介(yù)
B.股肱.(gōng)摭.取(zhé)翳.桑(yì)恶恶臭. (chòu)
C.笃.行(dǔ)絜.矩(xié)舛.漏(chuǎn) 自诒.伊戚(yí)
D.衮.职(gǔn) 潢.潦(héng) 剿.袭(chāo)观其徼.(jiào)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组是()
A. 难易相承万籁俱寂长途跋涉姗姗来迟
B. 事必恭亲荡然无存光彩夺目风餐露宿
C。
一言愤事奋笔疾书曲肱枕之空空如也
D. 如临深渊淋漓尽致苦思冥想一气呵成
3。
下列加点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晋灵公不君.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B.提弥明死.之 C.舍.于翳桑 D.主若自贤.,臣不匡正
4.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敏.于事而慎于言②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B.①见灵辄饿,问其病。
曰:“不食.三日矣。
"②食.之,舍其半。
C.①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②其.右提弥明知之
D.①其再.插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当登上黄山天都峰的鲫鱼背时,人们都常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的那种恐惧之感。
B.脱离实际,凭主观想象制订实施方案,这种闭门造车
....的做法能不脱离实际吗?
C。
“用词贴切”提倡词语运用“妥帖、确切",有利于避免学生华而不实
....的文风,防止学生考前背诵好词好
句来生搬硬套。
D。
近年来,中国在世界舞台的地位日趋重要,中文也水涨船高
....。
不少国家、不少外国人都赶搭中文列车,掀起了学中文的热潮。
6.下列各组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世致用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优良学风,特别是它在明末清初和近代的大动乱时期达到高潮,反映了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民族的兴亡和百姓大众的疾苦的品质.
B.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
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
C.中国文化不会被历史所淘汰,不仅在于中国文化有其内在的发展革新的契机,而且还在于各具特色、各有长短的中西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相辅相成的“互补”作用。
D.为了实现君主的有效统治,中国古代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谏官制度.谏官制度的核心是向君主提出建议和批评,而谏官能否发挥作用又取决于君主的开明,唐太宗就是一个能虚怀纳谏的开明君王。
7.下列各组中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文化典籍可以按照“经”、“史”、“子”、“集”分为四大部分,例如老子的《道德经》就收集在“经”部,《史记》就收集在“史”部。
最大的类别是"集"部,收集个人作品的称为“别集”,收录众人作品的称为“总集”,梁朝萧统编的《文选》就是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B.《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它的“简而要,详而博”的叙事风格成为后代的楷模.我们学过的《晋灵公不君》、《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都选自这本书。
C.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存天理、来人欲”的口号,他的学术思想在元明清三代一直是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与之相对立的则是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一派。
D.《天工开物》是清代宋应星编撰的一部科技著作,传到西方以后,欧洲人惊叹不已,称它是“中国17世纪的技术百科全书”,其中记载了不少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的工艺技术和科学创见。
二、论述类阅读(每题5分,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现在已提到“经”,就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感觉,实际上“经”字本义只是指纺织上的一条条竖线,而横线则叫“纬”。
没有“经”,“纬”就无所依托,因此在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
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
汉代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大多是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春秋》属于“经”,简长二尺四寸;《孝经》据说是汉人所著,低了一等,简长短一半;解经的文字,如《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则用六寸的简
来书写。
即使是书写在绢帛上,也分二尺四寸和一尺二寸两种,用整幅或半幅的绢帛横放直写.可见,当时书籍虽非印刷出版,但其抄写也必须遵从社会规定的模式。
与社会流行的二尺四寸的大书比较起来,《论语》只是个“袖珍本",才八寸。
《论语》虽然记孔子的言行,但并非孔子所作。
当初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行,受教的时间长,要记的文字多,采用八寸的竹简,也是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作为官吏发表的文字和“经”,简长二尺四寸,与现代人所用书桌的宽度差不多了。
南北朝以前没有桌子,宽达二尺四寸的书只能放在案子上,需要把臀部放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地看,很累。
而“袖珍本”则不同,拿在手中或坐或卧,甚至箕距也可以看,虽然其庄重性大大降低了,但用现代的话说,也更“人性化”了,与读者更接近了。
从作用上看,《论语》既是小学教科书,又可以终生涵咏.汉代最初级的读物《仓颉篇》《急救篇》等都是识字课本。
以《急救篇》为例,三十四章二千余字,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涉及社会生活诸方面。
这些书编写目的比较简单,就是识字。
《论语》就不同了,《论语》的文字基本上是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其中的道理多为常理常情,儿童易于理解,那些较深奥的也可以在以后的岁月中慢慢体会;《论语》多有故事,又富有感情,老幼咸宜,所以它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
唐代诗人杜甫有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学商旅。
”这是嘲笑夔州人好经商,没有读书的习惯。
现今则把读《论语》看作学问,这也可算是学术变迁,世风推移的反映了。
(摘编自王学泰《经典是这样铸成的——〈论语〉编辑.流传小史)
8.下列关于“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经”是指古代经典,其实“经最初只是指纺织上的经线,经线是无所谓庄重不庄重的”。
B.在纺织时,“经”是“纬得以依傍的根基,受朝廷重视的文献被命名为“经”也是同样的道理。
C.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古代经典被命名为“经",这跟孔子亲定有关,而跟“经纬”之“经"没有关系。
D.古文经学派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都是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所以称作“经”。
9.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汉代,《孝经》虽然称作“经",但是一般认为等级较低,所以简长才一尺二寸。
B.《左传》《公羊传》《毂梁传》是解经的书,所以尽管很重要,也只能使用六寸的简。
C.宽达二尺四寸的经书必须放在案子上,正襟危坐地读,虽然很庄重,但是也很累。
D.《急救篇》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较复杂,《论语》则文字质朴易懂,修养意味较浓。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在汉代,虽然命名为“经”的都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但是并非所有最受重视的文献都叫做“经”。
B.《论语》采用“袖珍本”形式,除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外,它当初未被当做经书也是一个原因。
C.《论语》的内容本来很庄重严肃的,但是因为采用了八寸的竹简,所以变得比较“人性化”了。
D.从杜甫的诗句“小儿学问止《论语》”来看,一直到唐代,《论语》仍然被作为初等教育的教科书。
三、文言文阅读(每题5分,共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
(褚)遂良博涉文史,尤工隶书,父友欧阳询甚重之。
迁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
太宗尝问:“卿知起居,记录何事,大抵人君得观之否?”遂良对曰:“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书人君言事,且记善恶,以为鉴诫,庶几人主不为非法。
不闻帝王躬自观史。
"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记之耶?”遂良曰:“守道不如守官,臣取当载笔,君举必记.”黄门侍郎刘洎曰:“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亦记之矣.”太宗以为然。
十七年,太宗问遂良曰:“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舜、禹者十余人。
食器之间,苦谏何也?”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
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以为然。
遂良前后谏奏及陈便宜书数十上,多见采纳.六年,高宗将废皇后王氏,立昭仪武氏为皇后,召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绩、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及遂良以筹其事。
将入,遂良谓无忌等曰:“上意欲废中宫,必议其事,遂良今欲陈谏,众意如何?”无忌曰:“明公必须极言,无忌请继焉。
"及入,高宗难于发言,再三顾谓无忌曰:“莫大之罪,绝嗣为甚。
皇后无胤息,昭仪有子,今欲立为皇后,公等以为何如?”遂良曰:“皇后出自名家,先朝所娶,伏事先帝,无愆妇德。
先帝不豫,执陛下手以语臣曰:‘我好儿好妇,今将付卿。
'陛下亲承德音,言犹在耳。
皇后自此未闻有愆,恐不可废。
臣今不敢曲从,上违先帝之命,特愿再三思审。
愚臣上忤圣颜,罪合万死,但愿不负先朝厚恩,何顾性命?”遂良致笏于殿陛,曰:“还陛下此笏。
”乃解巾叩头流血。
帝大怒,令引出。
长孙无忌曰:“遂良受先朝顾命,有罪不加刑。
”翌日,帝谓李绩曰:“册立武昭仪之事,遂良固执不从。
遂良既是受顾命大臣,事若不可,当且止也.”对曰:“此乃陛下家事,不合问外人.”帝乃立昭仪为皇后,左迁遂良潭州都督.显庆二年,转桂州都督.未几,又贬为爱州刺史。
明年,卒官,年六十三。
(节选自《旧唐书》)
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褚)遂良博涉文史,尤工.隶书工:擅长
B。
所以诤臣必谏其渐.渐:渐渐
C. 皇后自此未闻有愆.:愆:过失
D. 不合.问外人合:应该
1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多见.采纳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B. ①首创奢淫,危亡之.渐②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C。
①召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及遂良以.筹其事②厚敛以.雕墙
D。
①帝乃立昭仪为皇后②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
13。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褚遂良“尽职尽责”的一组是()
(1)皇后自此未闻有愆,恐不可废(2)臣职当载笔,君举必记
(3)我好儿好妇,今将付卿(4)遂良前后谏奏及陈便宜书数十上
(5)所以诤臣必谏其渐 (6)迁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
A. (1)(3)(5) B。
(2)(4)(6) C. (4)(5)(6) D。
(1)(2)(4)
14.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褚遂良担任谏议大夫,兼管皇帝起居事务.太宗想看他记载的内容,他说无此先例,并告诉太宗,他一定会坚守职分,秉笔直书.
B。
太宗问褚遂良,为什么当年有那么多人苦谏舜帝制造漆器和禹帝雕饰俎器,褚遂良认为那是他们过分地讲究,开奢侈浪费之风,是危险的开始.诤臣必须在刚开始露出奢侈的苗头时进谏,一旦奢侈成风,再进谏就难了.
C. 高宗以皇后王氏无子,昭仪武氏有子为由,想废除皇后王氏,立昭仪武氏为皇后。
褚遂良则认为,皇
后王氏出自名门,又没有违背妇德,况且先帝临终托付,因此他坚决反对废后,并把上朝用的手板还给皇帝。
D. 褚遂良博览群书,擅长隶书,并被父辈的朋友看重,很快升迁为谏议大夫,他前后进谏数十次,多被
采纳。
晚年,因得罪太宗而一贬再贬。
第II卷(80分)
四、古诗文阅读(19分)
15. 把文言文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书人君言事,且记善恶,以为鉴诫,庶几人主不为非法。
(5分)
(2)先帝不豫,执陛下手以语臣曰(3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6~18题。
(11分)
郡斋①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节选)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②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注]①郡斋:指苏州刺史韦应物官署中的斋舍。
②理会:通达事理。
1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二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燕寝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缘由。
B.“海上”以下四句续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宴集逢雨,池阁清凉,风景如画,又因久病初愈,诗人欣喜轻松。
C.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从是非纷纭中超脱出来,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
D.选章叙事、抒情、议论相间,既体现了诗人宠辱皆忘的态度,也通过对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写出闲适的情趣.
17.前人曾称赞“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两句“最为警策”,白居易诗《观刈麦》中也有类似的警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请指出二者情感内蕴的异同之处。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18. 结合上16、17题,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把握诗歌情感题目”该从哪几方面入手。
(学法题)(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1题目。
不求答案的叩问
陈益
时光漫漫似水。
至今回想起,只读过三年小学的母亲并没有给我留下金钱和尊荣,甚至从没说过一个爱字,但我始终感受着。
这令我明白,做永远比说来得重要.最难忘的情景,是一灯如豆的夜晚,她在缝纫机旁默默劳作,而我们在饭桌上写着作业。
忽然发觉空气中有焦臭味,原是灯火燎到了我的头发。
偶尔,母亲也会抱怨,也会唠叨,可是手脚从也不肯停歇.她始终是温厚而乐观的。
到了晚年,右脚的脚弓蜷曲变形,乃至神经性瘫痪,只得躺在床上,与尿不湿为伴,她总是为再也无法干活而沮丧。
或许,这么多年我以六根清净的心态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她的秉性吧?
我为母亲做过一件事,写了一篇散文《十八双鞋》。
自幼,我们兄妹四人就习惯于穿母亲做的布鞋。
千针百纳的布鞋,凝聚着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记忆,历久弥新.散文是由此引发的岁月与亲情的写实,没有一点儿虚构。
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翻译家中由美子来中国,为了翻译《十八双鞋》,特意从上海去往锦
溪古镇访问母亲。
分手时,她向母亲讨了一只买菜用的竹篮带回日本。
她在信中对我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
这没有故意夸赞的水分。
母亲是平凡的、朴素的,甚而因过度劳累而病残,却让每一个认识她的人敬重。
印象中,她右边乳房明显下垂,颇不对称.这是哺育四个孩子的结果.自小我的耳畔总有她脚踩缝纫机,为我们缝缀衣服的声音。
然而命运弄人,多年,我偏偏不能给脚弓畸形的母亲买到一双合适的鞋,令人无法言说的疼痛……
平心而论,我们并非上一辈人的复制,没必要,也没可能。
时代给了我们不同的人生岁月.若干年以后,我也会像母亲一样走完最后一步,消逝得无影无踪。
我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把每一天作为最后一天,珍惜它,不浪费,度过余生。
我不再有挥霍的资本。
远离那些虚名假誉,似是而非,妄想攫取,烦嚣纷扰,让自己脱离桎梏,真正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也许还能做点事,对社会有用。
过分地强调自我,仿佛是给自己设置了一具牢笼,人的一生都可能局促在这难以突破的牢笼里。
理智扰乱天真无邪的快乐,让人陷入无边的忧虑,最终却告诉我们行为的指归.正是在精神与肉体的冲突间,我们品尝到了忧虑与痛苦的真实内涵。
可惜,往往很晚才懂。
当年,子贡对孔子诉苦说,自已一直在如此艰辛地奋斗,感到太累了,心里实在是畏难和厌倦,很想歇下干一些不太累的事情。
一贯主张安贫乐道和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的孔子耐心地回答道,作为君子要尽一切义务,即使是厌倦了,也要勉而为之。
只有当像山峰一样、像大鼎一样的坟墓与自己相伴时,君子才可以享受安息。
这就是“大哉死乎,君子息焉"。
死亡,是人生的终点。
走向那一站无非两种方式:快快乐乐地踱步,充满忧虑地攀缘。
结局也只有两种:有的人活着仿佛死了,有的人死了依然活着。
是不是因为谁也不知道何时到达终点,所以我们永远会在两者之间徘徊呢?
我的叩问没有答案.不必求答案。
(选自《散文》2013年第9期)
19.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母亲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几乎从没有对我们说过一个“爱”字,但“我”依然能感受到深深的母爱。
B.这么多年“我”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母亲温厚而乐观的秉性。
C.“我"为母亲而写的散文《十八双鞋》,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生活,没有一点儿虚构,完全是岁月与亲情的写实。
D.文中写到灯燎到我的头发而产生焦臭味的细节,主要是为了突出那时生活的艰难。
20.日本友人在信中对我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
母亲有哪些“可敬”之处?( 6分)21.文章后半部分引用子贡与孔子的对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六、《论语》考查(16分)
阅读下面(一)(二)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一)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 (《孟子·公孙衍张仪章》)
(二)子见南子①,子路不说②。
夫子矢之曰③:“予所否者④,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
子畏于匡⑤,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⑥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⑦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⑧?" (《论语·子罕》)
【注释】①南子:卫灵公的夫人,行为淫乱,名声不好。
她派人召见孔子,孔子起初辞谢不见,不得已才去见了南子。
⑤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畏,受到威胁。
⑥兹:这里,指孔子自己。
⑦后死者:孔子自称。
22.根据(一)段内容,简要谈谈孔孟二人的处世态度的异同。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根据上面选段(二),你认为孔子心目中的“天”具有什么特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根据(一)的内容,写出一个成语.(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语言表达(30分)
25.结合《对待父母的态度,是你最真实的人品》一文,谈谈你对古语“百善孝为先”的现代认识.(10分)
26.《家风正,再穷也能发家》这篇文章谈到了家风的传承问题,请结合自己的思考,围绕“传承"这一话题,自拟角度,写一个议论文段落。
要求有完整的议论文三要素.(不少于150字)(10分)
27.结合我们所学知识和《孩子,你为什么读书——武汉疫情给出最好的答案》谈谈学生应如何立志?(不少于100字)(10分)
静海一中2019-2020第二学期高二语文(5周)
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答题纸
考生注意:本次考试收到试卷7:45 考试时间为8:00—9:30 交卷时间截止到9:40 请同学们严格按照考试时间作答,并将答题纸拍照上传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
第Ⅰ卷 (70分)
单项选择部分(每题5分,共70分)
第II卷(80分)
四、古诗文阅读(19分)
1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 )(3分)
17。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学法题)(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19。
()(3分)
20。
( 6分)
21.(6分)
_
六、《论语》考查(16分)
22.(6分)
______
23.(6分)
_
_
24.(4分)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语言表达(30分)
25.(10分) _
_ 26。
(10分) _ ___ ______
___ 27。
(1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