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湖南省益阳市汀合洲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湖南省益阳市汀合洲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
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4题。

(每题2分,共4分)
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如果一位博物学家,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那么,我们可以推想得到,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

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如气候、食物等等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

就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可以算是正确的,这点以后当再讨论到;但是如果把像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足、尾、嘴、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里面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

又如槲寄生,它生长在某几种树木上以吸取养料,需要鸟类传播它的种子,更因为它是雌雄异花,必须依赖昆虫才能完成传粉作用;如果我们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这种寄生植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几种生物的关系,必然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13.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14.作者举槲寄生为例是为了说明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3、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

14、我们想正确解释生物的构造,生物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归因于一个方面。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绝不回头
尹全生
这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长大、刚刚成年的一匹公狼。

它承袭了祖辈在大漠里奔袭捕杀养成的桀骜不屈的野性,两眼闪着生机蓬勃、特立独行的气息和气吞万里的寒光。

狼有昼伏夜出的习性,很少在白天出窝。

可公狼不然,大白天照样在荒漠上游荡。

它矫健、敏捷、凶悍,那森冷凛然的目光不是在沙漠里寻找猎物,而是在扫视天空,好像它的猎物潜藏在天空哪片云朵后面,潜藏在蔚蓝色的深处。

它在等待和寻找一只鹰。

那是一只曾经捕杀了它的父亲,又捕杀了它的母亲的一只食狼鹰。

当时公狼还在哺乳期,父母忍不住饥饿,光天化日之下到荒漠上觅食,它跟随在后面撒欢。

突然,飞过来一只巨鹰,就是凶猛强悍、以狼和黄羊为食的食狼鹰。

乌孜别里山本来没有形体巨大的猛禽,这只食狼鹰不知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落户到这里,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狼的天敌。

那时,公狼还不知道食狼鹰对于狼意味着什么,站着看稀奇。

食狼鹰从高空俯冲而下,箭簇般迅猛。

当它意识到危险,拼命逃跑时,食狼鹰已经逼近,巨翅扇起的风飞沙走石。

父亲见状猛扑过来,用身体阻挡食狼鹰的攻击。

近在咫尺的食狼鹰随即改变了攻击目标,一只钢钩般的爪子抓住了父亲的后腰。

父亲嚎叫着转过头,欲同天敌拼一死活。

不料食狼鹰老练而迅速地伸出另一只爪子,准确无误地钩进了父亲的双眼。

父亲当场毙命,被食狼鹰牢牢抓住,腾空而去。

那一刻,公狼目睹了食狼鹰的凶猛,凶猛到没有可能抵挡。

对于相对弱小的狼来说,除了被捕杀似乎再无其他选择。

不久,母亲同样丧命于食狼鹰的利爪。

公狼是在对食狼鹰的仇恨和恐惧中长大的,是在对父母痛苦的思念中长大的。

仇恨、恐惧和思念,最终熔铸成了讨还血债的欲望。

它走上了光天化日之下的荒漠,向仇敌挑战……
食狼鹰终于出现了,悠闲、高傲地在天际盘旋,如同在巡视自己的领地。

公狼冲着仇敌仰天发出一声宣战般的长啸,而后不紧不慢地小跑。

食狼鹰一阵回旋作势后,敛翅俯冲而下,像一道黑色的闪电射向公狼。

公狼开始加速,撒开四蹄向一片灌木丛狂奔,那是展示公狼全部野性和活力的狂奔。

即使如此,从天而降的食狼鹰还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逼近了公狼,一只钢钩般的爪子抓住了它的后腰。

公狼感到钻心的疼痛,但它没有停止狂奔,更没有像父辈那样掉转头与食狼鹰相搏。

其实,对狼的攻击,食狼鹰的第一爪不是杀手,而是激发狼回头反击;当狼回头欲以死相拼时,食狼鹰才使出撒手锏——迅雷不及掩耳地将备用的利爪钩进狼的双眼。

从对父母被捕杀惨痛景象的记忆中,从一次又一次同类遭捕杀血淋淋的场面中,公狼掌握了食狼鹰的伎俩。

因此它克制、遏止住了自己的本能和天性,绝不回头,继续狂奔。

而食狼鹰这时完全不必等待狼的回头,它完全可以用另一只爪子,抓住狼的脖颈或脑门,
腾空而去。

但食狼鹰墨守惯用的章法套路,固执地、坚定不移地在等待狼的回头,被狂奔的公狼拖着朝前飞。

公狼已经狂奔到了灌木丛的边缘,食狼鹰还抱着胜券在握的信心在等待。

公狼拖着张开翅膀的食狼鹰,狂奔进了灌木丛,食狼鹰被灌木丛撕扯成了碎片。

(选自《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2期,有删改)
19.小说开篇写公狼“特立独行”,有什么用意?(4分)
20.公狼遇到食狼鹰时“不紧不慢地小跑”,表现了它怎样的性格特点?(4分)
21.食狼鹰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22. 小说详细描写公狼父亲的惨死,是否多余?为什么?(6分)
参考答案:
19. 4分。

一开始就给人留下鲜明印象;为下面其用非常的方法巧妙战胜鹰作铺垫。

20. 4分。

从容勇敢——不马上逃跑;机智(狡猾)——吸引食狼鹰注意,诱惑其进入设计的圈套。

21. 4分。

麻痹大意,依然悠闲高傲,没有识破狼的计策;墨守成规,固执地等待狼回头,没有及时改变方式。

22.6分。

不多余。

(1)丰富了故事的内涵,增强了可读性;(2)交代了狼发誓复仇的原因;(3)让公狼看清鹰的伎俩,为后来研究对策作铺垫;(4)用父亲的放任本能对比出公狼遏止本性的不容易;(5)用鹰的狡猾衬托出公狼的技高一筹。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莫言自述:我平时是孙子写作时色胆包天
1957年,我家来了个大学生邻居。

他讲,当时他在济南的时候,认识一个山东省比较“腐败”的作家。

这个作家“腐败”到一天三顿吃饺子!我们当时一年也吃不上一次饺子,当时就问他:“叔叔,如果我将来能够写出一本小说来,我是不是能一天三顿吃饺子。

” 所以,我想我最初对文学对当作家的梦想,就是冲着一天三顿吃饺子开始了。

后来我把村里面的书借来看了以后,头脑当中才真正有关于文学的概念。

我的想象力还是不错的,但我的想象力是饿出来的。

童年时赶上自然灾害,为了填肚子,野草、树皮,什么都吃,甚至连煤块都敢啃。

1961年春天,村里的小学拉来了一车亮晶晶的煤块,和小伙伴一拥而上,每人抢起一块煤,咯嘣咯嘣啃起来,觉得那煤块越嚼越香,还说着“味道好极了”。

我小学五年级就被学校赶出来了,就一个人牵着两头牛放牧。

那时候我就能从牛的眼睛里边看到自己的影子。

有时候躺在草地上,看到天上的白云,听到鸟叫,听到周围青草生长的声音,嗅到大地发出的气味。

这种跟大地接触的机会,这种很长时间孤独地跟动物在一起的状态,都让我想入非非。

直到现在,我依然动用的还是我二十岁以前积累的生活资源。

我二十岁以后的东西,基本上还没有正儿八经地去写。

想象力,也有外来接受的地方。

我们山东高密这个地方,离写出《聊斋志异》的蒲松龄的故乡也不远,隔了三百多里路。

我听老人讲了很多很多关于鬼神的故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死人非常多。

我们村子里最高纪录是一天死了18个人。

一出门就看到原野里有鬼火在闪烁,而且经常有各种各样火一样的球在天空中飘来飘去。

我当医生的姑姑就告诉我,这是狐狸在恋爱。

人一旦进入这种环境,就会有一种恐惧,你就觉得你周围充满了一些神秘的生物,你在走路的时候经常听到脚后面有一个声音在跟随着你。

我的小说语言也是比较庞杂的,这里面既有古典的书面型的语言,也有一些读西方翻译过来的小说这样的语言,更多的还是来自乡土。

我们山东话的许多方言土语,一旦写到书上,是非常典雅古朴的古语,反而能够被人理解。

我们说一把刀锋利,不说锋利,而说“风快”;说一个姑娘漂亮,也不说漂亮,我们讲“奇俊”;说今天天气很热,我们不说很热,而说“怪热”。

这些方言土语,写到小说里,完全可以看得懂,而且有非常强的感染力。

一个真正的文学家,就是应该千方百计地丰富本民族的语言。

不能仅仅把方言土语用到小说人物的对话中,而要把方言土语用到叙述中。

我从小就是一个非常爱说话的孩子。

在我们农村叫做“炮孩子”。

后来我写了小说叫《四十一炮》,里面就有一个“炮孩子”,其中也有我个人的经历。

也因为我喜欢说话,喜欢说真话,给我们的家里带来了很多的麻烦。

所以过了几十年以后,当我要写小说准备发表时,使用的笔名叫“莫言”,就是告诫自己要少说话。

事实证明,我一句话也没有少说,而且经常在一些特别庄严的场合,说出实话来。

我觉得讲真话毫无疑问是一个作家宝贵的素质。

如果一个作家讲假话,不但对社会无益,也会大大影响文学的品格。

因为好的文学作品,肯定有一个真实的东西在里边,尤其是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

我有一种偏见,我觉得文学艺术,它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

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和人性中恶的部分。

所以我的很多小说一旦发表以后,有些读者也不高兴,因为我把有些黑暗暴露得太彻底。

当然我不会迎合这样的读者而牺牲自己文学创作的原则。

我最近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指《生死疲劳》),后记最后一句话就是“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

有人说我为获奖,作品特意贴中国标签。

什么是中国标签?我不知道。

我在《檀香刑》后记里面说,我想在语言上有我自己的特色,根本不是想写给外国翻译家看。

一个作家不可能把自己的写作追求限定在一个什么奖上,也没听说哪一个作家为了得什么奖调整了自己写作的方向,改变了自己写作的方法。

而且,即便你想改变,变得了吗?该怎么写,还怎么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以是孙子,是懦夫,是可怜虫,但在写小说时,我是贼胆包天、色胆包天、狗胆包天。

(2005年莫言在接受荣誉博士学位时发表演讲,以上为记者整理的文字,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文章第一段通过回忆大学生邻居的故事,交待了作者文学梦想及文学概念的来源,也让我们对那个历史时期群众物质极其匮乏的生活状态有所感知。

B. 为莫言的写作源源不断提供素材的是他二十岁以前积累的生活资源,二十岁以后就基本上没有什么正儿八经的东西去写了。

C. 鬼神妖怪的各种传说在莫言的家乡很盛行,尤其是许多老人讲的鬼神故事对莫言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 以“莫言”为笔名,意在提醒自己少说话,他却一句话也没少说,这种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也属于作者自己要揭示的人性中恶的部分。

E.这篇文章是莫言被授予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后的自述,平易如话家常,没有故作深沉的情感和晦涩的词汇,一如作者的小说语言一样平实朴素。

(2)文学创作的成功需要作者有非凡的才情和丰富的想象力,莫言的想象力是如何获得的?请结合全文概述。

(6分)
答:
(3)文末“在日常生活中,我可以是孙子,是懦夫,是可怜虫,但在写小说时,我是贼胆包天、色胆包天、狗胆包天。

”如何理解莫言这句话的内涵?请结合原文简析。

(6分)
答:
(4)老托尔斯泰虽未曾得到诺奖,但他的言说成为诺奖一个隐蔽的信条———“写你的村庄,你就写了世界。

”莫言几十年如一日地开垦“高密东北乡”(莫言家乡的象征)的文学王国,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对中国文学的启示是什么?请结合原文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
参考答案:
(1)(5分)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

(B、D错在最后一句,A 错在“文学概念”不是通过大学生邻居来家获得的。


(2)①莫言的想象力首先来源于童年饥饿的记忆。

童年时赶上自然灾害,为了填肚子,野草、树皮,什么都吃,甚至连煤块都说“味道好极了”。

②莫言的想象力来源于乡村的生活资源。

能从牛的眼睛里边看到自己的倒影。

有时候躺在草地上,看到天上的白云,听到鸟叫,听到周围青草生长的声音,和大地发出的气味。

这种跟大地接触的机会,这种很长时间孤独地跟动物在一起的状态,都让我想入非非。

③莫言的想象力来源于恐惧。

小时候听了很多鬼神妖怪的故事,当时的生活环境就会有一种恐惧,莫言就觉得周围充满了一些神秘的生物,想象力就产生了。

(一点1分)
(3)这句话的含义是:作为一个普通人,莫言可以卑微懦弱,忍受委屈,但作为一个作家一定要有勇气敢说话敢做事,不会有所顾虑和畏惧。

(2分)
①莫言觉得讲真话是一个作家宝贵的素质。

如果一个作家讲假话,对社会无益,也会影响文学的品格。

他坚持有一个真实的东西在文学作品,他要真实地反映下层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

②他不把文学作为唱赞歌的工具。

他认为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黑暗,揭示社会的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揭示人性中恶的部分。

③敢于讲黑暗彻底暴露,不会因为迎合部分读者,而牺牲自己文学创作的原则。

“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

(每点2分,任意两点即可)
(4)(8分)示例一:各个民族的民间文学都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并能被世界范围的读者所理解。

中国乡土文学有着深厚的魅力。

①莫言谈自己的文学创作灵感主要来自于二十岁以前积累的生活资源,而那种生活是属于乡村的生活。

原文中关于放牧一段描述,就是最好的说明。

②原文中莫言说自己的小说语言是庞杂的,既有古典的书面型的语言,也有一些读西方翻译过来的小说这样的语言,更多的还是来自乡土。

他把许多方言土语,写到书上,非常典雅古朴同时也通俗易懂,而且有非常强的感染力。

他认为一个真正的文学家,就是应该千方百计地丰富本民族的语言。

不能仅仅把方言土语用到小说人物的对话中,而要把方言土语用到叙述中。

③当代作家中的贾平凹是一位致力于描写陕西农民的生活的作家,他的作品《秦川》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举其他作家也可以)
示例二:莫言获奖对中国文学有这样一个启示,就是增强作品的独创性,每个作家只有找到自己的独创性,才能得到世界更大的认可。

①莫言小说语言是比较庞杂的,有一些读西方翻译过来的小说这样的语言,但更多的还是来自乡土。

他在语言上有自己的特色。

② 他并没有为了得诺贝尔奖而调整了自己写作的方向,改变了自己写作的方法。

他一直坚持自己的写作风格。

③ 现在很多作家是在为政策而写作,为文学奖而写作,为市场而写作,这都是不
对的,会写得庸俗,失去特色。

莫言的获奖也许对中国纯文学是一种提升和推动,会让作家更加将身心沉潜到文学中,是为文学写作的作家更能找到自信。

示例三:作家总是从熟悉的生活写起,总是把自己身边的人物,甚至把自己的亲人当作小说中的人物来描写。

联系现实:如汪曾祺的胡同里的文化,铁凝作品中的笨花镇、保定府,王安忆作品中的上海里弄、陈忠实笔下的白鹿原、贾平凹笔下是商州等都可以证明这点。

能和老托尔斯泰的话及莫言的创作联系起来,言之成理即可。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古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重言
人主之言,不可不慎。

高宗,天子也。

即位谅闇①,三年不言。

卿大夫恐惧,患之。

高宗乃言曰:“以余一人正四方,余惟恐言之不类也,兹故不言。

”古之天子,其重言如此,故言无遗者。

成王与唐叔虞燕居,援梧叶以为珪。

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

”叔虞喜以告周公。

周公以请曰:“天子其封虞邪?”成王曰:“余一人与虞戏也。

”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

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

”于是遂封叔虞于晋。

周公旦可谓善说矣,一称而令成王益重言,明爱弟之义,有辅王室之固。

荆庄王立三年,不听而好隐②。

成公贾入谏,王曰:“不穀③禁谏者,今子谏,何故?”对曰:“臣非敢谏也,愿与君王隐也。

”王曰:“胡不设不穀矣?”对曰:“有鸟止于南方之阜,三年不动不飞不鸣,是何鸟也?”王射之曰:“有鸟止于南方之阜,其三年不动,将以定志意也;其不飞,将以长羽翼也;其不鸣,将以览民则也。

是鸟虽无飞,飞将冲天;虽无鸣,鸣将骇人。

贾出矣,不穀知之矣。

”明日朝,所进者五人,所退者十人。

群臣大说,荆国之众相贺也。

故《诗》曰:“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

”其庄王之谓邪!成公贾之隐也,贤于太
宰嚭之说也。

太宰嚭之说,听乎夫差而吴国为墟;成公贾之隐。

喻乎荆王而荆国以霸。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谅闇:帝王居丧。

②隐:隐语。

③不穀:不善。

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

1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王射之曰射:猜测。

B.有鸟止于南方之阜阜:土山。

C.故言无遗者遗:馈赠。

D.工诵之,士称之称:赞颂。

1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将以定志意
也天子其封虞邪
必有以也其三年不动
听乎夫差而吴国为墟虽无鸣,鸣将骇人
喻乎荆王而荆国以霸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明爱弟之义,有辅王室之固
A.将军身披坚执锐 B.成以其小,劣之
C.既来之,则安之 D.世之所高,莫高黄帝
17.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是( ) (2分)
A.臣下要注意进谏的方式,隐语比直谏有效。

B.人主不能轻易发言,以成王与唐叔虞,荆王与成公贾为例进行论证。

C.人主要重视臣下言论,举周公旦、成公贾为例进行论证。

D.人主要出言谨慎,并且要重视臣下言论。

18.翻译文中画横线处的句子。

(8分)
(1) 周公旦可谓善说矣,一称而令成王益重言,明爱弟之义,有辅王室之固。

(4分)
(2) 太宰嚭之说,听乎夫差而吴国为墟;成公贾之隐。

喻乎荆王而荆国以霸。

(4分)
参考答案:
14、C (“遗”有两种读音,一种是“wèi”,“赠送”的意思;另一种是
“yí”,如“道不拾遗”,即“丢失的东西”,“不遗余力”,即“保留”。

在文中是“失”的意思,现代汉语中“遗失”一词,就是并列关系的合成词。

故答案选C。

点评:文言实词具有多义性,应从结构、语法和语境方面推断。


15.C (A项“以”,前一个是介词,“用”;后一个是动词,“作为”。

B项“其”,前一个是副词,“将要”;后一个是代词,“他”。

D项“虽”,都是连词,前一个是“虽然”的意思,后一个是“即使”的意思。

C项“而”表因果的连词,因此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四个文言虚词,“以”“其”“而”是《考试大纲》列入的重要虚词,“虽”是《考试大纲》未列入的重要虚词。

“以”的用法较为复杂,可作介词、连词、动词,要分辨清楚;“虽”作连词,可表示假设关系和转折关系,表假设关系译为“即使”,表转折关系译为“虽然”。


16.D(本题例句中的“明”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表明”的意思,与之相同的是D项“高”,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推崇”的意思,答案选D。

点评:形容词的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可作使动用法,如C项中“安”(使……安);可作意动用法,如B项中“劣”(认为……劣);可作名词,如A项“坚”“锐”(坚固的铠甲、锋利的武器);可作一般动词,如例句和D)
17. B(B项从文章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概括,比较全面,故答案选择此项。

)点评:本题可运用比较排除法解答。

18、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关键词语、掌握特殊句式、分析语言结构和结合语言环境思考。

(1)(4分)周公旦可以说是善于言辞的了,一发言使得成王更重视说话,即表明了爱抚弟弟的意思,又辅佐了王室。

(称、明、即…又…句式、各1分,全句一分)
(2)(4分)太宰嚭的游说,夫差听了,导致吴国灭亡;成公贾的隐语,使楚王清醒,楚国因此而称霸天下。

(说、隐、霸各一分,全句一分)。

参考译文
国君说话,不能不谨慎。

高宗是皇帝,登位正赶上居丧,三年不说话。

卿大夫恐惧,很为这件事担忧。

高宗说:“以我一人治理全国,我恐怕出言不善,因此不说话。

”古代天子如此重视言论,所以说话不会失言。

成王和唐叔虞平时闲居,拿一个梧桐叶当做玉珪,交给唐叔虞说:“我用这个封你。

”叔虞高兴地把这件事告诉了周公,周公因此向成王请示说:“天子要封虞吗?”成王说:“只是我自己和唐叔虞开玩笑罢了。

”周公说:“我听说,天子不说玩笑话。

天子说的话,史官要记载,乐工要歌诵,士要颂扬。

”于是就封唐叔虞在晋地。

周公旦可以说是善于言辞的了,一发言使得成王更重视说话,表明了爱抚弟弟的意思,又辅佐了王室。

楚庄王继王位三年,不喜欢直言进谏而喜欢隐语。

成公贾进谏,庄王说:“我禁止进谏,现在你来进谏是什么缘故?”成公贾回答说:“我不敢来进谏,我是和君王说隐语的。

”王说:“为什么向我说隐语呢?”回答说:“有只鸟栖息在南方的山上,三年不动不飞不叫,这是什么鸟?”庄王猜度说:“有只鸟停在南方的山上,它三年不动,是用来定自己的志向;它三年不飞,是用来增长翅膀(增强国力);三年不叫,是用来观察治民的法则。

这只鸟虽然不飞,飞就要冲天;虽然不叫,叫就要惊人。

你出去罢,我知道这个隐语的意思了。

”第二天上朝,提拔了五个人,贬退了十个人。

群臣非常高兴,楚国的百姓互相庆贺。

所以《诗经》上说:“为什么这么久呢?是要行仁义呀;为什么这么长呢?是要建功业呀。

”说的就是庄王这样的人吧!成公贾的隐语,比太宰嚭(pǐ)的游说强多了。

太宰嚭的游说,夫差听了,导致吴国灭亡;成公贾的隐语,使楚王清醒,楚国因此而称霸天下。

【题文】19.翻译课文中的语句(7分)
(1)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