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米洛斯的维纳斯》同步练习 鲁人版必修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米洛斯的维纳斯》同步练习鲁人版必修4
[学生用书P36~P37]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据说,这座用帕罗斯岛产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的维纳斯像,是19世纪初叶米洛斯岛的一个农人在无意中发掘出来的,后被法国人购下,搬进了巴黎的罗浮宫博物馆。

那时候,维纳斯就把她那两条玉臂巧妙地遗忘在故乡希腊的大海或是陆地的某个角落里,或者可以说是遗忘在俗世人间的某个秘密场所。

不,说得更为正确些,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

对此,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1.对文中加点的“据说”二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是句子中的独立成分——据说,交代材料的来源。

B.表明作者对没有留下确切的历史事实而深感遗憾和惋惜。

C.说明维纳斯像只是一个农人发掘出来的。

D.要说明的是法国人把维纳斯像买下并搬到罗浮宫。

E.引起下文,交代要说明的内容有:一是维纳斯像是农人发掘出来的,二是法国人买下并搬到罗浮宫。

解析:选AE。

B、C两项没有表达这种感情,作者是客观的叙述;D项,各只说了其中一部分内容。

2.(1)画横线句子中“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的意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的意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让更多国家的人认识她、了解她、赞美她。

(2)让自己的审美价值不因时间久远而泯灭。

(或答让每个时代的人们都赞美她)
3.文中加点的“对此”的“此”指代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隐藏那两条玉臂的目的和愿望。

4.文章最后作者说“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这“偶然追求”的意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失去(或说“舍弃”)手臂是偶然的,但因此使维纳斯表现出的无与伦比的残缺之美是人们追求的。

二、语言运用
5.按照“因……而……”的格式补全下列语段,使上下文语意贯通,构成排比。

缺憾也是一种美。

维纳斯因断臂而“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燕因瘦而更显其轻盈迷人身姿;______________________;戴
安娜则因早逝而给人留下了一个永远光辉灿烂的形象。

缺憾让美永存!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对句子的仿写能力。

题目明确告诉我们按照“因……而……”的格式,只要我们联系历史和现实生活找到体现缺陷美的恰当例子即可。

答案:(示例)玉环因肥而更显其雍容典雅之态西施因病而更增其娇媚婉转之韵
6.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语。

从甲骨文到草书、行书的各种书法艺术,间接地反映了现实某些方面的属性。

将具体的形式集中概括为抽象的意象,通过视觉来启发人们的想象力,调动人们的情感,使人们从意象中体味到其间所蕴涵的美。

这也是一些书法艺术文章里常说的“舍貌取神”——舍弃客观事物的具体现象特征,而摄取其神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书法、意象、体味、神髄。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丰腴(yù)毋庸赘言(yōnɡ)擎着(qínɡ)
B.迥然(jiǒnɡ) 玉笏(hù) 回溯(sù)
C.攫住(jué) 驰骋(chénɡ) 匀称(chèn)
D.捅坏(tǒnɡ) 譬如(bì) 峪口(yù)
解析:选B。

A.“腴”应读“yú”;C.“骋”应读“chěnɡ”;D.“譬”应读“pì”。

2.下列各项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A.罗浮宫玉臂矫揉造作舍弃
B.博物馆俊美身才匀称故宫
C.羞答答赞颂出神入画希腊
D.米洛斯气氛消魂勾魄交涉
解析:选A。

B.才—材;C.画—化;D.消—销。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①长期以来,这座杰作以其耐人寻味的诗意和难以________的含蓄美而给人以无限的启迪。

②整个体态采取螺旋状上升转向,显得________变化。

③当然,那些方案对丧失了的________是做过客观推定的,所以,为复原所做的一切尝试,都是顺理成章的。

A.捉摸赋予原型B.捉摸富于原形
C.琢磨富于原形D.琢磨赋予原型
解析:选B。

捉摸:意为猜测,预料,多用否定;琢磨:意为加工使精美,多指文章,因此①句选“捉摸”。

赋予:指交给,多指上对下;富于:指富有,因此②句选“富于”。

原型:指原来的类型或模型,原形:指原来的形状,因此③句选“原形”。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维纳斯失去了美丽臂膊,却出乎意料之外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

B.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如此秀丽迷人,真是美轮美奂。

C.米洛斯的维纳斯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秀美的无数双玉臂。

D.我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

解析:选D。

A项,“之外”多余;B项,“美轮美奂”用错,应修饰高大建筑物;C项,定语语序错,应是“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8题。

我欣赏着米洛斯的维纳斯,一个奇怪的念头忽地攫住我的心——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也就是说,使人不能不感到,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
我并不是想在这里玩弄标新立异之说。

我说的是我的实际感受。

毋庸赘言,米洛斯的维纳斯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

可以说,她是一个美的典型。

无论是她的秀颜,还是从她那丰腴的前胸伸延向腹部的曲线,或是她的脊背,不管你欣赏哪儿,无处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

而且,和这些部分相比较,人们会突然觉察到,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换言之,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尽管这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所产生,然而这却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呀!人们只要一度被这神秘气氛所迷,必将暗自畏惧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这座雕像上。

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
因此,对我来说,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那两条已经丢失了的胳膊的方案,我只能认为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

当然,那些方案对丧失了的原形是做过客观推定的,所以,为复原所做的一切尝试,都是顺理成章的。

我只不过是自找烦恼而已。

然而,人们对丧失了的东西已经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恐怕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了吧。

因为在这里成为问题的,已不是艺术效果上的数量的变化,而是质量的变化了。

当艺术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经迥然不同之时,那种可以称之为对欣赏品的爱的感动,怎能再回溯而上,转移到另一个不同对象上去呢?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的精美绝伦。

5.作者认为,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所言观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臂”,恰恰是课文反复强调的基本观点:失去双臂,维纳斯反而显得更加秀丽迷人。

在课文中这一意思有不同层次的表述: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说,双臂残缺的维纳斯“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手臂”“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就生命形态而言,作者说是“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或者说“变幻无穷的生命之梦”。

6.“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米洛斯的维纳斯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7.作者为什么说“暗自畏惧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这座雕像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害怕复原,失去双臂的维纳斯格外迷人,散发着梦幻般的色彩,而复原双臂的维纳斯却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8.为什么说断臂的维纳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双臂的“无”,反而能唤起人们无穷的想象,反而能在人们想象之中产生“无数”,甚至“变幻无穷”,类似于艺术表现上的虚实相生。

三、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9~12题。

瑕之美
郭启宏
徜徉于芳林之中,采红撷翠,每见枯枝败叶,却无触目萧索之感,反觉新陈代谢,生机盎然。

文艺创作中也有类似情形。

作品的人物形象,往往因作家恰到好处地写出其外形和内心的某种“缺陷”而别具魅力。

《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憨直忠厚,却又鲁莽得可爱;拼命三郎石秀是一个精细的人,狠劲上来,其尖利歹毒,叫人刻骨铭心;《红楼梦》中聪颖、活泼的湘云偏是“咬舌子”,把“二”说成“爱”;还有黛玉的“小心眼”,晴雯的“使性子”,一个个人物无不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古往今来,大凡成功的艺术形象,恰恰由于若隐若现的微瑕,而显出璞玉浑金的天然光彩。

这就是美学家所称的“缺陷美”。

我想,“缺陷”之所以为美,在于它的真实。

谚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水浒传》、《红楼梦》的例子,正是作家基于真实的艺术的生命这一着眼点,才在“完美”的面庞上点出“缺陷”的痦子。

即使作家主观上有某种“神化”的理念,只要他尚能依据生活进行创作,最终仍不得不归于“人化”的描写。

鲁迅批评《三国演义》作者“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笔者认为,欲显长厚,是作家或可揣摩的意愿,似伪则是“七实三虚”的描写所产生的客观效果。

至今民间仍流传着“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的歇后语,可见似伪的一面恰是刘备这一形象深入人心的缘由之一。

即使作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作家在绝对化的描写中,也还有着被姜维识破计谋的千虑一失以及在先帝托孤时的惶恐心理等笔墨。

“缺陷”愈真实可信,就愈有生命力,于是就愈美,美是生活!
“缺陷”之所以为美,还在于它的独特和恰如其分。

外形的“缺陷”是千人千般,万人万种的。

美人长有痦子,或者浮现在嘴角,或者匿于颈后,绝不相同。

内心的“缺陷”更有千差万别,任何分类精密的批评家也无法归纳出几条几款,让人按图索骥,抑或对号入座。

这是“缺陷”的独特。

所谓“恰如其分”,指的是“缺陷”不过是缺陷而已,既非外形的丑态,也非内心的恶德。

这样,“缺陷”便在真实的基础上产生了特殊的韵致。

使人物各具风采,艺术魅力由此而生。

正如捧心是西施独特的却又风情十足的“缺陷”,竟使东施起而“效颦”一样。

憨湘云醉眠芍药圃,呆香菱情解石榴裙,都是她们各自独特的“不检点”的行为,相信《红楼梦》的读者不会据此认为这样的艺术形象是丑恶的。

或问,难道只有“缺陷”才是美,无“缺陷”的“完好”不是美吗?无“缺陷”的“完好”当然是美,我们能说镜中花、水中月不美吗?然而这种美却难以捉摸得到。

从文艺创作来说,塑造美的人物形象,并不排斥对其“缺陷”的描写。

这里,还须再次说明,笔者所称的“缺陷”是有条件的,即:“缺陷”只是局部,而非整体。

整体的美不但可以容纳而且必须包括局部的“缺陷”,不是有爱屋及乌的成语和情人眼里出西施的俗谚吗?艺术和生活的逻辑相一致。

至于身心俱丑的人物,已经不是什么“缺陷”了,鞭挞这样的人物,也不是在表现“缺陷”。

一言以蔽之,瑕不掩瑜;瑕之美,在于真实与韵致。

9.如何理解第三自然段“才在‘完美’的面庞上点出‘缺陷’的痦子”这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艺术作品为贴近生活,在表现真实、完美之外,还要突出其缺陷。

10.第三自然段中有“最终仍不得不归于‘人化’的描写”的句子,联系全文如何理解“人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人化”指贴近现实生活。

11.为了具体论述“缺陷”美,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水浒传》中李逵、石秀的性格;《红楼梦》中湘云、黛玉、晴雯的特点;鲁迅先生对《三国演义》中刘备的评价。

12.作者所认为的“缺陷”之美,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包括真实、独特、恰如其分,只是局部而非整体。

四、语用创新
13.仿照例句,续写句子。

例:张祜曾说“浩然属襄阳”,我们可以联想到孟浩然的“山形观水胜,襄阳美会稽”。

我说“子美属泰山”,我们可以联想到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所选诗句与例句的情境尽量保持一致,作者和诗句不能出现知识性错误。

答案:(示例)乐天属杭州,我们可以联想到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东坡属岭南,我们可以联想到苏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14.在下面这段文字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句子,要求符合上下文特定的语境。

白春礼院士把“青年”的英文大写YOUTH进行了巧妙的解释:Y像小树,意味着青少年正处于发育发展期,需要不断茁壮成长;O________;U________;T像一个戴帽子直立行走的人,很多青年都获得了学士帽、硕士帽、博士帽,但学位的获得只是一个开端,我们不能被荣誉压弯了腰,还要直立行走;H像一个单杠,希望青年在工作之余,保持良好的体魄,更好地为国家作贡献。

答: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U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形式上要采用比喻,内容上要紧扣青年的特点。

答案:(示例)O像太阳,意味着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充满朝气和活力
U像一个空水杯,我们要不断吸取营养,同时要谦虚谨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