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谈中国人对科学的三大错误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华教授谈中国人对科学的三大错误解读!
【分享是最大之功德,思想是最高之舆论。

欢迎来到读出新世界,希望您能读出新观点,启发新思想。

您的每一条建议,每一次评论转发收藏和关注,都是功德的延展。


清华教授吴国盛
一、国人对科学的3大误解及由来
第一大误解:科、技不分;
汉语里讲科学时,语义很容易指的是科技,而讲科技的时候,指的是技术。

所以当我们问,什么是科学?往往得到的答案是什么是科技。

当问什么是科技的时候,得到的答案常常是什么是技术,科学这个概念就被忽略了。

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汉语里潜在的一个用法。

第二大误解:中国人对科学的认识功利性太强;
由于我们科、技不分,所以我们所理解的科学,还是救国救民、治国安邦。

总而言之,在我们的认知中,科学是作为工具出现的,而不是作为目标。

第三个误解:过分强调字面的“分科”意思。

我们常常说,科学乃分科之学,比较强调“分科”。

所以,我们的科学教育里,就特别注重分科教育。

我们在读大学的时候,就有文科、理科之分。

而且通常从小学开始,我们就会说:这个孩子将来学理科合适,那个孩子将来学文科更合适。

这三种误解从何而来?我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缺少科学的因素。

自古以来,我们都有自己一套对知识的看法。

古代对知识的看法是什么?就是:知识要有用。

我们叫“学以致用”,这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

如果你问一个孩子:读书干什么?他若是说我就喜欢读书,我们会称他“死读书,读死书”。

知识分子没有独立地位,知识也没有独立地位,只具有功能性,这是第一个原因,中国文化本身并不鼓励对知识持有一种超功利的立场。

第二、中国人接受近代西方科学的路径和历史遭遇很特别。

第一波“西学东渐”在明末清初。

中国近代有两次机会了解西方的科学,被称为两波“西学东渐”。

第一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带来了西方的科学。

这是西方科学第一次到中国来,结果是什么呢?
中国人民对宗教没有兴趣,对科学也没有兴趣。

所以西方的传教士在中国,混了大概100年,用了很多手段,最后被乾隆皇帝全部赶走了。

第二波“西学东渐”是1840年以后。

1840年以后的“西学东渐”,不再是由传教士来中国,而是商人,背后跟着的是坚船利炮。

中国不想跟对方建立平等贸易关系,对方就拿枪炮打开国门,逼迫你做。

鸦片战争炮轰开中国大门!
所以,中国人这一次学习西方的科学,首先是不情愿的,但又无可奈何;其次,我们看上了西方人的坚船利炮。

所以,在中国人心目中,典型的科学家是谁?
比如钱学森,两弹一星,增强国防实力,可以保卫国家。

民间流传,一个钱学森抵五个师,那才是我们中国人心目中真正的科学家形象。

两弹元勋之一钱学森
还有袁隆平,他解决了我们的粮食问题,因为我们认为民以食为天,他也是典型的科学家形象。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国人对科学的理解,要么要为国争光,要不然就解决吃饭,要么可以保家卫国。

既不能保家卫国、不能解决吃饭的问题,又不能为国争光,那是不是科学?我们不清楚。

【分享是最大之功德,思想是最高之舆论。

欢迎来到读出新世界,
希望您能读出新观点,启发新思想。

您的每一条建议,每一次评论转发收藏和关注,都是功德的延展。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