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教材小说考点汇总梳理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小说人物形象,教材典题整理(必修+选择性必修)
必修上册
《百合花》/茹志娟
1.小说故事中出现百合花被子有什么用意? ①情节上,百合花被子是情节的一部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②衬托人物形象。百合花被子把文中主要人物新媳妇、通讯员关联在一起,突出 新媳妇和通讯员百合花般的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
③揭示作品主题。通过百合花被子,既表现了战争时代的军民鱼水情,又歌颂了 人性美、人情美。
【答案】①文本一是小说,可以虚构;文本二是纪实作品,强调真实。
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80页第二单元“单元研习任务”
备考总计划——教考衔接
衔接点四:考查文体及分析与教材计划相同
(22年甲卷)文学类文本(双文本) 文本一《支队政委》(小说):虚构作品 文本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纪实作品
主观题第9题: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 并简要分析。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多次写到“火”,有何作用?
①推动情节发展。写火盆、火炭、火种,连续而来的“火”字,都被林冲的轻轻 一盖盖灭了,连一点火星都没有。这说明草料场里将要烧起的大火,决不是火盆 中的火蔓延而起的,肯定是别有用心的纵火。 ②有利于人物性情的刻画。林冲出门沽酒时“盖炭火”和沽酒回来时“探火种” 的描写,充分地表现了林冲谨小慎微、逆来顺受的性情特点。 ③有利于渲染气氛、映衬人物。如草料场漫天大火,也了林冲胸中熊熊怒火,他 迎着北风,映着烈火,爽快淋漓地斗杀了三个泼贼,一时间,风助火势,火增人 威,汇成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戏剧高潮。
《变形记》/卡夫卡 卡夫卡善用心理和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用人物的喜怒哀乐表现人物特殊复杂 的心理活动,进而表达创作意图。请举出本文中的两例心理描写或细节描写加以分 析说明。
①“闹钟正在矮柜上滴答作响……指针不慌不忙地往前走着,事实上已经过了 六点半了……下一趟火车七点钟开,要赶这趟车”,这段关于时钟的描写,表 现出主人公格里高尔内心的紧张着急,可见其工作压力之大和工作责任心之强。 ②“父亲握起拳头,露出一脸敌意,好像他要把格里高尔推回到他的房间里去 似的……随即用手捂住眼晴哭了起来,以致他壮实的胸脯颤动不已。”这段文 字写父亲看到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反应,表现了父亲冷血无情、野蛮强横的形 象。
备考总计划——教考衔接 直观典例五
23四省联考文学类文本
文学类文本(茅盾《不能忘记的一面之识》) 9.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塑造那位青年的形象的。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塑造形象的手法的能力。
备考总计划——教考衔接 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单元研习任务”“学习提示”
高考小说备考
教材小说汇总梳理 落实单元研习任务
备考总计划——教考衔接 教材计划:选择性必修中册第37页第二单元“单元导语”
纪实作品: 第6课《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的记念》: 鲁迅写的回忆性散文 第7课《包身工》:报告文学 虚构作品: 第8课《荷花淀》《小二黑结婚》《党费》:小说
备考总计划——教考衔接
文本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 【注】①见陈丕显回忆录《赣南三年游击战争》。②材料来自1984年3月 23日对胡华的采访。
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
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人与海》/海明威
1.基于“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理论进行分析,你认为圣地亚哥是扁平人物还 是圆形人物?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
圣地亚哥属于扁平人物。他勇敢、坚定、果断、善良、乐观,面对险恶形势毫不 灰心,不屈不挠地斗争下去,在精神上压倒敌人。他是一个面临厄运甚至绝境永 不屈服、永不放弃的“硬汉子”形象,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了的英雄。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选了两篇随笔《读书:目的和前提》《上 图书馆》,“学习提示”为:“《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都是随笔, 两位作者用灵活自由的笔触,记述了自己求学读书的生活与感悟。”
备考总计划——教考衔接 直观典例三
22年甲卷文学类阅读文本
衔接点一:与教材文章作者相同
22甲卷:《支队政委》王愿坚 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党费》王愿坚
2.鲁四老爷、四婶、柳妈都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但是都间接地与主人公有联系, 甚至左右了祥林嫂的命运,试以“柳妈”为例,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个人物的看 法。
①刻画人物形象。柳妈既是一个可怜可悲的人物,也是一个可恶、可恨的人 物。 ②推动情节发展。柳妈是一个小人物——长舌妇,却对主人公祥林嫂的死起 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③突出小说主题。同是被压迫受剥削的下层人物;但由于封建伦理观念、迷 信观念的毒害,在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中,却又不自觉地扮演着“帮凶”的角 色,一步一步逼着祥林嫂往死路上走。
第三次:"我"在鲁家第二次看到祥林嫂样,林嫂被从鲁家抢走卖到山里,夫死子 亡后又回到鲁家。穿孝的衣着和头饰同第一次相同,所不同的是脸色和眼光,这 表明祥林嫂的境遇一次不如一次。
(2)作用:通过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表现了人物的质朴和善良,在对 照中显示人物命运的变化,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她的精神的巨大变化,反应 了祥林嫂一生不幸的遭遇。
单元导语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
单元导语
备考总计划——教考衔接
链接 科普作品的文体特征:
①科学性。科普类文章旨在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②思想性。科普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一座桥梁。它在向读者传授 知识的同时,也使读者受到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 熏陶,宣传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和思想素养。 ③准确性。引用的资料数据必须可靠、准确。 ④逻辑性。说明事物的形成、发展结果等客观规律,思维清楚,逻辑性强, 有条理。 ⑤通俗性。科学小品不是为专业科研服务的,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 所以它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介绍、表现科学内容,所以语言 通俗易懂,明白晓畅。 ⑥文学性。文笔的文学性是科学小品区分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文学性 需要:一是要善于记叙和描写,二是要善于穿插趣闻,三是要善于运用修 辞。
《祝福》/鲁迅 小说三次写祥林嫂的外貌,每次都不同,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 样刻画人物外貌有什么作用?(6分)
(1)第一次:“我”在河边最后一次见到祥林嫂,全文倒叙开头处第一次描写祥 林嫂。祥林嫂的处境不仅不如第一次到鲁家(那时不幸却还健壮),而且不如第 二次再到鲁家时了(那时悲惨但尚有生气)。这时肉体被摧垮,精神也已死亡。 第二次:“我”在鲁家第一次看到祥林嫂,恰在祥林嫂夫死出逃,初到鲁家时。 这段己点出遭遇的不幸,但也暗示着抗争的希望,所以尽管劳作辛苦,她却“口 角慢慢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必修下册 《祝福》/鲁迅 1.小说中常常以第一人称“我”来进行叙述,本文的“我”不是主人公,根据你的 阅读体验,“我”是怎样一个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形象。 (2)作用: ①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 “我”既充当小说中的线索,又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 ②增强故事的真实感。作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组织文字,展开情节,增强 故事的真实感; ③深化主题。"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通过"我"的所感,来抒发感情, 发表议论,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深化中心思想。
备考总计划——教考衔接
问题一:重视文言文的教考衔接,忽略其他板块与教材的结合
直观典例一
23年新课标I卷文学类阅读
9.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 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 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 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环绕关键 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衔接点:教材单元学习任务
2.《百合花》中“我”的作用。
①“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和见证者,是故事的一部分。从“我”的视角叙述故事, 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②“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贯穿整个故事。 ③“我”为通讯员和新媳妇提供了活动环境,由“我”的所见所感展开,推动故事 情节的发展。 ④“我”对通讯员先是“生起气来”,再是“产生了兴趣”,然后是“从心底爱上 了这个傻乎乎的同乡",通过"我"的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这就由 远到近,由淡到浓,由表及里地刻画了小通讯员这个人物形象。
23年新课标II卷信息类阅读
材料二摘编自费孝通《亦谈社 会调查》 衔接点二:必修上“整本书阅 读”单元)
备考总计划——教考衔接
直观典例三
23年甲卷文学类阅读文本
9.这篇随笔的最后一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见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 文本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通过场景的转换,表明“机械的诗”到处都存在,写出了它的普遍 性;②通过对上海建筑工地的描写,进一步说明“机械的诗”的内涵,深化了主题; ③由旅途见闻引出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感,充分发挥了随笔自由灵活的特点。
链接“纪实文学”的概念
如何给“纪实文学”定义?有传记文学作家认为:纪实文学,是指借助个 人体验方式(亲历、采访等)或使用历史文献(日记、书信、档案、新闻 报道等),以非虚构方式反应现实生活或历史中的真实人物与真实事件的文 学作品,其中包括报告文学、历史纪实、回忆录、传记等多种文体。
纪实文学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可以有虚构,但对虚构有一定的限制。在 基本事件、情节真实的基础上,作者可以对一些次要情节、细节用文学艺 术的手段表现,允许虚构或采用某些变通手段。
备考总计划——教考衔接
备考总计划——教考衔接 关联教材数量
21年4套卷与教材关联:2处 23、22年4套卷与教材关联:高达十几处
从关联教材数量、高考题与教材的关联可以看出,用考试引导教 学回归教材,实现考试与教学同向而行,是近两年高考试题的一 个重要发展趋向,但是目前主流的备考策略中在教考衔接中还存 在几个问题,没做到紧跟高考风向,做到真正与高考对接。
16篇
对照阅读
文本特征
《百合花》《哦,香雪》《荷花淀》都能体现“诗化小说” 的特点。请从场景描摹、人物刻画的角度,结合文本赏析 “诗化小说”的特征。
①富有画面感的场景描摹。《百合花》里融情于缝补、盖被的场景,被子 上百合花图案,充满着百合花般朴素高洁的气息,既有诗情又有画意; 《哦,香雪》里境随情迁,姑娘平和的心境通过对山野风景的感受表现出 来,月色明净,微风柔和,群山肃穆,核桃叶歌唱,和谐而美好,富有诗 意;《荷花淀》里洁白如雪的苇席、透明的薄雾、新鲜的荷叶荷花等意象充 满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 ②质朴美好的人物形象。三篇选文分别塑造了浑厚善良的新媳妇,纯洁无邪、 天真可爱的少女,勤快利落、温顺贤淑的水生嫂,这些人物都是美好自然、 浑厚善良的。总之,清新、温顺、细腻、娴静,这些诗意之美充满在三段文 字里,故可称之为“诗化小说”。
《哦,香雪》/铁凝 《哦,香雪》中多次写到“铅笔盒”,谈谈你的理解。
①小木盒是香雪的铅笔盒,它笨拙、陈腐;自动铅笔盒是文化和知识、现代文明 的象征。 ②作者借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表现山村少女对城市文明的向往。 ③作者借助铅笔盒塑造了香雪这个人物形象,香雪对自动铅笔盒的追求表达了她 自我认识的觉醒,包含了她对平等人格的追求,以及她对改变自己命运与故乡命 运的向往。(人物与主题)
备考总计划——教考衔接 直观典例 四
2这里是中国》) 5.好的科普文应该具备哪些要素?请结合文本材料进行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分析评价科普文的文体体裁特征的能力。
【答案】①科学性……②逻辑性……③严谨性……④通俗性……
备考总计划——教考衔接 必修下第三单元
备考总计划——教考衔接
衔接点二:题目选项直接节选自教材原话
选择题第7题D项: D.通过对老胡和陈毅战胜身体痛苦的描写,两个文本不仅写出了战斗生活的艰苦卓 绝,更写出了革命信仰的巨大力量。
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79页“学习提示”
备考总计划——教考衔接
衔接点三:考查内容与教材相同
主观题第9题: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 较并简要分析。 (22年甲卷)文学类文本(文本一《支队政委》小说,文本二《长征:前所未闻 的故事》纪实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