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几点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几点思考
作者:郑岳铭
来源:《科技资讯》 2014年第35期
郑岳铭
(内蒙古赤峰市财政局内蒙古赤峰 024000)
摘要:作为社会公共财政制度的重要基础,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对于公共财政制度实施而言是不可缺少的框架约束,这就涉及到公共财政制度的运行方式及内容安排等问题。

然而在长
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针对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公共财政职责划分显得较为模糊,这就使得
财政错位及越位问题时有发生,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有序运行,同时更有碍于社会主义建设
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关于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构建显得极为迫切。

该文从公共财政的内涵及特
征出发,就公共财政框架构建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公共财政制度建设基本内涵框架构建
中图分类号:F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232-01
自改革开放后,不断趋于完善的市场经济所取得的成果显而易见,这些成果与我国公共调
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着必然联系,以此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有效发展。

在当前市场经济
日趋完善背景之下,财政体制的改革也日益在实践中得到落实。

自公共财政改革实施以来,无
论是税收制度、预算管理还是财政体制都与社会化发展进程相适应,其中关于公共财政框架构
建问题的研究对于市场经济发展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公共财政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自西欧发展而来的公共财政与我国市场经济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它是现代化经济发展背景
下涌现出的一种全新的财政管理体制。

作为社会资源的重要配置者,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均不可
忽视,其中在社会资源配置方面市场的作用更为基础,而政府则是立足于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
的提供。

通过对财政职能范围的划分,建立对应的财政收支体系,这一财政管理模式正是所谓
的公共财政内涵。

相较于以往生产建设型财政体制而言,公共财政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公共性特征。

作为公共财政的核心特征,公共性突出了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政府的
资源配置主体作用,政府的公共职能因此放大。

然而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配置主体
被市场占据,政府与市场之间各司其职,满足社会公共开支需求成为了财政职能的集中体现。

第二,非营利性特征。

从市场经济条件分析,市场监管者与宏观经济调控者是政府在经济
职能方面的突出体现,这对于市场运转而言是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及制度化保障,却并非营利
主体,这足以证明市场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第三,法治性特征。

作为以中国法治经济和信用经济的呈现,市场经济所对应的公共财政
执行也应满足法治化要求。

在政府直接参与的过程中,财政收支理应在法律制度的约束下执行,在人大监督下突出财政收支的透明与公开。

2 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
2.1 政府预算制度改革
作为一项根本性变革措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是不可缺少的。

随着人代会预算决定权的扩大,对应的政府机构变革措施也必不可少,这其中主要涉及到财政部门改革的工作内容,需要
财政部门积极适应市场化需求,通过对法律条文的进一步修订和调整构建更加稳固的政府预算
制度实施环境。

与此同时,政府预算制度改革与法律体系完善之间也有必然联系。

政府预算制
度改革应当从部门预算改革入手,最大程度降低部门预算内外的基金差异,扩大部门财政预算
的涵盖范围,取消不合法的制度外内容,扩大部门预算制度实际适用范围,并在推行这一制度
的过程中积极在地方政府中落实预算制度的核心内容。

此外,关于政府预算确立时间应当尽可
能提早,在科学化的预算科目规划中对现阶段存在的预算定员定额与实际不符的问题予以纠正。

最后,重视政府预算其它制度改革实施的必要性,比如建立社会保险预算制度、社会审计制度
以及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等。

2.2 建立纳税人制度
作为公共财政制度的基础之一,纳税人范畴的确定依赖于纳税人制度的有效建立。

这就需
要从纳税人意识培养着手,尽可能争取符合纳税人义务的权利。

这一制度建立并非朝夕之事,
同时纳税人制度建立还需要相关法律制度作为补充,突出政府的正面干预作用。

与此同时,关
于我国现行税费制度改革也不应忽视,只有切实强化政府税费改革中的法律作用,才能在政府
导向下将制度建设纳入正轨,促进规范化税费格局的形成。

在有法可依、依法行政的基本环境下,乱收费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肃清。

因此,纳税人制度的建立需要从收费项目内容的清理和整
顿出发,坚决制止非正常项目的收费问题。

2.3 地方公债制度的建立
财政赤字的弥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债制度的实施,这是因为公债制度在提供必需数量公
债券的同时也能够积极与货币政策相契合,以地方政策手段的方式实现对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
有效调控。

这就需要地方财政能够在立法方式辅助下突出地方政府的发债权,在真正成为一级
财政后才能够更好地解决地方潜在的赤字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地方债务状况和中央政府债务
情况有着显著的差异性,从地方政府发债行为约束角度分析,必要的法律措施保障必不可少。

2.4 财政管理制度改革
尽管财政管理制度已然经过数次变革,然而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根深蒂固的影响,我国
财政在管理制度构建方面仍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在当前公共财政制度改革实施背景下,财政
管理制度改革也应与公共化要求相适应,通过对具体制度的变革,切实提升公共财政管理制度
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公共财政改革的基本趋向与我国市场化经济体制变革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很大
程度上经济市场化进程也决定了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过程,这其中就涉及到事业单位改革以及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等问题。

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主要表现为三方面的体系建设,即公共财政管
理体系、公共财政收支体系和公共财政收入体系,只有切实突出各项体系建设的规范与合理才
能更好地满足于实际社会需求。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公共财政体制
的建立并非朝夕之事,它既与事业单位改革、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有着密切关联,同时也受到我
国经济市场化实施进程的影响。

因此,从合理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角度分析,我们需要端正思想,在岗位工作中切实履行自我职责,体现改革措施的针对性,这对于公共财政建设而言意义
重大。

参考文献
[1]许金柜.我国政府预算公共化改革:一个必然之路径[J].社会科学家,2014(2):66-70.
[2]李丹.实现同步监督激活财政改革综合效能[J].财政监督,2014(13).
[3]彭建.中国公共预算制度:演进轨迹与发展取向[J].中州学刊,2012(5):38-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